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会展产业发展研究
2012-11-08李经龙贾姗姗杨文娟
李经龙,贾姗姗,陈 欢,孟 飞,杨文娟
(安徽大学 商学院旅游管理系,安徽 合肥 230601)
合肥市会展产业发展研究
李经龙,贾姗姗,陈 欢,孟 飞,杨文娟
(安徽大学 商学院旅游管理系,安徽 合肥 230601)
合肥市会展业的发展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较快,近年来已取得很大的成就。主要体现在:第一,会展场馆规模不断扩大;第二,展览项目数量急剧增加;第三,会展经济效益日益突出;第四,专业展览企业不断涌现;第五,会展管理制度不断完善。但是,合肥市会展产业在摸索前进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譬如品牌会展十分有限、政府主导色彩浓烈、会展专业人才匮乏、会展企业小散弱差、会展配套有待完善。在从政府重视、基础良好、区位优越三个方面阐述合肥市具有发展会展产业的可行性的基础上,论文还针对存在的问题从会展项目的品牌化、会展举办的专业化、展览公司的集团化、参展商家的国际化、会展进行的网络化、场馆服务的人性化、会展教育的常态化等方面提出了合肥市会展产业深化发展的对策。
会展产业;会展经济;会展管理;合肥市
合肥的会展产业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惊人。2009年,合肥举办各类展览132场,是2003年40余场的3倍还多,拉动第三产业增收25亿元,增长27%,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达20%。目前,合肥市已获得全国会展新锐城市、全国“最具魅力”和“最具竞争力”会展新锐城市、中国(服务设施)最佳会展城市等多项殊荣,并与南京、大连等城市一起位居全国二级会展城市之列。合肥会展产业的发展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与“中国会展名城”的发展定位尚有一定的差距,需要进一步发展壮大,本文将专门予以探讨。
1 合肥会展产业发展的成就
1.1 会展场馆规模不断扩大
合肥市会展业起步于20世纪末,2002年安徽国际会展中心的建成使用,标志着合肥市会展经济全面启动。随着合肥会展的发展,相应的会展场馆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二期工程投入使用以后,其场馆面积已达到15万平方米,其中室内展览面积6万平方米,室外展览面积4万平方米,会议室面积2万平方米。目前,刚刚建设完工的合肥滨湖国际会展中心,滨湖国际会展中心占地58.62公顷,总建筑面积约33.28万平方米,包括展览中心、会议中心和配套酒店。其中,展览中心建筑面积约23.08万平方米,约投资15亿元,是中国规模最大、配套设施最齐全的会展中心之一,可满足国内外各类展览需求。它的建成使用将极大的弥补安徽省会展能力不足的现状,全面提高合肥承办的展会规模和水平,促进安徽省会展经济的发展。
1.2 展览项目数量急剧增加
自2003年以来,合肥展会数量年均增速达22%。2009年会展经济发展势头更加强劲,总场次达到132场,几乎占满了全年的时间,比2003年增加了2.3倍。据统计,2003年合肥举办各类展览40余场次,2004年达69场次,2005年举办了70场次,2006年为72场次,2007年突破102场次,2008年更是达到120多场。
1.3 会展经济效益日益突出
会展经济是一种高效型经济,平均利润率一般在20%~25%。同时会展业又是一个产业关联度很高、带动性很强的产业,国际上会展业产业带动系数一般为1:9,被称为“火车头”产业,可以极大地促进住宿、餐饮、旅游、交通、商业等相关产业发展。合肥会展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合肥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据统计,2007年合肥展会直接收入约1.5亿元,带动地方经济13亿;2008年的直接收入更是达3亿元以上;2009年间,会展拉动合肥第三产业增收25亿元,增长27%,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达20%,有超过百万的市民参加了展会的活动或购买过展销的产品。据测算,2009年,合肥会展业的带动系数由以前的1:7,首次达到了 1:9。
1.4 专业展览企业不断涌现
近年来,合肥市展览企业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据市工商局统计,截至2008年底,在市内四区登记注册的具有展览业务的企业或公司已达 60多家,其中专业展览公司 30多家,直接从事与展览相关的广告、装潢、物流等关联业务企业近200多家。另据市展览领导小组办公室统计,目前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并能连年办展的专业展览公司有10多家,譬如安徽中设国际展览有限公司、安徽好博展览有限公司、合肥佳德展览有限公司等。展览公司的崛起和壮大,有利于合肥市会展经济在中部城市脱颖而出[1]。
1.5 会展管理制度不断完善
合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合肥市会展业的发展,注意正确引导,加强领导,并制定了多方扶持政策。一是建立了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构。2003年成立合肥市会展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会展业发展的战略规划、政策制定、重大问题的决策,规范会展业发展的秩序,研究、协调、解决会展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保障会展业的健康发展。二是加大了对会展业的扶持力度,建立和完善了对会展业的协调机制。2004年5月合肥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会展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成为了合肥会展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从政策层面扶持了合肥会展的发展。三是设立了会展专项资金,实行大型会展奖励制度。为促进合肥市会展业的发展,合肥市从2004年起设立了 “合肥市鼓励会展发展专项资金”,以鼓励、奖励申办国际性、全国性或区域性的各类展会。2008年5月,合肥市会展办、财政局、商务局联合印发了《合肥市会展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四是组建了合肥市会展行业协会。2004年,安徽国际会展中心牵头成立了“合肥会展行业协会”。为规范合肥市会展行业市场秩序,维护会展企业的权益,协会制定了《合肥市会展行业行规》、《合肥市会展行业协会举办展会须知》、《合肥市会展业展览工程管理办法》等相关行业自律办法,对合肥市会展业发展进行规范运作,提升了行业档次,促进了整个行业的发展。五是绘制了会展服务专用地图,为参展商提供了更为周到和满意的服务。2004年绘制的会展专用地图在全国会展城市中尚属首创,得到了国家商务部有关领导的好评,并在《会展财富》杂志上向全国推介,扩大了合肥的影响。六是出台了 《合肥市大型会展工作保障预案》。2005年针对大型展会保障工作的需要,市会展办起草了《合肥市大型会展工作保障预案》,报市政府审定下发。《合肥市大型会展工作保障预案》的制定,加强了对会展的协调服务,给会展业创造了更好的发展环境[2]。七是出台了《合肥市促进和鼓励会展业发展政策的实施细则》。2009年,合肥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加大了会展经济的扶持力度,调整了合肥市会展领导小组成员,完善了会展工作机制,提高了工作效能。特别是出台了《合肥市促进和鼓励会展业发展政策的实施细则》,极大地调动了全社会办会展的积极性。
2 合肥会展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品牌会展十分有限
品牌是会展业发展的灵魂和活力所在,品牌展会的多少,直接反映出一个城市会展业的成熟程度和会展市场竞争力。目前,合肥市自主培育和打造的地方品牌展会主要有中国合肥高新技术项目资本对接会、中国国际徽商大会、中国合肥苗木花卉交易大会、安徽工业装备展、中国坚果炒货食品节、中国(安徽合肥)国际家用电器博览会、中国安徽汽车展示交易会、中国(合肥)汽车零部件博览会等展会项目,已经具有一定特色,形成了一定的区域性品牌。但是与深圳的“高交会”、成都的“糖酒会”、大连的“服装节”、厦门的“台交会”、杭州的“西博会”等全国乃至全世界知名的展会相比较,合肥的“徽商大会”、“资本对接会”、“苗木花卉展”等的规模和影响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2 政府主导色彩浓烈
合肥的会展业尚未真正实现市场化。迄今在会展中心举办的展会仍以政府出面操办的居多,包括像“对接会”、“教育展”等具有相当规模与影响力的展会。政府主导的会展业发展中,企业在政府资源的支持下,不存在生存压力,自然也就缺乏对新理念、新思维和新方法的需求。另一方面,行政干预过多,缺乏正确的引导,会展公司是政府的“专业职能部门”,企业市场没有足够的能力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去。会展业的合理机制应是政府作后台,会展公司搭舞台,企业唱戏。合肥市应该进一步加大培育各类会展公司及中介机构的步伐和力度,这是合肥会展业能够进一步提升的关键所在。
2.3 会展专业人才匮乏
表1 2004年以来我国增设会展相关本科专业的院校
会展对于从业人员的策划能力、外语水平、电脑技术、服务理念等方面要求都比较高。目前,合肥的会展研究和教育机构还是空白,缺乏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复合型会展人才。截至2011年3月底,由教育部备案开设本科类会展专业的教育院校全国共有56所,其中46所院校开设了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10所院校开设了会展艺术与技术专业。但是,整个合肥市乃至安徽省却没有一家院校设置会展本科专业,这与合肥会展业的高速发展是不相匹配的。今后,除了从国外和上海、北京、广东等先进地区引进会展高级人才,为合肥的会展业助力外,合肥市还应在相关大学开设会展专业,使会展实操人才实现本地化培养和培训。
2.4 会展企业小散弱差
作为会展经济的市场主体,合肥目前从事会展的企业只有60多家,而在会展经济发达的城市,会展企业都在数百家,甚至上千家。合肥市会展企业不仅数量少,实力也比较弱,普遍存在规模小、资金少、观念滞后、经验不足等问题,具有运作全国性、专业性展会能力的公司不多。与国内外著名的会展公司相比,合肥市的会展企业在管理模式、公司结构、技术手段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差距。
2.5 会展配套有待完善
截至2010年底,合肥在住宿接待方面,已有星级以上宾馆、酒店49家,房间数7856间,床位数13340张。其中五星级饭店有古井假日酒店、索菲特明珠国际大酒店、恒悦国际外商俱乐部酒店、元一希尔顿酒店和天鹅湖大酒店5家。星级以下酒店、招待所等近150家左右,可接待3万多人。餐饮方面,合肥知名的酒店、餐饮企业大约60多家(其中金满楼集团、蜀王集团、香格里拉集团、梦都集团等,有的已进入全国百强餐饮企业)。加上其他各类具有一定规模的酒店、饭店,总数共约1000多家。休闲、娱乐方面,合肥上规模的知名沐浴休闲场所有50多家,加上众多的歌城舞厅,合肥的夜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但从发展的眼光看,从中国现代会展名城的目标看,还有相当的差距必须统筹规划、同步建设,否则难以适应会展业发展的需求。
3 合肥会展产业发展壮大的可行性
3.1 政府重视
会展活动能够带来源源不断的商贸流、物流、人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显著地推动了相关产业发展。也正因为其中蕴藏的经济利益,使得全国各地办展热情高涨。会展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样式,引起了合肥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2011年1月,合肥市会展办公布了《合肥会展“十二五”规划》。为改变从1998年以来全市会展规模小、档次低、影响小、接待能力弱等不足,合肥市积极作为,把会展作为促进城市建设和城市功能提升的重要平台,把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服务水平作为会展经济起步的主要着力点,实施会展与招商引资、对外贸易、旅游服务等相关产业联动与协调发展的战略,并积极制定促进会展业发展的相关规章制度和政策意见,促进合肥会展业的发展,努力将合肥打造为中西部会展中心城市。
3.2 基础良好
合肥发展会展经济具有良好的基础。合肥历史悠久,名人辈出,素以“三国故地、包拯家乡”而闻名海内外,是首批三个国家园林城市之一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周边环绕着黄山、九华山、方特、巢湖、天柱山、琅琊山等诸多著名旅游风景区,拥有发展会展旅游的良好条件。合肥是中国重大科学工程布局最密集的城市之一,全国第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也是世界科技城市联盟会员城市,具有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展会的良好基础。合肥是正加速崛起的新兴加工制造业城市,形成了汽车、装备制造、家用电器、化工及轮胎、电子信息及软件、新材料、生物技术及新医药、食品及农副产品深加工等8大重点产业,拥有发展制造业展会的良好基础[3]。合肥是“中国淡水龙虾之都”,下辖全国商品粮基地县、油料生产大县、生猪外调大县,全市畜禽业规模养殖比重达70%以上,畜牧业产值超过农业总产值的50%,是长三角重要的农副产品供应基地,拥有发展现代农业展会的良好基础[4]。合肥经济发展迅猛,2010年,合肥市GDP首次突破2700亿元,继续保持17%的年增长率,分别高于全国、全省7.2个和3个百分点,增速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一、全国所有城市第三;拥有发展会展业的经济基础。合肥外部条件相对成熟,在对外联系方面,合肥市有着广泛的国际交往,已与国外诸多城市结为友好城市,并与世界上的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经贸关系。调查表明,合肥的对外开放度位居全国先列,这为合肥市国际展览和会议的开拓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3.3 区位优越
合肥是安徽省省会,行政辖区总面积11408.4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总面积838.52平方公里,市区建成区面积330平方公里 (截至2011年7月)。2010年户籍人口达708万人 (含巢湖市和庐江县),其中市区户籍人口214.37万人,非农业人口215.84万(数据来源:2010年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常住人口746万人,其中市区常住人口328万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数据)。合肥是沿海之腹地、内地之前沿,以合肥为圆心、半径500公里范围内,覆盖中国东、中部7省1市,5亿人口,是中国经济实力最强、发展活力最足的经济区域之一,拥有发展会展产业的良好区位条件和市场潜力。合肥是全国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立体化交通网络不断完善。淮南、合九、合西铁路在此交汇,合宁、合武高速铁路也已建成使用,合肥到南京不超过一个小时,到武汉只需2个小时、到上海也在3个小时以内;合福、合蚌、合杭客运专线和合铜铁路已开工建设,届时合肥到北京仅需3个小时。合肥港综合码头、4E级新桥国际机场建设已开工建设。全市未来两年安排新、扩建道路211条、桥梁90座,道路总长406公里,完成投资263亿元。合肥拥有发展会展产业的良好市内外交通条件。
4 合肥会展产业发展壮大的对策
4.1 会展项目的品牌化
品牌是会展业发展的灵魂,也是合肥会展业在21世纪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大力培育专业品牌展会项目,这也是所有展馆追求的目标。作为场馆,要抓住几个能够长期生存的、成规模的会展项目,或争取几个外来品牌项目落户,形成自己的“拳头产品”。因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品牌项目,无论是本地自主品牌,还是外来落户的品牌,对于场馆来说,一是可以带来固定的经济效益,解决长期生存的问题,同时还可以起到一定的示范效应。品牌项目做好了,在一定程度上,是绝好的广告,给其他潜在的客户来场馆办展以很大的信心。
4.2 会展举办的专业化
会展举办的专业化主要是指会展题材的专业化、会展经营与运作的专业化以及运作人才的专业化,它要求以某种产业为依托,以某类商品、某类技术和服务为核心,由业内专业厂商参加,主要对专业观众开放,并且要将会展经济活动的分工细化,形成会议专业组织者、展览专业组织者、目的地管理公司、特殊事件策划管理公司等专业化分工体系,打造企业间的分工合作、相互配套的会展产业链条[5]。近几年来,国内会展界已做了大量有意义的探索:一是展会内容的专题化。展会必须有明确的主题定位,否则就吸引不了特定的参展商和观众。二是场馆功能的主导化。除了会议或展览需要有明确的定位外,场馆也应有比较清晰的主导功能定位。在会展发达国家,一些国际性的品牌展会总是固定在某个或几个场馆举行,这样既便于会展公司和场馆拥有者之间开展长期合作,又有利于培育会展品牌。三是活动组织的专业化。随着中国会展业的发展尤其是与国际会展市场的进一步接轨,国内会展业必将在展会策划、整体促销、场馆布置、配套服务等方面走上一个新台阶,各类专业会展人才也会越来越多,组展过程将呈现出专业化、高水平的特点[6]。
4.3 展览公司的集团化
集团化是伴随市场竞争而产生的一种企业经营战略。会展业的激烈竞争体现为会展公司在资金、人力资源、国际网络等方面全方位竞争。大型会展公司凭借自身优势,通过兼并收购中小企业整合会展业,会展公司呈规模化、集团化趋势。而合肥目前有很多小型会展公司,往往依附于政府办展,而有独立办展能力的公司很少,即使独立办展,也要拉上政府作为后盾。甚至有的公司成立多年从未办过一个展览。在这些公司承接的展览中,展会规模很小,没有形成名牌展会。这样的企业,自然不具备和世界上集团化的会展公司竞争的能力,所以我们应该将会展公司做大做强,做成集团化、品牌化的公司,举办品牌化的会展。
4.4 参展商家的国际化
国际化是会展业成熟与完善的显著标志,是展览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国际化程度高的展会,拥有海外招展招商的网络;与海外行业协会、商会有着密切的联系;有着良好的信誉,受到参展商的信赖;有着适合展会国际化的服务体系和服务手段,因而才会具有生命力。国际化程度越高的展会,就会有越多的海外参展商加盟,越多的先进产品和技术参展,越多的信息参与交流;国内企业接触的海外客户越多,贸易成交的机会就会越多[7]。目前,合肥举办的会展仍以国内厂商和观众为主,合肥会展业应导入国际化运作思路,加大会展的国外宣传力度,同时利用安徽的旅游优势,吸引国外厂商和观众,提升合肥会展的国际化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4.5 会展进行的网络化
建设全新展览场馆投入多、周期长、风险大,而在互联网上建立虚拟展馆、举办虚拟展览会,既可以节省大量时间和投资,又可以提高展览会的效果,增加收益,同时可提高企业对展览会的利用价值,延伸传统展览会的服务功能和作用,拓宽企业选择展览会、预计展位、开拓市场、创建产品品牌的渠道和机会[8]。网上展览会是信息化时代展览业与高新科技的有机结合,它充分利用了互联网超越时空地域的优势,引领传统展览业进入一个全新、高效的服务领域,开创一个形式丰富、费用低廉、场面宏大的展览业新纪元。互联网具有无可比拟的渗透性和广泛性,人们可以借助互联网展示产品、交流信息、洽谈贸易、开展电子商务,特别是进行展会的网上营销。
4.6 场馆服务的人性化
展览会的竞争终将归结为服务的竞争,一个成功的展览会必然离不开人性化服务。所谓人性化服务,即以人为本的服务,在服务上充分考虑到每个团体的需求,并尽一切可能满足这些需求。展会的主办方、参展商和观众是展会的三大组成部分,参展商是展会组织者最直接的收入来源,因此对于参展商的服务一直是主办方关注的重点。但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对观众的服务,对于专业观众,要提供信息查询、预定机票、酒店等服务;对一般观众,展会组织者要在网站上或通过其他形式对参观人员进行提示和忠告,帮助参观者决定是否需要参观展览会以及如何才能更好地参观。另外,在展区的划分及参展企业的布展上,也要充分的体现人性化的特点。展会公共面积要占相当的比例,其用途有咖啡区、洽谈区、会议区,资料摆放区等;参与企业在布展的过程中,也要留出相当的面积摆放桌椅及花草,使得在有客人前来洽淡时有一个轻松的氛围[9]。
4.7 会展教育的常态化
会展业真正创造效益的是智力 (包括信息捕捉、组织能力、综合协调能力等)而不是资金(建设场馆),而目前合肥缺少的就是这样的具有会展经营管理知识、具备营销技能的专业人员。会展从业人员大多数是半路出家,而非招展、广告、策划、布展、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士。目前,我国会展教育在专业设置、学科建设、师资建设、课程设置、教材使用等方面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其主要原因在于没有科学、系统的会展学学科理论体系的指导。缺少系统的学科体系,合格的师资与有针对性的教材,就难以培养出符合行业需求的人才。合肥的高校应该尽快设置会展相关专业,譬如会展经济与管理、会展艺术与技术等,可以尝试与会展公司联合办学,逐渐形成单独的会展院系,从而为合肥市会展业的发展培养专门的人才。
[1]张振才.“十五”期间合肥市展览业发展概况[EB/OL].(2009-07-07).http://www.docin.com/p-41310930.html.
[2]程明福.发展会展经济,促进合肥市现代化大城市建设[EB/OL].(2005-07-30).http://swzys.hefei.gov.cn/n1105/n19603399/n19603616/n19775445/n19775521/n19853448/19952862.html.
[3]李红新.安徽省合肥市会展经济发展日趋成熟[N].中国联合商报,2009-04-13(D4).
[4]张振才.合肥,快速崛起的会展之城[EB/OL].(2008-11-17).http://www.ceff-asia.com.
[5]刘致良.深圳会展业专业化建设研究[J].商业研究,2009(5):146-148.
[6]马勇.中国会展业的发展趋势:上[N].中国建设报,2002-08-22.
[7]中国贸促会.法制化、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中国展览业报告[N].青岛日报,2007-01-25.
[8]刘小冬.静观国内展览场馆投资建设热[J].展览与专业市场信息,2001,21:19-21.
[9]服装会展全球走势与中国现状[EB/OL].(2003-10-09).http://www.ttmn.com/news/details/434275.
K902
A
1674-1103(2012)03-0045-05
2012-05-10
合肥市软科学研究项目;合肥市哲学社科规划办项目(hfsk11-12d13);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0sk059)。
李经龙(1978— ),男,安徽淮北人,安徽大学旅游管理系副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会展经济与管理。
[责任编辑:陈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