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牌”背后的污染
2012-11-10小康杂志中国全面小康研究中心苏枫李伟
文|《小康》杂志中国全面小康研究中心 苏枫 实习记者 李伟
“名牌”背后的污染
文|《小康》杂志中国全面小康研究中心 苏枫 实习记者 李伟
环境有时候是公平的,环境施害者同时也是环境受害者,谁也逃脱不了自己制造的罪恶。环境保护,就是要让环境信息公开,让施害者遭受惩处,受害者得到尊重和保护
面对受伤的地球,有一群人,一直在用自己的力量,不懈努力。
达尔问自然求知社、公众环境研究中心是两家在北京注册的非赢利环境机构。达尔问自然求知社专门配备了一套城市环境质量检测设备,对城市的空气环境质量、电磁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等进行全面的“求知型”检测。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开发并运行了中国水污染地图和中国空气污染地图两个数据库。
《小康》专访达尔问自然求知社发起人冯永锋、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晶晶,就生态环境的方方面面与他们展开了对话。
环境施害者仍得不到应有惩罚
《小康》:我们听说,达尔问推出的检测中心开设了PM2.5检测等项目,在推行这个自下而上的环境监测项目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冯永锋:各地的环保组织对独立民间检测的重要意义理解得不是太够,一些地方政府对民间参与环境检测抱有畏惧情绪。但我想,只要独立民间检测是为了帮助当地环境的改良,民间环保组织会迅速地意识到这个行动的价值,当地不信任的政府部门也会打消疑虑,愿意把环境监测的重任向社会分流。我们使用专业的检测仪器,并对检测结果的真实性负责。
《小康》: 在中国从事环保事业,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什么?
冯永锋:当前最大的困难是环境灾难的受害者仍然得不到保护,环境灾难的施害者仍然得不到应有的惩罚。如果我们的相关法律能够尽快修订,让施害者遭受应得的惩处,受害者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保护,那么,中国的环境保护,就不会有太多的困难。
王晶晶:最大的问题是,监管、公众的参与和信息的公开都很有限。
有些企业宁可为污染埋单也不整改
《小康》: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刚刚与达尔问等环保组织共同发布了《为时尚清污——纺织行业调研报告》, 纺织行业的污染达到了怎样的程度?
王晶晶:纺织行业的污染是相当严重的,用水量非常大,用水的效率又非常低。而中国又逐渐成为一个世界的纺织工厂,全世界34%的服装出口额、50%的纤维出口量来自中国。
纺织行业废水的排水量是排在前五名的。我们整个数据库从2006年开始收集,现在,违规企业占到了97000多条记录。以服装、纺织、染整等为关键词搜索,发现有6000多家是纺织行业的企业。我们在对这6000多家企业进一步调研的过程中发现,近100多家客户企业中有48家大的品牌企业,他们的供应商存在多家的、多年的违规。所以,我们41家环保组织就给这48家企业写信沟通,希望他们能够管理自己的供应商。
《小康》:沟通的效果如何?
王晶晶:回应是不一样的。到现在为止,有16家企业进行了回应,说他们会积极地去查。比较积极的有阿迪达斯、耐克、李维斯、巴宝莉等,它们已经开始管理自己的供应商,有的已经推及到二级供应商——材料供应商的管理。尤其像阿迪达斯,他们来信表示非常认可中国的绿色选择联盟为中国企业的环境和社会责任所做出的努力,他们也提到会做一些改善。有一些我们比较熟悉的企业,处于没有回应的状态,甚至拒绝回应的状态。
《小康》:我们的调查显示,六成受访者认为应“加大对污染制造者的惩罚力度”,但是监管和处罚能触动企业去进行整改吗?
王晶晶:中国在这方面的监管是有限的。另外,这些供应商宁愿去交罚款,也不去进行真正的整改,因为违法成本很低。现在从法律的角度来讲,重大的违规事故一次才罚十万块钱,这对企业来说根本不算什么。甘肃的一家啤酒生产商,也是世界知名的品牌,曾直接从黄河的上游取水,用完后又直排到黄河里。那时候是直排,一点都不做处理。记者采访当地的环保局,环保局说他们一年只能罚该企业两次,一次最多五千元,一年也就一万。而企业上一套处理设备要340万元。所以企业宁可交罚款,生产340年。
《小康》:从监测地图上来看,对东南沿海企业的监测比较集中。
王晶晶:一方面我们不能否定,东南沿海的城市在信息公开方面做的是比较好的。我们之前与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NRDC)的一个项目主要研究中国113个重点城市的环境信息公开情况。从分析来看,东南沿海信息公开的情况高于中部,高于西部,呈现阶梯状。东西部的差异也是在逐渐拉开的,并且东南沿海的信息公开程度在逐渐增加,公布的信息比较完整、详细,公布的频率也在提高。
另外一方面,东南沿海,尤其是像广东、江苏、浙江、福建、山东,这五个省在全国染整废水排放中占到50%。但随着东南部的监管增强,信息公开加大,有些企业就开始向西部和北部转移。有一家在东莞的企业,在2006年是直排废水,一天就排20000多吨,量非常大。广东监管加强后,这家企业就把生产转移到了苏北盐城等地。
这种污染转移一般有两种,一是在城市内的转移,从市内向市外,建立一个专门的工业区。更大的可能是从东南沿海转移到内陆。内陆的经济发展是有限的,在招商引资的情况下,只要企业能带来丰厚的经济利益,不管是不是污染企业,他们都双手捧着,而不会考虑环境的容量。
拯救水污染也需要加强监管
《小康》:在您看来,中国目前面临的哪一项污染问题是最严重的?
冯永锋:每个领域的污染都非常严重,其直接的表现是自然界的死亡和崩溃,其间接的表现是人类自身的健康遭受到了显性或者隐性、急性或者慢性的影响。环境有时候是公平的,环境施害者同时也是环境受害者。我们谁也逃脱不了自己制造的罪恶。
王晶晶:水污染、空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土壤污染都是比较严重的,在中国面临最大的问题是水污染的问题。水污染最终会涉及到资源短缺的问题。
《小康》:目前在拯救水污染方面,有哪些措施?
王晶晶:在工业方面,首先政府需要加强监管,提高违法成本,促进信息公开,促使污染企业改善。信息公开至少能为公众的参与提供条件。其次是客户企业,包括投资者、银行等等,应该利用自身采购、投资、信贷的权利,去影响污染企业。另外,消费者、公众和媒体,这样一些公众的组织,应该用购买的权利、监督的权利来限制企业的排放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