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度融合”彰显信息技术的效益

2012-11-09焦建利

中国教育网络 2012年4期
关键词:深度融合教学法数字化

文/焦建利

“深度融合”彰显信息技术的效益

文/焦建利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副院长 焦建利

随着网络、多媒体等技术的蓬勃发展,人们的学习方式和获取知识的途径变得多样化。以信息技术和网络为基础,一个全新的学习环境正在兴起,我们需要用新思维系统地思考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人才培养亟待创新

当前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一些不足。第一,在高等院校,教学并没有真正得到应有的重视,其原因之一就是当前高校的业绩评价机制。第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在国外的学校,人们几乎很难看到那些 “一切为了学生”之类的口号和标语。但是,从课程设计、教室规划、教学组织、学校的氛围、日常活动等几乎所有的环节和场合,都能感受到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渗透其中。第三,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未能做到很好的协调统一。第四,教学模式创新不够,新的教学模式的推广应用不够。

从世界范围来看,信息技术引入教育领域,无论是在过去,还是在现在,无论是国外,还是在我国,一方面,不少人几近狂热地推动技术的教育应用,另一方面,又有不少人在不断地质疑其投入产出以及应用效益效率的问题,这种现象在国内和国外都很普遍。事实上,从1928年甚至更早开始,这个质疑就一直困扰着教育信息化领域。每当有新技术被引入课堂的时候,人们总是会问:教学真的改变了?在什么地方改变了?是什么真正引发 改变?我认为,这些质疑还将会继续存在,会继续不断地被追问。

过去十多年,我们谈论的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现在“十年规划”提出信息技术与教育必须“深度融合”。为什么要强调“深度融合”?一个默认的前提就是现有的整合缺乏深度,不是有机整合。归根结底,《规划》试图通过这四个字来强调和突出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效益和效率。教育技术存在的理由在于提升教育的生产力。而所谓的深度融合,其目的就在于提升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投入产出比,其核心就是提升教育的生产力。目前,有关“技术—教学法—内容”知识(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and Content Knowledge,简称TPACK)的研究,已经成为国外教师教育研究与教育技术学研究的前沿热点之一。该研究强调技术、教学法和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且灵活运用于教学之中,而不是简单叠加、机械应用、表层应用。它所追求的东西就是有机整合,也就是这里所说的深度融合。

体系改造须先行

课程与专业的数字化改造是技术与教育融合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是信息技术环境下包括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在内的教育系统改革的核心和重心之一。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单独地改变课程或专业并不能顺应时代和技术发展的需求。我们必须从培养目标、教师专业发展以及课程评价等各个环节和要素出发,进行系统的整体的配套改革,才能把课程和专业改革落到实处。就教育技术学专业而言,我们应该率先推行混合学习,使得学生能够拥有在线学习的经验,并通过混合学习提升课程与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这就必须对我们的教学系统进行改造。我们应该把信息素养和数字化学习能力作为重中之重,帮助学生适应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和教学,建立新的在线参与式学习文化。做到这一点,前提是教师队伍的建设,因此,师范教育课程体系改造必须先行。

如何创新信息化教学与学习方式,提升个性化互动教学水平?这个问题值得深思,因为它不仅仅是技术的问题,也不仅仅是教学法的问题;它既是教师的问题,也是学生的问题,更是课程与教学本身的问题。所谓的创新,必须要系统地思考整个教学过程与改革。单方面的局部的变革不可能拯救我们的教育。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

人才培养的数字化环境是中国教育信息化在过去十多年投入最多的部分之一,我们建设了多媒体教室,引进了交互白板,越来越多的学校使用开源的或者商业的课程管理系统,学习环境发生较大的变化。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教育工作者念念有词的“环境育人”,其实是摆在我们每一个人面前的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和挑战。我们鼓励小组协作与合作,可是我们的教室里座位是固定的排排座,如何协作?从物理环境的角度来说,我们的人才培养环境很不专业,教育建筑和其他非教育建筑似乎没有多少差别。教师与学生对环境的需求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倾听。笔记本电脑进入教室里,但我们却找不到足够的电源插座……

教学环境融合创新

对于学习环境,目前,国内更多地关注于虚拟学习环境,更多的是把“环境育人”流于形式和口语。微观物理环境,尤其是新型物理学习环境的研究、设计与开发,基本上还是一个建筑学和教育学之间的空白和真空地带。人们把更多的眼球和精力投入到电子书包。这是一件令人着急且迫切需要业界关注的事情。

要建设符合需求的学校建筑并非易事:一是主体性缺失。从设计到建设的整个过程中,用户缺席,学校根本不会听到用户的声音。二是教育性缺失。承建学校建筑的企业不够专业。三是研究的缺失,目前教育学院和建筑学院的关注点并不在此。我们必须将物理环境、数字化环境和虚拟世界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营造理想的符合网络时代教学实际需求的新型人才培养环境,这不仅仅关乎投入产出的效益问题。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单独引进技术并试图由此彻底改变教学,是注定行不通的一条道路。从国际上看,韩国计划在2015年之前,对基础教育课程进行数字化改造,澳大利亚紧随其后,在瑞典,290个行政区中有180个以上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参与1∶1项目(即一个孩子一台笔记本电脑)。在我国,“电子书包”炙手可热。而从整体来看,效果并不尽如人意。iPad或者笔记本电脑进课程,这是好事情,但是要真正发挥其作用,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规划》提出“信息化环境下教学业务组织与流程创新”,这让人眼前一亮,教学法应该改变,教和学的业务和流程必须改变,教师和学生的认知和技能准备也必须改变。我们目前并没有从教学业务组织和流程上进行创新,没有拿出配套的、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策略、学习策略和教学法。从更宏观的角度来说,我们还没有一种全新的参与式数字化学习文化。

埃瑟·戴森(Esther Dyson)在《数字时代的生活设计》里说过,“网络只是一个工具,只对那些有学习动力、知道运用它的人有用”。而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应该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帮助学生学会把技术用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乃至未来的工作。

“网络只是一个工具,只对那些有学习动力、知道运用它的人有用”。而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应该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帮助学生学会把技术用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乃至未来的工作。

猜你喜欢

深度融合教学法数字化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中小学教师助力深度融合的培训模式与实践
论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教学难以深度融合的成因及解决途径探析
数字化制胜
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