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青岛开发区创新海洋渔业社会管理的思考
2012-11-07杨同玉陈学刚
杨同玉 陈学刚
对青岛开发区创新海洋渔业社会管理的思考
杨同玉 陈学刚
当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正在青岛开发区全面实施和深入推进,开发区海洋与渔业事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也不断显现,海域拆迁补偿、海洋与渔业执法监管、海洋环境保护、渔民失海、转产就业等相关工作中存在诸多的压力和挑战。因此,加强和创新海洋渔业社会管理是开发区必须面对和用心解决的问题。
青岛开发区海洋渔业发展中出现的社会问题
渔民送自己的渔船报废
拆解老船
船老大进学堂
发展蓝色经济离不开海域资源这个载体,海洋作为蓝色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具有不可再生性和稀缺性。随着海洋产业的发展,目前青岛开发区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可开发利用的岸线资源日益稀缺。近年来,青岛开发区海洋产业蓬勃发展,沿海岸线由北向南已经建成了北部工业区、石化区、前湾港区、造修船区和旅游区,各类项目已累计占用3000余公顷海域和60余千米海岸线,岸线资源逐年减少,海域使用的空间也日益缩小;随着蓝色经济区建设相关规划的逐步实施,海洋渔业、临海工业、滨海旅游业等产业用海的需求量也将大增,项目用海需求与岸线资源稀缺的矛盾将日益突出。二是海域资源开发利用不均衡现象较突出。多年来,青岛开发区海域使用一直采用“岸线平推”式开发模式,辖区海域的内湾、岸线等资源开发进度不断加快,但外部深水海域尤其是15米等深线以下海域开发利用较少,仅实施了深水网箱、人工鱼礁等少数渔业项目,使内部与外部、浅海与深海海域开发不平衡问题进一步凸显。三是渔业产业结构调整迫在眉睫。受渔业发展空间不断萎缩、渔业资源整合力度不强、渔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等因素的影响,青岛开发区传统养殖业和近海捕捞业竞争力明显弱化,水产品附加值较低,直接影响了渔业发展和渔民持续增收;迫切需要加快推进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渔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走出一条高端品牌渔业发展之路。四是海洋环保压力持续增大。青岛开发区沿海一线涉海大项目建设比较多,围填海、海洋倾废与排污等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比较大,海域生态环境保护任务繁重,而对海洋环境的动态监控方面还是空白;同时,长期以来,受“海纳百川”等传统观念影响,部分居民海洋环保意识不够强,沿海一线乱排乱倾的现象时有发生,进一步加大了近海生态环境的承载压力。五是渔民失海失业难以就业安置。青岛开发区海洋产业转型加速,大量养殖海域被工业项目占用,海域养殖面积和养殖产量大幅下降;全区已有约50%的渔民退出海洋捕捞和养殖业,却难以实现再就业,收入不平衡、不稳定易引发社会问题。
创新青岛开发区海洋渔业社会管理的思路与对策
长期以来,人与海洋矛盾日益突出的根源在于人对海洋价值的认识不正确、不全面:认为人是海洋的主人,人有支配甚至统治海洋的权力;海洋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任何人都可以无偿地自由使用;海洋作为资源是无限的,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21世纪海洋资源与人类发展的核心问题就是人类在与海洋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如何和谐发展、如何取得“双赢”。
实践科学发展观,营造海洋渔业发展新环境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新世纪、新阶段、新的经济社会发展理念。实践科学发展观,在海洋管理上必须充分考虑人类开发活动对海洋的影响,规范人类开发利用海洋行为和保护海洋环境行为的活动,不仅要满足海洋生态系统本身的生态和谐状态,更重要的是追求海洋生态系统、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和谐统一,最终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是坚持海陆统筹。以海洋产业发展为重点,坚持海陆统筹,把海洋和陆地作为一个整体来谋划,统筹海域、海岸带、内陆开发建设,实行海陆产业统筹规划、资源要素统筹配置、基础设施统筹建设、生态环境统筹整治,形成海陆一体发展、保护格局。二是制定完善《海洋功能区划》。在海域管理工作中要认真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确立的海洋功能区划、海域权属管理、海域有偿使用三项基本制度;落实海域使用公示、公告、公众听证、专家咨询论证等程序,探索实施海域使用“招拍挂”模式;依据《山东省国有渔业养殖水域滩涂使用管理办法》,完善海域使用许可及海域占用补偿相关流程;围绕加快项目建设、促进渔民增收和提高工作水平,开展海上拆迁,搞好转产服务。三是强化海洋环境监视监测。切实加强对北部石化区、前湾港口区、海西湾船舶工程区以及凤凰岛、唐岛湾旅游区、排污口等重点海区实施海水动态监视监测和特征物检测,关注海水水质变化趋势,对特定区域海水水质变化进行系统掌控,进一步提高海洋环境保护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快海洋环境综合实验室的建设,提高海洋环境自主检测的能力和水平,对重点海区进行即时性监控。四是控制陆源污染物的排放。强化对陆源排污口、入海河口、海上倾废区等主要海洋污染源的普查登记和执法检查,严格控制不达标的陆源排放,严厉查处雨水口排污、企业生产污水不达标排放、非倾倒区倾废等损害海洋环境的违法行为;及时掌控涉海企业生产过程中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将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实现产业发展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严格落实涉海项目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的项目,坚决不予引进,确保蓝色经济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五是强化海洋生态环境资源修复。按照海域使用金“取之于海,用之于海”的原则,探索从海域使用金中列支一定比例资金专项用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建立海洋环境保护资金保障机制,推进河道入海区、半封闭海湾区等重点海域的环境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坚决制止破坏海洋生态资源等行为,促进海洋生态资源修复。
坚持高端高效,实现现代渔业发展新跨越
针对项目建设用海规模不断扩大、传统养殖受到严重削弱、“失海”渔民数量不断增多的实际,按照生产领域向外、养殖结构调优、产业范围拓宽的新思路,加快渔业产业“三个转移”, 突破渔业产业发展瓶颈,实现渔业产业新的蜕变。
还砂入海
青岛开发区海监队员监测执法
青岛开发区海监执法
一是构筑南部海域海洋牧场,推进养殖从近岸向深海转移。以石岭子礁人工鱼礁为中心,进一步加大南部深海开发力度,用5年左右时间,投放人工鱼礁礁体30万空方,在石岭子礁附近海域建设面积超过2000亩的大型人工鱼礁群,建立海洋生物生态修复区;同时,以人工鱼礁建设为依托,在近年来深水网箱养殖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发展步伐,探索深水网箱养殖方式和品种的多元化,初步形成初具规模的深水网箱养殖基地,从而在薛家岛前海竹岔岛以西、石岭子礁以东的深海海域,构建一个以深海抗风浪网箱养殖和人工渔礁资源增养殖为特色的海洋牧场。二是打造远洋渔业船队,推进捕捞从近海向远洋转移。针对近海渔业资源面临枯竭的实际,结合传统渔业萎缩导致广大渔民转产转业的实际需求,积极推进“拆旧建新、并小建大”渔船改造工程,探索发展远洋捕捞业;以鲁海丰食品集团公司为龙头,采用公司化运作的模式,新建450马力以上的铁壳远洋渔船,并配套辅助船只,组建远洋渔业船队,发展大洋性、过洋性渔业,积极参与国际渔业资源竞争,带动全区水产加工业的发展。三是转方式、调结构,推进传统渔业向现代特色精品渔业转移。整合渔业科技资源,加强渔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推进金乌贼良种繁育等项目建设,建设金乌贼省级良种繁育基地;大力实施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培育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水产品种进行产业化生产;大力发展品牌渔业,鼓励发展产地水产品精深加工和新产品研发,培育老尹家海参、竹岔岛鲍鱼等渔业品牌做大做强,提高地产水产品的附加值;加快星鳗鱼、海珍品、海藻类“三大加工园区”建设,将零散的、各自经营的渔业资源全面整合,建立“公司+科研+基地+养殖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积极发展现代都市休闲渔业,培育南海海洋牧场体验式休闲渔业的发展,打造第一产业渔业资源和第三产业旅游业资源有机结合的典范。
远洋渔船下水
深水网箱养鱼
渔民在唐岛湾挖牡蛎
增强渔民“自我造血”功能
渔民“失海”问题的解决,仅靠给渔民“输血”,如发放一点补助、提高一点补贴等治标不治本,关键是提高渔民的“自我造血”功能,将提高渔民素质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切实提高渔民非捕捞、非养殖的谋生技能。
一是抓基础文化培训。针对大部分渔民文化素质低、基础较差的现状,从渔民基本素质教育抓起,在渔民村居开设免费夜校,采取多种灵活的、渔民易于接受的教学方式,让渔民从基础文化知识学起,一方面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改变传统观念,另一方面也让他们掌握一些科学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知识是互通的,也是需要沉淀的,只有不断提高渔民的基础文化素质,才能真正让他们解放思想、开阔眼界。二是抓技能培训。由于“失海”渔民多数年龄偏大、进企业上班的愿望不强,应在现有培训基础上拓宽培训内容,增加适合个体经营的培训项目,把转产培训的目标定位在引导渔民进工厂和引导渔民闯市场二者并重,扩大培训效果,增强培训的实效性;在基础文化教育培训的基础上,开展定单式技能培训,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和要求,有针对性地制定培训计划和培训内容,培训要深入、严格、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充分考虑渔民实际情况,避免“浮在面上”,为完成任务而培训,而要切实让渔民真正掌握一门技能,让用人单位乐意使用;同时,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开展如车辆修理、厨师、装修等专业技能培训,使渔民能够凭借一技之长在城市中立足。
提供坚强保障
拉网捕鱼
休闲渔业
渔家乐
正确处理工(业)渔(业)发展关系,妥善解决项目用海与渔民增收矛盾,在及时搞好项目用海立项、评估等工作的同时,以严谨、细致的工作方式和方法,认真做好养殖单位(户)的拆迁动员,及时组织好养殖物拆除,按规定兑现经济补偿,维护广大渔民利益。通过建立项目用海与“失海”渔民就业安置新机制,探索设立“渔民转产安置专项基金”,鼓励有条件的渔民自己创业,发展水产品加工、流通以及与区内相关企业合作发展家庭工业,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优惠,在信息方面建立健全服务机制,扶持有能力的渔民从事第二、第三产业。培养一批“转产渔民小老板”,带动大部分渔民自主创业,如,薛家岛烟台前村尹宝昌,原来一直从事海水养殖和潜水,2002年海域被征用后,他利用当地的海参资源以及自身熟悉海参加工技术的优势,在家里支起炉台搞海参加工,凭借过硬的质量,逐渐赢得了一定的客源;2004年注册了“老尹家”海参品牌,并独创将商标镌刻在海参上,以有别于他人加工的海参,被有关专家称为“身上带字的海参”;此后,在有关部门的帮助和策划下,对该产品进行了包装宣传推介,“老尹家”海参年加工和生产能力逐年增强,并在济南、维坊、青岛开了多家专卖店,加工车间也由原来的家庭小作坊发展到上万平米的专门加工厂区。由这个例子可以看出,要引导渔民积极从自身条件出发,多思路寻求创业的突破口,在渔民创业初期,政府应给予政策资金等各方面的大力扶持,社区、渔民联合组织应帮助渔民共同策划,提供相关的信息和服务,为渔民自主创业搭建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
同时,认真落实好各项强渔惠渔政策,经常性地组织排查基层存在的涉海涉渔社会问题,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切实加强系统自身建设,在管理行业社会事务中增强廉政意识,努力建立人民群众信得过、可依靠的海洋与渔业干部队伍,为加强和创新海洋与渔业社会管理提供组织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