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容的角斗士——访北京市气象台总工程师、首席预报员孙继松
2012-11-06
本刊记者 张 欣
从容的角斗士
——访北京市气象台总工程师、首席预报员孙继松
本刊记者 张 欣
同事们都这样描述参加气象会商时的孙继松:瘦削的身影,总是坐在固定的位置上主持会议,讲话快速而深沉,报告准确而坚定,他就像有一股魔力,每次都能给本应紧张凝重的会场带来安定和轻松的气氛。
孙继松本人则这样形容自己感受:“重大活动之前和活动结束之后,我心情没有太大的变化”。从他的言语中我们可以读到他的沉着和自信,这份沉着和自信源自于他多年来的工作磨练和经验积累。
受地域特征影响,北京地区天气变化复杂,局地性强,同时首都的重大社会政治活动较多,对气象服务工作的要求高、影响大,实效强。在目前科学技术水平不能达到气象预报百分之百准确的情况下,气象预报工作便具有极大的挑战性。而作为气象预报战线上的一名老预报员,孙继松在每次挑战面前都能保持那份自信和淡定,更能高质量地完成每次任务,就像一位久经沙场的角斗士,没有紧张和恐惧,只有坚定和从容。
孙继松,我国现代天气预报业务领域的技术领军者之一,在灾害性天气预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面,成绩卓著,在我国预报员队伍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正研级高级工程师,国家级首席预报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强对流预报专家团队的首席专家,科研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多次获得“首都劳动奖章”。
多年来,作为北京市气象台中短期预报业务主要技术把关人,孙继松在首都重大政治社会活动和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预报的气象保障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在奥运气象服务和国庆60周年庆典活动等蜚声中外的重大活动的气象保障中,他都在关键时刻,及时确定预报结论,为预报服务圆满成功做出了杰出贡献,更为中国的气象预报水平赢得了世界声誉。
一个杰出的气象预报员
1990年,从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的孙继松来到北京气象台,在气象台预报一线从事天气预报服务和相关科研工作,一干就是二十年。在这个一般人看来非常单调枯燥的工作上,他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和热情,在平凡的岗位上,他最终闯出了一片不平凡的天地。
“做预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预报员除了要有深厚的天气动力学功底外,还要以科学的态度发现天气现象里的细节问题,根据事实得出科学结论。”孙继松说。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作为一个气象预报者,就是要为提高天气预报水平进行不懈努力。孙继松为此付出了许多心血和汗水。每次预报会商讨论前,他都必须做足了功课——对采集到的所有相关资料和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后得出预报结论,然后再回过头来一遍遍分析这些信息是否支持预报结论。“因为预报不是凭空做出来的,它是一个思维过程,是对所有资料和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后得出的结论。”他说,“得出预报结论可能是一两分钟的事,但背后需要大量的准备工作。”正是对待这看似简单的工作的那份认真和执着,成就了他的自信和从容。
出色的工作成绩让孙继松在单位成了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他几乎承担了近些年北京所有重大活动和会议的气象预报工作。2001年成为北京市气象局首位首席预报员的他,参加过国庆50周年庆典、北京财富论坛开幕式、“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奥运会等许多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每次他都能在关键时刻,及时确定预报结论,为气象保障服务圆满成功做出贡献。不夸张地说,只要有孙继松在,大家就好像吃了一颗定心丸。
以下几个工作片段可能更有助于我们了解这位气象预报员的气象人生。
第一个是2008年奥运赛事期间,北京地区天气变化异常复杂,降水天气过程明显偏多,特别是局地性天气过程多发,给奥运会气象服务和城市运行管理气象保障带来了巨大挑战。也极大地考验着预报决策者的能力、智慧和胆识。
而事实上,在此前长达七年多的奥运筹备期间,孙继松围绕奥运气象开展学术研究与技术攻关,完成了多项国家和北京市科技攻关项目,解决了一系列科学问题,攻克了多个技术难点,使北京市气象台的预报水平、气象保障能力有了显著提高,而基于上述研究成果形成的技术支撑和预报服务平台在2008年奥运气象保障业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不同比赛项目和赛程的特点,孙继松与预报人员在整个奥运期间向奥组委和有关部门提供了有针对性、滚动更新的精细化预报预警服务。最终,准确的气象预报使赛事和城市运行均没受到明显影响。特别是精细化天气预报服务助力室外赛事捕捉各种有利时机,绝大多数室外项目在不利天气条件下得以顺利进行,仅极少数室外项目做了比赛停顿或延期调整,全部赛事均在规定的赛程期内高质量完成。
第二个是来自六十周年国庆的气象保障。作为“国庆六十周年庆典气象保障专家组”第一技术负责人,孙继松全程负责国庆六十周年庆典的系列彩排、十一当天的天气预报(中期/短期/短时)把关、决策工作。在整个保障服务过程中,他没有一丝松懈。“每天早上6点多到会商室,中午稍事休息,下午5点多回家,晚饭后再回会商室”,孙继松这样叙述着他自9月25日之后每天几近相同的行程。那段日子里,会商室成了孙继松的家,盒饭也每天和他见面。9月28日,在观察天气情况时,孙继松敏锐地发现,天气状况符合对流发生的条件,30日晚北京地区很有可能会出现雷阵雨。他便在接下来的会商中不断提醒在场专家注意这一情况。30日早上会商结束后,30日晚降水时段可能会出现弱雷电现象的预报及相关服务建议出现在国庆气象服务专报中。9月30日夜里,降水如期而至,然而窗外的雨还是留住了孙继松回家的脚步。他一直坚守在会商室里,紧盯着天气形势,分析着预报资料,偶尔看看窗外的落雨。
在孙继松的带领和努力下,气象组对多次彩排期间的降水天气过程(降水起止时间、量级)把握准确,组委会也根据天气预报将9月5日的带妆彩排向后平移24小时、9月30日夜间降水起止时间、降水性质以及十一当天的天空状况的预报与实况完全一致,整个气象保障活动获得了党中央、国务院和北京市委、市政府的高度评价,孙继松再次为气象行业赢得了赞誉。
无论是重大活动的保障,还是平日的预报工作,可能出现的预报偏差及其带来的后果、社会高度关注等因素,都能让预报员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孙继松却能轻松自如地处理这些压力,甚至以苦为乐。他这样描述自己的工作心态:“抛开个人得失,专心做好预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争取最好的结果”——这同时也体现了他作为一名预报决策者应有的心理素质。
气象台老专家张明英评价孙继松:“对地方性天气的认识比较深刻,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在奥运会开幕式的预报中就一直坚持报有雨,如果没有足够的资料支撑说服他,他绝不改变。作为一名承担如此重担的预报员来说,他的精神非常可贵。”
现任北京市气象台台长、时任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乔林说:“在奥运会和残奥会开闭幕式的重大天气会商中,作为天气预报的最后把关者,孙继松肩负着更大的责任,但他所发挥的作用是无法用简单的‘重要’一词涵盖的。当有不同意见时,他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体现了他的自信,然而他的自信正是建立在对北京地区天气的全面认识和深入研究之上的。”
而在孙继松心里,预报工作不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而成为了他热爱的事业。
由于上述重大活动的气象保障过程中表现优异,2009年受到胡锦涛总书记的接见,2009年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5年、2009年两次获得北京市总工会“首都五一劳动奖章”;2008年获北京奥组委、北京市委、北京市政府联合授予“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先进个人”,被国家科技部和奥科委授予“科技奥运先进个人”, 获国家气象局、北京奥运气象服务中心“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气象服务先进个人”。
一位优秀的科研工作者
“一个好的预报员首先是一个好的科学工作者”,孙继松说。
在气象预报中每一个数据的可靠性,每一步分析的科学性,每一个结论的逻辑性都必须遵循科学法则。在预报工作中,孙继松常常会遇到一些现有科学理论无法解决的难题,会出现对一些天气过程预报不准的情况。对做好首都气象服务工作的高度责任心,推动着他在预报科研领域不断探索。
随着北京市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原有的天气预报理念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城市管理的需要,于是,孙继松将研究的重点转移到城市气象灾害预报理论和预报技术研究上来。他以北京地区天气系统演变特殊性为研究核心,十多年来潜心学习研究,在城市气象学、中尺度天气动力学、灾害性天气形成机理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具有一定创新意义的理论研究成果。
近20多年来,孙继松先后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或重要技术报告近40篇。其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报》、《高原气象》等核心学术刊物上,以第一作者或独著方式发表了具有较高创新思想的学术论文30余篇,在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上,受邀做大会报告20余次,研究成果受到了与会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
值得一提的是,孙继松一直认为,气象类的学术论文最重要的作用是传播学术观点和指导天气预报水平的提高,因此他的研究成果对于实际的预报工作有着极大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例如,《北京地区一次小雪造成路面交通严重受阻的成因分析》一文,深入探讨了气象灾害与地面环境之间存在的复杂相互作用过程,这些研究成果为后来的冬季城市气象监测和预报服务提供了科学基础,使北京地区冬季降雪预报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独立完成的论文《气流的垂直分布对地形雨落区的影响》从理论和观测研究上证实了吹向山体气流的垂直分布不同,地形动力作用造成的降水落区不同,解决了预报人员如何理解“降水不下高原”或“降水不上高原”的认识问题;《地形对夏季冰雹事件时空分布的影响研究》首次揭示了地形热力过程对对流性灾害天气的动力作用过程;《北京地区边界层急流的基本特征及其机理研究》从理论上揭示了地形热力作用是边界急流生消过程的主要因子,研究了边界层急流与中尺度局地暴雨之间的正反馈过程,指出了气象学界关于边界层急流形成原因和它在暴雨过程中的动力作用等问题上可能存在的认识偏差;《城市边界层过程在北京2004年7月10日局地暴雨过程中的作用》首次直接从观测事实揭示了城市边界层变化对灾害性天气过程的影响;《北京城市热岛效应对冬夏季降水的影响研究》、《地形与城市热岛相互作用下的β中尺度暴雨》等研究论文不仅仅被用于指导北京市的气象预报工作,更为我国的城市中尺度天气动力学研究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必将对特大城市天气预报技术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在复杂天气过程的预报中发掘某些难题去进行研究,然后在某一时刻豁然开朗——噢,原来事情是这个样子!”孙继松如此陶醉地描述着他工作中最大的乐趣,瘦削的身躯里散发着战斗力。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作为一名在天气预报领域摸爬滚打二十年的老预报人员和高级知识分子,孙继松的责任不仅仅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更担负着科技创新、培养和扶植青年科技力量迅速成长的现实任务。
气象台预报室是一个年轻的集体,孙继松把向年轻预报员传授知识和经验作为自己重要的责任,也看作是对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共产党员的必然要求。
为了帮助年轻预报员认识和把握天气变化的规律,提高预报准确率,担任北京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十年来,孙继松始终把本单位的预报员技术培训作为工作重心之一。针对不同季节北京地区可能发生的不同灾害性天气特征,也结合自身的预报实践和国内外天气预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他常年在繁忙的本职工作之外坚持为年轻预报员授课。孙继松往往能够将深奥的最新理论成果用简单、明了、预报员能够很快理解并能直接运用到实际预报工作中的语言描述出来,一如既往的从容更体现了他深厚的理论功底、学以致用的学风和研究作风。
“大气科学的终极目标说到底是提高预报准确率,科研成果获奖层次再高,如果不能在实际预报工作中体现出来,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孙继松如是说。
于是,气象台在他的努力下建立了重大天气过程及时总结制度。每次重大天气过程出现之后,孙继松就会带领预报员们认真分析预报思路和预报中的成功经验及失败教训。这一措施经过长期坚持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每次天气过程总结讨论时,大家都认真思考,踊跃发言,新预报员普遍反映这种学习方法是提高他们预报能力的捷径。
一大批年富力强的气象预报工作者,正在孙继松的带领下迅速成长。他们终将成为未来我国气象预报领域的中流砥柱。
这就是孙继松,在气象预报领域,他是一个从容不迫而又战无不胜的角斗士。
当前,首都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对气象预报和服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这位斗士的战斗还将继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