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安县山药无公害高产栽培技术
2012-11-12曹利民
曹利民
姚安县山药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值连年增加,但随之也出现了重茬严重和病虫害逐年加重问题,严重影响了山药的产量和质量,因此在栽培过程中应选择地势高燥、排水良好、土层深厚的砂壤土或壤土田块;选用良种,对种薯进行杀菌处理,合理施肥,清洁田园,采用宽窄行栽植,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病虫害。
山药又名薯蓣,属薯蓣科,营养丰富,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以其肥大的圆柱状地下茎供食用。地下茎中含有蛋白质1.5%,碳水化合物14.4%,并含有多种维生素和胆碱等,营养价值较高。山药可提炼出治疗风湿、哮喘、急性白血病的药物成分,既可作蔬菜食用,又可入中药。山药粉内淀粉、蛋白质、维生素C、胆碱、钙含量较高,黏液中富含甘露聚糖、植酸、16种氨基酸和多种微量稀有元素,是纯天然绿色药膳兼备食品。其味甘,性平,有健脾补肺、固肾、益精功能,可用于治疗脾虚腹泻、肺虚咳喘、慢性肾炎、慢性肠炎、糖尿病、遗精和白带增多等症,是深受人们喜爱的食疗兼具的膳食保健品。
山药为多年生宿根性蔓生植物,喜温暖,不耐寒,块茎10℃以上开始发芽,茎叶生长最适温度为25~28℃,块茎膨大以20~24℃最快。近年来姚安县山药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到2010年种植面积达300 hm2以上,据光禄镇班刘村委会大冲小组2年测产,平均667 m2产山药在1 304 kg以上,高产的达1 982 kg,667 m2产值1.2万元以上,最高的667 m2产值达3.2万元,山药高产和无公害栽培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一大亮点。但由于连年重茬,加上从外地引种,山药病虫害逐年加重,据调查2010年枯萎病发病率为25%,炭疽病、黑斑病发病也重于往年,严重影响了山药产量和品质,制约了山药产业的发展。姚安县农技人员通过几年的生产研究,总结出姚安县山药高产栽培技术和无公害栽培技术,现介绍如下。
1 品种选择
当前姚安县栽培的山药主要有2类,一是普通种,通常又叫家山药,本地称虎把山药;二是日本山药。目前栽培的主要为虎把山药。
2 选地及开沟整地、施基肥
选择地势高燥、排水良好、土层深厚、松软的砂壤土或壤土田块,要求上下土质一致,如下层有较薄的黏重土层,挖沟时挖去也可种植。土壤以微酸到中性为宜。山药不能连作,一般应隔3年轮作1次。
姚安山药品种多为虎把山药,其为长根品种,种植时按行距1 m在田间挖南北向深沟,沟宽28~30 cm,深120 cm。挖时将上下层土分别堆放在沟的两侧,沟底20 cm的砂土就地挖翻敲碎。晾晒几天后,先将底层土耧平踩实,再分别填入下层土、上层土,每填20 cm耧平踩实1次,拾净所有瓦砾杂物。为便于开沟,一般先隔行开挖,待填平半条沟后,再开挖剩下的半条沟。下种到出苗前,将种植沟两侧行间土壤深翻20~30 cm,施入基肥。有机肥和无机肥配合施用,667 m2施腐熟厩肥4 000~5 000 kg,外加尿素 20~25 kg、过磷酸钙 15 kg、硫酸钾 50~65 kg、三元复合肥(15-15-15)100 kg,并与土充分混合。
3 种薯处理
种植前20~25天选符合所栽品种特征的无病带块茎的山药头(块茎茎端有潜伏芽的部分)、山药块茎段(块茎部分切段)作种。用山药头繁殖不能大面积种植,若要增加繁殖系数,必须将块茎切段繁殖,即选长 1 m 左右、横径 2.5~4.5 cm 的较细块茎,切分成15~20 cm长的若干小段,并用毛笔标记上、下端,然后将每个断面蘸石灰,横放于太阳下晒种,晾晒至伤口向内萎缩、并从断面中间裂开即可。也可用零余子(俗称山药子)作种,种前需晒种1周以上,促进种子内部物质的转化,打破休眠,杀灭种子表面的病菌,零余子晾晒至表皮呈灰绿色、上面有很多疙瘩突起、用手剥开表皮可见紫绿色的肉即可。晒种时要轻拿轻放,以防擦伤,同时要做好防雨和防霜冻工作。
4 种植
在当地气温回升到12℃以上、地温稳定达10℃以上时种植,姚安适宜在3月种植。种植前在大田周围挖深达 1 m 左右、宽 0.6~0.8 m 的围沟,并与外沟相通。田长超过20 m时要加开腰沟,以保证多雨季节迅速排水。挖沟栽植时,首先把沟内20 cm深的熟土取出放在沟的两边,沟宽30 cm,再继续将沟下40 cm深的土层挖松,667 m2将拌匀的腐熟农家肥 4 000~5 000 kg、磷肥 50 kg、硫酸钾 25 kg 施入其上,并稍加翻挖,最后把沟两边的熟土提到沟上,培成宽30~35 cm、高20 cm的土垄,再将山药苗栽植在土垄上。一般667 m2栽2 500~3 000株,水肥条件好时密度宜小。为了便于搭架、田间管理和通风透光,宜采用宽窄行相间栽植,如宽行100 cm,窄行 70 cm,株距 25 cm,667 m2栽 3 000株,或宽行80 cm,窄行 50 cm,株距 25 cm,667 m2栽 4 000株。
5 田间管理
5.1 支架引蔓
山药一出苗就要及时搭支架引蔓向上生长,一般用细山竹子或桉树枝插搭“人”字架,架高以3.5~4 m为宜。如因材料所限,至少也要高达3 m。支架要安插牢固,防止被风吹倒。
5.2 中耕填土
生长前期应勤中耕除草,一般每隔半月进行1次,直到茎蔓已上半架为止,以后拔除杂草。要将架外的行间土壤挖起一部分填到架内行间,使架内形成高畦,架外行间形成深20 cm、宽30 cm的畦沟,以便雨季排水。
5.3 施肥
苗出齐后667 m2施尿素15~20 kg,同时施腐熟清粪水1次,在茎蔓已上半架时追肥1次,根据植株长势667 m2施人粪尿500~600 kg,尿素10 kg。旺苗偏少,弱苗偏多,以求全田平衡发展。立秋(8月8日左右)时最后施肥1次,667 m2施尿素12 kg,以后在茎蔓满架时,如有黄瘦脱肥现象,可再追1次。
5.4 灌溉排水
山药为耐旱作物,但为求丰产,也要适当浇水。一般在第1次追肥前后,如遇久旱不雨,土壤充分发白,应轻浇1~2次,至土壤表层润湿即可。以后到夏秋之交,如干旱炎热天气持续1周以上,也要清晨浇凉水抗旱。山药怕涝,多雨季节要及时清沟排水,达到田无积水。
6 主要病虫害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
6.1 发生特点
①山药枯萎病 俗称死藤。主要为害茎基部和地下块茎。初在茎基部出现梭形湿腐状褐色斑块,后病斑向四周扩展,茎基部整个表皮腐烂,致地上部叶片逐渐黄化、脱落,藤蔓迅速枯死,剖开茎基,病部变褐;地下块茎染病,在皮孔四周产生圆形至不规则形暗褐色病斑,皮孔上的细根及山药块茎内部也变褐色、干腐,严重的整个山药变细、变褐,贮藏期该病可继续扩展。
②山药炭疽病 为半知菌亚门的薯蓣盘长孢菌和围小丝壳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茎或遗落土中的病残体上越冬。翌年6月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风雨或蚜虫等昆虫传播蔓延。主要为害叶片,也可侵染藤茎。叶片染病后有急性型和慢性型2种。急性型发病快,病斑较小,多在叶柄与叶片或叶柄与茎蔓交界处产生不规则褐色病斑,数日后叶片脱落;慢性型发病较慢,发病初叶片上出现褐色不规则小斑,后逐渐扩大成黑褐色圆形或椭圆形至不规则形大斑,病斑中部灰色至灰白色,上面有不规则同心轮纹,有的病部易破裂穿孔或叶片脱落。茎部受害后,初期产生褐色水渍状小斑点,逐渐扩大成圆形或梭形黑褐色病斑,病部略下陷或干缩,严重时病斑扩大融合成片,致整株枯死。该病发生的适宜温度为25~30℃,相对湿度80%,一般在6月下旬至7月雨量较多时,炭疽病发生重。
③山药褐斑病 为半知菌亚门薯蓣链隔孢菌和薯蓣叶点霉菌,以菌丝体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春季湿度条件适宜时,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初侵染。主要为害叶片,病斑圆形至不规则形,中间灰白色至褐色,周围常常有黄色至暗褐色水浸状晕圈,湿度大时病斑上生有灰黑色霉层。
④山药黑斑病 是一种由短体线虫引起的病害。地下块茎染病,中上部先呈现淡褐色小点,后为椭圆形深褐色病斑,并逐渐扩展连片,成不规则黑色凹陷病斑,贮存期间病斑可继续扩展,致病组织失水干缩并伴有深褐色丝状霉点。地上部染病表现为叶色淡绿,植株矮小,重则茎叶变黄,提前枯死。发育适温为25℃左右,6月上旬新块茎开始形成,线虫即可侵染。其整个生长期均可为害,初秋高温季节表现症状。黑斑病主要为土传、种传,种传为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连作地发病重。
⑤地下害虫 有蛴螬、蝼蛄、金针虫等,主要为害山药根和茎,容易使根系受伤,把块茎咬成孔洞,影响山药产量和品质。蛴螬以暗黑金龟子为优势种,年发生1代,7月下旬至8月上旬为为害高峰。蝼蛄主要是非洲蝼蛄,年发生1代,5月上旬至6月中旬形成第1次为害高峰。金针虫以沟金针虫为主,2~3年发生1代。
6.2 防治方法
种子处理∶①选择无病的山药头作种。必要时在栽种前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浸泡山药头10~20 min后下种。②留种的储藏前在山药的切口处涂1∶50倍式石灰浆预防腐烂。
茎基部处理∶6月中旬开始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喷淋茎基部,隔15天左右1次,共防5~6次。
药剂防治∶①6月下旬发病前喷施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防病。②发病初期选用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 5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 2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施,交替用药,一般需喷药3~4次。喷药重点是山药上部,尤其是幼嫩叶背和嫩茎。
7 无公害栽培要点
①合理轮作换茬可有效地减轻或避免病害发生。种植山药3年以后,必须进行轮作,轮作作物以禾本科作物为好。
②选用良种,加强植物检疫,不从发病区调种,选用抗病虫性较好的品种种植,如毛山药、早白薯等耐涝品种抗叶斑类病害能力较强;底部钝圆、茎部粗短、毛孔稀疏的山药较抗黑斑病。
③播前结合翻土每667 m2用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1 kg进行土壤消毒,对预防线虫引起的病害效果较好。预防叶类病害,可采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泡种薯30 min,或下种前每667 m2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00 g对水100 kg,喷洒种沟。
④健身栽培,选择地势高燥、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种植。冬前深翻,利用太阳热或薄膜密封消毒土壤。采用高畦、深沟、短行栽培,雨季注意排水。不施未腐熟肥料,多施有机肥,增施磷、钾肥。坚持提前双膜催芽,地膜覆盖,促使山药早发,提高植株抗逆性,减轻病害发生。6月下旬山药分枝盛期追肥,每667 m2施尿素8~10 kg。合理搭架,架高要在3 m以上,以利引蔓上长,加强通风透光,降低温湿度;生长期及收获后及时清除残枝落叶等病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