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设计
2012-11-08何兰
何 兰
☆创新实验☆
“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设计
何 兰
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是电学实验中最重要的实验之一。高考说明中对这个实验的要求有所提高,即由原来“用电压表、电流表测量电源电动势和内阻”改为“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实际上是要求学生会用多种方法测量,对这个实验的要求提高了。而在物理高考考纲中涉及与实验有关的能力要求有:①能独立完成“知识内容表”中所列的实验,能明确实验目的,能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能控制实验条件,会使用仪器,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会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能灵活地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去处理问题。②能够根据具体问题列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式,进行推导和求解,并根据结果得出物理结论,必要时能运用几何图形、函数图像进行表达、分析。近几年各地的高考对这个实验的考查是比较频繁的,而且多为通过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变式来考查,力图通过考查设计性的实验来鉴别考生独立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实验教学中就需要充分挖掘出物理教材中实验的探索性因素,不断拓宽探索性实验设置的新路子,努力将已掌握的知识和规律创造性地运用到新的实验情景中去。
笔者在教学中尝试了以“实验原理”为切入点,在“实验设计”“器材选择”“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上对实验进行多方位的探索性分析,让学生深入体会实验中各方面的内容和方法,并能在其他实验上举一反三,起到了不错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首先,让学生观察原理式E=U+Ir中的物理量,此式中既有待测物理量—电源的电动势E和内阻r,又有可测物理量—U和I。
接下来引导学生分析:
(1)U,I代表的物理量的具体含意:U—电源的路端电压,I—流过电源的电流。这里尤其要提醒学生注意与部分电路欧姆定律中的“U,I”的含意(U—待测电阻两端的电压,I—流过待测电阻的电流)的区别。这也是学生容易把“测电源电动势和内阻”与“伏安法测电阻”这两个实验容易混淆的地方。
(2)实验中需要得到多组数据,这就需要改变电路中的电流,什么电学元件可以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学生很容易想到“滑动变阻器”。
到此为止,学生就很容易列出进行这个实验的“实验器材”—干电池一节,电压表一个,电流表一个,滑动变阻器一个,开关一个,导线若干。
在此基础上,再让设计实验用电路图,学生就可以很容易地画出两个电路图(如图1所示)。
2012-02-22
何兰,本科,中教一级。
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
图1
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利用误差分析来选择实验误差小的电路进行实验。误差分析是这个实验的难点,现在大多数的分析是根据电流表分压和电压表分流定性来分析,由于没有直观的数据且易和伏安法测电阻混淆,学生不太容易接受。笔者采用了数学表达式和图像相结合的实验数据处理方法,用数学表达式直观地表达出误差所在和误差大小,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容易。
图2
而电路2的误差是由于电流表分压流引起的,在电路1的分析基础上,学生就比较容易做出误差分析。考虑误差后表达式变为E=U+IRA+Ir(RA代表电流表的内阻),推出U=E-I(RA+r)。类比y=a-xb,在U-I图像中就可以得出纵轴(U轴)的截距为E,没有系统误差;图像斜率的绝对值为(RA+r),测量值比真实值偏大。因为r与RA阻值相差不多,所以使用电路2做实验,电源的内阻r的测量值相对误差较大。
此时,再从两个实验电路的系统误差来比较,电1虽然电源电动势E和内阻r都有误差,但相对误差较小;电路2中E虽然没有系统误差,但r的相对误差很大。所以综合选择,在方法①中应选择电路1进行实验。
通过这个实验的整个分析过程,让学生初步认识实验的设计方法和误差分析方法,然后再让学生自主探究分析方法②③,最后得出实验电路的设计和误差分析。
1.方法②
(1)实验原理:E=IR+Ir。(2)实验电路(如图3所示)。
图3
图4
2.方法③
(2)实验电路(如图5所示)。
图5
图6
通过上面分析可知,只要选择合适的方法来引导启发学生,通过实验的设计和分析,学生不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实验,而且在学习中锻炼了迁移知识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所以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更要重视实验原理和方法的迁移,学会用多种方法处理实验数据。要提高这些方面的能力,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就要多尝试对学生进行物理思想、方法和实验设计的教学,多尝试进行开放式教学,努力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