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美的风景
2012-11-15秋实
秋实
天下最美的风景在哪里?走访千万个人,答案也一定各不相同。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日,出现在眼前的一幅画面,让人们有了一个真实的感悟:这,才是人生中最美的风景。
在西宁市古城敬老院,青海省政府参事室一行人来到这里调研。在气氛热烈的小会议室里,大家相互打着招呼、通报着姓名。当有人介绍到一个人的姓名时,正与客人们热情交谈的院员张奶奶,突然从座位上站了起来,惊喜地对面前的人发问:“你就是喇英才副会长?”当她得到肯定答复后,淳朴的老人动情地说:“一直听大家在念叨你,但我还从未见过你,是你帮助我们解决了最实际的困难,借今天这个机会,就让我代表敬老院全体院民向您表示由衷的感谢吧!”说着,七十多岁的老人向面前的人深深地鞠了一躬……
原来,这所敬老院共入住了103位老人,一年前,由于种种客观因素的限制,住在这里的老人和职工们,除了喝的开水外,其他用水都没有条件加热。无论冬夏寒暑,都只能用冰冷的自来水洗脸、洗手、洗衣服,更不要说洗个热水澡,那简直就是一种想都不敢想的奢求。
那一次,青海省社会工作协会秘书长喇英才得知了此事,一件看似平常的小事,让他焦虑了多日,也奔波了数月,最终使之得到了解决。不仅如此,这个项目还为省内其他11所敬老院安装了热水器。接着,又争取了40万元,为循化县撒拉族中学、民和县官亭土族中学、天峻县藏族中学、乌兰县蒙古族中学等4所民族中学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使3000多名师生也能和城市里的师生一样痛痛快快地洗上了热水澡。
其实敬老院张奶奶所说的,不过只是自己所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而那些为人们送去福音和实惠的事,一桩桩一件件,又有谁能够说得清楚呢?
人生的驿站,停不下勇者奋疾前行的脚步
2004年,正在青海省民政厅任副厅级纪检专员的喇英才即将面临退休,领导和他谈话,希望他能继续工作一段时间,将青海省社会工作协会筹备成立起来。当时,社会工作在全国来说也都是刚刚起步,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作为一个公益性的社团组织,没有经费来源,白手起家如何生存?又如何去开展工作?面对一项崭新的工作,他深知其中的难度。但经过认真的思考和分析,他还是凭着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以及自己多年领导工作所积累的经验和优势,义无反顾地挑起了这一重担。而且,这一干就是整整八年。
八年来,喇英才的足迹遍布青海困难地区的山山水水,急困难群众所急,帮困难群众所需——筑路、修桥、种树、引水、治病、救灾、培训、修温棚、建学校和卫生所……协会会长克保的全力支持下,他带领着青海省社会工作协会,千方百计从民间渠道争取各类公益项目30多项,累计争取资金4000多万元,不仅使协会工作得到了长足发展,更为青海的各类困难群体解决了大量的生活困难,实施项目几乎涵盖了全省,直接受惠群众达10余万人。而这所有的项目和资金,以及每个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的全部工作,都无不饱浸着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喇英才呕心沥血的辛劳。
2004年6月,喇英才新“官”走马上任。青海社会工作今后的路到底该怎样走?从理论上讲,社会工作是以助人为宗旨,运用专业知识和科学方法助人的服务活动。但服务从哪里做起,又如何做好服务?喇英才认为不能完全按照国外、香港地区或者境内发达地区社会工作的模式去仿效,必须结合本地实际,创造性地走出一条符合青海实际的社会工作新路子。青海有自己的省情,特征之一就是与发达地区相比,贫困问题较为突出,是全国贫困面较大的省份之一。作为生活还处于贫困状态的人们,他们首先更需要解决的是最基本、最现实、最直接的生存和解困问题。明确了工作思路,他着手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设法帮助贫困山区缓解人畜饮水问题。
民和县的大部分地区均处于干旱山区,七里八乡群众的日常生活用水,都要到十几公里以外靠人背肩扛或牲口驮运回来。陡峭崎岖的山路上,每天行走着络绎不绝的运水人群。一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喇家自然村为驮水就摔死了4头骡子,背水的妇女和孩子也经常被摔得多日爬不起炕来……“滴水贵如油”,这里的人们祖祖辈辈就这样艰难、却又无奈地生活着。
喇英才从小对这样的环境十分熟悉,他深知群众其中之疾苦。经过大量的调研和思考,他认为这里夏天的雨水水质较好,青海的气温又较低,如设法把水储存起来,在水源紧张时使用,会解决很大问题。他决定先要为这里的群众每家每户修一个“水窖”。这件事情看起来不算大,可资金从哪里来?他经过精心思考和策划,电话与中国社工协会取得了联系,得到回复的当天,他就火速赶赴北京。功夫不负有心人,切实可行的方案和实施步骤,得到中国社工协会甘泉基金会的首肯,答应资助270万元,尽快实施水窖工程。
有了启动资金,社工协会确定在民和县的5个乡先行实施。乡里群众闻讯欣喜若狂,男女老少一起动手,仅用两个多月时间,就修建了1600多眼水窖。 之后,喇英才又争取了加拿大基金资助11万元、澳大利亚资助款9.2万元、救世军资助24.6万元,分别为前河乡田家、拉芒等两个村修建了7400米自来水管道,实施了甘家川饮水项目,改造了官亭镇的供水系统。造福于群众的事,受到当地政府和村民们的热烈欢迎,项目实施中连六十多岁的老汉和十几岁的孩子都积极参与其中,情景感人至深。这些项目不仅先后不同程度地解决了约两万多人的饮水问题,还使甘家川村的500多亩玉米地直接受益,当年虽然遇到干旱,却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亩产1500—1600斤的好收成。
有人说,基金会是慈善资金的提供者,大量专业性的公益服务组织是消化这些资金的终端。这话不无道理,在筹集慈善资源方面,各类基金会有其优势,而如何组织和利用这些资金去办最有实效的事,喇英才在工作实践中,逐步摸索出了一套弥足珍贵的经验。
2008年,喇英才在与基层群众接触和调查过程中发现,全省的疝气患儿约有6000余名,人数多,分布面广,需求强烈,即提出了开展疝气患儿救助工程。在项目实施中,他又创造性地提出了:“向基金会争取一部分,手术医院减免一部分,民政部门支持一部分,合作医疗报销一部分,个人承担一部分”的筹款模式,得到了民政部部长李学举和副部长窦玉沛的重视和帮助,并取得了李嘉诚基金会的全力支持。这个项目由青海省社工协会发起,后扩展到西部12个省区,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截至2011年底,12个省区共收治疝气患儿10600例,而唯一以民间组织的身份实施治疝项目的青海省,由于组织得力、工作细致,治疝患儿人数占全部治疝总人数的42%以上。至2012年5月20日,共治疝手术5962例,受到了李嘉诚基金会和民政部项目办的充分肯定和赞誉。
2011年,喇英才根据民和县的气候和土质特点,提出了一个绿色工程设想,要帮那里的困难群众栽种核桃树。他精心算了一笔账:核桃树易栽易活,第二年即可结核桃,5年后便可大量结果。如每棵树产核桃5斤,每斤核桃按现在的价格是30元左右,就是说五年后每棵核桃树可获益15元,如每亩地栽种30棵树,即可获益4500元,十年后每亩收入可达万元。而且在树苗未长大前,还可同时继续种植其他作物。于是他决定把这个项目做起来。他四处去找赞助方觅资金、找苗圃老板谈树苗价格,找有经验的专家给农民培训栽种技术,从树苗的购买、运输、栽种、浇水,所有环节他都密切关注着,严格把好每一道质量关口……
一年过去了,核桃树的枝桠舒展开来,染绿了干旱缺水的山梁,也燃起了山区人们绿色的致富希望。
无私的爱心,为他人点亮一盏盏希望的灯
人在最悲苦或者最激动的时候,通常都会以“哭”来释放情绪,流泪是常人司空见惯的事情,但喇英才最忍受不了别人的眼泪,遇到这样的情况,他总会竭尽全力去施助。
一天,一个老人带着患有严重心脏病、还只有4岁的孙子找到喇英才的办公室,老人一进门就流着泪给喇英才跪下了,他求面前这个有所耳闻的善人救救孩子——如果孩子不尽快进行手术治疗,也许将不久于人世,而做这个手术的费用,他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承受啊!孩子的父亲白血病去世,母亲因为贫穷,抛下生病的孩子改嫁他乡,另一个孙子得了脑膜瘤也已告别了这个世界,家里再也拿不出一点钱来,不得已他只好带着孙子四处求救,但面对一些人的冷漠和麻木,老人已几近绝望,如果相依为命的孙子又不在了,老人还能活下去吗?
在老人跪下的那一瞬间,喇英才慌忙把老人扶了起来,他很清楚,自己扶起的不仅仅是一个老人,同时扶起的还是一个家庭,更是自己的一份社会责任、一份不该被有些人遗忘和冷落的爱心。他答应要设法为孩子治病,并且很快尽力兑现了这个承诺。
一次,他正在家里吃饭,一个回族中年男子带着8岁的儿子找上门来请求帮助:孩子得了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无钱医治。看着孩子的眼睛和腿上出血的红斑,他怎么都做不到坐视不管!他先从自己家里拿出2000元钱,又从协会的资金中垫付了5000元,让家长赶紧先去医院给孩子治病,然后先向有关部门协调落实临时救助金,又分别找了省民政厅的副厅长、处长,再打电话给慈善医院院长……终于使孩子的身体得到了康复。
还有一次,他听省民政厅救济处下乡回来的同志讲,玉树州昂欠觉拉孤儿学校的两个女孩,看到从西宁来的人,就好像看到了亲人一样哭开了……原来这是从北京来的大学生志愿者,因为学校没有通电,她们为始终看不到电视而异常伤心失望。喇英才详细倾听了同事的讲述,他动心了——人家从北京自愿来青海支教不容易,如今遇到了困难,咱们能忍心坐视不管吗?他先从协会的资金中挤出4万元,但询价后才知道,要买一台太阳能发电机需要6万元,他只好又去说服一家新能源公司,按成本价给学校安装了太阳能发电设备。女学生的心病去掉了,全校近90名师生工作学习的劲头更足了。
他经常就是这样利用自己的社会关系和自身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的话语,去打动对方,以谋求帮助,而且往往大多时候都会奏效。他常说:我不赞成“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的说法,只要你有爱心,有同情心,困难面前办法总会有的。现实生活当中,爱心人士还是很多的,但有时也需要有人用热情去点燃和唤起他们的爱心。
他的爱心被很多人传诵着,向他求助的人越来越多。有人问他:“看你的面孔就知道你是一副菩萨心肠,但是,这些事实在太多了,你管得过来吗?”他回答:“谁都不是菩萨,不能普度众生,但可以从我们能够做的事情做起。假如一个人挂在悬崖边上,你拉一把就救了他,否则,他也许就会摔得粉身碎骨!你难道能袖手旁观、不设法去施救吗?”
正是这种理念,喇英才总是努力想方设法、多方奔波,带领青海省社工协会实施了很多医疗救助工程,7年多时间里,仅在医疗救治方面就争取资金1000多万元,先后救治了小儿疝气5962例、唇腭裂、尿道下裂、先心病及其他各类特困危重病人数百例,先后为6000余个孩子解除了病痛的折磨。
在8年的社会工作中,喇英才总会发现一些别人习以为常的现象,又总会想出一些办法,确立一些切实可行的帮扶项目,只要是改善民生的事,他都努力去争取资金支持,帮助群众走出困境。
青海省社工协会实施的项目一个接着一个,如在助学项目中,新建、重建了5所农村小学和一座供服刑人员子女和孤儿入住的太阳村、支持了两所中学的实验室建设、连续三年资助160名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在培训项目中,为540名村委会主任、283名社区主任、150名农村妇女、80余名民间组织负责人和500多名社工人员进行了培训和辅导,培训内容丰富、涉及领域广泛;在医疗项目中,除治愈各类患病儿童近6000名外,还为海拔4000米的都兰县沟里乡智玉村新建了卫生所,资助前河乡购买了价值31万元的医疗设备;在太阳灶工程中,把推广和普及太阳灶作为保护生态环境的一件大事,为乡村群众发放太阳灶2830台;在扶贫工程中,帮贫困群众建集雨水窖1900眼、自来水管道16000米、建温棚84座、为贫困山区修路8公里、修建便民桥4座、资助贫困村民栽种核桃树24000余株;为400名孤儿发放捐助款90余万元。在青海玉树地震抗震救灾中,积极争取善款近800万元,购买了行军床、过冬用煤、酥油、保健品及衣物等,向灾区群众奉献了一份爱心。
……
这些项目,有些是要对困难群众直接进行帮助,而在喇英才的心里,帮助群众脱贫,不能只授人以鱼,而更要授人以渔,要帮助困难群众学会脱贫的方法,帮助他们逐渐掌握脱贫的本领,增长脱贫的才干,这才是一个社会工作者理想的工作境界,所以在青海省社工协会实施的项目中,他始终注重在这方面的帮扶上不断地探索和实践着,并愿继续为此而付出更大的努力。
当然,有一些群众的困难,经努力还是无法得到资金救助,喇英才不忍心让他们失望,就经常自己解囊相助。有时也只是因救急而暂借,但时至几年后的今天,数千元的借条依然留在自己的抽屉里;更有一些因感激而拿着“红包”真诚相赠的受惠群众,均被他“无情”地拒之门外。“天下熙熙皆为利来”,曾几何时,或名正言顺地做慈善、或假借公益的名义,实为自己聚财、敛财的事情时有发生,而像喇英才这样“犯傻”的人,其真情可感,爱心可鉴。
青春的心境,描绘出生命中永恒的风景
古代人到了七十岁的年龄,就把当官时坐的车子都要收(悬)起来,所以把古稀之年也叫悬车之年。从古至今,人至七十,大多都偃旗息鼓、颐养天年、修心养性去了。已近古稀之年的喇英才,有着一个幸福的家庭,老伴贤惠、子女孝顺、孙儿绕膝。享受着副厅级工资待遇的他,按常理原本也可以和同龄人一样,去尽享天伦之乐了。但是,所见所闻群众的难心事总是让他放心不下,歇息不下,总是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优于困难群众的途径和办法,去给他们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
也许,救治一个病人,从整个社会层面上看,似乎微不足道,但就一个家庭来说,一个病人就会牵动一大片人的心。作为一个社会工作者,喇英才对“关注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职责和使命,有着自己更深层次的思考。同时,他把能够帮助一个面临困境、束手无策的群众,当成一个更高层面上的快乐,把天伦之乐赋予了更加博大的内容:牺牲自己小家的天伦之乐,换取更多人的天伦之乐,他认为这才是最有意义的事情。
为此,他需要加倍地付出时间和精力。他经常奔波于下乡调研、安排项目的路上;经常忙碌在赶赴去争取或者洽谈项目的途中。随便翻一下喇英才的活动安排,便可略见他的工作状态: 2011年6月11日——公休日,凌晨2点从北京开会返回西宁,早上便陪同外籍来青人员,赶赴民和县考察了解有关扶贫情况;12日,上午8时,赶往大通县查看溪桥项目施工情况,晚上返回,又与资助威德盟氏教育咨询(北京)有限公司,商谈为建化隆县希望学校校舍和孤儿资助项目事宜至夜里11点多;13日,上午9时,与此项目资助方签订资助50万元的协议;11时,他已坐在西宁至北京的列车上,赶赴北京去参加一个儿童救助方面的会议。
再看看他7月2日——另一个公休日的时间表:早8点出发,去大通县参加多隆村爱心桥竣工仪式,接着赶往一百多公里外的西海镇去参加一个慈善座谈会,返回时路上堵车,又是大雨滂沱,走进家门已是半夜12点钟。
在喇英才的时间表里,没有工作日和休息日的区别,只要有事,他总是不辞辛苦、一马当先,好像总有忙不完的事,总有使不完的劲。2007年,为解决群众饮水问题,从策划到实施,他亲自组织协调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步骤、进行人员分工负责,从工程进度、工程造价、沙石拉运,到质量安全等,他事无巨细、精心安排每一项具体工作……据工作日记反映,那一年,他往乡下跑了135天;为修建湟中县田家寨的两所小学,从调研到工程验收他到现场去了20多趟……这样,在资金的计划和使用上,他才能精打细算、在工程质量上才能确保放心。为解决民和县茫拉乡245户人家的吃水问题,需要铺设7.4公里的主管道,喇英才经反复调研,并动员各方力量,仅用了不到15万元就完成了这一工程项目。而据公开报道的另一由政府投资的同类工程,铺设的管道仅比此项目多了0.6公里,却投资了80万元。
喇英才有个铁定的工作原则:争取资金不容易,既然我们得到了资助方的信任,就一定要把钱用好,千方百计让资助方满意,让政府满意,让群众满意。
喇英才有个人生信条:做什么事经常不是缺少机遇,而是在机遇到来之前,看你是否做好了准备。也正因为如此,在他的直接努力下,青海省社工协会从各个渠道争取了30多个公益项目,个个项目都做得非常成功漂亮。
有时,他也会感觉到很累,但他的风趣、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让人根本看不到他还身患着被人谈虎色变的糖尿病的影子。闲暇时,他还会豪爽地与朋友和同事们喝喝酒、打打牌,借谈笑风生的茶余饭后,他时常能够获取更多群众的需求和爱心人士资助项目的信息。
谁都知道,慈善资金只会流向最有效率的机构,正是由于他的付出,也正是得益于他对事物敏锐的感知力和多年从事领导工作所积累的组织领导才干,所有项目才能获得成功;又正是由于这些项目的成功,协会所开展的各项工作也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
有人不解地询问喇英才:为什么要这样辛苦?他说,我是共产党多年培养的领导干部,是农民的儿子。语言虽简练,却不难找出他力量的源泉。是的,他始终没有忘记党的宗旨,没有忘记自己也曾经历的艰难。他清楚地记得,当年自己要走三四个小时的山路才能到达读书的小学校;被保送上大学时,为了购买被褥,竟省吃俭用几个月,才用助学金还清了乡亲们的借款……在数十年的工作中,喇英才从下乡插队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上了领导岗位。无论在哪个岗位上,他对群众的感情始终没有改变,他注重工作实际、善于调查研究、做事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始终没有改变。熟悉他的人们还记得,在德令哈市当镇长时,为城市规划建设更加科学、合理,他自己骑着自行车去悉数街上的路灯;为开通火车站到市区的夜间公交车,他多次往返乘坐公交车去数乘车人数……如此看来,在他的身上,这种优良作风由来已久,早已成为一种自觉的传统习惯。
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青海省社工协会获得了群众的拥护和好评,同时也得到了有关部门的认可,曾先后被青海省民政厅、青海省民间组织发展促进会命名为“省级先进社会组织”,被省委宣传部、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评为“先进社科学会”和“青海省社会科学类一级学会”,被中国生产力学会、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授予“中国十佳低碳公益组织”荣誉称号,喇英才担任书记的党支部被青海省委组织部命名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省级示范点”。喇英才个人被中国社会工作协会评选为“2009年度中国社工人物”,被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民政部中国SOS儿童村协会、中国爱国主义教育编委会等部门授予“中华爱国慈善家”等荣誉称号。
最美的风景不是秀美山川,不是春花雪月,不是霓彩艳影,不是美句诗文。最美的风景在哪里?——看看社工协会办公室的墙上,那是许多面锦旗用群众心底的谢意绘出的一道道红色的风景;看看春风中那些婀娜多姿的核桃树林,那是满载脱贫希望的枝桠摇曳出的一片片绿色的风景;看看修建自来水管道工程竣工时的场景,那是当地群众欢天喜地、载歌载舞时用彩绸舞出的一幅幅绚丽多彩的风景……
一个人年龄上的青春是美丽而短暂的,而只有青春的心境才是人生旅途上永恒的风景。常言道:人生七十古来稀,而年近古稀之年的喇英才,却用他青春般的火热激情,饱蘸心血和汗水,谱写着人间之大爱,描绘着人生中那一道道最亮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