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习者中心的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枣核》的三篇教学设计分析

2012-11-10

中学语文 2012年7期
关键词:枣核思乡学情

张 航

什么是“学习者”?《当代汉语词典》对“学习”的定义是:“从阅读、听讲、研究、实践中获得知识或技能,有时特指在学校的学习”。这篇文章里的“学习者”,是特指“在学校学习的人”,即从学校阅读、听讲、研究、实践中获得知识或技能的学生。

对学习者的关注,古已有之。《论语》里面,孔子的教学方式就是学生问,教师答。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认识到,离开了学生的“学”,教师的“教”是难以有所作为的。教者的行为目的并不在“教”的本身,而在于“学”;“教”的真义不是“使教者教”,而是“使学者学”。像于漪老师所说的:教师要从惯常的从“教”出发的立足点转换到从学生的“学”出发,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考虑他们想学什么?怎么学?学的过程中会碰上哪些障碍?怎样帮助解决?怎样才能使他们发挥积极性,让他们有主动学习的时间与空间?怎样才能挖掘学习的潜能,使他们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因此,“基于学习者中心的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这个命题,正是契合了我们语文教学当下进展的大的趋势。在此基础上,我从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层面入手,以《枣核》的教学设计为案例,对围绕《枣核》一文的三篇教学设计进行了分析,揭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我们先来看前两个课例(见下页):

前两个课例的课堂实时效果:课堂进展顺利,教学环节完整呈现,教学目标均能达成。

这两节课的教案设计笔者无意多做评论,这里单从学生角度出发来看问题。我的问题是:这节课上完成的学习内容是否是学生真正需要的呢?

在两节课上课之前的若干小时,笔者作为课堂的观察者,对学生发放了调查问卷,这里把教师设置的问题和部分有代表性的学生回答展示出来:

由此,可以看出加拿大的LNG发展存在“冒进”风险。未来加拿大政府需要根据资源条件和发展规划,对相关LNG项目进行优化。总之,LNG设施建设对未来加拿大天然气市场有重要影响,如果LNG设施建设优化不到位,加拿大天然气产量将维持2015年的水平。如果LNG设施优化得好,到2023年加拿大的LNG出口量有望达到400亿立方米,2030年达到620亿立方米。

1.见第一段,友人为什么不告诉“我”她要枣核的用途?

答:①她想保持一点神秘性,到时可以借机会带我参观她家的后花园;②因为她想要故弄玄虚,给我一个惊喜。

2.为什么她要求我带生枣核而非大枣?

答:要种枣,只是要种子,是为了种树,说明她对此事的重视与认真。

3.对文中的主要人物——她,你是怎么看的?

答:她是一个坚强的人,步入老年,又远在他乡,儿女不在身边,可她却没有因为年老孤独、伤感而精神恍惚。她也是一个恋家的人,她建造了一个属于她自己的后花园,以此来寄托思乡之情。

4.你喜不喜欢这篇文章,为什么?

答:喜欢,因为这篇文章没有一个劲儿地写思乡,而是将“枣核”作为事件的“导火索”和情感的载体,写了在老同窗花园中的所见所闻,并在这之中隐含了中国人的思乡,中国人的恋土,并抒发了对中国人强烈的民族情感的感慨。

5.请说说你的阅读感想和疑惑。

答:我觉得本文的写作手法很高明——以“枣核”这一线索,引出了后文中参观花园一事。通过对花园中景物的介绍,写出了老友思乡之情,引出文章主旨。

通过发放调查问卷,我清楚地了解到了在原始阅读状态时,什么是学生已知的,什么是学生未知的:

1.学生能轻松读出本文主旨:游子思乡之情。

2.学生大多能发现传递作者感情的重要词句:如“托在掌心”、“一块块亲手挑选”等。多数学生还对这些语句进行了解读。

?

3.学生理解上的困难主要体现在这么四个方面:

①为什么思念故乡是“不好意思”和“没出息”的事?——这句话确实是理解上的难点,萧乾在文章里并没有任何有关的交代,从今天的角度来看,这两个词语的出现确实有点“突兀”。

②为什么是索要枣核而不是别的东西?——这是内容上的难点。友人索要枣核,不是其它植物的种子,枣树对她而言是否有特殊的含义?学生对内容的关注还不够细致。

③文本结尾 “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听起来似乎不正确,太绝对了。——学生没有从语言表达的效果这个角度去解析问句,对“抒情”的方式不了解。

④友人种枣核是流于形式还是确有效果?——学生和文本主人公的身份、生活经历相去甚远,即使能读懂内容、读懂主旨,也无法完全领会那个时代、那种身份的人物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从课前的学情探测,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出学生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上面的两份教学设计的教学 (学习)目标,显然制定得有些低估了学生的认知;基于学情探测所得,我对《枣核》一课的教学设计,做了全新的调整:

?

活动设计及学习效果如下:

?

这篇案例虽然和前两篇一样,也关注到了“教”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但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它是建立在学情探测的基础上的,是相对充分地考虑了“学”的诉求的。

“为什么教语文;教什么样的语文;怎样教语文。”这样的表述一直以来受到语文界的推崇,从“教”学生“学”语文的视角,我们可以读出这段话中“教”之后的“空白与缺省”:为什么教(学生学)语文;教(学生学)什么样的语文;怎样教(学生学)语文。”这三类问题也可表述为:为什么(在教师指导下)学语文;(在教师指导下)学什么样的语文;怎样(在教师指导下)学语文。正如王森然教授所说的:“国文教学种种方法的拟定与实施,无非为‘使学者如何去学’这一个问题谋比较适当的解答。”

由是观之,我们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确实到了应该转变观念、身体力行地研究学习者的时候了。

猜你喜欢

枣核思乡学情
昭君思乡
针对学情,实干巧干
作业批改中如何了解学情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今夜思乡
每一片雪花都飘着思乡情
协和医生误吞枣核之后
思乡与蛋白酶
协和医生误吞枣核之后……
透明帽在老年人食管枣核异物取出术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