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新品种田间自然病圃抗稻瘟病性鉴定
2012-11-06,,
,,
(1 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长沙 410128; 2 湘西自治州农科所,湖南吉首 416000)
2012-11-02
龙厚志(1980-),男,湖南吉首人,硕士研究生,Email:wuyuan_205l@163.com
水稻新品种田间自然病圃抗稻瘟病性鉴定
龙厚志1,2,罗红兵1,龙胜金2
(1 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长沙 410128; 2 湘西自治州农科所,湖南吉首 416000)
利用田间自然病圃,用高感稻瘟病品种做诱发,对44个杂交水稻新组合(品种)的抗稻瘟病性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福优27和福优28对稻瘟病表现高抗,富优6号表现抗病,其它组合(品种)对稻瘟病表现感病或高感病。
水稻;种质资源;稻瘟病;抗性鉴定
稻瘟病是水稻最主要的病害之一,仅湖南省稻瘟病常年发生危害面积在35万公顷左右,损失稻谷2亿公斤。化学防治稻瘟病虽然能发挥一定作用,但在病害流行时难以奏效。利用抗性品种防治稻瘟病是最经济、有效、安全的措施。开展水稻种质资源抗稻瘟病性鉴定筛选与利用研究工作,是积累利用抗稻瘟病种质资源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不断选育抗稻瘟病品种的重要环节[1,2]。笔者总结了2005年湘西自治州农科所水稻新组合(品种)抗稻瘟病性的鉴定结果。
1 试验基本情况
1.1 试验材料
44个杂交水稻新组合,其中湘西自治州农科所品比试验新组合18个,引进杂交稻新组合20个,自选杂交稻苗头组合6个。
1.2 试验地点
水稻新品种抗稻瘟病性鉴定试验田设在吉首乡小溪村洪家寨,面积0.17 hm2。试验田质地为冲积层沙壤土,肥力中上,前作为冬闲干田。试验田位于山脚,溪沟纵横,四面环山,属典型的山阴台田,日照时间短,雾露时间长,极有利于稻瘟病的发生,是设置病圃的理想区域。实践证明,每年病圃发病均重,基本能保证鉴定结果的有效性。
1.3 病圃设计
稻瘟病病圃设计的基本要求,第一要有充足的菌源量,第二要有发病的基本条件,第三要有检验鉴定结果有效性的指示品种[3-5]。根据病圃的三个基本条件要求,病圃设诱发品种“03-7053”。诱发病品种为高感病品种,植株高,茎秆粗壮,抽穗早,活着死(即在诱发病过程中茎秆是活的不枯死,穗部茎瘟枯死,穗茎瘟病菌不断地繁殖,在穗部层面连续传播为害,积累菌源,保证菌源的供给)。病圃设感病指示品种“01-6028”。感病指示品种为中感病品种,其发病程度能指示当年病圃鉴定的效果。病圃设高氮肥水平,以自然诱发稻瘟病的发生。据试验,田间稻瘟病发生轻重与氮肥施用量有密切相关性,故利用氮肥诱发稻瘟病的发生,是病圃鉴定的重要措施之一。氮肥是病圃危害的诱发增效剂,适时运用对保证鉴定结果的有效性可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1.4 试验实施
试验田于5月2日犁田,5月18日施复合肥375 kg/hm2作面肥,5月19日插秧,秧龄20 d。病圃诱发品种插植双行开厢,行距30 cm为走道,株距20 cm,厢面宽80 cm;各类鉴定品种插植2行,每行10株,共计20株,行距26 cm,株距17 cm。插秧后10 d,即5月29日用尿素150 kg/hm2拌除草剂、精草克星散施。7月下旬抽穗时,施尿素75 kg/hm2,以加重诱发穗颈瘟的发生。
1.5 实验结果调查
稻叶瘟鉴定于6月下旬至7月上旬进行;稻穗瘟鉴定,根据各类参试品种的成熟期分别于8月9日、8月26~28日、9月3~4日、9月13~15日先后多次调查。调查各试验品种的全部样本,按国际稻瘟病病圃鉴定分级标准(表1)定级每个参试品种的抗稻瘟病性。
表1 病圃稻叶瘟及穗颈瘟分级标准
2 试验结果
2.1 湘西自治州农科所杂交稻品比新组合稻瘟病抗性鉴定结果
表现高抗的组合有2个,分别是福优27和福优28,抗病组合数占11.1%,为福伊A不育系配制的组合。金优418表现感病,其余15个组合表现高感,感病组合和高感组合占88.1%。鉴定结果说明,该所的水稻抗稻瘟病育种工作需加强(表2)。
表2 湘西自治州农科所品比新组合田间病圃抗稻瘟病性鉴定结果
2.2 引进杂交稻新组合抗病性鉴定结果
引进杂交稻新组合20个,仅有富优6号表现抗病,其余19个组合均表现为感或高感稻瘟病(表3)。
表3 引进新组合田间病圃抗稻瘟病性鉴定结果
2.3 选育的杂交稻苗头新组合的抗病性鉴定结果
共鉴定苗头组合6个,组合301S/2h33和Ⅱ-32A/2h22表现中感稻瘟病,组合金23A/2h29和Ⅱ-32A/2h44表现感病,组合301S/2h33和301S/2h22表现高感(表4)。
表4 杂交稻苗头组合田间病圃抗稻瘟病性鉴定结果
3 结论和讨论
鉴定结果表明,福优27和福优28对稻瘟病表现高抗,两组合均为福伊A不育系配制的组合,这表明福伊A不育系可能对稻瘟病具有较强的抗性,可继续进一步的试验验证,以确证其在水稻抗稻瘟病育种中的利用价值。
由于稻瘟病菌可以通过突变、异核现象、准性生殖及有性杂交等途径产生致病性变异,一般的抗稻瘟品种连续种植3~5年后抗性就会丧失,因此,对已鉴定出的抗性品种(组合)也需监测其抗性的持久性。
[1] 吴祖幸,胡科能,肖放华.水稻新品种在区试中抗稻瘟病的鉴定报告[J].湖南农业科学,2004,(5):11.
[2] 甘代耀,马兴华,孙小桉,等.我省水稻区试品种抗稻瘟病鉴定[J].福建农业科技,1982,(6):18-19.
[3] 马炳田,杨 力,王玲霞,等.稻瘟病圃中水稻品系的抗瘟性评价与育种利用[J].中国农学通报,2005,(1):12-13.
[4] 李远宝.山区稻瘟病的发病条件调查[J].福建农业科技,1980,(3):12.
[5] 刘二明.水稻稻瘟病病圃建立及抗病育种优选评价[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4.
S511.024
A
1001-5280(2012)07-0018-03
10.3969/j.issn.1001-5280.2012.07.05
责任编辑:黄燕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