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日道歉言语行为对比
——提出创新性分析框架解读说话人的语言表达

2012-11-07崔信淑

关键词:范畴语言表达对象

崔信淑,李 军

(1.北京林业大学 外语学院,北京100083;2.东北师范大学 留学生教育学院,吉林 长春130117)

中日道歉言语行为对比
——提出创新性分析框架解读说话人的语言表达

崔信淑1,李 军2

(1.北京林业大学 外语学院,北京100083;2.东北师范大学 留学生教育学院,吉林 长春130117)

本论文提出与因果关系及时间的经过有关的创新性分析框架,对中日道歉行为进行了分析,得出如下结论:日本人主要以惯用道歉语表示道歉,其使用比较模式化;而中国人的道歉行为则不限于某种固定类型的语言表达方式,根据与对方的亲疏程度不同,语言表达方式有很大差异。若从本论文提出的时间的经过这一点来加以考察,日本人的道歉行为更侧重现在,其次与过去也有很大关系;而中国人的道歉行为与过去、现在都有很大关系,而且与日本人相比更重视未来。

道歉行为;分析框架;因果关系;时间经过;分类范畴

一、引 言

本论文通过对在同一场景下道歉时中国人和日本人的言语行为的调查与分析,揭示中日道歉言语行为的特征,同时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探讨怎样的社会因素会影响中国人和日本人的道歉行为。

至今,对道歉言语行为进行调查并进行分类分析的实证性研究已为数不少,此类主要研究可举池田、黄、李、彭、三木、山本[1-6]等。但从本论文的角度看,上述先行研究有如下不足点:研究仅是对调查中得到的语料作为道歉策略,进行了平面地分类和分析。可是,日常生活中我们用一句话未必只表达一个意思或完成一个目的。即使是同一个语言表达,使用场景不同所表达的意思也会出现差异。道歉语言表达亦如此。所以对道歉语言表达进行分类时,只是把一个语言表达作为一个策略加以考察,并在同一个平面上分类、分析,不可能准确把握各类因素错综复杂地交叉在一起的道歉行为的实态。况且,道歉行为与其他涉及人际关系的言语行为相比,它所包含的实质内容不同。熊谷[7]指出:“如拒绝行为,它的实质内容是否定地回答对方,至于怎样才能不伤害对方感情是次要内容;而道歉行为,修复与对方的人际关系部分也包含在它的实质内容里。”由此可知全面掌握道歉行为,更加需要多方面的探讨与分析。

基于上述,克服先行研究的不足,为更全面、更客观地掌握中日道歉行为,本论文大胆提出了与因果关系及时间的经过有关的创新性分析框架,将调查中得到的语言表达范畴化,并将道歉行为置于一系列的因果关系等相互关系中考察、分析。笔者认为本论文提出的分析视点、分类基准及研究成果给道歉行为的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有助于消除中日异文化之间交流过程中所产生的误解;同时作为基础资料本论文具有重大意义。

二、分析框架

如上所述,为克服先行研究对道歉语言表达分类标准的不足,更全面地掌握道歉行为,并对其进行分析,本论文将以新的视点提出如下分析框架。即,在因果关系及时间的经过中考察、分析道歉行为。从时间经过看,道歉行为跨越过去、现在、未来。说话人因自己的过去行为所以现在道歉。而且,通过道歉试图修复和维持与对方的关系,甚至想发展与对方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因为说话人过去的行为,所以现在有必要修复与对方的人际关系,且为了修复与对方的人际关系而道歉。换言之,说话人的过去行为为原因和理由,现在道歉并想修复与对方的人际关系为结果。

从上述视点理解和掌握道歉行为,我们可以将日常生活中说话人的道歉语言表达分为以下三个范畴。第一范畴为与说话人过去行为相关的语言表达。在实际场景中此类语言表达以对事件的提及与说明的方式出现。如,“因路上发生交通事故,所以来晚了”等。第二范畴为提及说话人现在行为的语言表达。此类语言表达在实际场景中以提及道歉行为本身的方式出现。如,“对不起”“不好意思”等。第三范畴为提及说话人未来行为的语言表达。实际场景中此类语言表达具体以“今后我一定注意”“我请你吃饭吧”等,以修复和维持与对方的人际关系并向未来发展的语言表达形式出现。

如上所述,本论文将道歉行为与因果关系及时间的经过中把握,并构成道歉行为的语言表达分为三个语言范畴,分别命名为“对事件的提及与说明”、“致歉”、“修复、维持、发展人际关系”。这三个分类范畴的相互关系概念图如图1所示。

图1 道歉行为的语言表达分类及各分类范畴的相互关系概念图

笔者认为,图1所示的三个分类范畴中更重视哪一个,与不同国家的文化有密切关系,所以本论文力图揭示三个分类范畴在中日两种文化中的分布差异。但实际上三个分类范畴并不是在同一层面上水平地存在。三个分类范畴各自指向不同,它们存在于立体关系中。且三个分类范畴不是互相独立存在,而是互有重叠。

首先,说明三个分类范畴的立体关系。如,“因路上发生交通事故,所以来晚了”、“对不起”“今后我一定注意”等语言表达分别属于本论文提出的分析框架中的“对事件的提及与说明”、“致歉”、“修复、维持、发展人际关系”三个分类范畴。但上述语言表达的三个指向各不相同,即,各代表过去指向、现在指向、未来指向,并非表示同一层面的道歉。即,三个分类范畴指向不同,在立体的关系中存在。

其次,举例说明三个分类范畴不是互相独立存在,而是互有重叠。例如,“是我的过错”是提及说话人过去行为的语言表达,但同时也是提及说话人现在行为的语言表达,因为该语言表达通过表明责任而表示了说话人现在的歉意。因此可以说,“是我的过错”与“对事件的提及与说明”范畴以及“致歉”范畴都有密切的关系。再举一例说明“对事件的提及与说明”范畴和“修复、维持、发展人际关系”范畴的关系。如,“瞧!我这个胆小鬼”是提及说话人过去行为的语言表达,但从自我检讨以维护对方面子这一点看与“修复、维持、发展人际关系”范畴亦有密切关系。

三、研究方法

本论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了调查。(1)在设定的各个场景下被调查者所使用的语言表达,以自由的方式写在问卷纸上。(2)设定使用那些语言表达时存在伴随的非语言行为,从给出的选项中选择(可多项选择)。调查进行时间为2000年7月至10月。调查对象为中日各国大学2年级至4年级学生。具体为:日本人55名(男25名、女30名),中国人51名(男22名、女29名),共计106名大学生。中日大学生平均年龄分别为21.2岁、21.9岁。问卷调查设定5位对象配合4个场景,共计20个情景。5位对象以年龄的大小与亲疏关系设定为母亲、50至60岁的老师(简称老师)、50至60岁的陌生人(简称陌生人)、同龄的亲密朋友(简称朋友)、同龄不太亲密的朋友(简称疏友)。4个场景为以给对方带来麻烦的大小以及自己是否有过失而设定。具体如下①以下的场景1与场景2各设定两个不同场景是因为对象是陌生人时不太可能发生场景a。所以对象是陌生人时设定了给受话人所添的麻烦与其他的对象时设定的场景麻烦的程度大概相同的场景b。。

场景1:(麻烦大/有过失)

a.因睡懒觉,让朋友在公共汽车站等了30分钟。

b.不小心,用自行车车把碰撞了对方胳膊。

场景2:(麻烦大/无过失)

a.交通堵塞,让朋友在公共汽车站等了30分钟。

b.为了避开路上突然出现的猫,用自行车车把碰撞了对方胳膊。

场景3:(麻烦小/有过失)不小心,咖啡撒了几滴在别人包有塑料皮的书上。

场景4:(麻烦小/无过失)因被外面的大声吓一跳,咖啡撒了几滴在别人包有塑料皮的书上。

四、道歉语言表达的中日比较

本论文以上述调查中得到的说话人的语言表达为中心进行分析。

(一)语言表达三个分类范畴的中日比较

上述三个分类范畴在中日语言环境中的分布差异表示在下图2。图中所示数据为中日说话人每人平均使用的三个分类范畴的次数。

图2 中日三个分类范畴平均使用次数

从图2可以看到,总体来说,日本人主要使用“致歉”范畴的语言表达,且其使用次数明显多于中国人。日本人几乎不使用“人际关系”范畴的语言表达。而中国人主要使用“致歉”和“对事件的提及与说明”范畴的语言表达(对两个范畴的使用次数几乎相同),而且与日本人相比“人际关系”范畴的使用次数明显多。

(二)“致歉”分类范畴的平均使用次数

本论文因篇幅有限,仅以上述三个分列范畴中“致歉”分类范畴为中心进行了分析。如在研究方法中所述,本论文问卷调查依据年龄的大小与亲疏关系设定对象,依据给对方带来的麻烦大小及自己是否有过失行为设定场景,并进行了调查。下面将中日“致歉”分类范畴的使用与问卷调查中设定对象及场景的关系示在图3、图4。

如图3、图4所示,总体来说,日本人与中国人相比“致歉”分类范畴的使用明显多(对方是“陌生的长辈”时使用次数最少,但也达0.93次),而且其使用因对象和场景不同而产生的差异很小。中国人的“致歉”使用,主要因对象不同而出现很大差异。当对象是“母亲”和“亲密的朋友”时,中日出现差异最大。尤其,对象为“母亲”时,日本人的“致歉”平均使用次数1.04次,而中国人只有0.16次。

图3 对各对象的平均使用次数

图4 各场景中的平均使用次数

其次,中日“致歉”分类范畴的使用均随对象不同、场景不同而出现了差异,尤其在对象不同时差异显著。日本人对“老师”“亲密的朋友”“不太亲密的朋友”等,与自己有某种关系的对象多使用“致歉”。而中国人对“老师”“不太亲密的朋友”“陌生的长辈”等,与自己关系疏远的人多使用“致歉”,对家里人、亲密的朋友很少使用“致歉”。场景不同时中日“致歉”的使用也出现了差异,但与对象不同而产生的差异相比差异较小。具体来说,中日均在给对方所添的麻烦大小以及自己是否有过失方面,“致歉”的使用出现差异。但日本人“致歉”的使用与给对方所添的麻烦大小以及自己是否有过失都有密切相关;而中国人“致歉”的使用首先与自己是否有过失相关,其次与给对方所添的麻烦大小相关。

(三)中日道歉表达差异

以上,本论文从问卷调查得到的语言表达分为三个分类范畴,并以“致歉”分类范畴为中心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得到的主要结果如下:

语言表达的三个分类范畴中,日本人主要使用“致歉”,即惯用道歉语言表达(占全部语言表达的56%),且比中国人使用得多。同时与中国人相比其使用因对象不同、场景不同而出现的差异小。中国人的道歉行为不是以固定的某一类型的语言表达来完成,所以中国人对惯用道歉语言表达的使用和对事物的提及与说明所占比例几乎均等(各占40%),并使用人际关系范畴的语言表达明显多于日本人。而且中国人的惯用道歉语言表达的使用次数随血缘关系、与对方的亲疏关系而出现很大差异,尤其当对方是自己的母亲时中国人几乎不使用惯用道歉语言表达。

综上所述,日本人的惯用道歉语言表达的使用超越了对象及场景不同的限制,重点放在以惯用道歉语向对方道歉。而中国人的惯用道歉语言表达的使用主要与对方的亲疏关系有密切联系,所认同的社会规范是对亲人无须刻意使用惯用道歉语言表达。

五、结 论

本论文为更全面掌握中日道歉言语行为,提出了与因果关系以及时间的经过有关的创新性分析框架,将问卷调查中得到的语言表达分为“对事物的提及与说明”、“致歉”、“修复、维护、发展人际关系”三个分类范畴,并进行了对比。通过分析与考察得出了如下结论:

向对方道歉时,日本社会规范所认同的语言行为是以道歉语言表达表示诚意;主要以惯用道歉语言表达来实现,其次以对事物的提及与说明来实现。本论文提出的时间的经过解释这一点来加以考察的话,重点放在现在,其次与过去也有很大关系。而中国人的道歉与对方的亲疏程度有密切关系,主要以惯用道歉语言表达和对事物的提及与说明来实现。时间轴上与过去、现在都有很大关系,而且与日本人相比更重视未来。

本论文还对三种分类范畴之一的“致歉”进行了分析、对比,得出了日本人因对象不同、场景不同而出现的差异小;而中国人与对方的亲疏关系可导致出现很大差异的结论,笔者以为这是中日认同的社会规范差异所致。此外,因篇幅所限,未能对“致歉”分类范畴进行深层次的定性分析以及“对事物的提及与说明”、“修复、维护、发展人际关系”分类范畴进行阐述,关于此话题容当另文处理。

[1]池田理恵子.謝罪の対照研究-日米対照研究[J].日本語学:1993(第12卷第12号):13-21.

[2]黄永红.对言语行为“道歉”的跨文化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5):33-36.

[3]李军.道歉行为的话语模式与语用特点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1):11-19.

[4]彭国躍.『謝罪』行為の遂行とその社会的相関性について-中日社会語用論的比較研究[J].日本学報,1992(11):63-81.

[5]三木麻由美.関係修復ストラテジーの分類と使い分け[J].日本語日本文学,2002(14):20-29.

[6]山本さゆみ.謝罪と語用論原則[A].日本語教育論文集-小出詞子先生退職記念論文集[C].东京:凡人社,1997:689-700.

[7]熊谷智子.研究対象としての謝罪-いくつかの切り口について[J].日本語学,1993(第12卷第12号):4-12.

Comparative Study of Japanese-Chinese Apologizing Spoken Language and Behavior——Proposing Creative Analysis Framework and Interpreting Spoken Language Expressions of Speakers

CUI Xin-shu1,LI Jun2
(1.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Beijing University of Forestry,Beijing 100083,China;2.College of Foreign Students'Education,Changchun 130117,China)

This thesis focuses on the apology behaving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Japanese.In order to master the skills of Chinese-Japanese apology behavior,this thesis comes up with the creative analysis framework on cause-effect relation and time process.The paper also analyzes the investigation and draw to the relevant conclusion as follows——Japanese apologize in the regular apologizing expressions,which is a certain mode pattern type.Chinese don't have the certain mode pattern type for expressing apology.The different ways of expressing apology depend on the different relationship of speakers.

Apologizing behavior;Creative analysis framework;Cause-effect relation and time process;the three categories

H03

A

1001-6201(2012)01-0101-04

2011-11-02

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2006651570)。

崔信淑(1968-),女,吉林珲春人,北京林业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日本大阪大学言语文化学博士;李军(1969-),女,吉林吉林人,东北师范大学留学生教育学院教师。

[责任编辑:张树武]

猜你喜欢

范畴语言表达对象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涉税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以纳税人举证责任为考察对象
正合范畴中的复形、余挠对及粘合
Clean-正合和Clean-导出范畴
新闻采访中如何应用语言表达技巧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语言表达综合训练
基于熵的快速扫描法的FNEA初始对象的生成方法
语言表达与语体选择
区间对象族的可镇定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