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性粒细胞VCS参数在细菌感染性疾病早期诊断及疗效中的应用价值

2012-11-14张家明陈意稳

实验与检验医学 2012年1期
关键词:总数中性粒细胞

张家明,黄 胜,卢 粤,陈意稳,杨 蕾

(广东医学院附属湛江中心医院检验科,广东 湛江 524037)

急性细菌感染是引起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的最常见病因,但如感染程度很局限且轻微,WBC总数仍可正常,只见中性粒细胞百分率增高,随着感染逐渐加重,WBC总数不断增高,严重时可高达20×109/L以上,中性粒细胞百分率也明显增高,并伴有明显的核象左移,出现中毒颗粒、空泡、大小不均等病理性改变[1]。Beckman Coulter LH 75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采用VCS技术,可分析NE体积大小、细胞浆和细胞核的比例、细胞浆内颗粒的大小及密度。我们检测了细菌感染性疾病患者体积(V)、电导率(C)及激光散射值(S)等参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率和WBC总数的变化规律,旨为临床诊断及有效治疗细菌感染提实验室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急性细菌性感染组:2010年10月至2011年9月在本院收治的根据临床表现、血常规检查、细菌培养结果及其他辅助检查确诊为细菌性感染患者108例,其中男67例,女41例,年龄16~85岁。96例健康对照组为本院临床体检正常的健康人员,男59例,女37例,年龄18~76岁。两组人员在年龄、性别等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实验方法 使用美国 Beckman Coulter公司生产的LH 750型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及配套试剂。操作方法:在空腹条件下,取健康组与感染组受试者静脉血,共2ml,于乙二胺四乙酸二钾(EDTA-K2)抗凝真空采血管内摇匀,在采集后2h内完成测定。对照组患者治疗前空腹抽血1次,开始治疗后,每隔1d空腹抽血1次进行连续观察,直至WBC恢复正常后停止观察。每个样本检测后均收集WBC总数、NE绝对值及NE的V、C、S值。每d测试前均做本底及质控,检测指标在控后再进行标本测试。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先对数据进行正态性分析,如数据符合正态性分布,数据以±s表示,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细菌感染组与健康对照组NE的VCS结果比较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细菌感染患者的WBC总数、NEV、NDW 显著增高 (P<0.01);NES 显著降低(P<0.01);NEC有所下降,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详见表1。

表1 感染组与对照组NE的VCS参数比较(±s)

表1 感染组与对照组NE的VCS参数比较(±s)

与对照组比较,*P<0.01。

组别 n WBC NEV NEC NES NDW对照组感染组96 108 6.0±1.8 11.8±5.6*140.2±5.0 149.9±13.6*148.8±1.4 147.6±1.2 146.6±3.8 141.4±3.5*19.5±1.7 24.6±4.3*

2.2 WBC总数与NE的VCS参数结果关系分析

将108例细菌感染患者根据白细胞总数分为3 组,A 组:WBC(4~9.9)×109/L,B 组:WBC(10~15)×109/L,C 组:WBC>15×109/L; 在 A、B、C 3 组中,NEV、NDW值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 (P<0.05,P<0.01),且NEV、NDW值随着WBC总数的升高而上升;NES 值则比对照组明显下降 (P<0.05,P<0.01),并随着WBC总数的升高而下降.详见表2。

表2 三组细菌性感染患者WBC、NE的VCS与对照组的比较(±s)

表2 三组细菌性感染患者WBC、NE的VCS与对照组的比较(±s)

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

组别 n WBC NEV NEC NES NDW对照组A组B组C组96 33 52 23 6.0±1.8 6.9±2.4 12.5±2.1##21.4±5.8##140.2±5.0 142.9±5.5#150.7±5.9##160.2±6.1##148.8±1.4 147.2±3.0 148.0±2.6 147.7±2.3 146.6±3.8 144.7±3.5#138.9±3.4##132.4±3.9##19.5±1.7 22.6±3.3##24.4±4.4##27.5±3.6##

2.3 中性粒细胞的百分比与VCS参数结果关系分析。

以中性粒细胞百分率80%为临界值将108例细菌感染患者分为NE≤80%组和NE>80%组。NE≤80%组的NEV、NDW结果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 但明显低于 NE>80%组;NE≤80%组的NES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但明显高于NE>80%组。详见表3。

2.4 细菌感染组患者治疗前、后NE的VCS参数变化

75例细菌感染患者经抗感染治疗后,WBC总数及NEV、NDW明显下降,NES明显上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3 两组细菌感染组患者WBC、NE的VCS与对照组的比较(±s)

表3 两组细菌感染组患者WBC、NE的VCS与对照组的比较(±s)

与对照组比较,▲P<0.01。

组别 n WBC NEV NEC NES NDW对照组NE≤80%组NE>80%组96 57 51 6.0±1.8 9.2±5.3▲15.8±4.5▲140.2±5.0 145.6±10.9▲155.0±13.6▲148.8±1.4 148.2±1.3 148.0±1.4 146.6±3.8 139.4±6.6▲133.1±6.2▲19.5±1.7 21.7±2.6▲25.9±5.5▲

表4 细菌感染组患者治疗前、后NE的VCS参数比较(±s)

表4 细菌感染组患者治疗前、后NE的VCS参数比较(±s)

*与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比较>0.05;**与对照组及治疗前分别比较均P>0.05

组别 n WBC NEV NEC NES NDW对照组治疗前治疗后96 69 69 6.0±1.8 17.8±7.4 7.3±2.2*140.2±5.0 157.6±6.1 141.1±6.3*148.8±1.4 147.9±2.5**148.6±2.0**146.6±3.8 132.5±5.8 146.1±4.3*19.5±1.7 27.1±5.4 19.7±2.0*

3 讨论

机体在细菌感染后,常引起反应性的WBC总数和NE增多,同时伴随的NE核左移和中毒性改变也与疾病的疗效和预后有关[1]。长期以来,血常规中的WBC和NE作为临床判断血液细菌感染的主要指标,但有些细菌感染患者WBC和NE并不高,以此为依据诊断可能会贻误治疗时机。目前诊断血液细菌感染的“金标准”是细菌培养,但存在耗时长、容易污染、敏感性低等缺点[2]。可见,为临床提供客观、快速、准确的实验检测指标对细菌感染性疾病患者的诊断和对症治疗尤其重要。

Backman Coulter LH 750型全自动血液分析仪采用VCS技术对WBC进行五项分类,其通过低频电流准确分析白细胞大小(V),高频电流传导分析细胞核及核质比的特性(C),激光散射分析细胞浆内颗粒的大小和密度(S),提供关于细胞颗粒性的信息,能很好地区分颗粒特性不同的白细胞[2-4]。急性细菌感染时,骨髓在炎症因子刺激下不成熟粒细胞释放增加,同时外周血边缘池中NE在炎症介质作用下活化,外周血中出现体积及形态不同的不成熟粒细胞、活化粒细胞和成熟粒细胞,导致细胞异质性增大、NE的体积明显增大,细胞的浆核比和光射量明显减小,细胞浆内复杂性增强,NE的体积、浆核比的分布宽度明显增大。本资料观察了108例血液细菌感染患者的VCS参数,结果显示NEV和NDW明显增高,NES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国内相关报道结果基本一致[5,6],提示NE的VCS参数能预示感染。为了区分不同感染程度患者的VCS参数变化,本文对细菌感染患者WBC总数及NE的VCS相关参数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感染较轻的WBC<10×109/L组和NE<80%组患者的NEV及NDW比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P<0.01),且随着感染程度的加重增高更加显著。表明NEV、NDW在指示细菌感染方面比WBC和NE百分率更为敏感,这一点对早期诊断细菌感染有重要临床价值。NES主要反映NE浆内颗粒的大小与密度,虽然NES在感染组和对照组有差异,但NES并不是一个灵敏的指标。我们观察到NES在NE出现中毒性颗粒时可增高,但核左移明显时又可降低,由于有个体差异,机体对细菌感染的反应及表现往往不同,只有在骨髓被刺激释放大量幼稚粒细胞、外周血出现严重左移时NES才明显降低。NEC在各组中变化不明显,可能与NEC随细胞形态变化改变不明显有关。

中性粒细胞在血液的免疫系统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中性粒细胞及其VCS参数已经在正常人群中的调查与分析[7,8]、细菌感染诊断[9]及白血病诊断等领域进行了研究及应用,但在临床疗效中的应用报道相对较少,为了进一步了解感染患者的VCS参数变化,我们监测了69例各类细菌感染患者治疗前后的WBC总数和NE的VCS参数结果变化,经比较分析发现,治疗后随着感染的好转,NEV、NDW明显下降,NES明显上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可见NE的VCS参数在细菌性感染患者的疗效观察中也有一定参考价值。

综上所述,中性粒细胞的VCS定量数据来源于血常规分析,具有客观、精确、廉价、操作简单等优点,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细菌感染可使外周血WBC(包括未升高时)的中性粒细胞VCS参数发生明显改变,且VCS参数又能及时敏感地反映细菌感染及治疗前后血液中白细胞形态学改变。由此可见,监测中性粒细胞VCS参数变化在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及疗效观察中有重要临床价值。

[1]熊立凡.临床检验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6-49.

[2]李复银.Coulter血液分析仪的测试原理及分类的实现[J].医疗设备信息,2007,22(7):52.

[3]Chaves F,Tierno B,Xu DS,et al.Neutrophil volume distribution width:a new automated hematologic parameter for acute infection[J].Arch Pathol Lab Med,2006,130(3):378-380.

[4]许东升.血细胞分析仪临床应用进展 [J].中华医学检验杂志,2008,31(7):747-750.

[5]王 佳,符布清,汪小蓉,等.中性粒细胞体积分布宽度——一种新的急性细菌感染实用临床指标[J].检验医学,2009,24(3):208-210.

[6]郭希超,杨大千,俞研迎,等.白细胞VCS参数在血液细菌感染中的应用研究[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8,31(12):1330-1334.

[7]黄 胜,黄小颜,岑凯怡,等.湛江市区健康人外周血白细胞VCS参数调查[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1,29(2):109-112.

[8]周腾坚.373名教师白细胞分类特征分析 [J].实验与检验医学,2009,27(2):167-168.

[9]刘 红,贾红英.中性粒细胞VCS参数在诊断血液细菌感染中的应用[J].医学检验与临床,2010,21(5):55-57.

猜你喜欢

总数中性粒细胞
经方治疗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引起发热案1则
英文的中性TA
◆我国“三品一标”产品总数超12万个
哈哈王国来了个小怪物
“一半”与“总数”
高桥爱中性风格小配饰让自然相连
FREAKISH WATCH极简中性腕表设计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的治疗进展
误诊为嗜酸粒细胞增多症1例分析
一株中性内切纤维素酶产生菌的分离及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