喇萨哈油田层系井网重组方式研究
2012-11-10王贺军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黑龙江大庆163712
王贺军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黑龙江 大庆 163712)
喇萨哈油田层系井网重组方式研究
王贺军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黑龙江 大庆 163712)
喇萨杏油田在层系井网重组过程中,应用多学科油藏研究和层系井网优化技术,确定了分类油层层系井网调整的技术经济界限,形成“层系细分、井网独立、井距优化、匹配调整”的层系井网重组方式。2008年以来在多个区块开展不同形式的层系井网重组试验,实施后改善了区块开发效果、水驱采收率得到提高,为特高含水期砂岩油田的层系井网重组提供了借鉴。
喇萨杏油田;特高含水期;层系井网;重组
喇萨杏油田是大庆油田的主体油田,为大型陆相浅水湖盆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发育有萨、葡、高3套油层,41个砂岩组,136个小层,油层多,非均质性严重,层间、平面及层内矛盾非常突出。自1960年投入开发以来陆续开展了以层系细分为主的一次加密调整,以薄差油层井网加密为主的二次加密调整,以挖掘零散剩余油为主的三次加密调整,以聚合物驱为主体的三次采油调整,经历了多次布井、多次调整的开发过程,井网密度达到40~100口/km2。目前,喇萨杏油田综合含水达到92.75%,已进入特高含水期开采阶段,多套层系井网交错、多种驱替方式并存、剩余油高度分散、储采失衡等困难成为此阶段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1 喇萨杏油田层系井网面临的主要问题
1.1水驱层系井网交叉、连通关系复杂
喇萨杏油田在开发调整过程中,每次开发调整层系虽有不同,但是经过基础井网及一次、二次和三次加密调整,开采层系交错,造成同一层段内有多套井网开发,如萨中开发区和杏北、杏南开发区一般有4套水驱井网开采层系交叉,如杏树岗A区,4套井网均开采萨葡油层。同时,为达到产能设计要求,进一步完善注采关系,各套层系井网均射开了调整对象以外的部分油层,造成井网间射孔对象相互交叉(见表1)。实施情况导致了井网间连通关系复杂,一口注水井与多套层系的多口采油井相连通,一口采油井也有多套层系多口注水井为其注水,为动态分析、跟踪调整带来难度,进入特高含水期后这种矛盾更加突出。
表1 喇萨杏油田典型区块层系井网射孔情况
1.2加密调整井射孔井段长,调整对象分散,层间干扰严重
喇萨杏油田逐次加密后调整对象变差,一次加密调整时以渗透率(100~300)×10-3μm2的中低渗透层为主,二次加密调整时以渗透率100×10-3μm2以下的薄差油层为主,三次加密时以渗透率20×10-3μm2左右的表外储层为主,特别是二、三次加密井,射开单层厚度小,一般射开有效厚度10m以下,分布在100~300m左右的层段上,调整对象十分分散。如萨尔图A区二次加密井射开砂岩的有效厚度分别为26.4、8.1m,射孔层分布在萨Ⅰ-高Ⅰ组油层214m的井段内(见表1)。
2 确定层系井网调整框架和模式
喇萨杏油田特高含水期层系井网优化调整,遵循“层系细分、井网独立、井距优化、匹配调整”的方式,以油层分类为指导细化层系,由按开发对象性质组合层系、大段合采转变为细化层段后分对象细分调整。
2.1一类油层
以泛滥平原相、分流平原相河道砂体沉积为主,河道砂钻遇率在60%以上,喇萨杏油田主要是葡Ⅰ组油层,目前已经全面进行聚合物驱开采,并经陆续进入后续水驱阶段。聚驱后中强水洗厚度比例为82.9%,纵向上各类水洗级别交互分布,主要是层内矛盾, 具体表现是聚驱后低效无效循环严重。调整对策如下:在搞清剩余油分布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局部剩余油富集部位打水平井和分流线加密等井网重构方式,与注入剂优化相结合挖潜。
2.2二类油层
以三角洲内前缘相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沉积为主,河道砂钻遇率在20%~60%之间,主要分布在萨Ⅱ、萨Ⅲ、葡Ⅱ油层组,与一类油层相比,油层平面、层间矛盾更加突出。这类油层中、弱水洗及未水洗厚度比例达87.1%,主要问题是多元驱共存、平面和层间非均质严重。调整对策如下:新钻125~175m三次采油井网逐段开采,提高中、弱水洗段的驱油效率和未水洗段的波及体积,现有水井井网中对二类油层三采层位实施相应的封堵。
2.3三类油层
以三角洲外前缘相席状砂体沉积为主,主要分布在萨Ⅰ组、高台子油层,该类油层具有层数多、单层厚度小、渗透率低的特点,其主要问题是由于砂体规模小,导致单砂体水驱控制程度只有60%~80%,单砂体完善程度低,水驱挖潜效率低。调整对策如下:按照三次加密与三次采油相结合方式部署新井网,将现有水驱井网逐步转为三类油层开发井。
针对各类油层剩余油特点,考虑后期挖潜需要,初步形成一类油层三次采油井网、新钻二类油层三次采油井网、现水驱井网考虑三类油层三次采油的层系井网整体框架(见图1)。
图1 喇萨杏油田分类油层层系井网调整框架示意图
3 现场试验
萨尔图B区位于萨尔图油田北部,发育萨Ⅰ~高Ⅲ共8套油层,34个砂岩组,110个沉积单元,砂岩厚度128.6m,有效厚度56.7m。该区作为大庆油田最早进行加密调整的区块,在调整初期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但随着油田开发的不断深入,进入特高含水阶段后,逐渐暴露出以下问题:基础井网部分井被葡一组聚驱井网利用,局部地区注采系统不完善;一次加密、二次加密井层系跨度大,井段长,层间矛盾突出,薄差层动用差;高 Ⅰ 10层系及以下油层物性差,注采井距大;井网间开采层位交错,注采关系复杂;油水井数比偏高,井网控制程度低。在相同的含水条件下,开发效果明显低于其他纯油区区块。
3.1确定层系井网重组的技术经济界限
分类油层层系井网调整的技术经济界限,包括不同油层的渗透率级差界限、各类油层注采井距界限和层系组合厚度界限。
1)层段内渗透率级差界限 层系重组时严格控制层段内渗透率级差在3左右。
2)各类油层注采井距界限 各类油层采用适当的注采井距,油层渗透率小于100×10-3μm2时,合理注采井距应在150m左右,油层渗透率大于200×10-3μm2时,合理注采井距应在250m左右。
3)层系组合厚度界限 采用经济效益分析方法,确定北二东示范区在油价40美元/t、内部收益率为12%。250m注采井距下,二、三类油层合理层系组合厚度界限分别为4.89m和6.22m;175m注采井距下,二、三类油层合理层系组合厚度界限分别为9.97m和12.69m。
3.2层系井网重组方式
图2 萨尔图B区层系调整示意图
钻补充井,完善萨尔图基础井网,具体措施如下:①在考虑后期三次采油规划井网的前提下,细分开发层系,缩小井段。原萨葡高Ⅰ二次加密井网缩小井段,转为单独开采萨尔图的二次加密井网;原萨葡高一次加密井网缩小井段,转为单独开采葡Ⅱ~高Ⅰ9层系井网(见图2)。②局部加密,缩小注采井距。对发育较差的高Ⅰ10~高Ⅲ层系缩小开采井距,由250m反九点井网加密调整至175m五点法井网。③对反九点面积井网进行注采系统调整,部分油井转注完善注采系统。
3.3实施效果
试验区调整后细分重组为4套独立层系井网开采,部署井位104口,其中新钻井28口,转注28口,封堵、拔堵、补孔等措施工作量88井次。通过实施层系井网重组改善了试验区开发效果,初步实现了增油降水的调整目标。调整后层间差异明显缩小,平均单井射孔井段由163m缩短到93m,井网控制程度提高5.3%,其中多向连通比例提高幅度较大,提高25.6%。28口新井于2010年7月投产,新钻井初期平均单井日产油3.3t/d,调整后年减缓自然递减2%~3%,预计提高水驱采收率2.27%。
4 结 论
1)喇萨杏油田目前水驱层系井网交错复杂,各类油层动用状况仍然存在差异,具有进一步调整挖潜的余地。
2)层系井网重组调整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在油田层系井网调整总体框架的指导下进行。喇萨杏油田进行的层系井网重组试验,统筹考虑了水驱与三次采油层系、井网间的衔接,在充分考虑后期三次采油规划井网和层系组合的前提下,对目前水驱井进行层系井网重组。
3)在特高含水期通过细分层系、缩小井距、完善井网的层系井网重组调整,可以进一步改善区块开发效果,起到提高油层动用程度、控制区块产量递减、提高水驱采收率的作用。
[1]李洁,张善严.喇萨杏油田特高含水期油层分类[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7,26(6):86-90.
[2]吴晓蕙,王凤兰,付百舟.喇萨杏油田剩余储量分析及挖潜方向[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5,24(3):22-25.
[3]齐春燕,王贺军.喇萨杏油田层系井网现状及调整对策[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10,29(1):38-42.
[4]张英志.萨北开发区特高含水期层系井网演化趋势研究[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6,25(增刊):4-7.
[5]计秉玉,李彦兴.喇萨杏油田高含水期提高采收率的主要技术对策[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4,23(5):47-53.
[6]刘维霞.多油层断块油藏特高含水期层系重组技术研究——以东辛油田辛47 块为例[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8(20):35-37.
[编辑] 李启栋
10.3969/j.issn.1673-1409(N).2012.04.025
TE324
A
1673-1409(2012)04-N075-03
2012-02-14
王贺军(1980-),男, 2002年大学毕业,硕士,工程师,现主要从事油田开发方面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