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减速不一定全是“坏消息”
2012-11-10邓聿文
文|邓聿文
经济减速不一定全是“坏消息”
文|邓聿文
对于中国经济来说,担忧的不是减速,而是滞胀。尽管中国经济正步入减速轨道,但目前的减速幅度还处于可容忍的范围,适度减速也为推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了难得的时机
减速 中国经济正步入减速轨道,但适度的减速也为推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时机。
一季度的经济数据前不久已出炉。8.1%的增速低于市场预期,也较去年四季度的8.9%显著回落,这是连续五个季度回落,并创下三年来经济增速的最低水平——上次的低点是2009年第二季度,仅增长7.9%。可以说,目前的这个增速为打开政策调整的空间,放松货币和财政政策提供了想像。
尽管从一季度的数据来看,经济减速的趋势日渐明显,但正如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所说,猜测经济走势一季度见底、二季度见底或者是什么时间见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追求高质量的经济增长,把着力点放在加快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型上。笔者认为,对中国这样一个处于转型期的大国经济体而言,经济需要保持一定的增速,以利于就业和政府提供公共服务,以及中小微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发展;但是,对经济适度的减速也要提高容忍度,适度减速利于消除通胀,推进结构调整和社会转型。何况,8.1%的增速离政府所定下的7.5%的可承受目标还有一段距离。
其实,对中国经济来说,担忧的不是减速,而是滞胀,即一边经济增长停滞,一边物价又维持高位。这样的情景虽然现在还未出现,但引起滞胀的一些因素或苗头已显现。
从经济增长来看,“三驾马车”中投资增长的基础不稳,投资主要依靠制造业和房地产支持。但一季度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持续负增长,房地产开发资金增速明显低于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即使有保障房建设的因素,预计未来房地产投资增速也会明显下降。制造业投资与出口、房地产和基础设施投资有很高的相关性,如果未来出口增速和房地产、基础设施投资增速降低,则制造业投资增速回落的可能性很大。至于出口,由于全球金融稳定与经济复苏进程受到严重威胁,预计未来增速会进一步下降。消费虽然近两年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份额有所提高,但要担纲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力军,还有一个漫长过程。综上所述,中国经济进入减速轨道似成定局,不确定的只是减速的幅度。
从物价来看,3月物价在2月短暂下降后重又调头向上,特别是近期,由油价上调而引发的日用品涨价现象也开始集中爆发。当前及未来,推动物价上涨的一些基本因素,特别是成本推动和输入性通胀推动没有根本消除,所以,如果形成新一轮的包括大宗商品在内的涨价潮,将会使未来的宏观调控变得异常艰难,稍有失误,中国经济就可能掉入滞胀的陷阱中。从这个角度看,一季度经济减速带来的放松政策的预期可能并不会很大。
分析一季度的经济数据,经济增速的回落实际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固定资产投资压缩、房地产调控政策、投资需求增速下降及出口下滑都是宏观层面影响GDP回落的因素。但如前所述,在上述诸因素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和出口的下滑是拉低GDP的两个主要因素。一季度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扣除价格因素后比上年全年回落4.4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回落10.6个百分点,出口则由去年的15%降至7%,它们对GDP增速的回落起到了很大作用。
不过,从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看,房地产投资的下降有利于去泡沫化,进而拉低房价,使经济发展建立在更加健康的实业基础上;同时,出口的下滑也能够进一步倒逼企业转型,因此,由其所导致的经济减速可以看作是“稳中求进”调控目标的体现,有利于提升经济的整体质量。
虽然一季度总的经济形势不令人乐观,但亦要看到,不乐观中有积极的一面。而这积极的一面预示着向好的趋势。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从环比和3月份的数据来看,无论是GDP还是其它指标,如工业生产增加值、投资和消费,环比的增长速度都是正的,尤其是3月的经济数据较前两月有所改善。3月份规模以上工业的增加值增长11.9%,比1~2月份回升0.5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月份增速是15.2%,也回升了0.5个百分点,1~3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名义上虽然比1~2月份回落0.6个百分点,但是扣除物价以后的实际增速要高于1~2月份,3月份对外出口增长8.9%,比1~2月份回升2个百分点。
其次,从物价来看,虽然一季度达到3.8%的水平,且3月份环比上涨0.2%,显示物价调控的任务依然很重,但接下来的几个季度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还具有较多的有利条件。一是经济增速的适度回落有利于缓解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矛盾;二是稳健的货币政策,使通胀外在的货币条件得到一定控制;三是粮食八年丰收,主要农产品的供应比较充足;四是国家绝大多数工业品供应充分,整体呈现供过于求的局面。再加上翘尾因素的影响,尽管在未来几个季度不排除有引发物价上涨的因素,但整体物价水平将处于可控程度,不大可能突破4%的调控目标。
第三,从就业和收入来看,一季度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城镇新增就业岗位300多万个,外出农民工人数同比增长3.4%。另统计显示,一季度平均每个求职者对应1.08个工作岗位,高于2011年年底的1:1.04,显示劳动力市场供应紧俏的程度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也就是说,虽然经济在减速,但就业市场还保持一片繁荣。再者,一季度虽然一些主要经济指标比上季度出现了增速回落,但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还是比较快,首次超过GDP的增长。制约消费的两个因素一是就业,二是收入,当这两个因素不存在大问题时,无论是民众的消费意愿还是消费能力,以及实际消费水平,都会较高。
第四,从景气指标来看,作为反映经济好坏的先行指标——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即PMI——已连续4个月在50%临界值以上,3月份更达到53.1%,比2月份回升2.1个百分点。企业景气指数一季度为127.3,虽然比去年四季度回落0.5个百分点,但预期景气指数则是企稳回升的。企业家的信心指数一季度为123,回升2.1个百分点。上述景气指标显示经济也在企稳回升,经济运行总体稳健。
此外,3月新增贷款数量也大幅增加,银行发放的新增贷款达人民币1.01万亿元,高于2月人民币7107亿元的水平。新增贷款数据表现的强劲,显示信贷已恢复正常,并开始流入经济体系,流动性紧张局面得以缓解。
由此可见,未来几个季度的经济表现,好于一季度的概率是很大的。
若从中长期来看,也存在着许多有利于经济增长的因素。一是中国仍处在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快速推进之中,将会释放出巨大的投资和消费需求。二是我国的东中西部地区发展差距比较大,产业的梯度转移以及中西部地区的后发优势,会创造新的增长点和增长极。
所以,尽管中国经济正步入减速轨道,但不必对此过于担忧。目前的减速幅度虽有些大,但还处于可容忍范围,且适度减速为推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了难得的时机。当然,上述分析是针对正常的情况及趋势,为防止应对失误而出现经济增速的大幅下滑及硬着陆,则需要宏观调控部门提高政策的前瞻性和灵活性,在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同时,及时根据经济发展情况适时预调微调。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学习时报》副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