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东部城市不同群体体育健身与消费实证研究
2012-11-07李秀芳边永红
李秀芳 边永红
(内蒙古民族大学体育学院 内蒙古通辽 028043)
内蒙古东部城市不同群体体育健身与消费实证研究
李秀芳 边永红
(内蒙古民族大学体育学院 内蒙古通辽 028043)
本文采取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访谈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内蒙古东部城市不同群体体育健身与消费实证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不同城市居民早已将健康意识提高到一个高度的认识,每天利用空闲时间在经常的锻炼着。由于缺乏科学的指导和有效的组织,不同群体锻炼者具有极强的自发性、随意性。
内蒙古东部城市 体育健身 消费意识 调查
内蒙古东部城市是多民族的居住区域,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民族共同创造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特别是城市发展规模充分体现出灿烂的体育文化。城市间相互传递着不同健身方法和活动信息。是直接触发、影响、决定消费与整个社会经济活动。这种社会活动已成为现代人群中新的经济增长点,对拉动国民经济的增长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掌握我区东部城市不同群体锻炼规律,并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坚持经常健身活动的群体与消费实证作为课题重点研究,并客观反映我区不同城市居民体育锻炼的形式,寻求不同群体体育消费理念需求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对我区东部中型城市通辽市铁路游泳馆、电厂游泳馆、赤峰市电厂游泳馆、海拉尔市东海游泳馆、牙克石市敖森游泳馆、满洲里市呼伦湖度假村、国际饭店游泳馆及东部城市街道社区、广场锻炼分段进行实地调查和访谈。对不同群体锻炼内容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为年龄在20岁~60岁不同群体年龄及职业分布、志愿参加广场社区、公共场馆健身活动的群体、愿意接受各种问卷和量表的调查、有规律健身活动史、无规律健身史的群体进行分段调查。
1.2 研究方法
为了研究需要,进行分段实地调查,发放问卷1020份,回收有效问卷921份,回收率达90.3%。
2 结果分析
2.1 不同性别体育锻炼者年龄及职业分析
图1 按年龄段统计
图2 按职业统计
图3 不同性别群体每年锻炼消费情况一览表 (单位:元)
调查结果表明,内蒙古东部城市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人群参加体育健身年龄段的比例较高,占人数比例高达的39.75%。在职业人员情况调查的群体比例分别占年龄段人数26.96%、23.74%。而女性比例较高者是中年,退休人员男女占人数比例高达27.35%,这一状况与个人的休闲时间和健身意识有直接关系。在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平时参加锻炼的程度上看,男性与女性在锻炼习惯上有明显的差异。男性比例较高者群体占人数的49.30%;次高群体占人数的38.92%;这部分学生群体居多,喜欢游泳、健身操、瑜伽、羽毛球运动项目人数较多。消费基本用于场馆费用和实物上。次高的群体占总年龄段人数的30.89%、30.19%。这些人群多数在广场、社区参加活动较多。从职业情况上看,退休人员占居比例达29.72位于第一;个体户职员和有工作职员分别第二达到24.76%、24.53%。;而学生第三达到20.99%。这个现象与学生学习忙有着一定的关系。从性别和年龄段角度上看男性群体参加活动者高于女性。而不同职员在比列上看略有差异,不显著。(图1、2)
2.2 不同性别群体锻炼的动机与目的分析
调查中发现不同城市群体参加体育锻炼是以增强体能为锻炼目的(表3),其选择目的是基本一致。体现出各城市不同群体强身健体的重视程度。不同城市男女群体花钱买健康消费的意识非常强,把参加公共场馆活动作为他们动机的首选。从预防学角度上看,如参加游泳、羽毛球、排球、健美减肥、快慢走、长跑及各种健身舞活动,他们认为是最好的预防方法。以动机选择为目的男性仍然以防治疾病为主要目的占19.52%;愉悦身心占16.10%;调整心态的占11.07%。而在防治疾病男性的选择中为第二位,女性在防治疾病选择中为第三位,这说明坚持经常体育锻炼的男性、女性在目的与动机上有一定的显著的意义。女性并在塑造形体、防治疾病、愉悦身心方面基本一致。但女性选择塑造形体的比例较高,男性明显低于女性,这于当今女中、青年群体“以瘦为美”观念成为女性不懈的追求。、
2.3 不同性别群体参加锻炼的时间的分析
在调查中发现我区东部城市不同群体在活动内容有着各自不同独特风格,体育健身活动时间安排上老中青人群利用双休日、早晚时间人群居多,离退休人群有随意性健身特点。承受运动量大小因人而异。被访游泳、羽毛球、排球、乒乓球、快慢走、长跑者认为经常坚持不同内容的锻炼能提高心肺功能,增强身体的免疫力,能强身键体、祛病减肥作用,尤其运动后能感觉到精力和活力有一定的变化,疲劳明显降低。其中一部分男女群体在长跑锻炼中是有规律的进行活动,每天早晨利用一小时跑3000~10000米左右。这说明这部分群体在潜意识里建立良好的健身意识。日常生活中将体育健身活动提升到一个高度的认识。特别男性游泳爱好者多数是以蛙泳、自游泳进行锻炼人较多,每次游游泳距离基本达到1000~2000m左右。羽毛球、乒乓球、排球爱好者时间达到60min以上群体居多;次高的达到90min以上群体居多;时间达到50min少于以上群体;时间达到30~40min以上的游泳、羽毛球、乒乓球、排球爱好者多数是初学者。这些不同城市群体锻炼所购买体育用品上看,主要以体育锻炼所需实物性结构消费为主,参与性消费和观赏性为辅。注重经济实用、实惠。服装、羽毛球拍、活动场馆等消费支出较多。
2.4 不同性别群体周锻炼次数的分析
调查得知,男性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群体每周能保持3次锻炼的人数构成比最高,占本人数的43.26%;每周达到2次者人数占18.51%,排第二位;4~5次者分别为第三、第四,达到1次或偶尔锻炼者略有差异。女性不同年龄者达到3次游泳、羽毛球、篮球、排球、乒乓球、健身操、瑜伽爱好者显然高出其他群体,占本人数的41.51%排在第一位;达到4次女性锻炼者占人数的22.41%排在第二位;达到2次者占本人数的17.69%排在第三位;达到5次锻炼人数占8.96%排在第四位;达到1次或偶尔锻炼者分别为6.34%、3.07%;排在第五位、第六位略有差异。这说明以上不同性别的群体在每周锻炼次数上由于城市在社会余闲时间分配上有显著的差异,表现出活动次数不一致,消费水平不同现象。
2.5 不同性别群体锻炼的消费水平情况的分析
从游泳、羽毛球、篮球、排球、乒乓球、健身操、瑜伽爱好者运动消费来看,不同群体、不同年龄平时锻炼是以个人购买物品消费居多,这说明“花钱买健康”的观念在不同群体思想意识中,对健康提高到高度的认识。调查中还显示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群体在日常进行体育锻炼消费上有着各自得特点。男性在游泳、羽毛球、篮球、排球、乒乓球、活动中年达到500~750元消费人数占34.21%位居第一;年消费比例达到800~900 元之间人数占20.93%位居第二;1000以上的人数构成比占本人数的18.11%位居第三;达到250~450元之间群体高于50~200元之间群体,分别为16.70%、10.06%,位于第四和第五位。而女性达到500~750元人数占31.85%位居第一;达到250~450元之间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群体占25.94%位居第二;达到800~900元之间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群体占20.28%位居第三;达到1000以上之间群体高于50~200元之间群体,分别11.79%和10.14%,位于第四和第五位。结果表明这些群体在体育健身与消费上是以购买泳衣、泳帽、羽毛球拍、乒乓球拍及球、场馆等费用上。说明日常参加健身的群体消费水平是根据个人生活水平购买实用品而定。总体男性消费水平上高于女性。男性消费水平较高除了买健身用品及支付场馆费用外,个人家庭车和油费耗费高,有些场馆较远的原因。(见图3)
3 影响内蒙古东部城市部分群体健身因素分析
经过调查发现主要影响不同群体健身因素是由于工作忙、休闲时间有限而只能利用短时间、多次数闲暇时间进行活动。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男、女群体对比中,多数是由工作忙、平时无太多的时间、是男性高于女性的第二因素。而家务琐事繁重、游泳馆、健身场馆太远,加之消费费用较高是影响女子高于男子的第三因素。随意性强、无人组织和指导是影响内蒙古东部城市部分群体健身的第四因素。
4 结论
(1)内蒙古东部城市不同群体锻炼次数男性相对高于女性锻炼次数。如男性游泳、长跑人数较多。多数人是利用周六、日、早中午、晚上时间进行健身活动,女性活动时间较长高于男性。
(2) 内蒙古东部城市多数群体有较高的健身意识,他们把健康提高到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每天坚持1小时健身活动。男性是以防治疾病为主,女性是以减肥健美和塑造形体为主。在消费水平上男性高于女性。
(3)内蒙古东部城市不同群体男、女在健身次数上每周坚持3次以上人数较多,以个人的需求进行独自、自发的进行锻炼着的人群较多。如女性快慢走、各种健身舞人数居多。
[1]钟天朗.上海市家庭体育消费的现状及对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25(2):10~12.
[2]于振峰,王庆伟,等.北京市居民体育消费现状调查研究[J].体育科学,2001(1):9~11.
[3]朱柏宁.上海市居民体育消费状况的调查及思考[J].体育学刊,1998,15:22~23.
[4]江亮.我国群众体育有关资源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4,3:40~44.
[5]风笑天.社会学导论 [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6]符国群.消费者行为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7]丁峰.中国城市社会体育演变的特征与发展前景[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5):10.
[8]王爱丰,陈永军,胡乐咏.影响江苏省城镇居民体育消费行为的若干因素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1,37(1):39~40.
[9]王凯珍.中国城市不同类型社区居民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8):1010~1012.
G812
A
2095-2813(2012)05(c)-005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