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商务专业“2+1”模块化课程设置的设想
2012-11-09林翰园
林翰园
(广州市贸易职业高级中学,广东 广州 510180)
近几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已全面展开,需要大量高素质的技能型国际贸易专门人才。为实现中职教育国际商务专业培养初中级操作型人员的目标,部分学校就模块化、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设置有了一定研究,但是,不少学校实践的结果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仍没有能够摆脱学科体系的束缚,仍是以学科为课程设置的主线,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仍处于被动使用教材的地位,而且以学科为本位的课程设置使不同学科之间理论重复、知识陈旧不可避免,培养出来的学生社会实践性适应性仍不强。所以,中职国际商务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仍然迫在眉睫。
一、中职学校国际商务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及弊端
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适应学生终身学习实际需求。近年来,中职学校国际商务专业教育引入了能力本位的理念,学习借鉴了其他学校的一些经验,调整了课程部分内容,增强了实践环节,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整体的课程体系上还没有根本的变革,大体上仍然沿用传统的“三段论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将课程设置为三大块: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方向专业课。
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通常会受到压抑;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各个模块所包含的课程分散在不同的学期中,在学生的意识中,早已支离破碎,不成体系。同时,这种课程体系的内涵与要求,一般与现实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人才需求的现状距离较远。此外,包括我校在内的许多中职学校在课程体系设置上还存在以下问题:
1.培养目标不够清晰,专业培养定位的就业岗位群不够明确,专业方向设置模糊或与企业用人实际需求脱节。
2.仍然沿用传统的系统化的学科型课程设置,课程整合与模块化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3.注重理论体系,没能体现中等职业教育以岗位技能培训为重点、以实践能力为本位的职教特色。
4.缺少综合模拟实践场室和教学条件,学生缺乏到企业参观实习的机会。
二、中职学校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目标与方向
(一)改革目标
中职教育国际商务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为外经贸企业、三资企业、驻华外国商社、中外金融保险机构、饭店等企事业单位培养从事商务活动的中初级操作型人员。
据调查,近几年我国高校扩招,高校培养的学生数量和学生的学历层次在不断上升,人才市场中有大量的研究生和本科生,这使得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层次不断上升。近几年珠三角企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中需要研究生学历的人才占需求总人数的9%,本科学历的人才占需求总人数的75%,即中职教育程度的学生只占16%,中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压力较大。而企业对中职教育程度的岗位主要有制单、商检、运输,以及从事涉外商务代理、货运代理、商务咨询、商务文秘和其他涉外商贸服务工作。绝大多数被调查企业都认为国际贸易人才应熟悉常用的计算机应用软件。
综合以上因素,结合我校条件,我校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应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能力为本位,以岗位要求和职业标准为依据,并能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具体的课程体系目标是:
1.以岗位和职业资格要求为依据确定课程标准。国际商务专业课程标准要涵盖企业岗位和职业资格要求,学生通过在校的三年学习,不仅能掌握专业知识、就业技能,而且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又能顺利获取与专业相关的一张或多张如报检员、单证员、涉外文秘等职业资格证书。
2.以工作(交易)过程为主线确定课程体系。现代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必须从整体出发,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突出工作过程在课程框架中的主线地位,按照实际工作任务和工作情境组织课程,构建职业通用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和专业方向能力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应包含课程目标、课程理念、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环节。开发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要对进出口贸易业务的具体过程进行全面了解,应依据工作过程中的主要岗位划分专业方向,设计课程体系,并要尽早让学生进入工作实践,为学生提供体验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
3.以工作任务为引领确定课程设置。国际商务专业课程设置必须从岗位需求出发,要以工作任务为引领,通过课程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专业课程内容能满足本行业岗位或多岗位转换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要体现“理论为实践服务”的理念,并能有助于培养学生具有知识内化、迁移和继续学习的基本能力。在注重课程设置现实性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其动态性和前瞻性,要不断适应我国对外贸易业务发展的趋势,这是当今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使命。
(二)确定专业方向,分析岗位职责与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要求
1.确定专业方向。伴随着我国对外贸易业务迅猛发展的进程,进出口贸易业务的操作过程、操作方法与原先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逐渐分离出一些新的,尤其是需要持职业资格证书才能就业的工作岗位。主要有外销员、报关员、报检员、货代员、国际商务单证员和外贸跟单员六大主要工作岗位。在接受中职生的公司中,所从事的岗位主要是制单工作,其次为报关、订舱、跟单、托运、仓储、商检和档案等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单证知识的重要性。同时这些公司都要求学生能熟悉外贸知识、电脑操作熟练,其次是要善于和别人沟通,并有一定英文基础。我校由于专业设置及教学条件所限,基本没有学生到相应岗位工作。这也反映了我校该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对学生的专业培养定位迫切需要进行改革。根据实际情况结合我校条件,本校国际商务可设置下列专业方向:
2.分析岗位职责,形成与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要求。对岗位职责进行分析,明确岗位的工作任务及其具体的职业能力要求,是国际商务专业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为此,我科组老师经资料调研与咨询相关行业的就业人员,就货代员、国际商务单证员和外贸跟单员岗位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提出具体的范围和要求,对各项工作能力进行分析归类,将其作为我校国际商务专业课程开发的重要客观依据。
三、中职学校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改革
根据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的要求,我校国际商务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应适应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加强专业结构调整,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可以尝试采用“2+1”模块化课程设置。
(一)传统模块化与“2+1”模块化课程设置的区别
模块化教学中,探索得较多的一种为三大模块——基础理论类、行业实践类、学科前沿类,并且这种三大模块化课程设置的方式已经在很多中高职学校得到了应用。但是我们发现,从学生的角度看,这种设置与以往的三段论课程设置没有什么区别,学生还是在一种模糊的状态中,按照学校的课程设置,基础课、理论课、专业课、实践课,选修课,一门一门地学。那么,专家们精心设计的三大模块,学生为什么感觉不出来呢?学生感觉不到三大模块的原因在于,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各个模块所包含的课程分散在不同的学期中,在学生的意识中,早已支离破碎,不成体系。
我校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总体分为了三大模块:公共基础课模块、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课,在这三大块的课程中,每一块涉及的课程要在多个学期内完成,没有模块化的效果。六个学期下来,除了制定教学计划的专业带头人,谁也感觉不到三大模块的存在。学生只感觉学到的内容是多样的,并没有形成技能模块的概念。所以,根据中职生的学习就业实际特点,把课程分成“2+1”大模块,让学生在每一学年内,集中学习一个模块的课程内容,形成某个方面的技能,这样才能达到我们模块教学、形成模块技能的教学改革目的。“2+1”模块化课程设置是指前2个学年设置两个模块化课程群,培养一种相对独立的技能,每一学年开展一个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巩固、检验、发展这些模块所学的技能;后1学年设置为一个大的实践模块,综合运用校内所学的知识,形成实际操作技能。这种模块化课程设置的效果非常明显。这又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并不排斥加入必要的道德课、政治课和选修课等。
(二)“2+1”模块化课程设置的设想
在“2+1”人才培养模式下,前两年的4个学期分别设置4个小模块,学生主要在校内学习,每个学期的学习时间相对集中,每个学期设置一个相对独立的课程模块,形成一种相对有实用价值的技能,并且这4个模块形成的技能又相互联系,形成一种可以在实践中进行实际业务操作的技能。这4个模块分别在一个学期内完成,时间较短,故称之为4个小模块。
1.第1学年模块——认知企业架构与业务流程,初步开拓市场模块。主要专业课程包括:商业基础概论、商务礼仪、商务英语、企业认知——沙盘模拟实训,电子商务模拟运作、经济法、。通过这一模块的学习,学生对于实际企业的架构与业务流程有了较为明确的认知(企业认知——沙盘模拟实训),具备了初步开拓市场的方法与能力(商业基础概论与商务礼仪、经济法),有一种初步的工具(在基础英语之上的商务英语技能),有一个基本的开拓途径(电子商务知识)。之后,学生大体上可形成开拓市场寻找贸易伙伴的技能。
第二学期学习国际贸易基础知识与营销小模块。主要课程:商务英语。通过这一模块的学习,学生对于进出口贸易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国际贸易基础知识),掌握了更多的开拓贸易市场的技巧与方法(市场营销、经济法、商务英语),为下学期的开展具体的外贸业务打下基础。
2.第2学年模块——开拓市场,贸易磋商,合同履行模块。主要课程:国际贸易基础知识、市场营销、进出口贸易实务、进出口单证、外贸函电实务、外贸英语、商务谈判、国际结算。通过这一模块的学习,学生掌握了更多的开拓贸易市场的技巧与方法(市场营销、商务英语),对于进出口贸易有了认识、联系一个具体的外贸业务,就会知道如何进行谈判(国际贸易基础知识、进出口贸易实务、商务谈判实务知识),就会了解谈判的具体内容与防范有关的风险(进出口贸易实务知识),就会使用一些实际上的交流手段(外贸函电知识和外贸英语口语),就会了解相关单据的制作与审查(外贸单证)。之后,学生可具备一定的谈判磋商技能。
以上2个模块循序渐进,条理清晰。每1学年结束后应设计一个相关的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检验与巩固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形成较为独立的能力,为后面的实践模块奠定基础。我校在职一级学生中会实行综合实践主题活动,例如2009届学生参加“商业企业经营与沙盘体验”,职二级则要参加商贸节的仿真市场。
3.“2+1”模块中的“1”个大模块。在学完前2个学年模块的基础上,我们在第三学年的两个学期设置一个大的模块,即实践模块。这一模块的设置,要求学校的管理和教学指导必须到位。如果学校的管理和教学指导到位了,学生就会发生一个质的变化,由理论型学生转化为有实践操作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反之,学生就会荒废这一年的时光,不但实践上得不到提高,甚至会忘掉了前两年所学的相关知识。经过2个模块的学习,和1个大模块的实践提高,学生在毕业时,已经达到了与企业的需要零距离对接的要求,已经是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也正是职业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这一模块分两个学期内完成:
(1)第五学期:校内综合实训模块。主要课程:外贸跟单员业务流程训练,口岸物流仿真实训、国际贸易综合实训、港口实地参观、货代船代企业实地参观。这一模块的目的在于,把学生在前2个模块中形成的技能综合在一起,并且通过完整案例的解剖,完整流程的模拟,让学生从理论状态初步转移到模拟的外贸业务中来。这一模块的学习主要在实验室中进行,通过有关软件,模拟流程,填制单据,并安排一定的时间到相关企业和港口实地参观,最终使学生形成初步的实践技能,为下一步的离校进入企业实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2)第六学期:校外综合实践模块。本模块是在企业中完成。由学校提供对应的实习单位进行专业实习。(学生也可自行寻找,学校注意监控管理)
“2+1”模块化的课程设置,由于每一模块只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内完成,并不向其它学期延伸,所以模块化的感觉明显。
四、“2+1”模块化课程设置对课程的整合与要求
(一)在“2+1”模块化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有必要对每一模块的学科课程进行合并与重组
例如把《进出口贸易实务》和《单证实务》整合为同一门课程,使这两门课程的教学同步进行。学生在“国际贸易实务”课上所学习的内容,就可以经过单证实务课的练习很快地应用。例如在讲授汇票的时,教师通过贸易实务课的讲解汇票的各当事人、种类、特点、填制要求。学生在单证实务课时填制汇票,教师无需再重复整张汇票的制作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边学边练,边练边学。这种教学形式强化了理论的应用,突出了技能的训练过程,也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达到职业技能培训要求,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科式传统教学模式中理论脱离实际,操作技能欠缺的问题。
(二)对专业课任教教师进行整合
整合课程必然也要整合教师。《进出口贸易实务》和《单证实务》两门课同时由同一个教师担任,更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因为同一个教师有统一完整的教学思路,这对两门课程的衔接也会起到更好的桥梁作用。其次同一个教师在进出口贸易实务和单证实务教学中能更及时地发现问题,纠正问题。
注:本文2011年9月获广州市中等职业学校财经与商贸专业教学研究会第四届学术年会一等奖;获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第四届论文评选二等奖;获中国教育科研学会主办的“第三届中国教育系统优秀教学成果全国评选”二等奖。
[1] 叶卫军.中职外贸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