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弗吉尼亚·伍尔夫对传统女权主义的扬弃与推进

2012-08-15殷茵

关键词:伍尔夫女权主义女性主义

殷茵

(天津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 天津 300191)

【文学】

弗吉尼亚·伍尔夫对传统女权主义的扬弃与推进

殷茵

(天津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 天津 300191)

20世纪英国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是现代主义和女权运动的先驱,她诞生于英国女权主义日益兴盛之时,成长于英国妇女为争取选举权奋力拼搏的年代,她的作品曾被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家奉为女权主义文学的经典,其作品内容涉及女性生活的各个方面。她的创作思想和文学主张,揭示了父权制社会男女性别角色二元等级对立的现状,勾画了颠覆二元等级对立模式的设想,提出了女性必须建立一个自足开放的世界,让自己成为自由独立体的观点,使旧女权主义思想在她的作品中得到了扬弃与推进。

女权主义;男权制;女性话语;扬弃;双性同体

在女权主义发展史上,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她不仅继承了旧女权主义男女平权的核心思想,还通过对男权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体系的反悟,对其进行了大胆的批判与揭露。早在20世纪20年代,伍尔夫就在她的一系列作品中倡导以女性的视角重新审视人类的历史,呼吁摆脱男女二元对立的局面,构筑一种全新的文明,最终使人类走向两性融合。作品中,她特别强调必须丰富和发展女性特性,坚持男女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享有同等的法律权利,彻底摆脱男权制思想观念的束缚,从而为20世纪60年代末新女权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思想理论基础,使女权主义实现了由单纯强调男女法律上平权的旧女权主义向解构男性政治思想文化霸权、确立女性视角的新女权主义的推进与衍变。伍尔夫丰富而深刻的女权主义思想,对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西方女权主义者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

一、伍尔夫女权主义思想产生的根源

1.源自维多利亚时代的家庭影响

1882年1月25日,伍尔夫出生在英国伦敦,时逢英国历史上女王亚利山德拉·维多利亚所铸造的最为光辉灿烂的盛世。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的科学、工业和文化都有很大发展,特别是印刷术的发展,对英国文学艺术的空前繁荣产生了前所未有的作用。这一时期,男女平等和种族平等的进步观念已然初步形成,当时发生在美国的废奴运动,正是这一进步思想的具体例证。

伍尔夫的父亲是剑桥大学著名的学者、传记家和文学评论家莱斯利·斯蒂芬爵士。父亲的博学、家藏书籍的丰富、学者名流的影响熏陶,均给予伍尔夫极大的影响。来自家庭的文学艺术氛围,为伍尔夫女权主义思想的植入和孕育提供了沃土。

2.源自第一次女权主义运动的社会影响

历史上曾经有许多革命是向统治集团发起挑战,但是直接向男权制提出挑战的却只有女性主义。千百年来,女性的第二性地位漫长、持久。历朝历代,女性受压迫的局面难以改变。“男性活动总是放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伦理、观念任何领域、任何层面的绝对重要地位。”[1]18男性的角色和活动,被赋予了绝对的权威和价值,即使在家庭这样的私人领地内,女性也总是被隐于男性身后,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

男权制思想认为,男尊女卑的性别秩序是自然形成的,并认为它不仅是普遍存在的,而且是不会改变的。而女性主义者认为,这一性别秩序并不是自然形成的,故既不是普遍存在,也不是永不改变的,它只是由社会和文化人为地建构起来的。而女性欲改变男尊女卑的地位,只能通过挑战和改变男性高等地位这一途径。

“19世纪末,欧美妇女发动第一次解放运动浪潮。此次运动最重要的一个目标是要争取女性的政治权利,争论的焦点与核心围绕着男女之间的平等,故被称作‘女权运动’。”[2]16来自第一次女性解放运动的社会影响,为成长中的伍尔夫打开了视野,并成为伍尔夫女性主义思想萌生与形成的摇篮。

3.源自知识精英沙龙的影响

位于伦敦的布卢姆斯伯里团体,是一个汇聚了众多知识精英的沙龙,这些“欧洲的金脑”,多半是来自剑桥大学的优秀学子,对当时的英国文化颇具影响。这个沙龙的核心成员有:艺术批评家克莱夫·贝尔、传记作家利顿·斯特雷奇、文学批评家德斯蒙德·麦卡锡、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画家邓肯·格兰特、艺术批评家罗杰·弗莱、作家福斯特等等。除此之外,小说家亨利·詹姆斯和奥尔都斯·赫胥黎、哲学家罗素、诗人T.S.艾略特等人也都与布卢姆斯伯里团体交往甚密。十分幸运的是,伍尔夫的丈夫、作家伦纳德·伍尔夫就是这个团体的成员,故使她有机会能够与这样一批知识精英共同切磋文学和艺术。这个团体给予了伍尔夫友谊、智慧和信心,同时,还将自由平等的精神灌输到她的内心深处。在他们的影响下,伍尔夫日后女权主义的创作思想与文学主张,在倡导妇女独立、自由方面更加注重了精神含量。

二、伍尔夫女性主义的文学主张与创作理念

1.伍尔夫女性主义写作观的形成

19世纪初期,英国涌现出一批女性小说家,如奥斯丁、勃朗特三姐妹、盖斯凯尔夫人、乔治·爱略特等等,这些女作家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表现了当时出现的女性主义思想。小说中,她们通过不同视角揭示着妇女第二性的地位和男女平权、寻求独立的渴望。如:将女性的呼声作为小说主题的夏洛蒂·勃朗特,在其小说中,最突出的主题就是表述女性要求独立自主的强烈愿望。其代表作《简·爱》,则是一部家庭女教师的独立宣言。简·奥斯丁(Jane Austen)主要关注乡绅家庭女性的婚姻和生活,她一反传统文学对女性的偏见与歧视,在一定程度上建构起女性文学的主体意识,高扬了在文学中备受漠视、抑遏的女权。在其代表作《傲慢与偏见》中,她讲述了一个希冀通过缔结一门好婚姻来寻求妇女出路的故事。她对当时中产阶级日常生活的描述细腻、精妙、幽默,其语言可谓十分精到。勃朗特两个妹妹的创作更是具有传奇色彩。艾米丽·勃朗特《呼啸山庄》故事中的爱恨情仇紧密交织,激情狂野、热烈、奔放。希刺克厉夫与凯瑟琳虽历经磨难却不为世俗所压制的爱情,正是对恶势力所操控的旧时代的激烈反抗。盖斯凯尔夫人用现实主义的手法,描写了19世纪40年代紧张的劳资关系。她的代表作《玛丽·巴顿》以英国当时的劳资冲突和宪章运动为背景,勾画了老工人约翰·巴顿及其女儿玛丽的生活和命运。盖斯凯尔夫人的另一力作《北与南》,深入地表现了19世纪工业化所引起的信仰危机和价值观冲突,体现了作者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洞察,对劳动大众的深切同情,以及对促进社会不同阶级、不同方面相互了解、和解的愿望。乔治·爱略特对维多利亚时代的妇女观充满了质疑,其作品对传统的妇女观提出了挑战,在对女性命运的描述中,表达了自己独特的妇女观。在小说中,她用对女性充满同情的笔触,探讨反映在各个层面的伦理道德问题。简而言之,上述女作家,她们独出机杼地运用消解男性中心话语策略,把女性主义思想杂糅在作品之中,开创了英国乃至世界女性文学的先河。这些女性作品引领伍尔夫对男权制社会产生深刻反悟,并以丰富的题材和内容,滋养着伍尔夫女性主义思想的建立与形成。

2.伍尔夫的女性主义写作观

女权主义者在论述妇女写作与女性文学时,往往会提及伍尔夫的观点。其原因是伍尔夫不仅是女权主义的信徒,而且也是女权主义跨时代的顿悟者。伍尔夫曾经乐观地预测,一旦妇女获得了一直被剥夺的基本权利,它们必将在文学写作中涉猎更广泛的领域,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她在其文学作品评论中,花了相当的笔墨论述了几位女作家曾经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表达了对于受压制的妇女群体感同身受的同情。比如:女性要写作,首先要具备一定的写作条件和心态。然而,那个时代女性写作环境十分恶劣。面对孤寂、贫困的生活,夏洛蒂·勃朗特日常生活琐事缠身,不得不常常放下她的笔,去为她的家庭生计操劳、奔波。而乔治·爱略特为护理她的父亲,也要时常间断正在构思中的写作。评论中,伍尔夫直言不讳地提出金钱是写作必要条件这一观点。她认为,妇女们一旦获得了许久以来被剥夺的东西——闲暇、金钱以及一间自己的房间,也就初步具备了写作的条件。

与此同时,她也针对女性作家因生活层面狭窄,其写作往往局限并满足于书写自己的情感,描绘“自我”的世界,提出批评。伍尔夫特别指出女性作家的愤怒心态,会严重地影响到作品的艺术性和作者创造力的发挥。

比如:女性文学史上,除了少数女性作家能够突破家庭的、个人生活的分析之外,大多数女作家的写作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不具有社会批评的性质。对此,伍尔夫也提出了明确的观点:(1)在女性作家整体上,伍尔夫认为妇女创作条件的不充实,是女性在文学创作中表现出诸多不足与缺陷的关键; (2)在女性作家个体上,伍尔夫在夏洛蒂·勃朗特身上看到了愤怒对这位杰出的女作家的束缚,她指出,愤怒于妇女写作无益,女性作家应当竭力避免它的影响。因为愤怒的结果要么是放弃或妥协,要么是过于自我,只会削弱作家对题材和创作的把握。他们的视角或变得过于男性化,或过于女性化,从而失去了自身整体的完美性,也即失去了艺术的最根本的品质。

3.伍尔夫的创作思想与文学主张

站在从生活退后一步的地方写作,是伍尔夫的创作思想与文学主张。“伍尔夫鼓励有更多的女性去写作,但特别强调女性写作的内心真实,或者主观真实。”[3]即使是对男性作家,伍尔夫也希望他们和女性作家一样,能够用文学来记录真实的生活。但是,为了避免被生活中的某些假象所迷惑,伍尔夫强调小说家需要有良好的大局观——在某一时刻,从生活中抽身隐退,与生活保持距离,这就是伍尔夫所主张的站在从生活退后一步的地方写作。

针对妇女写作题材的狭隘,伍尔夫还强调女性写作不是关起门来自我束缚,不仅仅要有“自己的一间屋子”,更要“视野开阔”,也就是要有“一间视野开阔的屋子”。她认为,女性作者写作时必须注重揭示自身的内在价值,用理性去感知情感;具有摆脱物质主义走精神主义路线的勇气;具备社会批评的眼光。只有这样,才可能写出诗化的、非个人化的、带有戏剧性的小说。

三、伍尔夫“双性同体”理论对传统女权主义思想的扬弃与推进

伍尔夫是现代主义和女权运动的先驱,其现代女权主义思想的主要成就表现在五个方面:第一,她率先发现并挖掘女性文学独立悠久的文学传统。由于她揭示了19世纪女作家经常在作品中表达个人情感的愤怒,20世纪以后,女作家们开始越来越关注艺术的真谛,并将写作当成一门艺术,而不是一种自我表现的方法。第二,她积极探讨男女两性之间的关系,寻求男女平等的路径,明确指出“女权主义斗争的最终目的是解构男女之间的二元对立”。[4]1-2第三,她率先要求打破传统的男性话语模式。针对男女之间存在的诸多不平等,以及女性在男性的压制下逐渐丧失的话语权,伍尔夫在多部作品中,运用新颖独特的文学技巧大胆尝试解构传统男性话语模式,建构女性话语模式。第四,她积极倡导妇女写作,大声呼吁妇女写作的重要性,强烈提出妇女写作需要的文化空间和物质条件。第五,面对女性写作的现实困境,她提出了著名的“双性同体”理论。

“双性同体”理论建立在解构男性政治思想文化霸权基础之上。伍尔夫认为,每个人都受到男性与女性两种力量的支配。男性和女性若要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和解放,必须从根本上消除两性之间形而上学的二元对立,消除建立在两性对立基础上的思维模式及整个社会的伦理道德标准。“她从男女平等的思想出发,考察了处在男权制文化建构中女性存在的独特性与性别差异,率先提出‘双性同体’的概念,将男性、女性统一在‘人’的范畴之中,作为女性主义的价值观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人格,从本质上,使男性、女性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解放与自由。”[5]在对传统女权主义思想扬弃与推进中,伍尔夫为创建“双性同体”理论做出了不懈的积极努力。

1.通过妇女文学创作问题,揭示女性的生存状态

伍尔夫关于女性作家的私人空间理论,揭示了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文学女性在创作中所承受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压力。伍尔夫在1929年发表的《自己的一间屋》中,通过女性独特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以强调重建女性的自我意识为主题,表现了女性的价值观念和独特声音。她针对妇女与小说这一问题,揭露了长期以来女性第二性的生存状态。“伍尔夫认为,女性的真正解放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女性自觉意识的觉醒。女性只有‘成为自己’,拥有‘自己的一间屋’时,才能够达到一种自由、完美、两性和谐的生存境界。”[6]589

2.从女性的视角出发,对男权社会激烈批判

伍尔夫在1921年发表的小说《一个协会》中,探讨了一个极为深刻的主题,即女性对男性神话的质疑与批评。“作者通过女性视角,反思社会中、上层妇女的传统性别观念,并以此为主要情节,突出体现西方于20世纪60年代末,方广为流传的新女性主义思想,对人类几千年来,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政治、文化和历史发起猛烈的批判。使这篇小说发出新女性主义的先声。”[7]

3.通过对人生的思考,抒发对现实的不满以及对自由、理想的追求

伍尔夫在《墙上的斑点》中取消传统小说的故事情节,“采用了一种‘辐射式’的思维方式,从‘墙上’的一个‘斑点’反复六次地生发开去,充分展示人的意识的自由、活泼、灵动和美丽”[8]。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在看似杂糅无序的结构之下,随着作者意识的流动,我们不仅看到了作者渊博的知识与文化,也体悟到了作者对世界、对人生的领悟,对社会的认识,以及对自然景色的联想与体验。这一切无不体现着作者伍尔夫对社会本质的洞悉、对自由的向往和企盼。

综上,伍尔夫的创作思想和文学主张,揭示了父权制社会男女性别角色二元等级对立的现状,勾画了颠覆二元等级对立模式的设想,提出了女性必须建立一个自足开放的世界,让自己成为自由独立体的观点,使旧女权主义思想在她的作品中得到了扬弃与推进。

四、结语

伍尔夫是一位跨时代的女性,她诞生于英国女权主义日益兴盛之时,成长于英国妇女为争取选举权奋力拼搏的年代,耳濡目染了女性前辈为争取与男性平权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尽管伍尔夫的女性意识具有一定的阶级局限性,但是她的女性意识同样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伍尔夫作为20世纪初英国伟大的文学家和女权主义批评家,她的内心深处始终向往着两性和谐、统一的美好未来。她用女权主义视角,去审视父权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文学各个领域,不断地寻觅一种性别超越的理想境界,从而创立了新的女权主义理论,丰富了世界文学理论的内容,为妇女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伍尔夫的女权主义文学观包括女性文学具有自己的文学传统理论、女性写作需要建立自己的文学话语理论和“双性同体”的创作理论三个方面。尤其是她的“双性同体”理论得到许多著名批评家的认可,受到人们的敬仰和推崇,她为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创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其后各女权主义流派的兴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为我们今天更好地研究女权主义发展史开拓了广阔的空间。

[1] 德·波伏娃.第二性[M].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

[2] 李银河.女性主义[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3] 张雪梅.伍尔夫女权主义文学观论[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4] 吴庆宏.弗吉尼亚·伍尔夫与女权主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5] 沈渭菊.双性同体思想的完美体现——评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到灯塔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6] 弗吉尼亚·伍尔夫.自己的一间屋[G]//乔继堂(主编),王义国(译).伍尔芙随笔全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7] 吴庆宏.新女性主义的先声——评伍尔夫的小说《一个协会》[J].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2003(4).

[8] 高奋,鲁彦.近二十年国内弗吉尼亚·伍尔夫研究述评[J].外国文学研究,2004(5).

1672-2035(2012)02-0102-04

I106.4

A

2012-02-06

殷 茵(1977-),女,天津人,天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冯自变】

猜你喜欢

伍尔夫女权主义女性主义
论弗吉尼亚·伍尔夫《伦敦风景》中的情景交融
以女性主义视角解读《苏吉尼玛》
To the Light House—A Journey of Life from Moments to Eternity
多维需求中的女性主义叙事策略:《一小时的故事》再解读
AnAnalysisofFeminisminJaneEyre
女权主义REBORN重生
浅析女权主义的兴起
与伍尔夫相遇
门罗作品《逃离》的生态女权主义解读
女性主义视阈下小说《红字》多维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