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者仁心——周宪梁的故事

2012-11-13文季跃鹏

连环画报 2012年7期
关键词:古丽努尔援疆

于 虹 编 文季跃鹏 季 芳 绘 画

(本作品将由北京出版社出版发行)

1 2005年3月的一天早晨,新的学期开始不久,周宪梁像往常一样送儿子上学。身边是匆匆赶路的人流,周宪梁父子两人却走得很慢很慢。

2 终于,周宪梁停住了脚步,咬咬牙对儿子说:“爸爸是医生,边疆有很多病人正等着爸爸,你说,我去还是不去?”儿子懂事地点点头:“你去吧,我会照顾好自己的。”

3 “那爸爸今天就走了。”周宪梁不想让儿子看到自己湿润的眼眶,扭过脸去,朝儿子挥挥手。儿子咬了咬嘴唇,响亮地说了声:“爸爸再见!”就小跑着融入了熙熙攘攘的人流。

4 就在这一天,周宪梁作为中组部和卫生部选派的援疆干部,出发前往紧邻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阿克苏市,开始了他的援疆工作。

5 其实,援疆是周宪梁努力争取来的任务。在阜外医院,周宪梁是“没有资格”报名援疆的人,因为当时他的妻子正在国外留学,家里还有一个正在上小学的儿子需要照料。

6 “你非去不可吗?”经过周宪梁的软磨硬泡,院领导的口气开始松动。“我非去不可。”“那你的孩子怎么办?”领导的话语里满是关切。“我自有办法。”周宪梁笑着说。

7 给远在日本的妻子打了电话,周宪梁如愿以偿地得到了支持。他向妻子保证:“放心吧,我把孩子交给他姑姑,不会让孩子受委屈。”就这样,周宪梁启程前往新疆。

8 来到阿克苏后,周宪梁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医院挂职担任副院长兼心内科主任。阿克苏自然条件恶劣,平时老百姓看病很不容易,周宪梁这个北京名医到来的消息迅速在当地传开了。

9 在医院出诊的第一天,推开诊室的门,周宪梁吓了一跳。门外黑压压一片,都是等他看病的患者,其中不少人是搭乘马车,连夜从村里赶来求诊的。

10 周宪梁马上投入工作。从那一天起,只要是医院的工作日,周宪梁就会天天出诊,而且从不限制挂号。不管白天晚上,他随时给前来就诊的患者看病。

11 一天晚上,一位会讲汉语的维吾尔族大叔敲开周宪梁宿舍的门,给他带来一位特殊的病人。

12 这个病人是11岁的维吾尔族小姑娘努尔古丽。原本花一样年华的她,却被病魔折磨得不成样子:右嘴角高高隆起,饭碗大的“肉葫芦”挂在半边脸上,整张脸都扭曲了。

13 努尔古丽得的这个病叫做面部巨型海绵状血管瘤,已经6年了。由于血管瘤越长越大,把嘴都堵住了,努尔古丽说不出话来,也吃不下东西,只能靠吸管艰难吮吸流食维持生命。

14 第二天,翻译大叔领着周宪梁来到努尔古丽的家。努尔古丽的父亲得了脑血栓,行动不便,母亲身体也不好,含辛茹苦地拉扯着4个孩子。

15 为了给努尔古丽看病,父母把家里能变卖的东西都卖光了,家徒四壁,再也拿不出钱来给孩子治病了……

16 努尔古丽不大会说汉语,只是用一双充满渴望的大眼睛凝视着周宪梁。

17 努尔古丽的眼神深深打动了周宪梁,他内心升腾起一种责任感,他要帮助这个可怜的孩子。只有立即进行手术,才能保住小姑娘的生命。可是医药费和手术费从哪儿来呢?

18 周宪梁提议召开农一师医院全体职工大会。他登上讲台,给大家讲述努尔古丽的遭遇,还把努尔古丽请上台,饱含深情地说:“同志们,朋友们,我们怎么忍心看着这样一朵美丽的鲜花凋谢?”

19 接着,在《爱的奉献》乐曲声中,他带头走到捐款箱前,捐出了6000元钱。台下的人们被感动了,大家自动排成长队走向捐款箱,献出自己的爱心。半个小时的时间,捐款将近三万元。

20 努尔古丽的妈妈帕旦木感动得泪流满面,她一遍又一遍地给周宪梁鞠躬,给大家鞠躬,嘴里不停地念叨着:“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医院,感谢北京来的医生……”

21 周宪梁为努尔古丽制订了完善的治疗方案。他请来自己母校——西安交大医学院的专家来给努尔古丽会诊,接着进行手术。手术非常成功,肿瘤立即得到了控制。

22 经过前后5次手术,努尔古丽脸上的血管瘤越来越小,笑容又在她的脸上绽放。她终于高高兴兴地重返了校园。

23 2007年3月,“首都十大公德人物颁奖盛典”隆重举行,身着民族盛装的努尔古丽跳着欢快的舞蹈出场。她给周宪梁一个热情的拥抱,然后把妈妈亲手绣的一顶维吾尔族花帽戴在周医生的头上。顿时,全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24 在新疆的那段日子,周宪梁不仅救助了努尔古丽,还用高超的医术为数不清的患者解除了病痛的折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至今还流传着一个“周神医”的故事。

25 那天,周宪梁正在门诊看病,王院长突然小跑赶来:“周教授,快去看看吧,一个危重病人昏迷了!”这是一位72岁的离休干部,当时四肢都失去了知觉,值班大夫担心是脑出血,一时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26 周宪梁赶到后,摸摸病人的脖子,测测血压,听听心率,回头问身后的大夫:“有面罩吗?”“没有。”“有报纸吗?”“那倒有。”“快拿一张来!”

27 周宪梁把一张报纸迅速卷成面罩的样子,罩在病人脸上。在场的人面面相觑。“要不了10分钟,病人就会醒来!”周宪梁蛮有把握地说。过了5分半钟,老人果然睁开眼睛,抬抬胳膊,抬抬腿,居然能下地了。

28 太神奇了!周宪梁手一摆说:“其实很简单,病人体内二氧化碳排出过多,引起呼吸性碱中毒,罩住患者口鼻,就是让他把呼出的二氧化碳又吸入体内,提高血中二氧化碳含量。这样病人就恢复过来了。”

29 在新疆,周宪梁竭尽自己所能为边疆军民服务。2005年5月末的一天,他前往海拔5130米的帕米尔高原上的红其拉甫边防检查站前哨班,为边防战士做体检。

30 汽车艰难地行驶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海拔越来越高,空气越来越稀薄,周宪梁出现了高原反应,头晕眼花,胸闷气短,可他全然不顾。

31 经过10个小时的颠簸,他们终于来到了红其拉甫前哨班。周宪梁顾不上喝一口水,马上开始为官兵们体检。

32 听说国界碑前还有几名正在值班站岗的战士没能参加体检,周宪梁不顾劝阻,立即赶往距前哨班3公里的最前沿的国界碑,坚持为那几位战士做体检。

33 返回的路上,因为劳累过度加上高原反应,周宪梁在车上一直处于昏睡状态,还时不时呕吐,可他下车后却兴奋地说:“这是我做过的海拔最高的体检了。”

34 周宪梁在新疆的时候还有一个重要发明,那就是“医疗大篷车”。原来,阿克苏的各郊县距离市区路途遥远,交通也不方便,群众来市里看病不是一件容易事。他说:“既然患者来不了,我们就把医药送到他们家门口去。”

35 于是,周宪梁每逢周末就把医院各个学科的骨干医生动员起来,带上必要的设备,乘坐巡回医疗车——“医疗大篷车”,开向最偏远、最艰苦的地方。

36 无论“医疗大篷车”开到哪里,闻讯赶来的群众总是将长途跋涉而来的医疗队层层围住。周宪梁这个北京名医更是患者们集中求诊“目标”。

37 面对一个接一个的患者,周宪梁一坐下来诊治便五六个小时挪不了地方,有好几次,处方纸都用完了,只能把写着他名字的桌牌撕开写处方……

38 短短几个月,周宪梁的“医疗大篷车”跑遍了温宿、阿瓦提、阿合奇等少数民族群众聚居地区,接诊患者达六千多人次。

39 为偏远地区群众送医送药一直是周宪梁的愿望。7月中旬的一天,新疆最热的时候,周宪梁准备去和田地区给维吾尔族患者义诊。可是医院的领导不赞成这个计划。

40 “还是不要去和田了。”“为什么?”“太危险!”王院长解释:“你知道那里的温度是多少吗?至少有70摄氏度,500多公里的沙漠公路,汽车万一爆胎,搞不好车就翻了……”

41 “没关系的。”周宪梁笑了笑,坚定地说。“可是我们要对你这个北京名医的安全负责呀!”不管王院长怎么劝阻,都改变不了周宪梁的主意。

42 一大早,周宪梁一行人从阿克苏出发了。司机小心翼翼地驾驶着汽车在沙漠公路上行驶。四五个小时之后,汽车跑成了“Z”字形,原来司机坚持不住,有些昏昏欲睡了。

43 周宪梁赶紧把司机换下来,自己亲自驾驶。就这样,周宪梁和司机轮流驾驶,经过了12个小时的长途跋涉,直到晚上8点多才到达南疆和田。

44 成群的维吾尔族患者聚集在院子里等候着北京来的专家。周宪梁胡乱吃了几口“拉条子”,马上开始给患者看病。当地医院的院长心疼地说:“长途跋涉不休息,人怎么受得了?周教授,先歇一会儿吧!”

45 周宪梁摆摆手,不由分说马上投入了工作。他请那个院长当翻译,帮助和维吾尔族患者沟通。从晚上8点多钟直到深夜,他一直埋头工作,一个接一个地诊治病人,水都顾不上喝几口。

46 连续接诊到深夜3点多钟的时候,周宪梁觉得头晕目眩,心阵阵乱跳。院长再次劝周宪梁休息,甚至跑去劝说门外等候的患者先回家,下次再来。

47 但是患者们都不愿意离开,他们都希望让北京来的医生给自己看病。周宪梁必须打起精神。可是怎么才能打起精神来呢?周宪梁忽然想起了一个办法,他伸手在自己的大腿内侧狠狠地拧了一把。

48 这一招真的管用,他浑身一激灵,顿时清醒了许多。借着这股劲儿,他又连续看了好几个病人。不多会儿,精神劲儿过去了,他又在自己大腿内侧狠狠地掐了一把。

49 就这样,周宪梁掐完左腿掐右腿,一直掐到支撑着看完最后一个病人,时间已经是凌晨5点多了。他刚想从椅子上站起来,却一下子瘫倒在地,昏了过去。这一夜,将近8个小时,周宪梁连续诊治了120个病人。

50 其实,周宪梁一到新疆就意识到,光靠自己一个人不行,必须培养一支带不走的专家队伍,把先进的医疗技术留在新疆,这才是长久之计。

51 在农一师医院,周宪梁组织了“心血管病最新进展系列讲座”,每个周四下午固定授课。他开的第一讲是“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以及干预治疗”,当时,八百人大礼堂爆满,连走廊都站满了人。

52 周宪梁从下午4点一口气讲到了8点,中间也不休息。他的语速很快,恨不能把自己平时的积累一下子全部传授出去。在阿克苏的半年,周宪梁一共做了26次讲座。

53 在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周宪梁把阜外医院享有的六项医疗专利和先进技术无偿引入农一师医院,他还为农一师医院申请到了科研经费……

54 2005年8月,周宪梁结束援疆工作,准备返回北京了。离开农一师医院的那天下午,从门诊大厅到医院大门,不到200米的路,他足足走了2个钟头。

55 上千人挤在院子里,围得里三层外三层。大家围着车子,舍不得他们敬爱的周医生走。不得已,农一师医院的王院长亲自来做大家的工作,才使周宪梁得以在飞机起飞前10分钟赶到了机场。

56 援疆回来后,周宪梁出任阜外医院门诊部主任。作为管理者,他积极探索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好办法,在阜外医院推出了敞开挂号、集中预约、绿色通道、特色门诊等举措,使患者就诊满意度高达97.8%。

57 各大医院的专家号都难挂,一般的专家一天最多看20个病人。周宪梁的常规号只有12个,他却经常成倍地加号,只要还有患者,他就不走,经常六七点钟才下班。

58 近年来,我国心血管病患者呈逐年上升趋势,心血管病患者已占人群死因首位。周宪梁说:“很多人来诊治时,病情已非常严重。如果大家掌握了一定的保健知识,提早预防、治疗,就能为自己和国家省下一大笔钱。”

59 周宪梁给患者看病,在讲明病因、治疗方法之后,总是要叮嘱:“许多心血管疾病是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避免发生的,一定要少喝酒、不吸烟、饮食清淡……”

60 周宪梁作为卫生部聘任的全国健康教育专家,把传播健康科普知识当成自己的责任。他经常到机关、部队、社区举办讲座,深入浅出地讲授血管疾病防治知识,听众累计二百多万人次……

61 周宪梁心里一直惦记着老少边穷地区的患者。近年来,他多次组织专家,利用节假日奔赴井冈山、大别山、太行山等地区,为群众送医送药。

62 2009年6月底,周宪梁来到革命老区延安安塞义诊,听说一位杨老汉因高血压导致脑血栓,瘫痪在床,行动不便,就上门为杨老汉诊治。临走,还给他留下足够一年的药品。

63 2010年6月底,周宪梁一行人再次来到延安安塞。心里惦记着杨老汉,周宪梁准备在村医务所义诊结束后就去老人家里看望。

64 忽然,周宪梁的肩膀被人猛地拍了一下,“还记得俺吗?”一个响亮的声音说。

65 “是杨老汉?”经过一年的服药治疗,他居然已经能够下地行走了。在老伴的陪同下,他步行了2公里,专程来感谢给他治病的医生。杨老汉和周宪梁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猜你喜欢

古丽努尔援疆
《黑马》(油画)
学校手拉手 共学小英雄——“努尔古丽中队”风采录
杏花辞(二首)
阿依努尔——献给一位哈萨克支教女孩
古丽,古丽
最笨公主的间谍人生(下)
援疆动态
援疆动态
希努尔着力于转型重组
援疆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