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晋语盂县方言的时制系统

2012-11-13史秀菊

关键词:后事当事盂县

史秀菊

(太原师范学院 文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12)

【语言学】

晋语盂县方言的时制系统

史秀菊

(太原师范学院 文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12)

盂县方言的时制系统首先包括先事时、当事时和后事时。先事时标记为“来”;当事时分为当事—现在时、当事—过去时、当事—将来时三类,标记词是“哩”和“咧”;后事时也分为后事—现在时、后事—过去时、后事—将来时,标记词为“也”。同一句子用不同的时制标记词语法意义就完全不同。

晋语;盂县;时制

一、时制系统概述

“时”(tense,也称“时制”)和“体”(aspect,也称“体貌”、“时态”等)是同语言的时间性密切相关的两个语法范畴。汉语固有的特点,使得汉语时体问题与其他语言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一是汉语缺少印欧语言那样丰富的屈折形态,更多的依靠广义形态和分析形式来表现时体意义;二是时体意义对时体形式的选择具有灵活性,两者不是一一对应的;三是时意义和体意义往往共用一个语法形式,相互纠缠,难以区分。时与体的这种独特之处,很早就引起了汉语语法学界的关注。我们在《晋语盂县方言的体态系统》一文中对盂县方言的体和态作了系统考察,本文主要对盂县方言的时制系统作初步的考察。

时制系统的研究在现代汉语语法的理论体系中显得比较薄弱,因为大部分学者认为汉语有体无时,所以涉及现代汉语“时”研究的学者也相对较少。最早涉及现代汉语时制系统的是吕叔湘先生的《中国文法要略》[1]228,他从表达论的角度对汉语“时间”和“动相”的表达方式作了比较详尽的描写,并明确区分时间的“绝对基点”和“相对基点”,这为后来学者对时制问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陈平[2]和龚千炎[3]都对现代汉语的时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李临定《现代汉语动词》[4]充分考察并描写分析了汉语的时制系统,他认为汉语也有自己的时范畴。李铁根《现代汉语时制研究》[5]14一书,对时范畴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此外,石毓智[6]、张济卿[7][8]、李讷[9]、马庆株[10]等人也从各自角度对现代汉语时体问题进行过阐述。本文根据龚千炎等先生的现代汉语时制系统理论,结合盂县方言的特点,对盂县方言“时制”系统作一初步分析。

龚千炎等学者虽然认为汉语缺乏表达时制的语法标记,时制意义都是通过词汇手段表达的,但他在陈平理论的基础上,把现代汉语的时制分为绝对时制和相对时制,与吕叔湘先生的分类基本一致,初步建立起了汉语的时制理论系统。龚先生认为,所谓的绝对时制,是以说话时间为基点,又分别分为“过去时”、“现在时”、“将来时”,这与印欧语的时制系统相同;汉语还经常以说话时间以外的另一时间为基点,即相对基点观察事件发生的时间,从而能得出“先事时”、“当事时”和“后事时”等相对时制。[3]

“时”和“态”虽然体现的是不同的语法意义,但二者有着牵扯不断的联系。“事实上,‘时’和‘态’虽然是两个不同的时间概念,但却都是时间系统的一个方面,常有重合交叉之处”[3]41-42,在盂县方言中,“时”和“态”基本都是用同一个标记词表示,例如“已然态”和“当事时”都用“咧”;正然态和当事时都用“哩”;“曾然态”和“先事时”都用“来”;“将然态”和“后事时”都用“也”。这些助词都处于句末,都是事态助词。

二、盂县方言的时制系统

这里我们主要根据相对基点,同时照应绝对基点分析盂县方言的时制系统。

1.先事时——标记:来

先事时指事件发生在参照时间以前。盂县方言先事时语法标记为“来”(也可说“来来”,东乡多说,县城人认为可以说,但已不多说)。例如:

(1)我去太原来。

(2)老师怎们教你来?

(3)干甚来?——买菜来。

(4)兀块几年你要好好学习来,早考上走咧。

(5)年时这儿里还挂哩画儿来。

以上例句中“来”的参照时间都是说话时——事件发生在说话时间之前,所以从绝对基点来看,都是过去时,从相对基点来看,都是先事时。

如果说话时间发生在参照时间,则句末不能用“来”,即使参照时间是在说话时间之前。例如:

※他来时间,我早走来。

※他来我行家时间,我刚睡觉来。

以上两句句末都不能用“来”,因为动作行为“走”和“睡觉”发生在参照时间之时,而不是以前。第一句句末可以用“咧”,表明“他来”时“我走”这一事件为“已然”状态。第二句可以说成“他到我行家时间,我正睡觉哩”,表明“他来”之时,“我睡觉”这一事件正在持续。

不过盂县方言可以说:

(6)年时去年九月我上学来。

这个句子的参照时间是“年时九月”,全句意思是说,在“年时九月”结束之前,“我”在上学。所以事件仍然发生在参照时间之前。再如:

(7)我工作以前当兵来。

这个例句的参照时间实际上是“工作以前”。事件发生在这个参照时间之前,而参照时间也是在说话时间之前,所以从绝对基点看,这个句子所表示的时制仍是过去时,从相对基点看,仍是先事时。盂县方言不存在“先事—现在时”和“先事—将来时”,只有“先事—过去时”。

2.当事时——标记:咧、哩

当事时指事件发生在参照时间之时,盂县方言当事时的参照时间既可以是说话时,也可以是说话以前的某个时间,还可以是说话时间之后的某个时间,所以当事时可分为“当事—现在时”、“当事—过去时”和“当事—将来时”。盂县方言当事时的标记为“咧”和“哩”,其中“咧”表明在当事时事件处于已然状态,“哩”则表明在当事时事件处于“正然”状态。

A.当事—现在时

这类句子的参照时间都是说话时,事件就发生在说话之时,所以从相对基点看,是当事时,从绝对基点看,是现在时。例如:

(1)他看电影去咧。

(2)今日寒节清明咧。

(3)枣儿红咧。

以上例句句末都是“咧”,说明在“当事—现在时”句子所述事件处于“已然”状态,如果处于“正然”状态,一般用“哩”。例如:

(4)他浑正吃饭哩。

(5)我浑正写作业哩,不要叫我。

(6)外前外面下大雨哩。

(7)老师上课哩,不要给他打电话!

B.当事—过去时

这类句子的参照时间都在说话时间之前,事件就发生在参照时间,所以从相对基点看,都是当事时,从绝对基点看,都是过去时。同样,在当事时处于“已然态”用“咧”,处于“正然态”用“哩”。例如:

(8)我去他行家时间,他去唠太原咧。

(9)等我到唠台下时间,人家戏早开咧。

(10)我到他家时间,他浑正吃饭哩。

(11)夜里昨天三点兀一会儿,你(浑正)上课哩哇?

C.当事—将来时

这类句子的参照时间都是在说话时间之后,句子所述事件就发生在参照时间之时,所以从相对基点看,都是当事时,从绝对基点看,都是将来时。表示事件处于已然状态用“咧”,出于“正然”状态用“哩”。例如:

(12)等你长大唠,就能挣钱儿咧。

(13)明日这一会儿,我就去唠北京咧。

(14)明日九点兀一会儿,我正开会哩。

(15)我不去咧,去唠又见不上你,兀一会儿那时你浑正上课哩哇?

3.后事时——标记:也

后事时指事件发生在参照时间之后。盂县方言后事时的参照时间可以是说话时,可以是说话以前的某个时间,也可以是说话时间之后的某个时间,所以可分为“后事—现在时”“后事—过去时”和“后事—将来时”。盂县方言后事时的标记为“也”。

A.后事—现在时

这类句子的参照时间都是说话时间,事件就发生在参照时间之后,所以从相对基点看,都是后事时,从绝对基点看,都是现在时。例如:

(1)做甚也?——去太原也。

(2)我去学里学校也。

(3)你再不来,我就走也。

B.后事—过去时

这类句子的参照时间都在说话时间之前,事件发生在参照时间之后,所以从相对基点看,都是后事时,从绝对基点看,都是过去时。例如:

(4)他到我行家时间,我正出门也。

(5)我到菜市场时间,人家都快散摊也。

C.后事—将来时

这类句子的参照时间都是说话时间之后,时间发生在参照时间之后,所以从相对基点看,仍是后事时,从绝对基点看,是将来时。例如:

(6)明年这会儿,我就快有工作也。

(7)再过几天就端午也。

三、盂县方言时、态助词语法意义比较

1.如前所述,“时”和“态”往往使用同一个事态助词表达“时”和“态”两种语法意义。不同的事态助词所表达的时、态意义完全不同,也就是说,同样的句子只是使用了不同的事态助词,语法意义就迥然不同。试比较:

(1)a.他去太原咧他去了太原了。(已然态;当事—现在时)

b.他去太原也他要去太原了。(将然态;后事—现在时)

c.他去太原来他去太原来着。(曾然态;先事—过去时)

再如:

(2)a.退休啊(也)不哩是不是要退休?

(将然态;后事—现在时)

b.退休咧没啦退休了没有?

(已然态;当事—现在时)

c.退休来没啦(已经)退休了没有?

(曾然态;先事—过去时)

(3)a.明年九月就上学也明年九月就要上学了。

(将然态;后事—将来时)

b.明年九月就上学咧明年九月就上学了。

(已然态;当事—将来时)

c.今年九月就上学哩今年九月就上学呢。

(正然态;当事—将来时)

d.年时九月就唠上学咧去年九月就上了学了。

(已然态;当事—过去时)

e.年时九月上学来去年九月去上学了。

(曾然态;先事—过去时)

2.时态助词所表示的语法意义在对话语境中最清楚。有时同一问句,可根据语境的需要作出不同的回答。例如:

(1)到时候啊不哩?——不哩。/到也。/到咧。

这一问句中的时态助词是“啊”(“也”的弱化形式)和“哩”,说明问者侧重于提问“不到时候”这种状态是仍处于“正然”状态,还是将要发生变化——由“不到时候”变为“到时候”。答句可以根据语境回答:“不哩”表明回答者认为“不到时候”这种状态仍处在“正然”状态(正然态/当事—现在时),没有变化;“到也”表明回答者认为“到时候”这种状态即将到来(将然态/后事—将来时)。但如果实际情况是已经到时候了,即事件处于已然状态,回答者则用“咧”。再如:

(2)问:你念书啊不咧还念不念书?

答1:不咧。(已然态;当事—现在时)

答2:念哩。(正然态;当事—现在时)

(3)问:该念书啊不哩该念书了没(到念书的年龄了没有)?

答1:快也,就念也。(将然态;后事—现在时)

答2:不哩,明年才去哩。(正然态;当事—将来时)

答3:去咧,九月份就去咧。(已然态;当事—过去时)

同样的例子再如:

总之,盂县方言的时制系统与体、态系统一样也比较完备。按照相对时制系统的分类,盂县方言的时制系统可以分为先事时、当事时和后事时。先事时标记为“来”;当事时分为当事—现在时、当事—过去时、当事—将来时三类,标记词为“哩”和“咧”;后事时也分为后事—现在时、后事—过去时、后事—将来时,标记词为“也”。同一句子用不同的时制标记词语法意义就完全不同。

[1] 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 陈平.论现代汉语时间系统的三元结构[J].中国语文,1988 (6).

[3] 龚千炎.汉语的时相时制时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4] 李临定.现代汉语动词[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5] 李铁根.现代汉语时制研究[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

[6] 石毓智.论现代汉语的体范畴[J].中国社会科学,1992(6).

[7] 张济卿.论现代汉语的时制与体结构(上)[J].语文研究,1998 (3).

[8] 张济卿.论现代汉语的时制与体结构(下)[J].语文研究,1998 (4).

[9] 李讷,石毓智.论汉语体标记诞生的机制[J].中国语文,1997 (2).

[10]马庆株.时量宾语和动词的类[J].中国语文,1981(2).

1672-2035(2012)02-0108-03

H17

A

2011-11-10

史秀菊(1962-),女,山西临猗人,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

国家社科基金:《晋方言语法史研究》(05BYY052)

【责任编辑冯自变】

猜你喜欢

后事当事盂县
盂县农商行“整村授信”工程启动
阳泉市盂县 开展草地贪夜蛾防控培训
大排查
印尼政府将如何处理雅加达骚乱的“后事”
基于SPOT影像的盂县土地利用分类研究
To Be Continued
涉事企业辟谣是法定义务
“教师跪求谅解”并非无解
麦当劳里
盂县民歌最后的守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