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砌体结构中基础拉梁的计算分析

2012-11-06

山西建筑 2012年35期
关键词:洞口砌体剪力

王 敏

(宝鸡市民用建筑勘察设计院,陕西宝鸡 721016)

0 引言

载体桩引入我国后,经过几年的推广,由于其具有承载力高、造价低、施工周期短等优点,已在全国得到了大范围的应用。在框架结构和砖混结构中应用都比较多。在砖混结构应用中,一般为墙下布桩,桩顶设置拉梁,这种拉梁不但有平衡桩之间的弯矩的作用,还传递上部墙体的线荷载。相对原来的人工挖孔混凝土灌注桩和灰土井桩(一般为大直径桩),载体桩直径较小,一般为430 mm。这样,载体桩中拉梁的净跨就较人工挖孔桩要大,其计算跨度增大。再参照原来设计中的纵筋和箍筋配置就会偏小。现采用几种设计方法对其进行计算,以供设计人员参考。

1 工程概况

图1为某一砖混住宅楼的一个单元,此住宅楼为地上6层,地下1层(地下室),层高为2.9 m。基础采用载体桩,桩直径为430 mm,桩顶设400×600的混凝土拉梁,桩和拉梁均为C30混凝土。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为1 000 kN。先以Ⓐ轴线为例,Ⓐ轴线上桩的布置如图2所示。

2 计算分析

第一种方法为墙梁计算法,这种方法把拉梁看作托梁,跨中为拉弯构件,支座为受弯构件。这种方法考虑了上部墙体的抗弯和抗剪承载。

第二种方法为连续梁法,这种方法不考虑上部砌体的影响,把拉梁上部的荷载看成均布线荷载。

第三种方法为倒置弹性地基梁法,把拉梁看作条形桩基承台梁,这种方法考虑了上部墙体卸载引起拉梁上部荷载的变化,荷载呈三角形分布。

三种方法计算出的跨中弯矩见表1,跨中拉梁梁下部配筋见表2。

图1 标准层结构平面图

图2 基础布置图

表1 跨中弯矩 kN·m

表2 跨中计算梁下部配筋 mm2

通过表1可以看出方法3计算的跨中拉梁下部配筋最小,方法2次之。方法1的跨中弯矩和配筋受上部墙体的影响很大,尤其是受门洞位置的影响。当无洞口时,方法1算出的跨中配筋比方法3还要小,当洞口位置距离桩边较近时,跨中配筋又会很大。且这种方法对上部墙体的要求较高。

三种方法计算的拉梁支座截面的弯矩及上部配筋见表3,表4。

表3 支座弯矩 kN·m

表4 支座拉梁上部计算配筋 mm2

通过表3,表4可以看出,采用方法1计算的支座弯矩和配筋最小,在无洞口的情况下更加小。方法2的计算结果最大,但方法2和方法3的计算结果比较接近,其相差不超过10%,与方法1的结果相差比较大。这是因为方法1考虑了上部墙体对拉梁受力的影响。三种方法计算的各支座左右两侧的最大剪力及箍筋配置见表5,表6。

表5 支座左右两侧的最大剪力 kN

表6 支座计算箍筋 kN

通过表5,表6可以看出,方法1计算的剪力和箍筋配置最小,方法2计算的剪力最大。方法2和方法3的计算结果相差不大,相差不超过10%。

3 结语

通过上面三种方法的计算可以看出:

方法1受上部墙体的影响大,洞口位置对其影响很大;且这种方法对墙体的要求较高,在实际计算中不容易把握。

方法2没有考虑上部墙体的作用。

方法3在荷载中考虑了上部墙体的作用,可以用它来进行设计计算;但算出的支座弯矩和剪力比较保守,当考虑上部墙体的强度时,可以适当折减;算出的跨中弯矩比较小,没有考虑洞口的影响,当有洞口且离支座比较近时,应对其进行适当的调整。

[1]JGJ 94-2008,建筑桩基技术规范[S].

[2]GB 50003-2001,砌体结构设计规范[S].

[3]GB 50007-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S].

[4]JGJ 135-2002,载体桩设计规程[S].

猜你喜欢

洞口砌体剪力
建筑工程砖砌体施工与质量管理
砌体墙上安装摩擦型阻尼器施工技术探讨
竖向开槽砌体墙燃气爆炸动力响应及加固
高速公路隧道洞口浅埋段的施工工艺
悬臂箱形截面梁的负剪力滞效应
考虑截面配筋的箱梁剪力滞效应分析
高寒地区隧道洞口段排水系统改进措施与建议
箱型梁剪力滞效应的解耦求解
80m简支钢箱梁剪力滞系数研究
轴压砌体随机损伤本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