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职业定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2012-11-06简洁
简洁
(威海职业学院 山东 威海 264210)
关于职业定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简洁
(威海职业学院 山东 威海 264210)
职业定向心理健康教育是在分析学生个人特点和职业活动要求的基础上,以培养学生履行岗位职责所需要的职业心理素质为主要目的的教育和咨询活动,其实施内容包括知己、知彼、人职匹配三部分。结合对1360名高职一年级学生职业心理状况的调查结果,并针对不同年级高职学生的特点,应分三个步骤采取提高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措施。
职业定向;心理健康教育;职业心理素质
职业教育的出发点是“职业”,目标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与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职业教育应满足受教育者的就业需要,直接为受教育者的就业需求服务。目前人才市场信息显示:一方面,高职毕业生求职者众多,另一方面,许多用人单位招不到满意的员工。导致这一矛盾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高职毕业生职业心理素质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因此,开展职业定向心理健康教育,加强高职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培养显得刻不容缓。
笔者拟结合对1360名高职一年级学生职业心理状况调查的情况,对开展职业定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义加以探讨。
职业定向心理健康教育的界定
职业定向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指在分析学生个人特点和职业活动要求的基础上,以培养学生履行岗位职责所需要的职业心理素质为主要目的的教育和咨询活动。职业心理素质是个体为适应特定职业的需要而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的总和,包括职业需要、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职业气质、职业知识、职业技能等。
职业定向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内容
(一)帮助学生全面地分析和评价自己,即“知己”
职业理想 职业理想是个人在职业上依据社会要求和个人条件,借想象而确立的奋斗目标,即个人渴望达到的职业境界,是个人对职业活动和职业成就的超前反映。从表2中可以看出,部分高职学生的职业理想与其所学专业完全无关。表1第一题的调查结果反映出大部分高职学生缺乏长远的、明确的个人发展计划,第二题的调查结果反映出部分学生有什么工作就做什么,别人让做什么就去做什么,或者别人做什么自己就跟着做什么,职业选择处于被动状态。职业理想对个体的职业生涯具有导向、调节和激励作用,在心理咨询工作中已经发现,没有明确和切实的职业理想的学生比较容易产生学习兴趣减退、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效率低下等学习心理问题,尤其是在学习实践中遇到困难和阻力时,他们往往推卸责任、心灰意冷。因此,结合学生普遍存在的“大一的迷茫期”,在入学教育中就应帮助学生逐步建立明确的、切实的职业理想。
个人特质 在我国职业院校招生的过程中,没有对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测评,学生的个人特质与职业大多不相吻合,因此,学生厌学、弃学,导致职业教育资源的浪费。某学生在回答表1第三题时表示对所学专业“毫无兴趣”,目前就读于艺术专业,面谈咨询了解到,其理想职业是从事商业活动,就读现在的专业完全是父母的安排,目的是取得学历证书,自己对专业学习不感兴趣,将来也不打算从事所学专业的工作。《霍兰德职业倾向测验量表》成绩显示,该学生属于事业型人格,职业兴趣代码是EIS,即如果成为商人是比较适配的。一般而言,能力倾向相对稳定,而兴趣相对易变,职业能力、职业价值观、职业人格都会对职业兴趣产生显著影响。根据职业兴趣的环形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该学生比较适合的事业型工作与目前学习的艺术型专业具有中等一致性,因此,在现有条件下,可以帮助其转换对专业的认知方式,将专业学习作为其理想职业的一部分培养学习兴趣,将“敲门砖”转化为职业发展道路的基石。不同的职业对从业者的心理素质要求也不同,可以通过专业的心理测验量表,如《气质类型调查表》、《性格倾向性测试》、《霍兰德职业倾向测验量表》等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气质、性格、职业能力倾向等个人特质,协助学生对自己进行客观综合的评价,以便确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行业选择范围,明确职业发展目标。
表1 职业心理调查结果表
表2 高职学生理想职业与所学专业的比较表
图1 人格类型间的一致性与区分性图
职业价值观 职业价值观是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在职业选择方面的具体表现,是一种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自觉性、坚定性的职业选择态度和行为,对个人职业目标和择业动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表3的结果显示,“能发挥自己的能力特长”、“工资高,福利好”、“工作稳定有保障”、“工作环境 (物质方面)舒适”等是高职学生在职业选择时比较看重的因素,而“能提供较好的受教育机会”、“社会需要与社会贡献大”等均不太受关注,显示出高职学生在岗位和待遇问题上,既渴望工作稳定、轻松自由,又向往较高的经济收入,表现出职业价值评价标准现实化和具体化、职业价值目标短期化和功利化、职业价值取向复杂化和矛盾化等特点。因此,应通过开展职业定向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目标,以使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统一、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相结合。
表3 学生职业价值观选择情况表
(二)帮助学生了解目标岗位的职业心理素质要求,即“知彼”
李建松曾对网上1742个岗位的招聘要求进行了详细分析,将用人单位对求职者提出的具体要求分为三种:(1)对人际交往(合作精神)、个人素质、思想品质及职业道德、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及职业知识、领导及管理能力、意志情绪品质、处理工作的能力、智力素质、职业需求、职业情感及价值观等职业心理素质的要求;(2)对学历文凭、资格证书等方面的要求;(3)对工作经验(经历)、成功案例及作品等方面的要求。从这三种要求的关系来看,第一种要求是本质要求,是招聘要求的实质,第二、第三种要求是第一种要求的表现形式,是第一种本质要求的评价性、刚性指标反映,是以评价标准的形式反映的第一种要求。
表1第四题的调查结果反映出约有35%的高职学生对与所学专业对应的岗位要求不了解,有的甚至一无所知。因此,开展职业定向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职业目标所指的行业、职业、工种所需的心理素质结构和特点,帮助学生检验自己是否达到了这些要求,以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锻炼,不打无准备之仗。例如,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的音乐表演和教学基本技能,面向幼儿园、小学、文艺团体、企事业单位等行业,从事教学、演出、文艺活动组织与指导等工作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如果学生的职业目标是幼儿教师,那么,就应结合幼儿教师的心理素质基本结构(如图2所示)对学生进行职业心理素质的培训和潜能开发。
图2 幼儿教师心理素质基本结构图
(三)帮助学生寻求个人与职业的最佳结合点,即“人职匹配”
根据霍兰德的职业选择理论,具有每种特定类型人格的人会对相应职业类型中的工作或学习感兴趣,个人的人格与工作环境如果匹配得好,就容易适应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从而获得成功。人职的适配和对应是职业满意度、职业稳定性与职业成就的基础,开展职业定向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就是协助学生寻求、选择与自己人格类型相一致或相近的工作环境,实现人职匹配。
调查结果显示,高职学生的理想职业既因专业、性别有所差异,也表现出明显的集中性,公务员(158人,占11.6%)、企业负责人(141人,占10.4%)、工程师(139人,占10.2%)居于受调查学生理想职业的前三位,但学生的职业能力倾向却与这些职业并不相对应。以将“企业负责人”作为理想职业的学生为例,约15%的学生在解释表达能力、商业洽谈能力、事务执行能力、交际技能、领导技能、办公技能方面的自评得分均低于4分,即认为自己的这些能力低于同龄人。针对此情况,一方面应在开展职业定向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为学生创造较好的条件,提供更多机会,通过各种教育形式培养、提高学生的能力,为其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提供助力。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根据理想职业与自身能力结构的匹配情况对职业目标进行实践和校正,特别是对从事理想职业所需要的能力较弱的那部分学生,要帮助他们对自己重新进行认识和评价,并对理想职业进行再次分析,以便更加理性地对未来职业进行选择。
职业定向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对一年级学生,应遵循心理、职业及社会发展原理帮助其认识职业心理素质。一年级学生对职业的认识比较肤浅,主要来自于家庭、社会和各种媒介的相关介绍,对职业的价值和职业心理素质缺乏实际的感性认识,往往从职业本身的社会声望和自己的兴趣出发,容易陷入理想主义状态。因此,从学生入校起就应立即进行有关职业心理素质的意识、认识、引导、规划等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活动。例如,可利用宣传栏、网络、广播、电视、宿舍等阵地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社会,了解职业的心理素质需求;可邀请专家、劳模、杰出校友等做报告,帮助学生对职业心理素质产生感性经验;可对学生进行职业心理素质测评,建立心理档案,帮助其认识和分析自己的职业心理素质特点及与职业选择之间的关系,以便制定科学的职业心理素质培养计划。
第二阶段:对二年级学生,应开展能力拓展式心理辅导,帮助其培养职业心理素质。在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定位有了初步判断的基础上,可通过开展能力拓展式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开发潜能、查漏补缺。如针对表达能力、交往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自我探索能力、自信心等方面心理素质的培养,可采用演讲、辩论、征文、角色扮演、心智拓展、团体辅导等形式,设计系列训练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认清自我价值趋向,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和决策能力,设计符合自身实际的职业心理素质培养计划。
第三阶段:对三年级学生,应结合职业实践场景帮助其提高职业心理素质。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不能单靠传授或演示获得,需要在一定的职业环境中养成。现代企业特别强调的敬业精神、合作能力、创新意识、自控能力、承受能力、应变能力等素质,不是仅凭“我知道了”或“我练习过”就能真正具备的,学生必须在生产和服务的职业环境中通过磨炼才能获得和提高。三年级学生主要是在实习、实训、顶岗工作过程中,感受、印证、尝试、履行相关岗位的职业心理素质,在该过程中,可从职业定向的心理适应入手,帮助学生提高职业心理素质。例如,学生在实习实践活动中可能因期望值过高产生失落感、因不能正确认识实习产生不公平感、因适应力差产生挫折感、因不善人际交往产生孤独感、因缺乏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产生茫然感等,对学生出现的各种不适应,要及时进行心理咨询,引导学生对工作环境、工作任务、工作活动、工作需要及自身行为主动适应,在具体的职业环境中提高职业心理素质。
高职院校学生将来大多要走向企业,从事企业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工作,良好的职业素质既是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也是企业对人才评价的重要标准。将心理健康教育与专业教育密切结合,实施职业定向心理健康教育,既可以帮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全方位、多角度地提升职业素质,也可以将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到职业发展的高度,使心理健康教育在提高学生择业、就业、立业的能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1]陈淑睿.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职业心理的特点与教育对策[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6.
[2]付庆向.职业面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08,(6):24-25.
[3]张大均,余林.职业心理素质及其培训[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3,12(2):1-7.
[4]杨力.用《霍兰德中国职业倾向测试量表》探究“厌学现象”的成因——文秘班女生的职业倾向与专业匹配调查[A].全国德育教学研究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2007.
[5]刘业政,鲁建敏,赵勇,张启平.商业企业员工职业兴趣影响因素研究[J].商业研究,2009,(12):175-177.
[6]吕国富.霍兰德人格类型理论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47(4):95-99.
[7]王健.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变化与教育引导[J].高教论坛,2008,(2):13-15.
[8]李建松.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缺陷分析及其对策研究[D].南京:南京工业大学,2005.
[9]张凤,刘云艳.幼儿教师心理素质基本结构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6,(4):39-42.
[10]庞东辉.浅析三个重要的职业心理过程[J].海淀走读大学学报,2003,61(1):32-35.
[11]向群英,漆晓玲,李远惠.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期的职业心理辅导[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7(3):46-48.
G712
A
1672-5727(2012)02-0077-03
*本文系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职业定向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10GG078)研究成果
简洁(1980—),女,新疆乌鲁木齐人,硕士,威海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