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转制院所创新转型的风向标
——上海电科集团依托三大载体协同创新实现发展

2012-11-10葛佳慧

华东科技 2012年1期
关键词:电科创新型基地

本刊记者/葛佳慧

新型转制院所创新转型的风向标
——上海电科集团依托三大载体协同创新实现发展

本刊记者/葛佳慧

在技术创新工程上海市试点工作中,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的典型案例很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的典型也不少,至于具有代表性的创新型企业,那更是不计其数。然而,像电科集团那样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创新型企业典型于一体的转制院所却不常见。因此,在本期的《创新型企业风采》栏目里,我们将更加深入地去了解电科集团的发展历程,看它如何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带动行业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集团)有限公司,原名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创建于一九五三年,原为国家机械工业部直属电工类综合性研究开发机构,是国家一类科研院所。1999年由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隶属上海市经委。2004年底,经上海市政府批准,实行整体改制,率先实现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研究所改制,成立了市场化运作的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集团)有限公司。

2009年9月,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集团)有限公司按照国家和上海推进创新体系建设的要求,在上海市及相关部门的支持和推进下,成立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专业从事行业共性技术研究和公益性技术服务的机构——上海电器科学研究院。此后,电科集团与电科院便以同一品牌、同一行业归属、分类运行和管理的方式,有条不紊地运作着。电科集团负责机构内所有非公益性的公共职能,公益性的公共职能则全部由电科院运营管理,通过理顺技术创新管理体制,激发创新动力。

在具体分工上,电科院以国家、行业重大、关键技术研究为导向,拓展技术创新领域,比行业企业具有超前3~5年,甚至5~8年的重大技术研发能力,保持其在行业中的技术领先地位;电科集团依托创新基地建设,通过自主创新,在相关领域获得大批科技成果,除自行产业化实施之外,还通过技术转让、技术许可、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多种方式,积极推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在行业生产厂商实施科技成果产业化,为增加高技术产品供给,培育高技术衍生企业,提升产业技术能级发挥重要作用。在工作目标上,电科院以技术创新平台和基地搭建、共性技术研究和公益性技术创新服务为发展主线,注重社会效益的发挥;电科集团则注重科技成果转化、产业提升、规模化经营,通过不断调整内部结构,创造出更好的经济效益。

在我国推进新型科研院所改革试点的过程中,电科集团所推行的电科集团和电科院并举的创新管理模式,使得技术创新主体能够持续引领行业发展,能够面向中小企业提供更好的公益性服务,满足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行业技术转型发展的需要,对持续提高科研设施先进水平和服务能力、加速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行业的国际竞争力,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正是因为管理模式上的创新,才有电科集团创新型企业的华丽转身以及取得的喜人成绩。电科集团自转制以来通过加强自主创新、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在低压电器、中小电机、智能交通等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行业地位和影响力,是首批国家创新型企业、全国企事业知识产权试点单位及上海首批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并一直活跃在国家的技术创新体系中。

创新发展需要基石,有所为才能有所得

然而,创新发展需要基石,有所为才能有所得。除了管理模式的创新,电科集团为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还建立了系统创新工程,形成了顶层设计的模式,通过对文化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人才创新、知识产权创新等多个维度的系统规划,确保创新型企业建设战略的落地,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

企业创新,关键在于领导的重视,因此可谓是一把手工程。电科集团的做法是建立以主要领导挂帅的技术创新组织管理体系,负责重大技术创新项目和新产品的计划下达和实施。由总裁直管技术创新工作,组建企业技术中心,亲任技术中心主任。在组织建设上,在创新体系、制度和平台建设,核心技术战略、研发及产业目标确立,以及创新团队培养等方面都做了详尽规划;围绕创新战略,制定出人力资源规划和人才激励计划,重点向学科领头人和年轻的科技精英倾斜,使创新有了人才保证;制定出核心技术发展规划,确定了产业发展目标,打破传统管理界线,重组机构,突出了创新管理的主题。

电科集团还以自主创新为根本,制定了创新战略,以攻克智能电器及系统核心技术为突破口,重点在智能电器及系统、智能交通系统、电机及系统节能技术等领域进行布局,寻求多领域多技术的重大突破。凭借其近年来取得的技术进步,电科集团还创建了智能电网用户端、电机节能减排、智能交通系统创新服务平台,促进了行业的创新发展和技术进步,加快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

对于电科集团而言,企业创新工程建设的思想基础便是创新文化的建设。为此,公司还确立了核心价值观、企业使命、企业精神和企业愿景,并且成立了企业文化推进小组,将创新文化建设融入企业研发、管理、经营的全过程,从内部环境建设上推进企业创新文化的发展。在创新人才队伍的培育上,电科集团尤其注重人才环境的优化,建立了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机制,坚持用科学系统选人,以管理模式用人,以和谐氛围留人,以企业文化育人,以事业愿景聚人,确保企业在适当的时间和适当的岗位获得适当的人员,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佳匹配,保障了人才战略的实施。目前公司获国家、省部以上荣誉称号的高级人才共计60多名,获省部荣誉称号的创新团队10多个,并形成了老中青结合的优秀自主创新团队,为创新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值得强调的是,电科集团还建立了知识产权办公室,制定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并形成以健全制度和机构为基础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以人才高地为支撑的知识产权创新体系及以占领市场为目标的知识产权转化体系,知识产权的创造、占有、运用、管理和保护已纳入科研管理的各个环节。

正是采用了这些做法,电科集团才得以在近几年的技术创新工作中取得丰硕的成果。2007年,电科集团被评为国家首批创新型企业,累计取得科研成果2000余项,其中国家发明奖4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5项、部(省、市)级科技进步奖300余项、国家专利申请400多项(发明专利占30%以上),专利授权近230项,已完成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制定近千项。

三大载体协同创新,企业发展合力凝聚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创新型企业建设,作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的三大重要载体,受到了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电科集团在注重企业自身发展,推动创新型企业建设的同时,还将创新平台和基地建设作为重要抓手,并以此促进创新型企业的全新发展。

主要承担低压电器、中小电机、船用电气、网络化集控等行业服务工作及传媒与会展服务的电科院,下属九个全国标委会、中国电器工业协会三个分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四个专业委员会,机械工业两个信息网以及上海市电机工程学会两个专委会的秘书处单位,拥有6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国家中小型电机及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低压电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中小电机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能源智能电网用户端电气设备研发(实验)中心、国家智能电网用户端产品(系统)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拥有如上海低压电器及智能电器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等10个市级创新平台以及如机械工业低压电器工程研究中心等4个行业级创新平台。平台的建设,有效地提高了电科集团为社会提供公共技术服务的能力,使其成为了区域乃至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同时,也提升了转制院所在产业发展中共性技术的研发能力、专业服务的供给能力和行业标准的创制能力,有效地发挥了转制科研院所在共性技术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中发挥的骨干或示范作用,支撑引领国家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并且能够站在国家的层面和高度,为政府制订政策提供技术咨询服务。

电科集团则选择了合金材料、智能交通等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领域进行产业化建设,选择电机及电器的优势领域,利用基地建设进行技术转移和扩散。通过完善科研成果产业化体制建设,在集团内部形成三级研发体系;不断提升产业化各关键要素的能力,在掌握核心技术的前提下,以市场化为导向选择新技术(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化生产落地企业;通过与企业和高校联合创建研发——生产战略联盟,在技术创新、产品开发、联合设计、成果推广等过程中,与高校、国际组织及相关的套件企业、行业骨干紧密合作,共赢发展,成为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以及孵化高技术和进行高技术转移的基地。

鉴于基地服务的重要作用,电科集团开发出了新一代高效节能电机技术和产品,解决了国内电机产品单一,不同负载、工况却要使用同一类电机,大马拉小车、高成本的高效电机不节能或节能效果不明显的问题。此外,电科集团开发的产品还成为了国家节能产品惠民工程财政补贴的主打产品。在列入2011年国家财政补贴产品的31家行业生产企业中,有21家企业的产品使用了基地开发的“YX3系列高效三相异步电动机”,实现推广任务1630万千瓦,占总推广量的81.5%,销售金额达到40亿元,获得国家补贴金额为7.3亿元。

对于电科集团而言,创新平台和基地的建设能够极大地丰富创新型企业建设的发展内涵。创新型企业能够以创新平台和基地为输送路径,电科集团可以通过平台向行业提供公益性服务,并且可以通过基地向行业进行重要科技成果的转移。

基于新型的转制院所模式,电科集团可以在创新型企业的建设工作中更好地融合创新平台和基地的发展。一方面,平台能够促进基地成果的技术转移,实现技术共享;能够为基地提供联合设计、合作攻关平台,提高产品开发的效率及成果推广率;能够为基地提供技术交流平台,汇集行业技术资源和人才资源,不断提升基地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基地也能为平台提供技术研究,解决行业共性、关键技术问题,提升平台服务能力;能够把握行业的发展方向,研究、制订行业标准,指引平台服务行业有序发展;技术创新人才聚集及培养基地,还能为平台的持续创新服务提供人才支撑。如此,才能真正实现“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目的,真正做到“基地是平台技术孵化基地,平台促进基地成果转移”,从而达到自主创新不断,科研成果转让和转化加快,每年向市场、向企业提供大量的技术和科技服务,推进行业共性技术的发展。

猜你喜欢

电科创新型基地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我的基地我的连
砥砺奋进 中国电科开创特种通用航空新局面
电科 深空之眼
文化电科薪传致远
薪传致远,中国电科发布企业文化和品牌体系
高等教育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