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大力提高海洋环境预警报服务水平
2012-11-07王辉
王 辉
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大力提高海洋环境预警报服务水平
王 辉
上图:2012年1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视察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中心王辉主任汇报海洋预报工作
下图:李克强副总理视察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海洋预警报业务平台
“十二五”期间是我国海洋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海洋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海洋预报工作是海洋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经济发展、防灾减灾以及国防安全对海洋预报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也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2012年春节前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来到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慰问极地大洋考察队员并视察海洋预报等工作,在视察预报中心时,李克强副总理听取了预报中心关于海洋环境预警报等的工作汇报,视察了预报业务平台,听取了相关预报人员的介绍,询问了有关情况,对海洋预报在海洋经济发展、防灾减灾及国防安全等方面发挥的作用表示充分肯定,并对海洋预报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指出要以预报人员自己的辛勤劳动,更好地服务人民生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预报中心认真学习贯彻李克强副总理慰问极地大洋科考队员并视察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国家海洋局党组“三个六”的工作部署,积极落实国家海洋局党组关于海洋防灾减灾的工作要求,扎实做好海洋环境预警报服务工作,在2011年各项海洋环境预警报服务取得突出成绩的基础上,努力开创海洋预报工作的新局面,扎实做好2012年的海洋预报服务工作。
2011年工作情况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海洋系统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海洋局党组“三个六”工作部署的起步之年。2011年,在国家海洋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预报中心围绕国家海洋局党组提出的“推动六项重点工作、提升六种能力、增强六个方面意识”工作部署和观测预报与防灾减灾工作“四一二一”体系发展目标,埋头苦干,扎实工作,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海洋预警报服务工作成效突出
预报中心按照坚持陆海统筹、更好为海洋经济发展服务的根本需要,努力提高预警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圆满完成海浪、海啸、海温、海冰、海流、赤潮、厄尔尼诺、海洋气候预测、海水浴场、海上旅游休闲观光、滨海旅游度假区等常规海洋环境预报保障服务工作,稳妥有序地完成了2010/2011冬季渤黄海海冰灾害、“3.11”日本地震海啸、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汛期台风风暴潮和海浪灾害、蓬莱19-3平台溢油事故等海洋灾害应急预警报服务任务,全年共发送预警报传真7万余页,短彩信145万条,组织应急和常规预警报会商316次。
妥善应对“3.11”日本特大地震海啸。预报中心在地震发生10分钟后立即启动了应急响应,半小时内发布了海啸消息,并及时发布海啸蓝色警报,这也是中心开展海啸预警业务以来首次发布海啸警报。国家海洋局刘赐贵局长在参加“两会”期间赶赴中心参加海啸应急会商,现场指挥海啸应急工作,并对中心能够迅速响应、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并果断发布海啸解除通报提出表扬。中心在此次应急工作中连夜奋战,应急反应快、预测精度准、宣传力度大、社会影响好,得到了国家海洋局及社会各界的高度肯定。
日本福岛发生核泄漏事故后,预报中心迅速行动,立即开展放射性污染物对我国海域影响的短期预报和长期趋势预测工作,这也是中心历史上首次开展核辐射污染物的漂移扩散预测和影响评估工作。发布《核辐射污染预测信息》47期,定期参加国家核事故应急协调委员会组织的会商,代表国家海洋局发表预测意见,相关预测结论每日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为稳定社会秩序、缓解公众恐慌情绪发挥了重要作用。
专题专项预报保障服务进展显著。海洋渔业生产安全保障服务、海上搜救和溢油、大洋航线等预报系统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圆满完成第27、28次南极科学考察预报保障工作;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5000米级海试作业提供了优质的预报服务,成功预报了7月26日可以下潜的作业窗口;完成了亚丁湾军事护航、海监维权执法、海上油气生产及海洋运输等预报保障任务;参加并完成了南海海上搜救部际联合演习和2011年泛太平洋海啸演习;编制了南中国海区域海啸预警系统建设方案,获得了国家财政部的批复,使国家海啸观测预警系统建设得到持续稳定的经费支持。
预报时效、范围和预报领域不断拓展。2012年1月1日,中心在旅游卫视正式发布全球22个重要沿海旅游城市海洋环境预报,实现了海洋预报从近海近岸到全球大洋的突破;海面风场、温带风暴潮、海浪、海冰、海温和海流数值预报时效从3 ~ 5天拓展至5 ~ 7天,实现了海洋数值预报从短期到中期的突破;海洋气候预测工作扎实推进,初步形成了海洋气候监测预测业务体系,新推出了《海洋与中国气候展望》等决策服务产品;开发了南极大气数值预报系统并实现业务化运行。
海洋观测预报规划体系和规章制度建设成果显著。在国家海洋局的组织下,预报中心历时三年牵头联合编写组完成了《中国海洋观测网总体规划(2011-2020)》;牵头编写了《全国海洋预报业务体系建设方案》并上报国家海洋局;深入分析形势,广泛开展调研,制定了《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十二五”业务发展规划》;编制完成《2010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并对社会发布。
科技支撑工作取得明显进展
2011年预报中心加大新立项项目的申请和在研项目管理。完成908专项海浪、风暴潮、海冰、海雾灾害调查和评价以及气候变化、“数字海洋”等10余个专项的验收和资料汇交工作,取得了大量宝贵的一手调查和评价成果。加强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管理,“珠江口咸潮数值预报技术研究”等项目通过了验收,2011年度3个项目正式启动,2012年度 2个项目获得批准立项。预报中心牵头的1项“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通过了验收,中心承担的“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正式启动。
国家海洋局刘赐贵局长、王宏副局长视察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王辉主任在2012年中心工作会议上
加强国家海洋局海洋灾害预报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建设,召开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和2011年学术年会,实验室实体化建设大力推进,从2012年初该重点实验室全面进行实体化运作。成立了“海洋碳循环与气候变化研究重点实验室”中心级重点实验室,大力拓展中心的科研领域。科研项目实施取得丰硕成果,“海啸预警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获得“海洋创新成果奖”一等奖,“溢油应急预报系统研制”项目获得“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国际国内合作交流力度不断加大
国际交流与合作更加广泛。加强与韩国在业务化海洋学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召开了第二届中韩黄海与东中国海海洋环境预报系统研讨会,与韩国海洋开发研究院共同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成功承办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太平洋海啸预警与减灾系统政府间协助组第二十四届大会,提出了建立南中国海海啸预警与减灾系统的设想,并举办了第一次工作组会议。分别派遣访问团组赴美国、芬兰、丹麦、日本等国家进行访问交流。派遣团组赴法国、澳大利亚、韩国、朝鲜、俄罗斯等国家参加国际会议。
国内方面,与涉海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高校以及地方海洋预报机构间的合作积极推进。组织开展了对地方海洋预报机构预报员的预报业务培训以及骨干预报员的交流。密切保持同全国海洋预报系统的联系,并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及时分发海洋实时数据和初始场、预报场等业务化数值产品,加大了对地方海洋预报机构的指导力度。
产品发布及新闻宣传工作蓬勃开展
预报中心成立了宣传工作领导小组及办事机构,宣传工作组织领导得到全面加强。汛前召开汛期海洋灾害预警报工作媒体沟通会。圆满完成应对日本“3.11”地震海啸等应急宣传及发布工作,接受了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近20家新闻媒体的采访。通过电视台发布新闻报道和拉滚字幕166条,通过人民网等国家级门户网站发布报道300余篇,通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海洋服务站》栏目播出海洋预报节目1089期,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旅游卫视、中国教育电视台《海洋预报》栏目中播出风暴潮警报45期、海浪警报69期。广泛利用“5.12”全国防灾减灾日和“6.8”全国海洋宣传日等时机,举办开放日活动,增强公众海洋防灾减灾意识。积极拓展预警报发布平台,分别在新浪网、腾讯网和人民网开通了国家海洋预报台的官方微博,用户总数达到40余万。
2012年主要工作任务
2012年,预报中心将以新出台《海洋观测预报条例》为契机,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海洋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国家海洋局党组“三个六”工作部署,按照观测预报与防灾减灾工作“四一二一”体系发展目标要求,夯实基础,提高精度,强化服务,着力拓展海洋预报服务领域和范围,着力增强海洋预报公共服务能力,着力提升国家级业务中心的业务指导水平,以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开创海洋预报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全力做好2012年预警报服务工作
加强常规海洋环境预报服务工作,继续做好海浪、海冰、海温、海流、赤潮、绿潮、厄尔尼诺、海洋气候预测、海水浴场、海上旅游休闲观光、滨海旅游度假区、极地大气海洋环境预报等预报服务工作。加强风暴潮、海浪、海冰和海啸等海洋自然灾害及溢油、搜救、赤潮、绿潮等海上突发事故和生态灾害的应急预警报工作。加强海洋环境专项预报保障服务工作,重点做好第5次北极考察、第29次南极考察、“蛟龙号”7000米载人深潜海试、亚丁湾军事护航、海监维权执法、港珠澳大桥海上施工、海上油气生产及海洋运输、海岛开发等保障的专项预报服务工作。加强海洋预报公共服务和决策服务工作,积极拓展其他发布手段,充分利用网站、手机、短信、微博等媒体做好产品发布工作。
开展“五个平台”建设,加强“四个方面”工作,着力推进预报业务改革
围绕“夯实业务基础、提高预报精度、强化预报服务”的目标,着力推进中心业务改革各项工作,集中力量开展“五个平台”建设任务:建立集全球地震海啸数据分析处理、预警产品制作和分发为一体的现代化海啸预警平台;建成海洋预报支撑业务监控管理平台,实现对海洋实时观测数据、海洋站视频信号、海洋预报业务专网、高性能计算机和预报产品分发等业务的监控和管理;建成海洋气候预测业务平台,集成全球海洋、气候监测数据和预测产品;建设全国海洋预报网络服务平台,提供海洋预报产品的“一站式”服务;持续推进海洋预报人机交互平台的建设和改进,不断提高海洋预报效率和规范化水平。
加强预报技术研发、业务化应用和检验评估工作,努力拓展预报领域,重点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大力推进海洋环境渔业生产安全环境、大洋航线、海上搜救、海上溢油等预报保障专题服务系统建设工作;加强预报系统研发和业务化应用,加大全球大洋海面风场、海浪、海流、海冰等海洋环境数值预报产品的研发力度,提高全球大洋预报保障能力;建立海洋预报产品检验评估业务,定期开展预警报检验和总结工作,不断提高预报准确率;切实加强国家中心的业务指导作用,开展远程预报技术、海啸预警技术、数值预报技术等培训,加大海洋预报指导产品和同化分析产品的分发力度。
加强科技创新,稳步提高预警报技术研发和支撑业务发展的能力
根据《国家“十二五”海洋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总体部署,认真实施中心承担和参与的各类项目任务;根据业务需求,积极申报国家、部门和地方等各类科技项目,依托项目开展各类海洋环境预报系统的研发和业务化应用,不断提高近海近岸海洋灾害、海洋环境精细化预报和全球海洋环境预报服务水平,增强海洋防灾减灾和海上安全专题服务保障能力。加强国内外科技合作交流,积极推动与涉海高校及科研院所等单位的合作,加强海洋环境及海洋灾害预警报技术理论研究,促进海洋预报科研成果转化。进一步推动与发达国家和南中国海周边国家预报和科研机构的科技合作,依托中美、中韩、中意等国际合作项目,加强中国海及邻近海域海洋环境预报、南中国海及南太平洋海啸预警、两极海冰监测预报、气候变化等预报领域的合作研究。加强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和中心重点实验室能力建设,提高实验室研发水平。
推进队伍建设,拓展宣传渠道,加大宣传工作的力度
以全国海洋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全国海洋工作会议提出的“坚持文化建设,大力增强全社会海洋意识”重点工作任务,结合预报中心的实际,加大舆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做好做强海洋预报宣传工作。加强对海洋预报舆情的分析研判,尤其是对海洋灾害预警报工作的及时回应并妥善引导社会舆论;加强与主流媒体的沟通合作机制,充分发挥社会主流媒体新闻宣传的主渠道作用,向社会广泛宣传海洋预报和海洋防灾减灾工作。
2012年是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继续推进预报业务改革之年,做好全年的工作意义十分重大。截至目前,预报中心落实全国海洋工作会议精神各项工作都已部署到位,各项任务细化分解到人、责任落实到岗位,正在顺利有序推进;妥善应对了4月11日印度洋苏门答腊海域强震引发海啸,地震发生后31分钟就制作发出了第一期海啸消息,及时做出了此次海啸不会对我国造成灾害性影响的结论,有效缓解了各级政府和社会公众的担忧情绪;改造建成了海洋气候预测平台,进一步提高了海洋气候预测业务化水平。中心业务工作将以宣传贯彻落实《国务院海洋观测预报条例》为契机,按照国家海洋局党组部署,充分发挥国家级业务中心的业务指导作用,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大力提高海洋环境预警报服务水平,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全力推动海洋预报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为我国海洋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