APP下载

羌地杂语(五)

2012-11-15杨畲

群文天地 2012年19期
关键词:电脑

杨畲

从“花儿”进城说起

“花儿”进城,继而登堂入室,这在20年前是不敢想象的事情。记得那时的青海农村一只“羊头”悬挂庄口,一来表示对“野曲”的禁忌;二来是为惩罚一旦失口在村庄里漫了情歌的莽汉子。有时候,过路的脚户哥大胆吼几句,便会招来老人们的唾骂,此刻的妇人们早就掩门不出,大有“鬼子进村了”般的恐慌和不安。许多老人头一次听了有线广播里漫出的“花儿”,盛怒之下断线毁匣,震动了各级干部,以至,有些地方的广播站一段时间内不敢播放任何音乐作品。如今,老话题还是一些人的新论点,但是不管如何,损骂之余,顽固守旧的老人们依然要承受并在这种“野”的文化氛围中生存,渐渐也麻木不仁了。这不,西宁小游园里野曲飘荡、情歌悠扬,而老西宁只好于无可奈何之中解释,说那小游园乃城外的世界,因为有了麒麟河一水之隔……

“花儿”的确进城了,不管是带有泥土气息的清唱,还是电子合成器伴奏的雅唱。首先,它通过立体音响的震颤,从商店宣泄到人流如注的街道,成为招徕顾客的广告。进而,它又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推开千门万户,在电视屏幕、立体声收录机上重复出现,低迥盘旋,成为城镇居民乃至庄户人家庭文化生活的一部分。无疑,“花儿”并没成为有伤风败俗的“精神药饵”,反倒在五光十色的城市中起到了“调节剂”的作用;“花儿”的创新和改革没有成为文艺评论家的成果,倒成为被现代科学技术软化了的精神产品,并以商品的形式在流通和交换。它那刚从原野上走来时的自然、明朗、朴素,以及根植于劳动生活土壤、用劳动者心血凝成的旺盛生命力被堆彩描金,被扭曲变形,终于有了今天“救救‘花儿”的呼唤。

“花儿”的被宠爱,以至于被出卖,表面看起来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性造成的,实际上,在它的背后完全是金钱驱使,人为所致。就拿“花儿”演唱的形式来讲。前几年“花儿会”在敞开的大戏台上演出,人山人海,规模空前;近两年,这种无偿的演唱会却被有偿的体育场、剧院演唱会所代替,一张门票2元钱,成了“有耳没钱别进来”的赚钱买卖。而在同时,真正的“花儿”会场里,仅有村夫村姑自己的低吟,气氛已不如往年。那种一人唱千人和,即兴对歌,自然朴实,争唱不休的“花儿会”气氛没有了,剧院里漫出的“花儿”不如室外漫“花儿”,充塞着铜臭味,连唱家自己也感觉到底气不足。

“花儿”进城,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喜爱和欢迎。而当它带着卖的目的重新回到劳动者中间的时候,老百姓不满意的是它的舞台贵族气。别忘了,“花儿”的母体是广大的劳动人民,田野上的“花儿”是开不败的!

也说“知本家”

当一些书报刊上出现“知本家”这个词后,我的确茫然了一阵。琢磨良久,才反应出这并非是“资本家”之误,明指“以知识为本的人”。按照这个解释和组词规则,我与朋友们脱口而出了“政本家”、“农本家”、“科本家”、“医本家”、“商本家”、“艺本家”、“军本家”……实际上,这种演绎的办法很成问题。以什么为“本”便可以如此简称,不知道对娼妓之类的该用哪三个字眼,还有以偷窃为谋生手段且偷技很高的人,如《黑客帝国》里的现代大盗等等。

“知本家”是个很宽泛的代指,有人说它出现在我们这个教育发展水平不发达的国度里,是在说明人均知识水平低,以此来抬举那些知识水平高的人。不知道我们该不该这样去划分普通人和知识人,但就人人口中念叨的“知识分子”一词,我认为没必要再杜撰出一个连《辞海》都犯难的蹩脚词来。

中国的国情与外国不一样。我们提倡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并不是把知识分子孤立起来,并且抬得很高,以至于与普通大众划地为牢。知识分子不是爵位,不能世袭。知识分子在普通劳动大众中脱颖而出,且是劳动大众中的一分子,是无产阶级的组成部分。有意识有目的地去划分出一个特殊的阶层,这不是大多数知识分子的本意,也不是我们的国情所容许的。

中国的知识分子有一种牢固的“爱国情结”和与广大劳动人民的亲融关系。即使在封建社会,统治者有意识地去隔离这种关系,也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文人。文化大革命里,知识分子成了“臭老九”,但他们始终是在群众的“监督下”进行所谓的“改造”,所以一大批知识分子才得以保护和生存过来。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我们的国家是在努力消除历史遗留的隔阂,并且取得了今天的喜人成果(国民教育的成果已从各行各业的发展中体现出来),这是事实,是值得国人骄傲的。

炒作一个新词汇是容易的,但就如何使一个词汇具有科学性,绝不能由几个人约定俗成。我每每在考虑一个事情:我们的《辞海》越修订越厚,不堪重负。我们的语言文字专家们应当精细一点,如此下去一套《辞海》的确需要人拉肩扛了。

“知本家”,一个莫明其妙的词。

电脑杂说

上个世纪80年代(1984年),著名英籍女作家韩素音访华,那时我热恋文学,自然对大家倍加追崇。当时读韩素音访华的一些报道,知道韩素音女士已经开始用电脑写作。

但电脑当时只在少数几个研究所和工厂中使用,用电脑写作的作家在青海听都没听说过,更别说进入普通家庭了。

电脑(computer)是1946年诞生的,这一技术的诞生引起了西方世界的极大震撼,以至1982年美国《时代》周刊评选的当年新闻人物竟然是一台电脑。有人说,电子计算机改变了一个世纪。

电脑自诞生之日起,其技术飞速发展,更让人们始料不及的是,它的普及和运用那样惊心动魄,给人的生存危机感十分强烈。当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实现了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等各种数据的再现和传输,更令人震惊的是Internet(国际互联网)把世界联成了一体,它构成的信息高速公路更是神奇,再遥远的国度仍然近在咫尺。

面对现代科学技术,的确有一种身处隔世进而产生骑着毛驴追汽车般的恐慌。有时,我们不得不面对这种尴尬,然后是悲哀,进而还有些悲壮。

二十一世纪刚刚起步,上一个世纪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发展给我们的威逼实在太厉害。我是难堪地面对现实,痛苦地迎接挑战,终于在世纪之交的前几个月购买了一台多媒体电脑,以表示不愿意把旧世纪的那个我带入新世纪。

十几年前就听天书般知道一些电脑的事情。那时候听了也没当回事,应了说“夜郎国臣民”的话——自以为是。首先听说的是美国人没电脑考大学都困难,心想,美国政府太过分了,是在搞“上智下愚”,压根不知道人家的电脑普及那么广泛。第二个听说的是美国商人提着电脑满地球跑,电脑里装着整个世界。心想,这是“霸权主义”,我的心里才装着五湖四海呢!

当有了电脑,坐在自己的平台前,点击一个个键,一步步进入了电脑世界,才感觉出了自己过去的“愚”。再往深往细里一想,运用的手机、腰里的BP机……现在身边的许多都是计算机技术的产物,而计算机技术进入我们的世界已并非天方夜谭。西方发达国家用了几十年的事,咱们才几年,倒有些挺腰杆的动作,暗自嘿嘿笑起来了。

渐渐,身边交往的人用电脑的多了起来,又想起了韩素音女士。她在上海时开导人们,孩子要从小养成爱劳动、爱科学的习惯,从小跟机器、跟电脑打交道。她还说两个侄孙子六七岁就会用电脑。韩女士想不到吧,咱这青藏高原上的孩子们也用上了电脑。当然了,咱们高原人更重视智力投资开发。

大人买电脑开发小孩子,大人怎么啦?听说现在的上海考公务员,三个基本条件里第一就是要会用电脑。不会电脑算什么现代人,凭什么生存在“数码时代”?不害怕被“炒鱿鱼”吗?我看,大人也要学电脑,人人都要学电脑、用电脑。

当然,还要说一句,电脑还要靠人脑。电脑加人脑,万事难不倒。

开窗放入大江来

青海几代人梦寐以求的西部大开发的帷幕已经拉开。如何抓住机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优势资源开发步伐,实现富民强省伟大目标,思想观念的更新仍然是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黄金时代,不在我们背后,乃在我们面前”(李大钊)。面对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我们说,伟大的事业不是为了思想,而是思想为了伟大的事业。要用新思路、新模式来搞开发建设,首先要转变观念,应当说观念的差距是我们这个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的症结之一。所以,我们现在应当以新的观念面对将来,而不能顾惜背后的我们,像清朝的遗老遗少顾惜自己的“辫子”那样抱残守缺。观念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从来就有先进与落后之分。我们要更新观念,但决不是赶时髦,把一些新鲜的名词堆砌在文章里,强调在会议上,甚或用时髦的名词包装行为。观念的新是指其先进性、科学性和具体操作中的可行性,是指其内涵和效果。照抄照搬也是观念更新中的盲目性的一种。开发大西北,中央政府给予了西部更多的政策倾斜,但在观念更新上万不能比照东部经济特区的“新”,还是要以我们的省情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去“新”,也就是说,西部大开发之路还是要靠自己去走。

盛情不可再,百年忽我道;时哉不我与,去乎若云浮。尽管机遇在前,我们通过努力可以解决观念形态中的一些问题,但有一个问题必须引起注意。从一定意义上讲,观念更新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知识更新的过程,从古到今,许许多多新观念实际上是浓缩了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和成果,它之所以新,就是因为它是那个时代先进生产力、生产关系的特殊表现,本身就代表了时代的先进性、科学性。

“居下而无忧者,则思不远;处身而常逸者,则志不广”(《孔子家语》)。封闭的思维模式是影响观念更新、扩展视野的一大障碍,其原因是没有开阔知识视野、改变知识结构。一些人由于在这种思维定势下只注重垂直比较,不重视水平比较;只喜欢在旧体制下循规蹈矩,不喜欢改革创新时代的实践活动,于是对一些突破传统做法的东西缺乏热情,甚至摇头怀疑,致使自己在工作岗位上作茧自缚,窒息了工作活力。

封闭思维模式作祟,害人害己更害了我们的事业。

科学文化知识是实现观念更新的催化剂,所以说,当我们在做好思想准备的同时,对于知识的准备万万不可轻而视之。在我们决心在政策制定上实现新突破,在队伍建设上取得新突破,更好地为西部开发战略服务的今天,加强知识的学习尤为重要。

孔子曾慨叹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苏轼面对浩瀚的长江也发出同样的思古之幽情:“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江水的奔流如历史的变化,知识的更新犹如这江水,涓涓细流,终于汇成百川,投入大江大海。面对西部开发的滚滚洪流,我们怎能做古人的慨叹呢?对于我们这一代肩负大开发历史重任的人来说“要看银山拍天浪”,更需要的是“开窗放入大江来”的勇气和魄力。

“鸡蛋商标”的启示

给鸡蛋注册商标,是新鲜事,更是本事。

安徽肥西县的农民束从轩人精明也有眼光。

几角钱一只的鸡蛋有了自己的商品标识,堂而皇之地进入市场,也有了自己的身价,更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这说明束从轩有头脑,他的确能称得上一个现代的农民企业家。仅他的超前意识和作为,已够许许多多的企业经营者们去思考去实践了。

市场经济使我们的企业经营面临了许多的现实问题,尤其当中国加入“WTO”并进入倒计时后,我们的企业都在面临一个考验。就说商标注册,如果一个企业的产品没有一个被法律保护的标识,是不能进入到国际贸易的大流通中去,也不能得到认可。企业家的经营目的不能仅仅局限于利润的渴求,产品的信誉、企业的形象更是经营的重要所在。

束从轩作为一个农民出身的企业家,在经营上一开始便有了一个高起点。正旺畜禽公司以“正旺”商标为鸡蛋注册,工商部门支持,广大消费者欢迎。它不仅为产品销售打开了市场,也为公司做了宣传。据载,靠着“正旺”这棵大树,肥西县的许多农民发了财,仅在当地的代理商就有50多家。当一枚枚带有绿色“正旺”商标的鸡蛋走入消费家庭,我们能不感慨靠养鸡卖蛋发财的获胜者吗?但有一点,“正旺”商标功不可没。

当今,品牌意识的增强使许多企业家看到了“胜在品牌”的战略意义,于是,品牌影响不仅在城市而且波及到农村,农业和农产品在品牌浪潮中一枝独秀。浙江省温岭市“玉麟”牌西瓜声名鹊起、山东阳信打出了阳信鸭梨的品牌、江苏兴化的“一禾”蔬菜上了因特网、黑龙江五常的“五常”大米打入国际市场……面朝黄土背靠天的农民抓住机遇,努力争创自己的品牌,纷纷为自己的农产品注册商标,的确令人兴奋。

牌子,这在许多人的生活中并不陌生,但我们能够从接受牌子到主动创牌子,这的确是一个伟大的转变。以往,我们仅能从日用商品、名烟名酒中去被动接受牌子,从而认识了“五粮液”、认识了“中华”,今天在市场竞争的大潮中,我们不甘心停留在几个“老字号”上,更应当像束从轩那样,抓住机遇创出自己的品牌。

商标实际上是一种无形资产,它是商品经济社会的产物,并且伴随着商品经济的高潮和低迷而起落,它的跳动十分活跃,致使许多商家甚至有一种盲目跟进的做法。我们提倡创新应当是内在和外在的统一,切忌程咬金的“三板斧”,创了名牌还要保住名牌。不走调,不盲进,要重视品牌形象的保持和建设,使它在一个较高的稳定值上比较发展,这样,我们的经营才是胜利的。

“宣传看片”见闻

“宣传看片”是省电影放映公司为省市各文化、宣传、教育、新闻单位的部分宣传人员和影评工作者专门安排的工作电影,目的是提供电影信息,配合电影宣传。针对“宣传看片难”、“‘宣传看片秩序差”等反映,记者于11月8日在现场目睹和听取了一些情况,以对所反映的问题予以“求证”。

是日,寒风凛冽,冷气袭人。下午2时许,省电影发行放映公司放映室前聚集了男女老少各样观众。在检票口混杂的人群中,记者记下了如下情景:

一位年过花甲的老者搀扶着瘦弱的老伴,两人气喘嘘嘘,一步步挪入场内……

一男二女身着白色大褂谈笑风生,当他们步入场内时,有人于一旁悄声说:“呶!理发店的!”……

两个小伙子兴冲冲而来,记者问了其中一位戴白顶帽的。“喂!你的票是从哪儿来的?”小伙子神态不安地回答:“人家给的。”一旁认识他的插言说:“他们是馍馍铺的伙计。”……在络绎不断的观众中,还有跟在妈妈身后冻紫了脸蛋的小女孩,以及背着书包的学生娃……

“来看片的人,陌生面孔的越来越多,熟识的越来越少。发的票嫌少,给了票又不到场,观众席上很多都是‘替身,真叫我们头疼。”公司宣传科负责人张祥林面有难色地告诉记者。在场的工作人员也反映:来的观众杂了,秩序也难以维持。有的不如电影院里的一般观众,“牛皮哄哄”的,甚至一点公德都不讲。

2点30分电影正式开映。入座的观众平心静气,神凝银幕,突然,一阵“橐橐”的脚步声带来了片刻的不安静。一会儿,又一批姗姗来迟的……拆腾了半个多小时,场子终于静下来。谁知道节外又生枝,暗里“咔哒”一声,一人带头十人随,“瘾君子”们频频作祟。顿时,场内烟雾弥漫,空气混浊……工作人员走上前去阻止,电筒一亮,烟头熄去。工作人员走开去,“咔哒”一声,烟又冒起来。就这样三番五次,做起了“捉迷藏”的游戏。

3个多小时的“宣传看片”结束了。当300多名观众心满意足地离去后,在部分座椅下却留下了他们没有带走的遗物:烟屁股、瓜籽皮,还有令人作呕的痰……

一周一次的“宣传看片日”就这样结束了。实际上放映单位寒心的并不在活动本身,而在于某些看片人员对待“工作”的态度,以及由此产生的种种效应。

消费者≠打假人

消费是一种行为,消费者是消费主体,是行为人。假如把消费者与打假者合而为一,这是许多人所不能接受的事实。

在我们的常识中,拿钱去消费,碰到了侵害权益的事情,脑子首先想到的是肩扛红盾的工商行政管理干部,想到的是技术监督局。有些消费者是直接找消费者协会,把它当作自己的“家”。说真的,既为消费者,又是打假人,这样的两个角色统一在一个人身上,的确有些难度。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是国家的行政执法机关,它是专业打假的机构;消费者协会是协助监督执行保护消费者权益的组织,是协助打假维权的社会团体。近年来所说的“王海现象”,被人们视为业余打假。实际上,王海便是这一现象的代表人物,在他的身上恰是两个角色统一性的体现。先当消费者,继而又是打假人,且屡战屡胜,有人撰文攻击“王海现象”,说它是经济利益驱动。尽管“王海现象”如“司马昭之心”,毕竟,它为我们国家的打假维权工作提供了一些可资借鉴的东西。

笔者是一个普通的消费者,作为一个消费者,我为自己没有勇气拿起法律的武器去维护个人的权益而遗憾,但绝没有提倡人人争当王海的意思。假如人人都成了王海,假冒伪劣如“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确令人高兴。但那不是现实的,也不是人人可为之的。所以,业余打假不能提倡,要不然国家设置专业打假机构干啥?设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干啥?

作为消费者,笔者认为首先是要有维权的意识。经常看到酒店里、菜摊旁发生一些生意纠纷,消费者面红耳赤地去与经营者吵,结果是招徕一圈“看客”,热闹过去还是不了了之。我们知道,两个矛盾着的双方必须要由“第三者”插足才能解决问题,这“第三者”不能由消费者自己去充当,只能由工商执法人员和消协干部充当。回顾许多市场交易纠纷的案例,工商行政管理和消协功不可没。

还是要说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缺少这个,就无从谈及权益保护,只有像老百姓说的话——“死挨”。在一些消费者的行为表现中不难看出,这个意识仍然很淡薄。他们往往在权益受到侵害时有如下表现:一是惜时。为了几两几钱去费口舌,浪费时间。二是惜面子。为了几元几角争争吵吵,丢人的“份”。对这些消费者,笔者提醒的是,当交易在公平、公正、合理的原则下进行,短斤少两、质次价高等都是经营者的犯规,而你不反抗恰是甘愿受欺骗、甘愿被侵害的表现,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傻帽”。一些不法经营者正是靠玩弄这一类消费者以赚取黑心钱的。更甚,有的会对远去消费者的后背窃笑一番,那场面的确令人悲哀。

做一个“明明白白”的消费者,把它作为我们消费行为的准则,也许还要更多的时间,但愿醒悟得早些,明白得早些。

轻黄淡绿常生色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尤其“惊蛰”过罢,“地龙翻身”,正值群众性植树造林好时光,恰又逢“中国植树节”,不由地使人浮想联翩……

陕西黄陵轩辕庙中高19米的古柏,使轩辕这位4千年前的帝王形象增辉;曲阜孔庙高20多米的古桧,告诉后人一个“万世师表”亲躬植树的故事;还有,诸葛亮栽桑八百以作后代之享用;欧阳修扬州植柳传名“欧公柳”;还有,杜甫觅苗建草堂、白居易持钱买花树、柳宗元柳江植柳;更有,孙中山倡导植树造林、周恩来亲手种下油橄榄……

自古以来,植树爱树的故事经人们一代代广为流传,且已深入人心。环境意识作为现代人的素养之一,更说明着一个时代的要求。在我们这个地球上,完美的生存环境以及神秘的生物链日益被破坏的今天,只有爱护、维护、建设这个赖以生存的环境,人类才可能真正体现自己的价值,才可能在脚下的土地上存活下去。

不想用一串串数字去罗列人类对自然的无情破坏,诸如滥砍滥伐、烧荒毁林等等,仅就历史上几位帝王的举动,足以说明植树造林的确是利国利民的大事——

治水的大禹王曾发布禁令:“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之长”;

楚霸王曾巧言相劝,使一位持斧欲砍去桂树的老人回心转意;

朱元璋当皇帝后,首先下令农户种草种树,且还对植树的数目都严格规定……

帝王如是,更有多少名人志士也都对破坏生态嫉恶如仇。白居易任江州司马时广植柳树,离别二年后归来,见残枝败柳,十分痛心,写下了“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的诗句,并在另一首诗中直接批评破坏环境的严重恶果为“巴俗不爱花,竞春无人来”。唐代渭南县尉张造奉旨砍伐官道旁古槐做车辇用,他硬是背旨不行,迫使皇帝收回了成命……

正是植树造林的时节,加上中国有了自己的“植树节”,它意味着对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光大。也许是因为要强调其重要,才规定了“节”,尤如一位教师说“教师节”一样,难道非要等到过节了才来重视一下吗?但愿不是这样!

“轻黄淡绿常生色”。

更愿我们的环境恒美之!

小草幽兰雪里香

天高而秋气初清,见黄花红叶,重阳日近。适逢《保险导报》百期,浩歌遥想,意趣盎然。以《亦是小花更鲜花》为复刊词,二年八月,虽清词丽句、飘冉墨香,却也云烟盈纸,字字艰辛。然荷钱犹小,芭蕉渐长,新竹成围,但有月濛濛、人沓沓、水茫茫的感觉。盼绿树成荫,红英结子,百期至,志犹未老……

叹吾年将半百,须髯如戟。笑梦里关山,爱樽前日月,虽人生如寄,且也开怀。逢喜至佳期,也作倚栏目送飞鸿将远之感慨——

导报是为专业报纸,四开四版,立足保险。因其规格,称为小报,又喻小花。就其宗旨,以政治取向、市场取向、文化取向为主,引导、指导、倡导为己任。百期发各类专业稿件逾五千件,收来稿万余件。通讯队伍日臻完善,试发行已遍布各省区。初办,白手起家,稿源匮乏,栏目单调。经观念更新,使目光四放,先以“拿来主义”,开放窗口,纳四海来风,使青海一隅借来东风,看到发达,自贬夜郎。渐,内外互通,借鉴比较,报纸也稿件滚滚,作者队伍壮大,栏目众多,版块亮丽,使之发行日进,且有了“黑马”之称,成为三鼎中的一力。“问他桃与李,谁敢雪中香?”小草幽兰,高在雪域,其香似微,其香堪闻。

西方人詹姆斯·特伯言:“(文化)传播中表达和理解的精确性非常重要。……哪怕是一个字的讹错或误解,都可能像一次鲁莽的行动那样,导致无尽的灾难。因而,(文化)传播的精确性就显得格外重要。”文化传播媒介之一的报纸,需知识和能力,且专业在内,除经验、价值观、处世态度、赋义方法、时间观念、社会角色、空间关系、宇宙观等长期积淀,敬业至为重要。秉烛夜披、屏心静气、酌字斟句,其精细、劳苦非一般能与之匹敌,故有“作嫁”之喻。

常与人交谈,一周报出,忙碌之人不下十五,而导报五脏俱全,仅七八君子,实为精短锐良。安庆君文字摄影双枪将,绍文家远湟源采编一身,伯忠发行广告又编辑,玉民编稿财会两不误,洪蓉组版通联担双任,雪梅发行出纳好忙碌,且林柯里里外外做后勤……一班人曾际会,好风云,感遇些个,百期终止。

每至夜,风摇烛影,披文吟卷,昏沉时想杨雄寂寞、刘伶沉湎、嵇生纵情,贺老清狂……暮鼓晨钟,南来北往,人如过客,凝伫怅思,清泪湿巾。然,终于迎来百期,衷心感谢各方支持。“鹤渚沙明,鸥滩雪静”。秉烛披阅,今生不怨。

“亚细亚现象”叹

企业的成功只能针对经营企业的目的而言——偏离了目的的其他方面的成功不能算作真正的企业成功;某段经营过程或某种经营手段的成功也不能等同于企业目的的成功。

此外,表面和虚幻的成功通常五彩缤纷,光芒虽耀眼,只能带给当事者以吸食鸦片般的振奋。当鸦片的麻醉作用过去后,瘾君子总会流泪、难受、空虚、失落,他将不顾一切地再次寻觅、享用毒品,来体会新一波甩脱现实的快感。

当企业成功的幻象逐渐淡漠、消失后,经营者内心立刻产生的最大冲动,便是要重新看到这种幻景,重新体验到巨大的、欲仙欲死的“成功”快感。

“亚细亚”扩张失败的结局已无可置疑。此前它是否真正拥有过成功?如果有,那又是什么样的成功?这样的成功与后来的失败有着怎样一条莫测的通道?

通常,我们在评价某个企业的兴衰时,喜爱把它分成泾渭分明的两部分:企业家当初把握时势、艰苦创业带来了成功;成功后的老大自持、盲目扩张(或一心守旧)以及内部腐败终于招致了失败。经营者在企业成功之前的做法都是对的、好的(不然企业怎么能够取得成功呢!),而其后他或他们的思想、行为便开始异化,最终走向了成功之路的反面。

我们从1993年前社会各界对“亚细亚”众口一词的称颂及近来传媒对它不约而同的挞伐声中,亦能清晰地感受到这一点。

然而,每个自然人的成长道路尚可从他的早期经历中寻找出可靠的依据,即所谓“三岁看到老”。企业的发展历史又如何能够那么干脆地一撅两截,或像一条变色龙似的,说变就变?

因此,我们需要回顾“亚细亚”以往的全部经营历史,并试图找出一条令人信服的变化轨迹。

我看“戒酒俱乐部”

在外国,诸如“独身俱乐部”、“戒毒者俱乐部”、“戒酒俱乐部”……花样翻新,无奇不有,尤其是针对酗酒而设立的俱乐部早在二次大战以前就有了。对中国人来说这种俱乐部的建立倒有点荒唐,原因是观念上的错误,更有,在我们的理解中“俱乐部”不能成为酒鬼乃至酒徒们的娱乐场所,它应当是清醒健康人玩的地方。

不知道国外有没有“醒酒室”,有的话也许会注册上一个其他名称,因为他们把戒酒和醒酒分得很开。最近从一则报道中知道哈尔滨率先在国内成立了第一家戒酒俱乐部,为此而感欣慰了。从硬性的“醒”乃至软性的“戒”,让嗜酒如命者从一种温馨、欢快的集体氛围中相互交感,谈吐醉酒后的种种窘态、许多痛苦,从而认识自己的弱点,然后又与之鼓励,坚定毅力,的确不失为一种办法。

俗话说:酒能成事亦能败事。若说酗酒对社会的危害远不如毒品、赌博、卖淫等,这实在是差矣。酒后开车酿成的车祸其损害何止于一人一家,还有酗酒使多少健康的身体中毒致命,酗酒又使多少人走上犯罪道路,又引发多少社会问题……“饮酒不醉是君子”。笔者认为,有意地去设立“戒酒俱乐部”仅仅是下策,上策应为倡导一种“酒风”,且要整个社会来运作,并纳入精神文明建设,使之成为一种文化风尚,一种道德规范。

无酒不成席。看着时下的“吃喝风”,不禁为酗酒者掬一把同情泪。酒并非万恶之源,关键是饮者的问题,更不是诸多酒厂的问题。在此只能告诫尚未入“段”的朋友,且莫走入酒的“深巷”,加入“酗酒者”的队伍。

“换个活法”是时髦的一句话。愿“饮者”也换换喝法。

“醉比醒好”是流行的一句歌词。愿我们长醒不醉。

“戒酒俱乐部”——希望更少而不是更多。

“杞人”莫忧“大水塔”

几年前曾拜读过一篇反映“跨世纪”内容的文章,作者的譬喻令人咋舌。作者用文学语言描写江河之源的青海,其文大意是:青海是一座大水塔(寓意青海乃江河源头,这却给人以风险之嫌)。假若那水塔一旦坍塌,下游岂不皆成汪洋!明代诗人张问仁有诗曰:“雪山更作屯田地,青海重为饮马池。”这里的青海则专指青海湖,只因有龙种——“青海骢”所以谓池。池给人的感觉稳妥多了。

回过头还说“水塔”,亦言风险。近年来,共和地区地震时有发生,自1990年4月26日7级强震后,余震不断。今年9月24日又有5.5级的地震。人们纷纷传言,指责龙羊峡水电站水库这个“大水塔”(实际上,还有人说它是“大水盆”,寓覆盆之忧)。更有不专也不家者推断是库容太大产生地应力所至。福兮祸兮,祸兮福兮?世界上的许多事情都在于辩证统一中,但置身于一个科学极发达的时代,更有对灾害的预测与预防,君又何必“杞人忧天”。

但又说过来,主动防灾防损,及时将财产投保,将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即便“水塔”倾覆或发生地震等更大的灾害,何愁得不到补偿呢!

“杞人忧天”,今人忧塔,何忧之有!

发奖也要讲学问

某单位举办了一次别开生面的“业务知识竞赛”,健康向上的主题,丰富多彩的内容与形式,加上参赛选手的积极性、创造性,竞赛场内的气氛十分热烈。竞赛终于在掌声中宣告结束,当获胜者高兴地捧起“战利品”向领导致谢时,观众席上唏嘘不已。

冠军抱回的是电瓷热锅,亚军得到的是电动吹风,季军则领到一只上好的搪瓷饭锅。奖品之实惠令人羡慕,但又使人惊讶!“知识”何以这样迅速地转化为“物质”。

自然,“一纸奖状一支笔”的年代已经过去,奖个实惠耐用的日常用具早已不算什么了。但笔者以为,实惠不应当成为奖励的唯一方式。“夏不衣裘,非爱裘也,暖有余也”。(《吕氏春秋》)古人重知识轻财富,认为“金钩玉饵”虽然珍贵,但不能沉到很深的水中钓鱼。道理是同样的,实惠厚重的奖品并不能激发人的学习热情,很可能成为一种倾斜的交换,使求知和进取者流于浅薄和怠惰。

有一则寓言:鹭鸶找到蚌,吃尽蚌肉却丢弃了珍珠,还不屑地说:“好东西难嚼又无味”。但愿我们的“知识竞赛”少一点实惠,多一点内涵。一本辞书对鹭鸶那样的竞赛者来说,尤如珍珠难嚼而无味,而一件实惠则能刺激他的胃口。

奖品的选择也是一门学问啊!

无票搭车者戒

3月23日发生在青海省门源县境内的特大交通事故造成了严重的损失,教训是深刻的。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个情况:在受伤者中有一位因属非持票搭乘长途汽车的旅客,也就是说是无票乘车,所以保险公司不承担保险责任,医疗费应由他个人或所在单位支付。

保险条款规定:凡持票搭乘长途汽车的旅客,规定向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投保公路旅客意外伤害保险,其手续由公路客运部门办理,不另发保险凭证。就是说,旅客的保险费包括在票价内,车票即是保险凭证。据观察和了解,省内一些长途汽车上常有无票乘车的,究其原因,一是司助人员收“黑心钱”,故意不给乘客撕票;二是,一些乘客保险意识不强,或是根本不知道什么是保险,更不知道转嫁风险,所以也不主动索要票证。

旦夕祸福,假若一旦发生了事故,就像前面说的那位无票乘客一样,不但得不到经济补偿(保险),而且皮肉受苦(甚至丧生),损失是可想而知的。

在汲取交通事故经验教训的同时,我们也呼吁所有的公民,当您乘车的时候不要忘记您的保险凭证——车票!

当然,当您有了票证的时候,也不要忘了妥善保管。

“爱心”还需“保险”

自从一首《爱的奉献》)的歌曲唱红大江南北以来,“爱心”便成了出现频率较高的名词之一。在新旧体制大碰撞、物质与精神、愚昧与文明相互矛盾的今天,人们格外需要理解,更需要“爱心”的抚慰。

“爱”是存在于人世间的“链”,“爱”是人类战胜困难的力量之源。西宁三中初三一班女学生邹雅楠不幸患脑囊虫病,个人的不幸给家庭带来了沉重负担,有幸的是,这成为了一个社会焦点。按照邹雅楠家庭情况,沉重的医疗费是无法支出的,西宁三中发动全校师生为邹雅楠捐款治病的事着实令人感动,从他们的行动中,我们不难体味到人间的真情。然而,这个故事又不能不从另一个侧面给人们以思考。

互助友爱、捐款捐物,故为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任何时候都要发扬光大。可在泱泱十二亿人口的大国里,遭不幸、患重病需要支出高额医疗费用的孩子岂止一个、两个,靠友情、靠募捐给患者治病,解决的仅仅是一时困难,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由此看出,捐助并不是最理想的办法。

那么如何解决这一现实问题,如何保护青少年儿童在遇到意外或疾病侵害时得到较好的经济保障呢?

运用保险,这一经济手段保护青少年儿童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不失为一种最佳办法。所以说,“爱心”还需要“保险”。

保险,集千家之财救一家危难。人保公司开办的中小学生平安保险、中小学生及幼儿园儿童健康平安保险等,旨在通过保险方式建立起一笔稳定的保险基金,以用于孩子们因意外伤亡或因病住院后所需的医疗费支出。被保险人只需缴纳少量的保险金,就可获得较多的经济补偿,正如有位家长说:“花十几元钱买个保险,即使自己的孩子不生病住院,用于帮助其他孩子也值得。”道理就这么浅显,也就这么深刻。

愿保险伴孩子们同行!(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电脑
谁动了我的电脑
自己买电脑
脏得吓死人的电脑键盘
砸电脑
拆散
聪明的脑袋
电脑子变学霸
逻辑
The Apple of Temptation
LG与Philips分道扬镳进军电脑LCD市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