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北苏丹的石油之争

2012-11-14李志传

中国石油石化 2012年24期
关键词:南北苏丹冲突

○ 文/李志传

南北苏丹的石油之争

○ 文/李志传

●新仇旧恨导致最终分裂。领土、石油纠纷长期存在。 供图/CFP

2012年初,南北苏丹围绕领土和石油爆发的军事冲突对中国在这一地区的石油利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双方历史纠纷由来已久,石油利益盘根错节,未来之路扑朔迷离。

2011年7月9日,在经历了50年的内战以后,非洲面积最大的苏丹共和国走向了分裂,根据公投结果,南苏丹正式宣布独立。独立后的南苏丹与苏丹在石油利益、边界划分、领土归属和国民地位等诸多问题上存在巨大分歧。2012年4月,双方在盛产石油的哈季利季爆发了激烈的军事冲突。尽管这一事件很快平息,但是历史的恩怨和现实的利益纠纷决定了南北苏丹冲突的隐患将长期存在。这种复杂的局势不仅对中国在这一地区的石油利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将直接考验中国长期奉行的外交政策。

历史纠纷由来已久

苏丹南北冲突成因非常复杂,历史上不同民族、文明和宗教信仰之间的矛盾是冲突的根源,近现代资源开发和利益分配不均衡是直接诱因,而周边国家和世界一些大国的卷入更加剧了这一问题的复杂性。

苏丹分裂之前是非洲最大的国家,面积250万平方公里,人口3800多万。全国有19个种族,近600个部落;黑人占52%,阿拉伯人占39%,贝贾人占6%,其他人种占3%。70%以上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多属逊尼派,主要居住在北方;南方居民多信奉原始部落宗教及拜物教;还有5%的人信奉基督教,多居住在南方和首都喀土穆。独立后的南苏丹面积约65万平方公里,人口约800万,居民多为非洲土著黑人。

在历史上,苏丹先后被埃及人、阿拉伯人、英国人统治,北部的阿拉伯文化和南面的黑非洲文化时有冲突。19世纪末以来,英国对苏丹实行的“分而治之”政策,使南北方之间的隔阂更加严重。1953年,苏丹建立自治政府,1956年1月1日宣布独立,成立共和国。在苏丹独立的过程中,北部阿拉伯人逐渐控制了中央政权,并试图寻求南方的伊斯兰化,南北关系进一步紧张。1955年,以南方黑人为主的部队拒绝调往北方的命令,公开哗变,第一次南北内战爆发,一直持续到1972年,苏丹政府最终同意给予南方一定的自治权利。

上世纪80年代初,苏丹南方发现石油,尼迈里政府计划将石油运到北方炼油厂提炼,引发南方骚乱。1983年,尼迈里取消了南方的自治权,并再次在全国推行伊斯兰化,引起南方人的强烈抗议。同年,以约翰·加朗为首的一些南方官兵发动兵变,成立了“苏丹人民解放军”,主张以武力推翻政府,苏丹第二次内战全面爆发。在苏丹南北冲突中,周边国家以及西方大国不断卷入,乌干达、厄立特里亚、美国、以色列等都与苏丹人民解放军关系密切。

1989年6月,巴希尔通过军事政变上台。1994年,在美国和东非政府间发展组织的直接参与下,苏丹政府同“苏丹人民解放军”展开政治谈判。2005年1月,双方签署《全面和平协议》,结束了内战。根据《协议》,南北方进入为期六年的和平过渡期,过渡期满后在南部地区举行全民公投,决定是否从苏丹分离。2011年1月9日,南苏丹公投在国际社会的监督下如期举行。公投的最终结果是,98.83%的选民支持南部地区从苏丹分离。7月9日,南苏丹宣布独立。

长期的战乱不但造成了几百万人死亡,而且使苏丹成为世界上最贫穷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

石油利益盘根错节

石油是苏丹南北双方冲突的一个重要原因。假如没有石油,苏丹这个遥远而贫穷的非洲国家不会引起世人如此关注。

分裂前的苏丹石油资源丰富,探明储量67亿桶,占全球储量的0.5%;2010年日产量48.6万桶,占全球总产量的0.6%。但是,受自然条件、军事冲突、基础设施等因素的影响,已发现的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中部和南部地区。其中,南达尔富尔地区、阿布耶伊地区、青尼罗河地区原油产量占原苏丹原油产量的90%以上。但是,大多数石油出口基础设施如管道、炼厂、港口等,却集中在北方。南北苏丹石油出口的唯一通道,是哈季利季油田经喀土穆至苏丹港的输油管道。

近年来,依靠丰富的石油资源,原苏丹的经济增长率几乎每年都在10%以上,GDP从1999年的100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700亿美元以上,人均GDP也增长到1700美元。石油出口的巨大收益和经济对石油的过度依赖使得苏丹南北双方围绕石油的争夺长期持续,并成为第二次苏丹内战爆发的重要诱因。但是,原苏丹石油产业上游集中在南方、下游集中在北方的分布格局又使南北双方形成了相互依存的格局。根据2005年达成的和平协议,苏丹全境的石油收益在此后的五年里由南方与北方均分。当然,南苏丹独立后,这一协议也结束了历史使命。

石油对于南北苏丹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IMF统计,苏丹50%以上的财政收入和90%以上的出口收入依赖石油。南苏丹的独立,对于苏丹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损失。苏丹不仅失去了大约1/4的领土和将近1/5的人口,而且失去了超过70%的石油储量,对石油工业以至于整个经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在公投之前,苏丹的政府和经济学家举行南方独立后的苏丹经济形势研讨会,评估南方独立将对国家的宏观经济、公共财政和货币政策产生的重大影响,估计苏丹的石油生产将锐减70%,每年损失95亿美元,GDP下降10%,经济前景暗淡。维持苏丹经济增长的前提是保证其石油工业体系的正常运转,在发现和开采新的石油之前,来自南苏丹稳定的石油供应是其重要的保障。

对于独立后的南苏丹而言,石油的意义更加重要。尽管南苏丹石油储量丰富,农、林、渔、畜牧等产业潜力较大,但由于长期内战,该地区基础设施简陋,医疗水电等公共服务缺乏,教育水平落后。根据联合国有关方面统计,南苏丹90%的人口生活在国际贫困线以下,只有2%的人口有小学文化程度,文盲率高达85%以上。根据IMF统计,石油收入占南苏丹财政收入的98%,几乎是南苏丹全部的收入来源。

上半年爆发的哈季利季之战集中体现了苏丹南北双方在石油利益方面的分歧和冲突。争端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石油出口过境费用问题;二是哈季利季油田的归属问题。地处内陆的南苏丹短期内只能依靠北方的原油管道系统出口原油。在过境石油利益分摊、南方向北方支付特许过境费方面,双方并无分歧,但喀土穆当局要价是34美元/桶,朱巴当局的还价是不超过5美元/桶,相差悬殊,难以调和。这一问题始终达不成共识,双方都诉诸了非常规手段,北方查扣南方的原油冲抵过境费。2012年1月20日,南苏丹宣布暂停石油开采和出口。

哈季利季油田位于苏丹的Unity地区,是苏丹最大的油田。哈季利季油田的石油出口对于原苏丹的石油工业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是原苏丹成为石油出口国的一个标志。南苏丹独立后,苏丹原油产量降至11.5万桶/日,将近一半来自哈季利季油田。2009年,海牙国际法院裁定,哈季利季油田属于苏丹领土。3月26日,南苏丹总统基尔突然宣布,哈季利季属于南苏丹。随后,两国陈兵哈季利季,并时有交火,直到4月10日,南苏丹军队攻占了这一地区。对于南苏丹的行为,苏丹做出了激烈的反应,苏丹总统巴希尔18日宣布对南苏丹宣战,并誓言要推翻由苏丹人民解放运动领导的南苏丹现政权。4月20日,苏丹军队收复哈季利季油田。

未来之路扑朔迷离

苏丹的分裂既是长期内战的结果,也是国际社会干预的阶段性结局。在历史上,南方的黑人各族和北方的阿拉伯人积怨深厚、南北苏丹文化不同源,分治的时间长而同处一个国家的时间短,而且两次内战使南苏丹损失了200多万人口,所以,南苏丹的独立并没有出乎国际社会和南北苏丹双方的预料,都平静地接受了这一结果。苏丹也是最早承认南苏丹独立的国家。但是,分裂并没有解决所有的问题,南北苏丹国内、南北苏丹之间依然存在一系列不稳定的因素,为以后的冲突埋下了隐患。

巴希尔政权对于南苏丹独立很不情愿,这不仅意味着国家分裂、领土面积减少,也意味着资源和财富的损失。承认南苏丹独立主要是迫于国际压力。承认和接受南苏丹独立使巴希尔政权在国内面临较大的政治压力,这也是其在哈季利季冲突中表现特别强硬的原因之一。对于处于内忧外患之中的苏丹政府而言,南苏丹独立可能仅仅是个开始,很可能对动荡不安的达尔富尔和阿布耶伊地区起到示范效应,进而引发新的冲突。

南苏丹独立后,北方面临的另一个难题是达尔富尔问题。近年来,随着达尔富尔地区石油等矿产资源不断被开发,部族之间为争夺资源的斗争更加激烈,一些邻国也以各种形式卷入其中。冲突导致了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切。在国际社会的积极推动下,2006年5月5日,苏丹政府与达尔富尔反政府武装签署和平协议。2007年7月,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第1769号决议,决定向苏丹达尔富尔地区派遣联合国和非盟混合维和部队。2010年2月,苏丹政府和达尔富尔地区反政府组织签署了框架协议,但诸多问题仍然没有全面解决。目前,尽管达尔富尔暂时平静,但冲突的根源依然存在。达尔富尔与南苏丹情况相似,如果处理不好有可能变成第二个南苏丹。

相对于达尔富尔,阿布耶伊(Abyei)地区的归属问题导致南北双方进一步冲突的可能性更大。阿布耶伊在地理上位于苏丹北南交界中段靠北方一侧,被视为南北苏丹之间的桥梁。该地区2/3居民为南方的丁克·恩古克族居民,1/3居民为阿拉伯米塞里亚族居民。2005年,南北双方签署的和平协议未明确划分双方的疆界,阿布耶伊地区成为双方悬而未决的最为敏感的问题。2009年7月22日,国际常设仲裁法庭对阿布耶伊地区的边界线进行重新裁决,将阿布耶伊北部、东部和西部共约8000平方公里的土地划归苏丹北方管理,阿布耶伊其余部分作为一个整体由公民投票决定其最终归属。

公投前,丁克·恩古克族一直坚决反对米塞里亚族人参与投票,致使该地区的公投被推迟。在南方公投期间,丁克·恩古克族和米塞里亚族武装之间发生了激烈的流血冲突。在阿布耶伊归属的问题上,双方都毫不相让,随时都有爆发冲突的可能。除阿布耶伊外,双方围绕石油资源丰富的南科尔多凡和青尼罗河州边界划分也存在分歧。

对于南苏丹而言,独立后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南苏丹部族势力非常强大,而且都拥有武装,当他们失去北方这一共同的敌人后,很可能会发生新的利益和权力冲突。在较长的时期内,百废待兴的南苏丹仍将高度依赖其石油收入。为避免在经济上受制于北方,南方一直努力寻求新的石油出口通道,现在正筹划建设南苏丹到肯尼亚拉姆港的石油管线。最乐观的估计,拉姆港口建设期为4年,通往南苏丹的管道建设施工期为11个月。在新的出口通道建成之前,南苏丹石油出口仍将依赖北方的设施,南北苏丹相互依存、相互牵制的产业格局在较长时间内将继续存在。从军事实力上看,南苏丹虽然有西方国家的支持,但其军事力量还远未达到与苏丹进行全面战争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2012年4月18日,南苏丹加入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这表明南苏丹融入国际社会以及推进国际化的进程在提速,同时也预示着南苏丹在与苏丹的争端中可能会得到更多来自西方的支持。

对中国石油利益影响

中石油的开发区块主要位于阿布耶伊及其周边地区,南北苏丹的冲突不仅直接影响中国在当地的石油利益,而且使中国政府长期以来奉行的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外交政策受到考验。

20世纪90年代,苏丹内战和达尔富尔问题使其受到了禁运等经济制裁,国际石油公司纷纷撤出苏丹。1996年,中石油进入苏丹,帮助苏丹建立了喀土穆炼油厂、数个出口码头和连接到苏丹港的石油管道,在当地形成了贯穿勘探、采油、输油管、炼油厂和港口等完整的石油产业体系,确立了在苏丹能源领域的主导地位。苏丹项目也成为中国在海外最大、最完整的石油投资项目,曾被视为中国石油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典范。

得益于中国的投资与石油合作,苏丹从石油进口国变成了具有完整产业链的石油出口国,2007年以来,苏丹石油产量一直保持在2300万吨以上。苏丹已经成为中国的第六大石油进口国,该国石油产量的一半以上出口到中国,约占中国全部石油进口的5%。来自安哥拉、苏丹等国的非洲石油对中国能源安全的重要性正与日俱增。

南苏丹的独立和随后发生的南北冲突对中国在该地区的石油利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一是来自南北苏丹的石油进口锐减。自2012年1月底以来,南苏丹的石油生产和出口完全停止。虽然来自原苏丹地区的原油进口量仅占中国全部原油进口的5%,直接影响不很大,但是一旦和伊朗等国原油进口减少叠加起来,其影响将被放大。二是在冲突中,石油开采输送设施被破坏或闲置。在哈季利季冲突中,中方人员不得不撤出交战区,但大量留在当地的石油设施被毁。由于油源不足,位于苏丹境内的石油管道、炼油厂和港口达不到设计能力。

在国际社会的调解和干预下,2012年8月,苏丹和南苏丹就石油收入分配的事宜达成协议。根据协议,南苏丹同意按每桶石油9.46美元的价格向苏丹支付石油设施使用费。另外,南苏丹同意一次性支付苏丹约30亿美元,补偿因南苏丹独立给苏丹留下的财政缺口。但是,协议仅涉及石油事宜,边界争议尚未解决,冲突的隐患依然存在。假如再次爆发冲突,最终只能形成多输的格局,对中国海外资产的安全性也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南苏丹独立后,南北双方都对外资政策逐步进行调整。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干预下,这一趋势正在加快。南北苏丹之间的分歧,尤其是领土的争端是不可协调的,双方都没有退让的余地。可以想象,今后中国企业在南北苏丹的麻烦将越来越多,进一步合作的前景更加不确定。

点评

南北苏丹分裂与冲突对中国企业的警示

中国已成为世界石油市场上的重要力量之一,近年来,中国石油公司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海外石油年产量已超过了8000万吨,绝大多数都销售到国际市场。中国石油公司在海外的勘探开发和并购增加了世界石油的产量,稳定了全球石油市场的供应。

近年来,海外投资风险上升是中国公司国际化经营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今后,全球能源资源市场将更加复杂多变,围绕能源资源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而地缘政治动荡、投资国政策变动更加大了中国石油公司海外投资的风险。南北苏丹局势的变动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警示:中国公司在“走出去”过程中,必须增强风险意识,科学评估,正确应对,尽最大可能降低海外投资风险。从国家层面而言,外交政策应根据需要灵活调整,不必回避国家和企业的现实利益。

猜你喜欢

南北苏丹冲突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游走南北 蕴含古今
再见,苏丹
苏丹总统被推翻惊世界
“苏丹”之死
论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调解
“邻避冲突”的破解路径
云南报销案与晚清同光之际的南北纷争
一次冲突引发的思考和实践
丑人林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