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县(市)域城镇体系结构及其优化
——以浙江省桐乡市为例

2012-11-08章明卓马远军

池州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桐乡市市域城镇

章明卓,马远军

(1.安徽师范大学 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3;2.浙江师范大学 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县(市)域城镇体系结构及其优化
——以浙江省桐乡市为例

章明卓1,2,马远军2

(1.安徽师范大学 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3;2.浙江师范大学 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通过深入分析浙江桐乡市域城镇体系结构,认为桐乡市域城镇体系具有中心城市能级低,次级城镇缺失,城镇规模偏小,城镇体系发育不全,小城镇功能趋同、职能单一,城镇化水平不高且地域分布不均等特征,并据此提出了以构建城镇组团为重点,构筑城镇新体系;发展产业集群,提升产业层次,形成功能互补、特色鲜明的城镇职能结构,提高城镇化水平;完善城乡网络系统,形成以城镇组团为依托,发展轴线清晰的城镇体系空间格局等构想与建议。

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地域空间结构;职能类型结构;网络系统结构;桐乡市

桐乡市是位于浙江省北部杭嘉湖平原腹地的县级市,地势低平,区位优越,市区距上海市140km,距杭州市65km,至杭州萧山机场115 km,至上海浦东国际机场130 km,沪杭高速公路、申嘉湖高速公路、320国道、京杭大运河等水陆交通要道横贯全境。桐乡市现辖乌镇、濮院、屠甸、石门、河山、洲泉、大麻、崇福、高桥9个镇和梧桐、龙翔、凤鸣3个街道,市域总面积727 km2,2010年全市常住人口81.5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0.04万人,城镇化率49.08%①,远低于浙江省的61.62%,人口密度为1122.1人/km2,是全省平均(522.6 人/km2)的 2 倍以上。

城镇体系是城市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是指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相互依存的城镇的集合[1]。在城镇化快速发展,城镇经济在县域经济中作用日益突显的背景下,分析桐乡城镇体系特征,研究其发展规律,并对其进行规划与调控,在推进桐乡城镇化健康发展、提高城镇化水平、提升市域整体的社会经济效益中具有积极意义。

1 桐乡市域城镇体系结构的主要特征

城镇体系结构是城镇体系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包括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类型结构、地域空间结构和网络系统结构等部分[2]。

1.1 等级规模结构

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是区域内大小各异,数量不等的多个城镇之间的规模—等级关系的表征[3],反映着区域内各类城镇的规模层次分布特征,以及不同等级规模城镇的组合特征和发生发展规律。城镇规模一般可用人口规模、用地规模、经济规模等指标进行刻画[4],鉴于数据获取的完整性,本文采用人口规模指标度量。

表1 桐乡市域各城镇人口规模与城镇化水平情况单位:万元,%

表1显示,在桐乡市域的10个城镇中,桐乡市区为人口规模在20万人以上的中等城市;镇区人口近5万人的特大城镇1个(濮院镇),镇区人口在1~5万人的大城镇4个(乌镇镇、崇福镇、石门镇、洲泉镇),其余4个城镇均为镇区人口在1万人以下的小城镇。根据马克.杰斐逊(M.jefferson)的城市首位律,桐乡市2城市指数(S2)和4城市指数(S4)分别为:

式中:Pn表示按人口规模排在第n位城镇的镇区人口数。

依据位序—规模法则[5],桐乡属典型的首位分布型城镇体系结构,首位城市集聚了市域62.0%的城镇人口,次一级城镇缺失,小城镇规模普遍偏小,城镇体系规模等级结构出现断层,发育不够健全。

1.2 职能类型结构

城镇职能结构一般指一定范围内不同城镇之间主要职能的组合状况,体现着各城镇在地域空间活动中的分工和协作关系[6]。城镇职能分类方法有一般描述法、统计描述法、统计分析法、城市经济基础研究法和多变量分析法等[1],受统计资料的限制,本文根据各城镇的实际经济活动情况,采用一般描述法分析桐乡各城镇的职能。桐乡市区作为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职能较为综合,属综合中心型城市;濮院、崇福、乌镇等大城镇职能相对多样,常依托资源、交通或区位优势,形成较为确定的城镇发展方向,是一定地域内的商贸、工业、旅游中心;其它规模较小的城镇职能较为单一,多农村农产品贸易的集散地,属农贸型城镇,其中石门镇因其地处京杭运河畔,集聚了众多的自然、人文景观,历史文化旅游与乡村旅游发展快速,已成长为旅居型城镇。

表2 桐乡市域各城镇职能类型划分

1.3 地域空间结构

城镇体系的地域空间结构是指城镇体系内各个城镇在空间上的分布、联系及其组合状态[7],它是等级规模结构和职能类型结构在地域内空间组合的结果和表现形式,是区域自然经济因素在城镇体系空间布局上的综合反映。

受地形、水系、交通、区位等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水平的影响,桐乡市域城镇地域空间结构具有城镇化程度偏低且空间分布极不均衡,和城镇密度大并多沿交通干线(通航河道、公路)呈条带分布两大特征。从城镇化水平看,2010年桐乡市域城镇化率49.07%,远低于同期嘉兴市的53.33%和浙江省的61.62%,同时由于各地城镇发展条件的差异,市域内部的城镇化水平空间差异巨大,总体呈现北高南低的特点,其中城镇化率最高的濮院镇与城镇化率最低的高桥镇相差7.3倍(见表1);从城镇密度看,与本区域人口稠密特征相对应,桐乡市域城镇密度为13.7个/103km2,略高于嘉兴市的13.3个/103km2,远高于浙江省的7.3个/103km2。

桐乡地属典型的江南水网平原,河川交错、水网密布,河流对早期的城镇发展影响很大,许多村镇沿河而建。随着公路的不断建设,城镇沿公路分布的特征日益明显,全市形成了320国道、科州公路和盐湖公路等多条村镇带,其中贯穿全市的320国道沿线既是桐乡市村镇最密集地带,也是全市经济最发达城镇的集聚带。

1.4 网络系统结构

城镇内部组成要素之间、城镇与城镇之间、城镇与区域之间存在着各种联系。一个合理的、开放的、有机联系的网络系统对区域城镇和城镇体系都具有重要的作用[8]。从区际联系看,桐乡市地处长三角经济发展轴上,320国道、沪杭高速、申嘉湖高速和京杭运河贯穿市域,优越的区位条件和平原地形使其与区外的经济、信息、技术、文化、人口等的联系都比较便利且十分紧密;从区域内部联系看,市内公路交通网比较密集,市域大部分村镇与中心城市的距离都在1小时以内,人口流动、信息交流非常便捷。从城镇发展模式看,桐乡已形成以中心城市为一级中心、5个中心镇和4个一般建制镇为二三级中心,以各级交通网络为轴线的点轴结构系统,其中320国道沿线集聚了市区和濮院、崇福两镇,集中了全市56.8%的人口和78.7%的城镇人口,是市域城镇的一级发展轴线;湖嘉公路、梧桐—河山、盐湖等公路和白马塘、南日港、大羔羊港等通航河道及沿线城镇构成了市域城镇的二级发展轴线雏形。

2 桐乡市域城镇体系结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综上所述,桐乡市域城镇体系表现出城镇密度大、多沿交通干线成点轴发展;城镇化水平偏低,地域分布不均;中心城市能级低,次级城镇缺失,小城镇规模偏小,城镇体系发育不全;城镇功能趋同,多为区域性集散与服务中心等特征。桐乡市域现状城镇体系结构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2.1 城镇化率偏低,略滞后于市域社会经济发展

2010年,桐乡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409.09亿元,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6.08万元,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4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44万元,分别是嘉兴市的90.2%、103.3%和100.4%,是浙江省的105.4%、103.8%和127.6%②,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与嘉兴市平均水平接近,明显高于浙江省平均水平,但其城镇化水平却仅为嘉兴市的92.0%和浙江省的79.6%,低于或远低于嘉兴市和浙江省水平,两者呈反向偏离。

2.2 中心城市能级偏低,小城镇规模篇小,城镇等级规模结构不完善

市域中心城市应具有较强的集聚和扩散作用,能带动全市域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从桐乡的实际看,市区3个街道的社会经济和城镇化水平差异明显,其中主城区——梧桐街道有一定的建成区和人口规模,集聚了市区约73%的城镇人口,而龙翔、凤鸣2街道则发展缓慢,使得中心城市的中心性不强,整体的集聚和辐射能力偏弱。目前桐乡市区的经济辐射主要集中在市区各街道及濮院、屠甸、高桥等东部、东南部城镇。虽然中心镇与一般建制镇的规模界限较为清晰,但除临近市区的濮院镇规模较大外,市域南部、西部、北部的中心镇规模仍偏小,与周边一般城镇间的社会经济互动能力不强,还难以有效带动片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而4个一般建制镇的镇区人口规模仅在0.5~1万人之间,城镇化率均在30%以下(见表1),人口与产业集聚明显不足,还缺乏自我发展的内在能力。因此,桐乡的城镇等级规结构中中心城市能级偏低、辐射范围偏窄与二三级城镇总体偏小、片区中心不明晰等情形同时存在,结构体系不够完善。

2.3 小城镇产业结构相似、城镇职能单一,缺乏共轭互补

城镇职能是区域自然、社会、经济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反映了城镇在城镇体系中的分工,以及城镇与城镇之间的关系。总体而言,桐乡中心城(市)镇的二三产业得到较大发展,并有相对清晰的产业发展方向,职能类型也日益多样,但一般建制镇受经济发展阶段、地域资源等条件的约束,存在着产业集群不发育、产业结构相似、工贸经济比重偏低等现象,普遍缺乏工业集聚和一定规模的专业市场,区域经济结构相对单一,脱胎于乡集镇的区域农贸中心特征明显,职能类型单一、雷同,既无法形成有效的共扼互补,也难以有效承担起所在区域的流通和服务职能。

3 优化桐乡市域城镇体系结构的建议

首先,以构建城镇组团为重点,构筑以中心城市为主体、小城市和中心镇为骨干的“一主、三副、四组团”的城镇新体系。

一是,强化市域中心的极化作用。即通过扩大龙翔街道和凤鸣两街道规模,调整用地功能,在整体上提升现有市区的集聚力和辐射力,并加速第二位序城镇——濮院镇的产业与人口集聚和与市区的对接、整合,统筹产业发展、统筹功能布局,推进差异化发展,建设包括市区、濮院镇、高桥新区,并辐射屠甸镇的组团式中心城市。二是,加速片区中心培育和城镇组团的构建。即以崇福镇培育建设省级小城市试点为契机,加快崇福经济区、商贸集聚区和崇东新区建设,推进老镇区整治提升,构建南部以崇福为中心的工贸城镇组团;以建设乌镇国际旅游区为载体,加大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提高旅游接待能力,促进人口集聚,拓展镇区空间,提升服务功能,联动石门发展,构建北部以乌镇为中心的旅游城镇组团;以临杭州工业区建设为重点,突出洲泉镇的片区中心作用,引导河山、大麻等周边城镇组团式发展,构建西部以洲泉为中心的工业组团。

其次,积极发展产业集群,强化产业配套,提升产业层次,明晰城镇发展方向,形成以市区综合中心型城市为枢纽,各工贸型、旅游型和农贸型城镇为节点,功能互补、特色鲜明的城镇职能结构,提高城镇化水平。

从桐乡市域劳动地域分工出发,充分考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镇职能向多元化发展的新特点,通过推进产业园区建设、特色产业转型提升、打造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和古镇旅游品牌,形成体系完善、层次清晰、功能互补、特色鲜明的城镇职能结构,提高城镇化水平。一是要以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增强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能力。桐乡中心城市作为全市域的政治、经济、文化、金融、科教、信息中心,其职能类型仍应是综合中心型,今后首先要突出其对全市的管理和服务职能,其次发挥其生产和集散职能。二是要以产业园区建设和特色产业转型升级为重点,强化城镇的产业特色,使其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其中,濮院镇以建设省级 “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为契机,以针织产业园和羊毛衫专业市场为平台,着力发展毛衫产业集群,打造国际针织服装产、销、研基地;崇福镇应以皮革市场为纽带,做大做强皮草产业,巩固“中国皮草名镇”的区域品牌;洲泉镇应在依托化纤产业和蚕丝品产业,发展丝绵产业集群,打造中国化纤和蚕丝品产业名镇的同时,以临杭工业区为平台,积极培育光伏产业、机电制造等新兴产业集群,打造桐乡西部先进制造业基地;乌镇镇则依托乌镇景区,完善国际旅游区建设,打造中国旅游“十大魅力名镇”品牌;石门镇则积极发展“文化古镇”旅游,建设好石门湾现代生态农业综合示范区,依托名人故居和特色农业基地,打造全国一流的文化古镇和名优特产集散中心。三是要以农业为依托,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在优势特长处选择生长点,在生产结合处选择突破口,建设特色小城镇,转变一般镇的职能类型,确立小城镇的农村中心地位功能。

再次,以提高道路等级和连接度为重点,完善城乡网络系统,形成以城镇组团依托,发展轴线清晰的城镇体系空间格局。

目前,桐乡市域的交通网络基本成型,路网密度较大,城乡交通便捷。从市域城镇分布和便捷城乡联系看,一是通过提高道路连接度,改善道路铺装和安全设施,提升道路等级,建设完善由320国道、湖嘉公路、沪杭高速、梧桐—石门—河山、南日—新农村—洲泉—晚村的5条横向公路干线,和沪杭高速高桥连接线、盐湖公路、崇福—石门—乌镇、大麻—洲泉的4条纵向公路干线组成的“五横四纵”市域道路干线网系统,完善城乡1小时公路圈。二是以320国道为核心,加强能源、通信、给排水等线状基础设施建设,引导乡村人口与乡镇企业向沿线及周边中心村、集镇集聚,强化城镇发展主轴线;三是建设桐高线与盐湖线、科洲线、桐德线三条城镇发展次轴线,便捷城镇组团间的人员、信息联系,有效连接一般建制镇和集镇、中心村,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此外,要以融入上海、杭州都市圈经济为目标,不断改善与周边城市的交通条件,加强区际联系,缩短与外界的距离,并通过积极培育优势产业和承接大都市沪杭等大都市的产业梯度转移,充分参与劳动地域分工,促进桐乡产业提升和经济实力增强。

4 结论

上述分析表明,桐乡市域城镇体系具有以下主要特征:(1)城镇化率偏低,中心城市能级偏弱,辐射范围偏重于市域东部和东南部,市域南部、西部、北部还缺乏有一定能级的中心城镇,小城镇集聚能力有限,城镇化发展还略滞后于市域社会经济发展。(2)城市首位度高,属典型的首位分布型城镇体系结构,次一级城镇缺失,小城镇规模偏小,等级规模结构不够健全。(3)中心城市职能综合,中心镇产业集群较为发达,产业发展方向比较清晰,职能日益多样,但对周边城镇的引领、带动能力不强,而小城镇产业结构相似、工贸经济比重偏低,多为小区域的农贸中心,职能类型单一、还无法形城镇职能的共轭与互补。(4)城镇密度大,多沿交通干线呈条带状分布,发展主轴线比较清晰,为点轴式地域空间发展体系。(5)临近大都市的区位优势明显,市域公路交通网较为发达,密度较大,内外联系比较便捷。对此,需要通过扩大龙翔、凤鸣两街道规模,调整用地功能,整合濮院镇的产业与功能布局,组建市域核心城镇组团,突出市域中心的极化;通过完善产业发展平台建设,加速片区中心培育和城镇组团的构建,构筑 “一主、三副、四组团”的城镇等级规模新体系。需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增强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能力;推进产业园区建设、特色产业转型提升,强化中心城镇的产业特色,明晰城镇发展方向;找寻优势、寻求突破、差异发展建设特色小城镇,形成体系完善、层次清晰、功能互补、特色鲜明的城镇职能结构,提高城镇化水平。需要提高道路连接度,改善道路铺装和安全设施,提升道路等级,完善“五横四纵”的市域道路干线网系统,进一步便捷区域内外联系,形成以城镇组团依托,发展轴线清晰的城镇空间发展新格局。

注释:

①资料来源 《桐乡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②按2010年浙江省、嘉兴市和桐乡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计算。

[1]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M].北京:高等育出版社,1996:97-197.

[2]李志刚.酒泉,嘉峪关地域城镇体系的空间规模结构研究[J].地理研究,1999,18(1):87-96.[3]扬永春,赵鹏军.绿洲城镇体系研究[J].人文地理,2001,16(3):6-10.[4]顾朝林,柴彦威,蔡建明,等.中国城市地理[M].北京:商务印书,2002:161.

[5]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M].北京:高等育出版社,1996:97-197.[6]桑广书.论陕西省城镇体系结构[J].咸阳师专学报,1997,12(3):20-24.[7]顾朝林.城镇体系规划—理论·方法·实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8.

[8]尚正永,张永凯.淮安市域城镇体系结构研究[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5,4(1):70-75.

Urban System Structure of City or County and Its Optimization——A Case Study of Tongxiang City,Zhejiang Province

Zhang Mingzhuo1,2,Ma Yuanjun2
(1.College of Territorial Resources and Tourism,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 Anhui 241003;2.College of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Jinhua Zhejiang 321004)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urban system structure in Tongxiang city Zhejiang province,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features of urban system structure in Tongxiang such as the low level of central city,the lack of suburban towns and small-scale of towns,and the unbalanced urban system and similarities of urban functions,and the low level of urbanization with an uneven regional distribution,and puts forward some conceptions and suggestions including building a town group to develop the new town system in Tongxiang,and developing industrial clusters to upgrade the industrial level,forming functional complementation and the urban function structure with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and improving urbanization,perfecting urban and rural network system and forming the development axis clear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system based on town group formation.

Urban System;Hierarchical Size Structure;Regional Spatial Structure;Function Type Structure;Network System Structure;Tongxiang City

K 901

A

1674-1103(2012)03-0041-05

2011-11-20

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2008C25009)。

章明卓(1970-),男,浙江台州人,浙江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副教授,安徽师范大学国土与旅游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区域地理与城乡规划。

[责任编辑:陈晓华]

猜你喜欢

桐乡市市域城镇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文化边城镇远
市域(郊)铁路功能定位与系统制式选择分析
如果我是……
长寿花
市域铁路信号系统互联互通方案研究
城镇排水系统量化指标体系研究
桐乡市蚕桑生产与缫丝业现状调查
城镇医保支出为何跑赢消费支出
准移动闭塞系统针对市域快线的适用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