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越式跳高助跑技术在中学体育训练中的实证研究
2012-11-07卿洪刚
卿洪刚
(广州市禺山高级中学体育科 广东广州 511400)
背越式跳高助跑技术在中学体育训练中的实证研究
卿洪刚
(广州市禺山高级中学体育科 广东广州 511400)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实验法,对我校田径队5名男队跳高运动员进行研究,并针对背越式跳高助跑技术训练环节提出了相应训练方法与手段。
背越式跳高 助跑技术 中学体育 实证研究
自1968年美国跳高运动员福斯贝里以弧线助跑背越式越过2.24m的高度,获得了金牌以来,背越式迅速被世界各地广泛推广。20世纪80年代以来,跳高运动员们无一例外地均采取了背越式跳高的技术,并在此后的10年里9次刷新世界纪录。从技术结构上分析,背越式跳高的最大优势就是能充分发挥和利用助跑速度提高起跳效果,而速度完全是凭弧线助跑所产生的,是背越式跳高的根本动力来源。故而,其技术的关键环节是快速弧线助跑与起跳的紧密结合。随着跳高成绩的提高和对技术不断深入的探索研究,发现弧线助跑对提高背越式跳高效果和成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以往的教学训练实践中,对弧线助跑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技术细节的训练上重视不够。弧线助跑是背越式跳高技术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技术环节,在技术动作上须严格要求,抓好细节,精益求精。助跑技术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起跳的效果。
表1 被试个人情况
表2 被试试验前、后跳高成绩对比
表3 被试训练前后跳高成绩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一览表
据此,研究者以我校田径男队队员为被试,在背越式跳高理论基础上结合多年中学田径队训练经验,运用文献研究、数理统计、实验法等方法对背越式跳高助跑技术进行探讨,以期能为中学背越式跳高训练提供理论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以广州市禺山高级中学校田径队队员为被试。被试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大量相关专著和论述背越式跳高的文献资料,其中关于背越式跳高助跑技术的学术论文29篇,广泛了解前人创造的研究成果,力求弄清本研究领域的历史、现状及发展动态,归纳出本文的研究思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1.2.2 训练实验法
本研究以我校田径队跳高运动员为被试,进行实验研究,对他们进行一系列背越式跳高助跑技术的训练,并在实验前后分别检测并记录了被试的跳高成绩。
1.2.3 数理统计法
本研究对被试试验前后数据进行测试,数据录入Microsoft Excel 2007,经过分类、整理等环节,导入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被试训练前后 跳高成绩对比分析
表2显示,被试经过一系列的背越式跳高助跑训练后,其跳高成绩有明显提高。
表3显示,试验先后,被试成绩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这或许与训练时间较短相关。训练后,在2011年某市某区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上,除哈杰提止步10强外,其余选手都进入了前八名。尤其我校选手何梓琪以2.04M的成绩摘得金牌并刷新赛会纪录,随后并代表番禺区参加某市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以2.05米的成绩再次刷新某市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跳高纪录。而潘国培、李展生分别获第三、第五名,为我校获得团体总分第三,奠定了基础。尽管统计检验表明,成绩提高不存在显著性,但本届某区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的成绩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我校田径队跳高训练手段的效果。
2.2 背越式跳高的力学分析
跳高过程可分为三个部分:助跑、起跳和过杆阶段。助跑的目的是为开始起跳准备合适的条件。在起跳阶段,运动员发挥最大力量,以获得重心在身体离地后所达到的最大高度和身体在过杆时的角动量。离地后唯一能做的随意运动是身体的补偿运动(例如,身体的一部分通过另一部分的降低而抬高;通过减慢身体的一部分旋转,而加快另一部分的旋转)。起跳是跳高中最重要的阶段,助跑为起跳提供准备。而运动员过杆时的动作相对则显得不太重要,因为过杆中的大部分问题都是由于助跑或起跳造成的。在开始助跑时,运动员可以先走几步在开始跑,或做站立式起跑。在助跑的前期,运动员速度按渐增的方式进行,即每一步都比前一步更大更快。几步之后,调高运动员将跑得更快,步伐更放松,达到400M的速度。助跑最后两步或三步,运动员将逐渐降低髋关节。这样可有效降低速度损失。
起跳阶段定义为,从起跳脚开始触地瞬间(触地)、到离地瞬间(腾空)所经历的时间。在起跳阶段,起跳腿用力蹬地,地面以同样大小的反作用力通过起跳腿作用于人体。地面作用于人体竖直向上的力,使人体获得竖直方向的速度,从接近零增加到较大的值。在起跳阶段结束时,运动员的垂直速度决定了运动员在离地后所能达到的高度,这对跳跃的成绩是非常重要的。
为了在起跳阶段获得最大的垂直速度,运动员在起跳阶段,对地面施加的力和时间要尽可能大。若之心在起跳阶段经过较长垂直距离的运动,并产生较大的垂直作用力,则可产生较大的腾起速度。快速的助跑,有利于运动员对地面施加较大的作用力。当助跑结束,起跳腿位于身体前面时,膝关节伸肌用力阻止屈膝,但因为运动员向前的惯性,腿仍在屈曲。在这个过程中起跳腿的伸膝肌是伸长的。这种伸长刺激了肌肉,可以使起跳脚地面施加更大的作用力。换言之,快速的助跑有利于起跳阶段施加的垂直作用力。
2.3 背越式跳高的训练
2.3.1 弧线助跑
弧线助跑是背越式跳高的主要特征之一。弧线助跑能有效获得水平位移速度。身体在弧线助跑时会产生离心力,为保持平衡,运动员可须通过身体内倾以抵抗离心力保持身体平衡。与此同时也形成了降低身体重心姿势,为起跳创造了有利条件。弧线助跑能为运动员提高更高的助跑水平速度利用率,使得运动员易于创造更好运动成绩。
对中学生进行的教学和训练,建议采用走步直角丈量法来确定助跑弧线。训练时,我们采用如下几个手段:①运用各种半径弧线跑练习。半径为6~8米的圆圈跑、螺旋跑和“8”字跑;直线接弧线或直线切入圆圈跑。②借助器械练习。教师利用长的绳子连接教师和学生(学生用内侧手抓绳子的一端)。弧线助跑时,教师用力牵拉绳子以加大向心力,迫使学生躯干保持适当内倾,加强肌肉的本体感觉。③利用标志物进行弧线助跑练习。可以用小木块或海绵块作标记,放在弧线的一边或两边都放,只放单侧可以避免直线助跑,放两侧可以避免圆弧助跑和绕大弯助跑。④助跑最后一步的训练。反复进行上1~3步的起跳练习,强调最后一步上步时的起跳脚的放脚方向;在起跳点放置标志物,以控制最后一步的跑进方向;在起跳点放置起跳板,并标出起跳点反复进行起跳的练习;上一步放脚模仿技术练习,练习中强调放脚方向要正确;行进间沿大圆圈做上1~3步跳放脚练习,强调放脚的切线方向。
2.3.2 加速方式
背越式跳高的助跑路线宜采用“J”形助跑。因此,保证完成从直线到弧线的速度转换及在弧线上继续保持高速度至关重要。训练时,将学生分为力量型和速度型两种类型。为了充分利用快速助跑的速度和发挥自身力量,对于力量型学生,建议其在末段弧线的助跑上的步数应以五步为宜,小步幅高步频的完成助跑。而对于速度型学生则建议其在助跑的末段弧线上的助跑步数以三步为宜,保持高重心、大步幅、高频率的助跑方式,以便充分发挥自己的速度。然而每个学生的身体情况存在着差异性,训练时,可根据学生的特点,如他的力量素质,速度能力,身高等条件来灵活地设计助跑方式,选择最为合适的助跑方式来取得最好的起跳效果,取得好成绩。
2.3.3 助跑节奏
助跑节奏的节奏对跳高成绩有着重要作用,在实践中,我们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助跑节奏的训练。其一,根据训练要求,训练中学生借助自我意识不断调节速度。为让学生适应不同条件下都能有良好的助跑节奏感,教练员在不同训练阶段,需相应改变训练的速度、距离、密度、练习量等。其二,在训练和教学中可以用多种时间信号,给学生不断提供判断跑速以及纠正和调节跑速的信息。经常对照可逐渐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例如,教练员手计时,向学生报成绩,节拍器发出有节奏的声响等。步长感的形成主要采用按画好的弧线和步点标记进行反复助跑,不断纠正偏差,调整步长,逐渐形成准确的步长感。其三,要经常性地进行模拟比赛条件的训练。通过测验、比赛,来分析各次的助跑节奏,对照预定的助跑速度要求,从中评定控制速度的能力,找出差距,在以后的训练中继续进行调节,以求助跑节奏的更加合理和完善。
2.3.4 身体素质训练
训练时,常采用以下练习内容发展一般速度和弹跳力。如30~60米反复跑、100~150米反复跑、30~60米追逐跑等;各种行进间跳跃、跨步跳、单足跳20~30米计时、四步助跑五级跳等;高抬腿、实心球练习等手段发展学生一般速度、弹跳力、力量的训练。
对于专项速度、弹跳力、力量的训练可采用以下练习内容:弧线30米计时、全程助跑计时、后四步助跑计时、下坡跑衔接20米弧线跑计时、快速摆臂摆腿的模仿练习等;带助跑4~5步的跳跃、计时30~60米跳跃及各种跳深、跳栏架、跳台阶等;负重弓箭步走、负重蹬台阶、负重半蹲起、及利用其他器械练后群肌、小肌群力量。
4 结语
对背越式跳高助跑技术的系统训练,可明显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能帮助学生掌握并提高背越式助跑技术,进而提高提高成绩。尽管由于训练时间短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在统计检验中,训练前后跳高成绩的提高尚未达到显著性效果,但其训练效果是可观的,训练方法和手段也是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1]过家兴,等.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2]文超.田径运动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4.
[3]苏斌.背越式跳高快速弧线助跑起跳的理论探讨[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9,16(1):68~70.
[4]李国东,赵连甲.现阶段中国男子背越式跳高运动员助跑最后一步至起跳的技术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7):975~977.
[5]刘英梅,吕乙林.我国优秀男子背越式跳高运动员起跳过程运动学因子及其对起跳效果的影响[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23(2):54~56.
[6]陈燕华.试析背越式跳高助跑的水平速度与垂直速度的转换[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4):57~59.
In this paper, the use of documents and statistics,mathematical statistics,experimental method to investigate and study the status quo of the 5 male high jump athletes on the school team. Adequate training methods and means has also been suggested in the procedures of the Fosbury flop for approaching and take off in the training of the Physical Exercise in high school
Fosbury flop;the technique for approaching and take off in straddle high-jump;the PE in high school
G80
A
2095-2813(2012)05(c)-002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