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珠江口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思路

2012-11-07杨志普孔运梅梁建锋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2年7期
关键词:珠江口海洋文明

杨志普,孔运梅,梁建锋

(东莞市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站 东莞 523939)

珠江口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思路

杨志普,孔运梅,梁建锋

(东莞市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站 东莞 523939)

珠江口沿岸是我国人口最密集、经济最发达、生态环境问题最突出的地区之一。突出的生态问题,严重威胁着珠江口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通过研究珠江口存在的生态问题,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现状,提出珠江口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方针、措施与实施要点,以探索珠江口生态文明建设思路,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推进环珠江口及上游综合治理,加快珠三角地区经济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保护珠江口资源与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

珠江口;海洋管理;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尤其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倡导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对中国自身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也是中华民族面对全球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作出的庄严承诺。

海洋文明作为原始生态文明的起源,是建立自然生态系生态文明的前提条件和基础,海洋生态安全的缺失,将带给人类自身不可逆转的灾难[1]。珠江口位于我国的东南部,是我国人口最密集、经济最发达、生态环境问题最突出的地区之一。沿岸海域资源开发利用已严重超过其承载能力,工业和生活污水大量排放入海,严重威胁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因此,建设珠江口海洋生态文明,加快推进环珠江口及上游综合治理,对加快珠三角地区经济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保护珠江口资源与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

1 珠江口生态问题突出

1.1 海洋环境污染严重,海洋功能区得不到保障

根据《2010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资料显示,“十一五”期间,珠江口海洋生态系统处于不健康或亚健康状态,生态压力超出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同年的《广东省海洋环境质量公报》也显示,由珠江八大口门径流携带入海的CODCr、油类、氨氮、磷酸盐、砷和重金属等的主要污染物总量约为71.7万t。大量的污染物入海,使珠江口受到严重污染,成为广东省近岸海域水质污染重灾区,劣于海水水质四类标准,基本不符合海洋功能区划水质要求。海洋环境污染由于得不到有效遏制,造成赤潮、海水入侵和土壤盐渍化等海洋灾害问题突出,海洋功能区得不到保障,严重地影响了沿岸居民生活和海洋资源开发利用。

1.2 渔业资源持续衰退,渔民经济效益差

20世纪80—90年代,珠江口有鱼类150多种,头足类10多种,虾类20多种,其中经济鱼类多达50余种[2]。从20世纪末开始,随着珠江口沿岸经济的迅猛发展造成环境的破坏,珠江口鱼类调查的种数越来越少,鱼类经济种不断萎缩,渔船渔获率大幅下降,渔获呈小型化、低龄化、低值化趋势。以东莞市为例,底拖网监测船渔获率情况见表1。1987年珠江口经济鱼类包括黄唇鱼、鲥鱼、大眼鲷和刺鲳等优质鱼类,到最近几年,黄唇鱼和鲥鱼等名贵品种已经濒危,白蚬、盖蛏不复存在,原来产量极丰的弹涂鱼、棘头梅童鱼、凤鲚、中国对虾、锯缘青蟹、黄鳍鲷、龙头鱼的产量,连1987年的1/10都不到。

表1 东莞市珠江口作业底拖船渔获率kg/h

1.3 生境受到严重威胁,生物多样性下降

珠江口海域是中华白海豚和黄唇鱼等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的主要栖息地。为保护这些珍稀水生生物,国家以及地方政府在珠江口海域专门设立了珠江口白海豚自然保护区和东莞市黄唇鱼自然保护区。然而,随着沿岸海域开发强度的不断增大,受陆源排污、过往船只以及酷渔滥捕的影响,珠江口水生生物生境面临严重威胁。“十一五”期间,珠江口中华白海豚搁浅死亡数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表2)。20世纪50—60年代,虎门海域黄唇鱼年产量约为180t,到20世纪80年代初,黄唇鱼仍是虎门海域鱼类优势种,渔获个体数排行第五,生物量排行第四,渔获量占9%,到80年代中后期,黄唇鱼资源量急剧下降,到2000年,黄唇鱼年产量仅有2.5t,资源不足40年前的1%,整个珠江口黄唇鱼资源急剧衰退[3],到2005年,珠江口黄唇鱼几乎难以捕到。2006年,黄唇鱼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列入极度濒危物种。最近几年,黄唇鱼成鱼已是十分罕见,黄唇鱼幼鱼也只在每年的5—8月产量繁育季节被零星渔船误捕到。

表2 “十一五”期间珠江口中华白海豚死亡数

1.4 近岸海域资源开发利用缺乏统筹规划,海岸带不堪重负

珠江口近岸海域资源开发利用缺乏总体的区域规划,沿岸地市均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根本出发点,缺乏必要的交流合作,互补性不强,影响整体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一是港口、码头和石化仓储等大型项目泛滥,成片上马,大量占岸线资源,必将引发内部恶性竞争;二是海岸线破坏严重,大大削弱抵御海啸、风暴潮和海水入侵等自然灾害的能力,20世纪80年代,从深圳的宝安到东莞的沙田沿岸生长着成片的红树林,到现在已是难觅踪影;三是沿岸旅游资源散乱开发,以虎门为例,这里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篇地,旅游资源丰富,但缺乏统筹规划,威远炮台、沙角炮台、海战馆和硝烟池等景点显得散乱,没能形成整体效应。

2 珠江口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2.1 提高认识,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改革开放后珠江口工业文明造成的环境污染、资源破坏和沙漠化等严酷的现实告诉我们,人与自然都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与自然不存在统治与被统治、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和谐共处、共同促进的关系。人类的发展应该是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协调发展。因此,必须提高认识,讲究生态文明,牢固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念。珠江口生态文明建设之路,首先要从转变观念做起。

2.2 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水生生物资源恢复

改善珠江口生态环境,促进水生生物资源恢复,是珠江口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前提,也是珠江口经济健康平稳发展的推手。

2.2.1 加强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价

海洋环境监测是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珠江口海洋生态环境的改善与恢复是珠江口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条件。一要加强海洋环境监测机构队伍能力建设,强化各地监测部门间的沟通与协调,统筹规划与部署,形成全面完整的珠江口海洋环境监测网络。二要建立珠江口海洋环境基础信息数据库,构建海洋环境监测信息实时发布系统,注重开展环境现状及趋势性评价,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撑。三要实行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近10年的海洋环境监测数据表明,海洋环境质量主要受陆源入海污染物排放影响,在2008年的珠江口交椅湾底栖生物调查中甚至出现无生物区,加之珠江口沿岸河网密布,点污染源众多,因此有必要开展珠江口海洋环境容量研究,实行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

2.2.2 推进水生生物资源养护

水生生态系统在维系自然界物质循环、净化环境和缓解温室效应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水生生物是水生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人类重要的食物蛋白来源,增殖放流是补充和恢复生物资源,改善生物种群结构,维护生物多样性的最直接和有效的方式。通过增殖放流可以补充和恢复生物资源的群体,改善生物的种群结构,维护生物的多样性,尤其是濒危物种,可在短期内实现资源量的快速恢复。增殖放流不仅可以改善水质和水域生态环境,而且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通过开展增殖放流活动,扩大了社会影响,提高人们的资源环境保护意识。

加强珠江口增殖放流,一是要注重放流品种的选择,应以当地的经济鱼虾类和濒危物种为主,如黄鳍鲷、鲻鱼、刀额新对虾、锯缘青蟹和黄唇鱼等,避免巴西龟和雀鳝等外来物种的误放;二是要注意放流鱼苗的规格,鱼苗规格要在体长3cm以上,保证放流鱼苗的成活率;三是要注重宣传,强化社会参与,可通过开展增殖放流知识展览、举办休渔放生节、建立放生主题公园和提供社会认捐等多种渠道和形式,为社会参与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搭建渠道,使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成为当地的一项传统活动,形成良好的社会效应。

2.2.3 建立珠江口禁渔制度,促进渔业资源恢复

为保障南海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部发布《关于在南海海域实行伏季休渔制度的通知》,于每年6月1日零时起至7月31日24时止,禁止所有拖网、围网及掺缯在南海区规定水域作业。为加强伏季休渔力度,南海区伏季休渔10年后,农业部将南海区伏季休渔的时间延长半个月,调整为每年5月16日12时至8月1日12时,扩大作业类型,除单层刺网和钓具外的所有作业类型均在休渔之列。南海区伏季休渔制度,对遏制珠江口渔业资源衰退,保护物种多样性起到了重要作用。珠江口是我国南方水生生物资源的基因库,咸淡水渔业的生产基地,也是中华白海豚、黄唇鱼和鲥鱼等珍稀濒危物种的索饵场和繁殖地,有必要实行更为严格的休渔制度。由于产卵期间单层刺网、钓具同样对渔业资源造成较大损害,且在伏季休渔期间,部分单层刺网、钓具渔船存在非法携带三重刺网作业的现象,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因此珠江口海域可实行禁止一切作业类型作业的禁渔制度。由于珠江口鱼类产卵与繁育多数在每年的4—7月,禁渔时间可定为4月1日12时起至8月1日12时止,既照顾了珠江口鱼类的生长规律,又与南海区整体休渔时间和珠江流域禁渔时间很好地衔接起来,方便了统一管理。

2.3 统筹规划布局,推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随着海洋开发向社会经济各领域的全方位推进,海洋对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地位日益凸显。以东莞市为例,2010年全市海洋产业总产值估算为534亿元,占该市当年GDP的12.6%。然而,由于海洋国土观念淡薄和海洋生态补偿机制缺失等因素,海洋开发仍处在粗放型阶段。海洋生物资源、环境资源、岸线资源的本质表明了海洋资源一旦受到严重破坏,短期内将难于恢复,甚至是不可逆的,因此海洋产业要统筹规划,优化布局,实现资源粗暴利用型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

2.3.1 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优化珠江口东、西岸空间布局,推进珠江口区域经济一体化,形成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地区优势充分发挥的协调发展新格局。特别要突出地方特色,优势互补,避免重复建设。如,广州市要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的优势,重点开发小虎岛石化基地、南沙港深水码头、万顷沙生态旅游等重点项目建设,深圳、珠海要充分开发利用丰富的沿海及海岛旅游资源,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成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和生态文明的新特区,东莞市要充分挖掘海洋历史文化资源,优化虎门港建设,推动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发展,中山市要做大做强养殖业,在实现标准化养殖的基础上,注重优、特水产品种的推广,建立全国标杆。

2.3.2 引导渔民转产转业,大力发展生态旅游

据不完全统计,珠江口海域现有拖网、掺缯、刺网、笼捕和钓具等各类作业渔船500余艘,作业渔民约1 100人(不含渔民家庭其他成员),处于超负荷状态。由于渔业资源的衰退和作业成本的增加,这些渔民大多生活在贫困边缘。生态文明观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通过引导渔民转产转业,减轻珠江口渔业资源承载量,促进渔业资源恢复;利用珠江口特有的海洋属性资源,发挥渔民专业和特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①大力发展水产品深加工产业,促进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发展,提高鱼产品附加值,增加产业利润。②结合特色养殖发展渔家乐,促进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渗透。③大力发展休闲渔业,以渔业为载体,承载游客出海,领略海上风光,体验渔民生活,集合了旅游观光、海上捕捞体验、品尝海鲜风味、社交洽谈和娱乐于一体,渔业资源得到恢复,渔民收入得到增加,海洋文化得到传承,可谓一举多得。

2.3.3 打好海洋文化牌,做强海洋文化产业

当代社会各种产业利润主要靠领先的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来实现,而文化产业正是自主创造和技术含量高的一个门类。海洋文化产业是最具特色和最有魅力的文化产业之一,其产品是与日俱增的消费热点,其资本盈利率也相对较高,可以说海洋文化产业是“绿色生态产业”。珠江口有丰富的海洋文化资源,这里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篇地,曾经的鱼米之乡,疍家文化源远流长,做大做强海洋文化产业大有可为。可利用珠海横琴岛和虎门威远岛等丰富的海洋文化资源,建立海洋主题公园、博物馆、展览馆和科普教育基地,在中山、广州和东莞沙田等曾经的疍家人聚集区举办以疍家文化为主题的水文化艺术节,依托当地动漫产业园,加强以海为主题的动漫影视产品开发等,主打海洋文化牌,带动整个区域服务业发展。

2.3.4 探索生态补偿机制,推动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生态补偿机制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目的,根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保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综合运用行政和市场手段,调整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相关各方之间利益关系的环境经济政策。目前,生态补偿机制在珠江口海域资源开发利用链条中基本处于缺失状态,短期内减少了开发成本,但所依托的生态环境得不到保障,必将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珠江口水资源丰富,但却水质性缺水,生活饮用水不得不从上游的西江甚至是万绿湖调运,已对这里的资源开发利用方式敲起了警钟。海域使用项目,必须开展建设项目工程对海洋资源环境评估,并落实资金用于生态环境修复。在国家层面,考虑征收“生态税”,根据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决定征收税率。建立排污权交易市场,通过市场化补偿,促进产业升级,推动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1] 刘家沂.构建海洋生态文明的战略思考[J].今日中国论坛,2007(12):44-46.

[2] 广东省海岛资源综合调查大队.珠江口海区海岛资源综合调查报告[R].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3.

[3] 卢伟华,叶普仁.东莞海域黄唇鱼资源调查[J].水产科技,2002(3):8-11.

猜你喜欢

珠江口海洋文明
珠江口地区岩土层工程地质特征及物理力学性质研究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从珠江口到大屿山
爱的海洋
对不文明说“不”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文明歌
生活污水对珠江口渔业水域环境的影响评价
珠江口沉积柱中厌氧氨氧化活动的梯烷脂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