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景点旅游的若干理论问题初探

2012-11-13王西涛

滁州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旅游者景点旅游

王西涛

(安徽工商职业学院 旅游管理系,合肥 230031)

无景点旅游的若干理论问题初探

王西涛

(安徽工商职业学院 旅游管理系,合肥 230031)

无景点旅游是与传统的景点旅游相对应的新型旅游方式,发展迅速,但目前学术界对有关无景点旅游的理论问题研究较少。文章试图通过分析其与传统景点旅游、自助游、休闲与游憩间的关系,就无景点旅游的内涵、外延进行界定,提出无景点旅游的定义,同时从客观条件、外部因素、存在机会的选择等旅游者动机角度分析了无景点旅游产生、兴起的原因,最后就其对现有旅游理论的启示和影响进行探讨,以期实现深化对无景点旅游特征、规律的认识。

无景点旅游;概念辨析;休闲旅游;理论启示

依据传统观念,旅游活动的客体多为旅游景点,这类比较固定的空间场所是吸引人们外出旅游的主要外部因素。然而,近几年来,在传统旅游不断升温的同时,一种新的出游方式——无景点旅游正在悄然兴起,并逐渐受到人们的喜爱。

2008年前后,随着各大景区的普遍涨价,无景点旅游首先受到报刊、网络等社会媒体的关注:城市快报、昆明日报认为无景点旅游的兴起是由景区拥挤、体验下降直接引发的[1][2];牡丹晚报提出属于休闲游的一种,具有较强的随意性[3];哈尔滨晚报初步调查发现无景点旅游尤其受到青年和老人的喜爱[4];旅游新闻网则就无景点旅游的兴起对旅行社业的影响进行了采访报道。可以看出无景点旅游在各地都有游客的广泛参与,其兴起和发展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在媒体关注度增加的同时,旅游学术界也对其进行了研究,理论释义方面:伍延基、郭文分别就无景点旅游的内涵、特征及实践意义进行了研究,方田红就其与景点旅游进行了概念辨析;发展方面:黄子燕、伏六明、高鹏分别就无景点旅游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发展对策进行了探讨;影响方面:钟丽娟、董红梅、陈赞分别就无景点旅游发展对于导游、旅游景区、旅行社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实证方面:郭艳方、盛学峰分别从旅游者和景区角度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了大学生市场对于无景点旅游体验的影响因素和“无景点”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策略。

从现有文献来看,目前学术界对无景点旅游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对于无景点旅游的产生原因的分析多为简单论述,缺乏理论支撑;对于无景点旅游与相关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仍没有做出明确的辨析;无景点旅游的内涵外延没有得到明晰的界定,为数不多的无景点旅游的概念大多为描述性的解释,没有可以普遍接受的定义。然而要想全面深刻的认识一个新兴事物,这些基本研究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本文首先从共性、独特性角度区分了无景点旅游与传统景点旅游、自助游、一般性的休闲活动之间的差异和联系,进一步通过对内涵外延的分析,尝试提出无景点旅游的概念,同时从旅游动机的产生入手对无景点旅游的产生、兴起进行了分析,并就无景点旅游对于现有旅游理论、旅游业的影响与启示进行了探讨,以期实现深化对无景点旅游特征、规律的认识,同时借此思考旅游学科的自我完善和旅游业的发展问题。

一、无景点旅游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无景点旅游”是相对于传统的景点旅游提出来的,而其注重休闲、追求自由的特点,又使其与休闲及自助游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为了全面、准确的认识无景点旅游,我们有必要对其于景点旅游、自助游、休闲之间的区别、联系加以辨析。

(一)“无景点旅游”与景点旅游的区别与联系

1.景点的范畴及特征

旅游景点是指那些有明确的界限同外界相隔并有固定的出入口,对游人的出入行使有效地游览点或参观点。作为一个旅游景点应满足三个特点:专用性、长久性、可控性。专用性即指定的用来供游人开展各类休闲活动的场所。长久性即必须有长期固定的场所,并利用这一场所发挥其固有职能。可控性即必须有人行使管理,能够对游人的进出行使有效地管理[5]。具体来说景点包括风景区、博物馆、寺庙观堂、旅游度假区、自然保护区、主题公园、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游乐园、动物园、植物园及工业、农业、经贸、科教、军事、体育、文化艺术等各类旅游景区。而无景点旅游是与景点旅游相对而言的,其旅游客体不再是这些固定的与外界相隔的游览区域。

2.吸引无景点旅游的旅游资源

无景点旅游是一种注重休闲与体验、追求无拘无束游历的旅游方式,吸引此类游客的旅游资源一般是那些可以让游客感到获得真实的亲近自然、感受文化、陶冶性情、放松身心的事物和因素,例如一望无际的麦田、古香古色的小村寨、大学校园、特色小吃街,甚至是荒凉的郊外。对于他们来说旅游资源不一定要是著名的、世界级的,更重要的是它一定要是一种能释放内心不适,得到真正意义上身心愉悦的地方。

(二)无景点旅游与自助游的关系

自助游是指旅游者在开展旅游活动时,不借助导游人员,完全根据自身的爱好自主选择旅游目的地、自主确定旅游线路与行程,部分借助甚至不借助旅游中间商的安排,旅行中所涉及的吃、住、行、游、购、娱等事项全由自己决定的一种的旅游方式[6]。可以看出自助游与无景点旅游既存在着交集,也存在着区别。

1.与旅游中间商关系的相似性

无景点旅游和自助旅游者一般都需要亲自规划和安排旅游行程及旅游活动,很少依靠旅行社等旅游中间商,旅游活动灵活随意。

2.旅游客体选择的差异

与无景点旅游关于旅游客体的选择不同的是,自助游的旅游客体可以是传统意义上的旅游景点也可是“无景点”。

3.对自由、自主的共同追求

无论是无景点旅游还是自助游,都是强调休闲性、自主性的旅游方式,希望摆脱传统的机械的旅游行程安排,实现自己组织,以开阔眼界,获得与花费相适应的更多的收获,以实现真正的休闲、放松。

4.侧重点不同

无景点旅游是通过打破传统景点界限的束缚,寻觅另一种放松心境的空间,达到个性化休闲的目的;而自助游更关注旅行社等旅游中间商的对其体验的约束,重点在于离开中间商,自行设计安排出游行程。

综合上述分析,传统旅游随团方式与自助游、无景点旅游的关系见图1:

图1 随团旅游、无景点旅游、自助游比较图

(三)无景点旅游与休闲、游憩间的关系

作为一种注重休闲与体验的旅游方式,无景点旅游与休闲间具有密切的关系(详见图2)。

图2 无景点旅游、游憩、休闲、旅游的关系图

1.旅游与休闲、游憩间的关系

[6]Laufer,B.(1998).The Development of Passive and Active Vocabulary in a Second Language:Same or Different,Applied Linguistics,19(2).255-271.

休闲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里所从事的各种自由活动[7],从这种意义上说其范围似乎要大于旅游,但是旅游往往承担了太多目的:消遣、娱乐、度假、探亲访友、商务、健康及宗教朝圣等,因此两者是在范围上存在交叉的同时又具有各自独自拥有的部分。游憩被认为是那些人们在闲暇时间里所参与的活动,是自然性娱乐和运动的同义词[8],保继刚等旅游规划研究者,在实践应用中更是将游憩与休闲基本等同使用,游憩与旅游具有明显的交叉范围。因此,从本质上看,游憩和旅游的大部分区域是包含在休闲领域中的,但是旅游也有超出休闲氛围而延伸到其他领域的情况,例如商务旅游。

2.无景点旅游与休闲

首先无景点旅游是一种以休闲为目的的旅游,其兴起进一步反映了休闲、旅游、游憩间的密切关系,同时展现了目前旅游重休闲化的发展趋势。当日常生活的紧张、压力不能给人带来快乐时,人们渴望通过旅游活动来舒缓压力、放松身心,因此为了休闲而进行的旅游越来越普遍。这时人们不仅看重旅游活动本身,更注重旅游活动带给自己的效用,消费更为理性、成熟,旅游需求由从众游向个性游转变。

其次,无景点旅游应属于“休闲性旅游”,事实上,如果从旅游业、休闲业及游憩娱乐业角度看,他们经常一起使用共同的资源、共同的设施,共同为满足人们放松身心的需要而服务。因此,要用“休闲旅游”的视角看待无景点旅游[9]。

再次,无景点旅游可以通过某些划分特性与一般的休闲活动区别开来。既然作为一种旅游方式,就是一种离开惯常环境的休闲活动,具体可以利用旅游时间与旅行距离的不同进行区别。

二、无景点旅游的界定及特征

(一)无景点旅游的界定

对于无景点旅游的界定,董红梅认为,无景点旅游是与传统的景区(点)旅游相对应的,是指一种不刻意、不专门游览旅游景区(点),而在旅游目的地的体验当地文化、社会生活方式与民风的一种旅游方式[10]。伍延基指出无景点旅游是一种注重休闲与体验、追求无拘无束的游历、并不十分看重景点的反传统的旅游方式[11]。黄子燕认为无景点旅游是指异地性、暂时性、前往享受旅游资源或者免费核心旅游产品的健身型体育旅游休闲行为,个人游、自驾游、租车游、自助游、探险游、自由行、驴友游等形式都属于无景点旅游(它们之间或存在交叉现象)[12]。结合上述文献,通过辨析无景点旅游与相关概念,本文将无景点旅游界定为:旅游者以休闲、体验为主要目的,在开展旅游活动时不以旅游景点作为对象,而是选取非旅游景点的空间范围作为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方式。

关于无景点旅游外延的界定,应首先明晰以下两个问题:无景点旅游是否要全程不含任何景点?无景点旅游是否要完全自助,不涉及任何中间商活动?

本文认为一次旅游活动中可以有无景点旅游,也可以有景点旅游,两者共存是不矛盾的,无景点旅游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全程不含任何旅游景点,只要旅游者不是为了专门游览旅游景点即可。无景点旅游不必严格要求不含任何旅行社的活动,无景点旅游可能是完全的自助旅游即旅游者自己安排在旅游目的地旅游中的所有事项,也可能是部分自助的,例如旅游者通过旅行社或者其他中介机构代理预定饭店和火车票或者飞机票等。事实上,无景点旅游的兴起客观上会助推旅行社更新现有的产品结构,推出更多元化、灵活化的产品。

(二)无景点旅游的特征

相对于传统的景点旅游无景点旅游具有休闲性、体验性、个性化的特征[12]。

1.休闲性

选择无景点旅游的游客,关注的不再是景点的名气,而是重在享受旅游休闲的过程。他们在选取旅游目的地时不一定去固定的景点,做决策时更在意的是去哪里、用什么样的方式会获得更多,远离紧张,实现放松,以实现休闲的目的。

2.体验性

与传统的旅游方式相比,无景点旅游者更注重体验性,他们希望留给自己一些时间,让节奏慢下来,深入感受当地的民风民俗,留下更多的回忆,以获得满足其审美愉悦需求的旅游经历。

3.个性化

个性化,即指选择非旅游景点,目的地的选取具有明显的个性化特点,每个人都是依据自己的兴趣、个性等特征选择心仪的目的地。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对于无景点旅游有了一定认识,但是对于无景点旅游的认识仅仅从定义上进行辨析是不够的,为了深刻认识这一新型旅游方式的产生机制,以把握其形成、发展的进程,为旅游企业的应对提供相关参考,我们有必要从旅游动机产生的角度分析无景点旅游被游客选择的过程。

三、从旅游动机角度分析无景点旅游的兴起

(一)背景分析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出游越来越注重休闲性与体验性,更希望通过旅游摆脱社会角色的压力,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放松,然而现有的旅游形式却存在着诸多“约束”,由此这种对轻松的审美、愉悦感受的追求与现有景点旅游的“不自在、不轻松”的现状之间的差距,促使对休闲性追求更高的旅游者舍弃了现有的旅游方式,转而去寻求更能满足他们需要的新的旅游形式,无景点旅游这种新的出游方式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二)无景点旅游动机产生分析

从心理学角度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动机,而促使动机产生的原因包括内部驱动力和外部诱因。本文在谢彦君的“旅游发生的心理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外部因素等对旅游动机及旅游行为产生过程作了具体描述[13](见图3旅游动机产生机制图),下面将利用这一模式分析无景点旅游的“前因后果”。

图3 旅游动机产生机制图

1.基于Iso-Ahola理论的分析

Iso Ahola构建了一个压力转移与旅游动机整合模型(简称Iso-Ahola模型)[14]。他认为个体旅游动机包括逃逸因子(escaping)和逐求因子(seeking)两方面。逃逸因子代表旅游者为了摆脱其所处的个人环境(遇到的紧张、麻烦、问题、困难和挫折)或者是人际环境 (家庭成员、合作者、朋友和邻里)压力的一种替代心理需求。逐求因子代表旅游者想通过旅游活动获得心理回报(包括个人回报和人际回报)的一种心理诉求。个人回报主要包括休息、放松、生理和精神享受、自我恢复与提高等;人际回报主要是指扩大社会交往、获得声誉和他人尊重、提高地位等。

对于现代社会中人们,一方面面对着高压力,心灵、躯体都难以得到放松,另一方面迫切期望通过旅游以逃离惯常环境,重拾都市状况下或日常生活中迷失的自我,他们渴望零距离触摸目的地原来的真实的面目,获得最真实的体验,注重休闲的享受,不喜欢束缚自由的安排。然而,传统景点旅游方式缺少新意的程式化形式、人满为患的环境、走马观花的行程不仅不能满足他们深度体验的需求,反而成了疲倦、劳累的煎熬。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转而寻求“无景点旅游”这种契合他们需要的新型的出游方式。

2.客观条件及旅游经历的影响

旅游需要形成旅游动机的过程受到收入水平、闲暇时间等客观条件的制约,在旅游景区普遍涨价与质量不见提升的情境下,面对物价上涨、金融危机的冲击,加之以往被组织、走马观花式的“苦旅”的经历促使人们重新审视现有的出游方式,由此“无景点旅游”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3.个性兴趣的推动

“无景点旅游”尤其受到白领一族、休闲族和大学生追捧,成为新锐人群的时尚体验[15]。这一群体多讨厌成规,喜欢多变、刺激和新颖的生活方式,他们喜欢新产品,倡导个性,追求消费个性化、时尚化与多元化。同时又要求兼顾实惠和高标准消费,重视产品所带来的各方面的附加效应,尤其重视产品消费体验中是否能给自己带来心理上、情感上最大的满足,并获得差异性、个性化、多样化的体验感觉。这一因素在无景点旅游的选择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4.外部因素

随着旅游活动日益大众化,游客量是呈明显的上升趋势的,然而现有旅游景点(尤其是知名景点)环境容量是有限,两者之间的矛盾造成外出旅游难以获得物有所值的感受。

5.存在机会的选择

随着乡村旅游、森林旅游等业态的丰富、发展和城市休闲设施的进一步完善,人们外出旅游的选择空间加大,不再局限在传统意义上的旅游景区。

综上所述,解释了人们为什么进行“无景点旅游”的问题,同时我们可以看出无景点旅游之所以能够进入游客的视野,并被最终选择,是由内外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四、无景点旅游的理论启示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无景点旅游其实是一种注重休闲、体验深度的旅游方式,一种旅游者出游理性的回归。但是由于它与传统旅游方式的不同,势必会给原有旅游研究造成一定影响并提供相关启示。

(一)对旅游活动主要矛盾的再认识

无景点旅游的兴起,为旅游活动的基本矛盾是旅游者与旅游景观之间的矛盾的论断提供了佐证。传统观点认为旅游活动的基本矛盾是旅游需求与旅游供给间的矛盾。供给和需求是一组源自经济学的概念,旅游需求一般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的价格水平上旅游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旅游产品;旅游供给指在一定时期和价格水平下旅游企业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旅游产品。然而利用这种观点很难解释无景点旅游现象,旅游需求与旅游供给间的矛盾似乎更应作为旅游业的主要矛盾。无景点旅游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当人们发现自己的惯常环境无法满足他们特定的需要时,就开始寻求一种能够弥补现有不足的外界力量(旅游景观)来解除这种不满足状态,于是便产生了旅游活动。

(二)对旅游产业地位的启示

无景点旅游的兴起和发展,并不一定会直接使旅游企业受益,相反会使一些相关行业获利,一方面反映出旅游产业具有较强的区域带动性,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旅游产业贡献的不易衡量性和产业地位的难于确定性。而旅游业突出的关联性、依托性、带动性,决定了旅游产业已经并将继续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在确定旅游产业的地位时,应考虑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优化产业机构、拉动内需等方面的作用。

(三)对旅游资源、旅游产品与效益转化的启示

以往的思路是将旅游资源进行开发而后转化成旅游产品,从而最终转化为现实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而无景点旅游无疑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原生态的资源可以直接带来效益。首先,为现有的旅游开发提供了新思路——旅游者偏好方面的影响(对回归原真的追求和向往);其次,原来被认为资源禀赋不佳、区位条件不好的地方,可能会受到特定群体的喜爱。

(四)对旅游经济结构的启示

高价门票已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中的一大问题,尤其是对于许多高级别的具有公共品性质的景区(如世界文化遗产),更是面临着服务大众的社会功能与高涨的门票之间的矛盾问题。“无景点旅游”就是在景区普遍涨价的背景下被推到大众面前的,它向我们展现了单一的“门票经济”是不可取的这一事实。因此现有景区应努力寻求由门票经济到产业经济再到区域经济的转变,构建旅游产业、休闲产业集群,使其成为区域经济一部分。

(五)对旅游业态创新的启示

“无景点旅游”展示了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它是旅游者理性的回归、追求个性的表现。旅游企业应迅速扑捉消费方式的变化,对现有旅游业态作出相应的变革,以适应现实需求对质量和规模扩张的要求。“无景点旅游”给我们的启示至少有三点:首先在业态创新时应考虑游客的购买能力问题;其次要准确把握消费动向以确保生产的旅游产品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即旅游者要愿意购买;另外还应为旅游者提供方便购买的途径。

五、结束语

无景点旅游自兴起以来就受到广泛关注,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它展现了旅游发展的一种新趋势,并正在改变着人们的旅游消费观念和旅游行为特征。研究无景点旅游与传统的景点旅游、自助游、休闲游憩间的关系,并进一步对其内涵、外延做出明确界定,对于我们科学认识这一新兴事物的特征、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探讨其带给现有旅游理论、旅游业的影响与启示,对于旅游学科的自我完善和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城市快报.“无景点旅游”:在休闲中寻找快乐[EB/OL]:http://news.xinhuanet.com/travel/2008-10/12/content_10182402.htm.

[2]昆明日报.黄金周催热“无景点旅游”[EB/OL]:http://www.chinadaily.com.cn/dfpd/yunnan/2010-09-10/content_848522.html.

[3]牡丹晚报.“无景点旅游”处处都是景[EB/OL]:http://www.hezeribao.com/news/2010 - 10/22/content _66847.htm.

[4]哈尔滨日报.非常休闲-追捧无景点旅游[EB/OL]:http://www.chinanews.com.cn/life/news/2008/10 - 13/1410404.shtml.

[5]李天元,旅游学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204-205.

[6]谢 彬,我国自助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34.

[7]伍延基,王计平,曾海洋.无景点旅游的理论解释与实践意义[J].旅游科学,2008,(4).

[8]薛 莹,田银生.闲暇、休闲、游憩、旅游之论[J].经济地理,2007,(5):827.

[9]王艳平.休闲旅游:围堵还是推波助澜[J].旅游学刊,2006,(12):6-7.

[10]董红梅.无景点旅游对我国旅游景区开发的启示[J].商业时代,2008(18):85-86.

[11]伍延基,王吉平,曾海洋.无景点旅游的理论解释和实际意义[J].旅游科学,2008,22(4):28-31.

[12]黄子燕.无景点旅游的现状和对策探析[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版),2010,(4):317-320.

[13]谢彦君.基础旅游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

[14]Iso-Aloha,S.E,(1982),Toward a social psychological theory of touism motivation:Arejionder.Annals of tourism reasearch,(1982),12(5):256-262.

[15]郭 文.无景点旅游:一种新型旅游方式的兴起及影响研究[J].旅游论坛,2010,(5):567.

The Preliminary study of some Theoretical problems concerning Scenery Free Tour

Wang Xitao

Comparing with the traditional attractions tourism,scenery free tour is a new way of traveling,but there's less studies of theoretical issues about it at present though developed very fast.This paper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enery free tour and below items:traditional attractions tours,independent travel,leisure and recreation,in order to propose the definition of attractions tourism from attracted origin,connotation and denotation.At same time,it analyses the reason of start and booming from tourist point of view.At last,it investigates the inspiration and impact on existing tourism theory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deepening of Scenery Free Tour’s feature and law.

Scenery free tour;Concept Analysis;Leisure tourism;Theoretical Enlightenment

F590.1

A

1673-1794(2012)03-0062-05

王西涛(1978-),男,安徽阜阳人,讲师,高级导游员,厦门大学管理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2012-02-12

猜你喜欢

旅游者景点旅游
喀拉峻风景区旅游者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行为研究
打卡名校景点——那些必去朝圣的大学景点
旅行社未经旅游者同意安排购物属违约
旅游
英格兰十大怪异景点
没有景点 只是生活
景点个股表现
浅论生态旅游者的分类与识别方法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