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企走出来的青年科学家
——记省监管企业优秀共产党员、太钢集团技术中心研究员李国平

2012-11-06郭静

支部建设 2012年23期
关键词:太钢双相不锈钢

■郭静

国企走出来的青年科学家
——记省监管企业优秀共产党员、太钢集团技术中心研究员李国平

■郭静

成功归于团队,成绩源自集体。李国平认为,作为一名企业基层技术人员,自己只是研发团队的一个“发言人”,没有大家的帮助和支持,任何工作都无法开展。

在太钢,人们亲切地称李国平为“我们的科学家”,言语之中透出一种荣耀和自豪。

2011年12月,李国平荣获第十二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这是太钢青年职工首次获此殊荣,他也是山西省仅有的两位获奖者之一。在省监管企业庆祝建党91周年暨创先争优表彰大会上,李国平被省国资委党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

光环和荣誉,来自不懈的努力和无私的奉献。走近李国平,你会发现这些荣誉,对于他来说是当之无愧的。

骄人的成绩

李国平,男,1975年生,山西天镇人,毕业于包头钢铁学院金属压力加工专业。1995年,年仅20岁的李国平到太钢工作,此后,一直从事不锈钢的工艺技术改进和产品开发。如今,他是太钢集团技术中心的研究员,是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面对国内外经济形势严峻、钢铁行业经受重大考验的困难,李国平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攻坚克难”的活动中。他不仅严格要求自己,而且注重发挥团队作用,带领课题组的全体成员发扬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的精神,围绕太钢不锈钢发展战略,先后在双相不锈钢、耐热不锈钢等重点品种研发攻关工作中发挥核心作用,开发成功多个工艺难度大、附加值高、资源节约型的不锈钢新品种,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产品实物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水利、石化、造船、核电等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对推动太钢不锈钢材料的升级换代及技术进步,带动地方经济转型跨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他还负责双相不锈钢的品种研发并实现系列化生产。2010年双相不锈钢开发量突破10800吨,应用领域得到进一步拓广,全面代替进口,并实现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由于双相不锈钢性能优越,制造成本较低,它近年来在世界上得到越来越广泛的使用,但能够生产的厂家却很少。于是,李国平围绕双相不锈钢产品研发,开展大量实验研究,解决了包括AOD炉氮气合金化等多项技术难题,实现了氮含量在500-4000ppm的精确控制;研究双相不锈钢的热变形机理,解决了大形变速率条件下双相不锈钢热连轧卷板边裂的难题;进行了双相不锈钢高效酸洗工艺研究;开发了保证双相不锈钢板材优越性能的热处理工艺技术;进行焊接工艺研究,为用户提供技术支持。通过双相不锈钢的研发,李国平先后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冶金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国家重点新产品奖一项,并在国家重点专业刊物及具有较大影响的国际学术会议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他负责耐热不锈钢系列产品的研发,实现了多品种、多规格的生产,2010年开发量突破23000吨,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研发出高合金耐热不锈钢系列的连铸工艺技术,解决了卷板边部粗糙的问题。开发成功309S、310S、314S等系列中卷板。围绕环保节能的循环流化床(CFB)锅炉对耐热不锈钢的需求,开发成功253MA(S30815)稀土耐热不锈钢,并解决了“不锈钢中定量添加稀土”、“冶炼过程低氧含量的控制”、“不锈钢热加工工艺”等技术难题,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填补一项国内空白,在东电、上电、哈电成功应用。稀土耐热不锈钢的开发获得了冶金科技进步二等奖、授权发明专利一项,并获得了2010年第19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

近年来,他还先后负责高氮不锈钢的研制,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地进行了氮含量大于6000ppm的不锈钢中板的工业化生产;负责军工低磁不锈钢中厚板的开发,产品表面质量及各项性能都达到了设计要求,圆满完成国防科工委下达的研制任务;主持编制了不锈钢复合板国家标准《GB/T8165-2008不锈钢复合钢板和钢带》,并颁布实施;作为主要参加人,参与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超级双相不锈钢材料制备新技术与新工艺的基础研究》、山西省科技创新计划《双相不锈钢板材工艺技术开发》的研究工作。

李国平在第12届中国青年科学奖颁奖现场

年轻有为的李国平,是太钢乃至山西省目前最年轻的正高工之一,也是太钢技术中心“515”人才中仅有的两名首席研究员之一。他先后获得2007年度山西省劳动竞赛个人一等功、2010年度太原青年科技人才奖和第五届“山西省优秀科技工作者”、2007年度太钢特级劳动模范、太钢优秀党员标兵、2009年度太钢十大优秀科技人员等荣誉称号。能够摘取中国青年科技奖,李国平为太钢以至山西争得了极大的荣誉,也因此,他成为广大科技工作者学习工作的楷模。

良好的作风

1995年,李国平从包头钢铁学院毕业来到太钢。那时年仅20岁的他,就知道一个道理,要想做好工作,就必须跟工作交朋友,而跟工作交朋友,就是要真诚地对待工作中的人和事。正是这样一种态度,使得他日后能够不断取得骄人成绩。

为人质朴、干事认真、吃苦耐劳、勇于创新,他良好的工作作风,让每一个看在眼里的人都感觉到他的出众。是锥子就不会永远被装在麻袋中。1998年,他被调到太钢技术中心不锈钢室,开始从事不锈钢的研发工作。从参加工作到找到适合自己的新坐标,他仅仅用了三年的时间。

工艺开发、质量改进、品种研发是技术中心的日常工作,时间长了就会有人觉得这工作枯燥,压力大得透不过气。李国平却从不这样认为。他认定要跟工作交朋友,就意味着他必须和工作一起分担所有的酸甜苦辣,注定要跟工作一起品尝所有的喜怒哀乐。因为把工作当朋友,他似乎总是在享受与工作相处的快乐时光,在新的岗位上如鱼得水。

潜心学习、刻苦钻研、深入现场、走访用户,李国平从不放过任何一个含糊不清的问题,从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提高的机会,从不放弃任何一个无解的结果。从对不锈钢一知半解到成长为一名不锈钢科研骨干,再到双相不锈钢、耐热不锈钢的专家,这一路的辛苦自然不必多说。他时刻瞄准国际前沿技术,积极学习国内外最先进的知识,并把它们不断地创新运用到太钢的实际生产中,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为太钢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遇到困难的迷惘,征服困难的艰辛,获得成功的喜悦,我们每个人都曾经历或正在经历着。可干上研发这一行,心情不在巅峰,就在谷底,随时随处都有落差。面对层出不穷的困难,必须跟自己不断较劲。

“按下葫芦浮起瓢。”李国平说,“难题易遇解题难,科研工作中难题背后还是难题,指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出现突发情况。技术难题没有被攻下的时候就像一座无法逾越的山,攻下之后发现不过是一张薄薄的纸。而穿越这层薄薄的纸所付出的艰辛,不亲自参与到其中的人是无法想象和体会的。”

李国平不惧任何难题。他说:“每当难题被攻克,就像上学时解答出一道数学难题一样,会感到特别满足和幸福。”

优秀的品格

成功归于团队,成绩源自集体。李国平认为,作为一名企业基层技术人员,自己只是研发团队的一个“发言人”,没有大家的帮助和支持,任何工作都无法开展。

1998年,从原太钢四轧厂调到太钢技术中心,李国平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参与开发用于长江三峡工程的不锈钢复合材料。从品种开发、工艺研究,到接触用户、开拓市场,每一项任务的完成都需要凝聚团队的力量。在李国平眼里,每个项目都像一个婴儿,需要细心呵护、精心照料,每个细节、每个环节都需要付出心血。

李国平说,研发团队需要一个承担压力和责任的管理者,需要一个组织协调和对外交涉的“发言人”,而他扮演的正是这样的角色。他明白,小成功靠个人,大成功靠团队。李国平坦言:“一个重点品种,从开发到批量生产,需要公司整个生产系统的配合,需要各个方面技术人员的合力,看着‘婴儿’从牙牙学语到长大成人,怎能让团队的光环仅仅笼罩在个人身上?”

李国平是一个乐于分享、善于合作的负责人。双相钢、耐热钢品种开发期间,他毫无保留地提供资料和现场指导,进行知识共享。遇到难题时,他提倡集思广益,尊重每个人的意见建议。短短几年,许多团队成员都快速成长为不锈钢品种开发的带头人。

张威现在已经能够独立承担项目,独立研发课题。可刚刚“自立门户”的时候,免不了心虚、没底气。他永远忘不了自己第一次当课题负责人,也是第一次面对(集团)公司领导独立汇报情况时无从下手写汇报材料的那份尴尬。桌上堆满了课题研究过程中的数据、资料,还有许多研究结出的“硕果”。可面对这些,他反而糊涂了,不知道先摆哪一个,后摆哪一个。汇报材料所能承载的内容也随之变得越来越复杂,总是写了删、删了写,越想把汇报材料弄好,就越不知道从哪里写起。看着时间一点点从眼前溜走,他忽然想起师傅李国平。可项目是自己的,跟师傅毫不相干,时间已是晚上11点了,李国平一定睡下了,打扰他合适吗?张威迟疑地拨通了李国平的电话。

“你先列个提纲,第一步写课题研发的背景,然后是研发过程,接下来是取得的进展和效果,最后写下一步的打算。你先照这个顺序写,等你初稿弄完了,不管几点都发给我看看,记得发过来后给我来个信息。”

根据李国平提供的提纲,张威坐在电脑前一点点地往下顺,等在电脑上给20多页的材料画下最后一个句点儿时,已经是凌晨3点多了。

张威把材料发到李国平的邮箱,在这个时间段他对李国平说“要看看这个材料”的话半信半疑,但他发出信息的瞬间就收到了李国平的回复:“好的”。

早晨6点08分,张威的邮箱收到了李国平发回的材料。20多页的材料被李国平用红色勾画得密密麻麻。张威知道:这一夜李国平也像他一样彻夜未眠。

第二天上班时碰面,张威很想对李国平说些什么,可是李国平行色匆匆,只是对他点了点头,笑了笑。

李国平就是这样,心底无私地带徒弟,不仅授之以鱼而且授之以渔,把他们一个个都培养成为能够独当一面的科研人才,使企业的科研团队不断壮大。

李国平说:“成绩是属于大家的,我只是团队中的普通一员。与个人的努力相比,团队的协作更为重要,靠集体才能走得更远。”

猜你喜欢

太钢双相不锈钢
喉罩双相正压通气在中老年人无痛纤支镜诊疗术中的应用
不锈钢二十辊冷轧机组横切剪的选型计算
初始能量双相电复律转复房颤进展
Y2O3–CeO2双相弥散强化对Mo合金晶粒度及拉伸性能的影响
孤胆不锈钢侠——米格-25
太钢6项成果获冶金科学技术奖
基于战略层面的环境业绩评价——以太钢为例
双相型障碍概述
太钢生产出国产首套CAP1000核电站用不锈钢
贺太钢年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