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水分管理方式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2012-11-06

作物研究 2012年7期
关键词:剑叶湿润深水

(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长沙 410128)

2012-10-16

*通信作者, Email:zqf_cis@126.com。

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2011BAD16B01)。

不同水分管理方式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周峥嵘,傅志强*

(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长沙 410128)

通过盆栽试验观测不同水分管理方式对水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深水灌溉产量分别比湿润灌溉、间歇灌溉、受旱灌溉超出22.6%、37.9%、55.8%,湿润灌溉水分利用率分别比间歇灌溉、受旱灌溉高0.29、0.33 kg/m3。湿润灌溉、间歇灌溉有利于水稻生长发育、干物质积累、产量形成,并提高了水分利用率,显著减少了灌水量。受旱灌溉虽节省了灌水量,但显著减产,灌溉水利用率较低。因此,采用湿润灌溉方式既能确保水稻稳产,又能显著减少用水量。

水稻;水分管理;生长;产量

传统的水稻栽培采用淹水灌溉,耗水量达6 000~9 000 m3/hm2,水资源浪费严重。目前中国灌溉水利用效率为30%~40%,作物水分生产效率不足1.0 kg/m3[1~3]。湘南地处中亚热带南部,是湖南省热量条件最为丰富的地区。多年平均气温在17.6℃,≥10℃活动积温为5 500~5 600℃,无霜期288 d,具有“湘南温室”之称。年平均降水量1 445.5 mm,是全省雨水最多的地区之一。但梯冲田、丘岗坡地面积大,降雨时空分布不匀,水利蓄积差,易造成夏秋二季旱灾。季节性干旱是影响水稻稳产丰产的主要因素,梯冲田、天水田早稻降雨丰沛,灌溉水利用效率低;晚稻移栽期缺水而难以栽植,生长期因干旱而减产。本研究旨在探明不同水管理方式对水稻生育特性、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以期为湖南省湘南丘岗区水稻节水抗旱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供试品种选用杂交晚稻组合岳优9113,全生育期115 d,由湖南农丰种业公司提供。2010年7月~10月在湖南农业大学水稻实验教学基地进行。试验土壤肥力:有机质含量为27.1 g/kg,全氮1.83 g/kg,碱解氮135.7 mg/kg,速效磷11.9 mg/kg,速效钾87.6 mg/kg,pH(H2O)6.20。试验设置4个处理,处理A:淹水灌溉(保持水深3~5 cm);处理B:湿润灌溉,即移栽返青后浅水灌溉(保持水深约1 cm);处理C:间歇灌溉(每灌1次水,待其自然消耗后,田面呈湿润状态,再灌下次水);处理D:受旱灌溉(移栽返青后即不留水层)。每个处理各15盆,盆钵高35 cm,上底圆直径30 cm。取稻田土晒干后过筛,每钵装土20 kg。移栽前7 d放水浸泡。6月10日播种,7月15日移栽。每盆移栽3穴,每穴2苗。将盆钵置于防雨棚内,无雨天揭开防雨棚。每盆施复合肥(N∶P∶K=15∶15∶15)10 g,折合纯N 150 kg/hm2,采用一次性全层施肥法。用量筒灌水并精确记载各处理每次灌水量。

1.2 观测指标与方法

分别在分蘖期、孕穗期、齐穗期取样,每个处理选取4丛代表性水稻植株,分别测量倒一叶(剑叶)至倒三叶的叶长、叶宽(叶片最宽处),用长宽系数法计算叶面积,然后分部位袋装,105℃杀青30 min经80℃烘干至恒重,考查干物质积累动态。根体积以及根生物量用常规方法进行。

从分蘖盛期开始,每隔7 d用SPAD-501型叶绿素仪测定剑叶叶绿素含量。齐穗期用LI-6400型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仪(LI-COR公司生产),于晴天9∶00~11∶00测定剑叶中部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计算水分利用率。每处理各小区测定5株。

成熟期各小区取5蔸有代表性的稻株,考查其经济性状,计算经济产量。

1.3 数据分析

利用Excel2003与DPS3.01软件处理数据。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水分管理方式对水稻植株生长的影响

2.1.1 不同水分管理方式对水稻功能叶及叶面积的影响

从表1可知,在水稻孕穗期、齐穗期和成熟期,上3叶叶面积基本上呈现深水灌溉>湿润灌溉>间歇灌溉>受旱灌溉。在孕穗期,不同灌溉处理剑叶叶长为深水灌溉>湿润灌溉>受旱灌溉>间歇灌溉,倒二叶、倒三叶叶长为深水灌溉>湿润灌溉>间歇灌溉>受旱灌溉;不同处理的叶宽,剑叶、倒二叶是湿润灌溉>深水灌溉>间歇灌溉>受旱灌溉。说明不同灌溉处理对株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受旱灌溉对叶片的影响最大,不利于功能叶的生长。齐穗期,剑叶叶长以湿润灌溉最长,受旱灌溉最短,极差为10.49 cm;叶宽以间歇灌溉最大,比受旱灌溉高出0.11 cm,其余处理间差异很小;倒二叶叶长以深水灌溉最大,分别比湿润灌溉、间歇灌溉、受旱灌溉长4.08、6.67、10.51 cm,叶宽以间歇灌溉最大,受旱灌溉最小,相差0.16 cm;倒三叶叶长以深水灌溉最大,湿润灌溉最小,极差为3.18 cm,叶宽以间歇灌溉最大,与最小的受旱灌溉相差0.18 cm。 从齐穗期到成熟期,不同灌溉处理单株上3叶叶面积降低幅度表现均为:间歇灌溉>湿润灌溉>深水灌溉>受旱灌溉。由此可见,间歇灌溉、湿润灌溉生育前中期对增加群体叶面积有益,但生育后期间歇灌溉叶片衰老速度快;深水灌溉可延缓叶片衰老;受旱灌溉抑制叶面积增长,生育后期叶片易早衰。

表1 不同水分管理方式下上3叶长宽与叶面积

2.1.2 不同水分管理方式对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从表2可知,孕穗期地上部植株生物量以深水灌溉最多,湿润灌溉、间歇灌溉次之,受旱灌溉最少,极差为24.7 g/株,深水灌溉分别比湿润灌溉、间歇灌溉、受旱灌溉高出13.2%、19.1%、44.2%。成熟期地上部植株干重湿润灌溉>深水灌溉>间歇灌溉>受旱灌溉,极差为14.4 g/株,湿润灌溉分别比深水灌溉、间歇灌溉、受旱灌溉高出10.5%、15.7%、21.9%。说明不同灌水处理对干物质积累有很大影响,湿润灌溉干物质积累多,深水灌溉、间歇灌溉比受旱灌溉光合产物积累优势强。

孕穗期根系干重以深水灌溉最多,湿润灌溉、间歇灌溉次之,受旱灌溉最少,极差为7.1 g/株,深水灌溉分别比湿润灌溉、间歇灌溉、受旱灌溉高出11.7%、29.1%、68.9%。根冠比以深水灌溉、湿润灌溉最大,分别比间歇灌溉、受旱灌溉高出12.5%、50%;根体积深水灌溉>湿润灌溉>间歇灌溉>受旱灌溉,极差为46 mL/株,深水灌溉分别比湿润灌溉、间歇灌溉、受旱灌溉高出14.3%、49.4%、59.7%。

表2 不同处理植株生物量比较

2.1.3 不同水分管理方式对株高、茎蘖动态的影响

植株株高深水灌溉>间歇灌溉>湿润灌溉>受旱灌溉,极差为15.2 cm。深水灌溉、间歇灌溉、湿润灌溉均与受旱灌溉间差异极显著(p<0.01),深水灌溉与间歇灌溉、湿润灌溉均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而间歇灌溉与湿润灌溉间差异不显著。深水灌溉分别比间歇灌溉、湿润灌溉、受旱灌溉高出2.2%、4.1%、16.1%。说明干旱严重制约水稻生长。

图1 不同水分管理方式下茎蘖数动态

从图1可知,植株茎蘖数、有效分蘖数湿润灌溉>间歇灌溉>受旱灌溉>深水灌溉,极差为3.9个/株,湿润灌溉分别比间歇灌溉、受旱灌溉、深水灌溉高出16.1%、26.9%、32.7%。多重比较表明,湿润灌溉、间歇灌溉与受旱灌溉、深水灌溉差异极显著(p<0.01),湿润灌溉与间歇灌溉差异显著(p<0.05),而受旱灌溉与深水灌溉间差异不显著。深水灌溉在分蘖盛期的茎蘖数比间歇灌溉、受旱灌溉均要多,但在生育后期有效分蘖数显著减少。因此深水灌溉对水稻分蘖有抑制作用,不利于植株有效分蘖与有效穗的形成。

2.2 不同水分管理方式对功能叶光合特性的影响

2.2.1 剑叶叶绿素SPAD值比较

剑叶叶绿素含量变化如图2示。从图可知,剑叶叶绿素含量呈S形变化。在拔节孕穗期,剑叶叶绿素含量是间歇灌溉方式最高,受旱灌溉也保持较高的含量。抽穗期,剑叶叶绿素含量以深水灌溉与湿润灌溉较高,间歇灌溉与受旱灌溉较低。在水稻生育后期,间歇灌溉与受旱灌溉仍然保持较高的叶绿素含量。

图2 不同处理剑叶叶绿素含量季节变化

2.2.2 不同水分管理方式对光合速率、蒸腾速率以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从表3可知,光合速率以间歇灌溉最强,受旱灌溉最弱,极差为2.6 μmol/(m2·s),间歇灌溉分别比湿润灌溉、深水灌溉、受旱灌溉高出5.8%、12.2%、18.3%,间歇灌溉、湿润灌溉高于深水灌溉与受旱灌溉。蒸腾速率间歇灌溉>湿润灌溉>深水灌溉>受旱灌溉,极差为3.69 mmol/(m2·s),间歇灌溉分别比湿润灌溉、深水灌溉、受旱灌溉高出6.2%、7.7%、32.9%。水分利用率以受旱灌溉最大,深水灌溉最小,极差为0.34‰,受旱灌溉分别比间歇灌溉、湿润灌溉、深水灌溉高出17.5%、17.5%、22.1%。

表3 齐穗期不同水分管理方式下光合速率、蒸腾速率与水分利用率

2.3 不同水分管理方式对灌水量及灌溉水利用率的影响

从表4可知,灌水量以深水灌溉最多,分别比湿润灌溉、间歇灌溉、受旱灌溉多出了477.83、392.64、1105.2 m3/hm2,湿润灌溉、间歇灌溉、受旱灌溉灌水量分别是深水灌溉的73.5%、62.1%、44.3%;灌溉水利用率以深水灌溉最大,受旱灌溉最低,深水灌溉分别比湿润灌溉、间歇灌溉、受旱灌溉高出12.9%、28.5%、30.6%。受旱灌溉虽然节省了灌水量,但显著减少了产量,导致灌溉水利用率较低。湿润灌溉节省了灌水量,灌水利用率较高。在水资源不足的背景下,湿润灌溉是可行的灌水方式。

表4 不同水分管理方式下灌水量及灌溉水利用效率

2.4 不同水分管理方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各处理的产量为深水灌溉>湿润灌溉>间歇灌溉>受旱灌溉,深水灌溉产量分别比湿润灌溉、间歇灌溉、受旱灌溉超出22.6%、37.9%、55.8%,差异显著(表5)。产量构成因素比较,有效穗数以湿润灌溉最多,湿润灌溉分别比深水灌溉、间歇灌溉、受旱灌溉高出1.7%、14.2%、10.2%;每穗总粒数以深水灌溉最多,湿润灌溉最小,深水灌溉分别比间歇灌溉、受旱灌溉、湿润灌溉高出10.9%、12.7%、23.6%;结实率以深水灌溉最高,受旱灌溉最低,极差为26.5%,深水灌溉分别比湿润灌溉、间歇灌溉、受旱灌溉高出5.1%、21.5%、41.9%;千粒重以间歇灌溉最大,受旱灌溉最小,间歇灌溉分别比湿润灌溉、深水灌溉、受旱灌溉高出1.7%、2.1%、6.8%。较之其他灌溉方式,受旱灌溉有效穗数、总粒数、结实率以及千粒重均减少,显著减少了产量。

表5 不同处理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注:表中同列不同英文字母表示差异显著。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湿润灌溉、间歇灌溉对水稻产量略有影响,但显著减少了灌水量,而且这种灌溉方式下水稻植株生理活动旺盛,更有利于水稻生长发育、干物质积累、产量形成和水分利用率的提高。受旱灌溉方式严重影响了产量的形成,在丘岗区无水源灌溉的条件下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增加水稻产量。如果能筛选出抗旱能力更强的水稻品种有可能获得更高的产量。

前人研究认为,田间水分过多或过少都会造成根系和冠层功能降低,不利于干物质积累[3~6]。本研究结果表明,深水灌溉水稻分蘖多,生物量大,但生育后期叶和根系易早衰。湿润灌溉、间歇灌溉促进根系生长,延缓根、叶衰老,根系生长良好,分布合理,有利于矿质营养的吸收,促进叶生长,地上干物质积累多。受旱灌溉虽然有利于根系生长,但长期处于缺水状态,不利于植株的生长和养分吸收转运,从而导致分蘖能力下降、生物量减少。因此,间歇灌溉和湿润灌溉可以提高土壤表面透气性,有利于根系生长,延长根系生命周期,从而促进干物质的积累。同时,湿润灌溉水分利用率明显高于间歇灌溉和受旱灌溉。受旱灌溉虽然节省了灌水量,但显著减产,灌溉水利用率较低。因此,采用湿润灌溉方式可以在保证产量的前提下,显著节省灌溉用水量。

[1] 张荣萍,马 均,王贺正,等.不同灌水方式对水稻生育特性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05,21(9):144-150.

[2] 杨建昌,王志琴,刘立军,等.旱种水稻生育特性与产量形成的研究[J].作物学报,2002,28(1):11-17.

[3] 杨建昌,王 维,王志琴,等.水稻旱秧大田期需水特性与节水灌溉指标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0,33(2):34-42.

[4] 彭世彰,朱成立.节水灌溉的作物需水量试验研究[J].灌溉排水学报,2003,22(2):21-25.

[5] 曾 翔,李阳生,谢小立,等.不同灌溉模式对杂交水稻生育后期根系生理特性和剑叶光合特性的影响[J].中国水稻科学,2003,17(1):355-359.

[6] 林贤青,周伟军,朱德峰,等.稻田水分管理方式对水稻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中国水稻科学,2004,18(4):333-338.

S511.07

A

1001-5280(2012)07-0005-04

10.3969/j.issn.1001-5280.2012.07.02

猜你喜欢

剑叶湿润深水
水稻回交群体剑叶性状综合评价及QTL定位
The Desert Problem
识人需要“涉深水”
基于骨架细化和坐标点计算的水稻剑叶角测量
海边的沙漠
兰花
22000kW深水三用工作船快速性分析
杨敬:深水区医改设计者
深水区医改设计者
他的眼圈湿润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