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依赖性的关系探析
2012-11-03彭桂芳
彭桂芳
(西南大学 教育学部,重庆 400715)
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依赖性的关系探析
彭桂芳
(西南大学 教育学部,重庆 400715)
为探求父母教养方式和儿童依赖性的关系以及何种教养方式下儿童的依赖性水平相对较低,特进行了此次研究。此次研究以38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依赖性量表对父母教养方式和儿童依赖性进行了系统的测量,运用SPSS软件对数据结果进行处理分析。研究发现,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依赖性存在一定的相关。
儿童;父母教养方式;依赖性
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是综合的、多方面的,对儿童而言无论是人格的建立还是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等都受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但是,现代社会节奏快、竞争强,使得父母有所忽视家庭教育。父母教养方式的不恰当催生了现代孩子的依赖性,这与现代社会的发展观念是相悖的。现代社会要求孩子自强、自立,并对自己的承诺和行为负责任。依赖性太强不利于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依赖性过强的孩子会丧失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学习能力等。当前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持续的大规模转移,隐藏在背后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逐渐凸显。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肩负着重大的使命,他们这一庞大群体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基于此,本论文力求揭示父母教养方式和儿童依赖性的关系,以期父母采取正确适当的教养方式,保证青少年儿童的健康发展。
1 “父母教养方式”、“依赖性”的界定
关于“父母教养方式”的定义,国内外不同人士有不同的定义。本研究采用张文新的定义:“教养方式指父母对子女抚养、教育中表现出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和倾向。”[1]父母为了一定的教养目的,在某种家庭教养氛围下,通过主动的或被动的教养方式、目标定向和非目标定向的教养行为,影响子女的人格和认知发展。
“依赖性是个体向他人亲近,寻求支持、认可而获得安全感的心理倾向,它是与独立性相对而言的。”[2]这种依赖性即是不能从依赖的事物那里独立出来,自己行动,自己做主,自己判断,对自己的承诺和行为负起责任的过程。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重庆市丰都中学的初中生作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380份,回收有效问卷345份,有效率91%。
2.2 研究工具及计分统计方法
本研究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该量表是1980年由瑞典Umea(于默奥)大学精神医学系C.Perris等人共同编制用以评价父母教养态度和行为的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采用的依赖性量表是Navran(1954)让16位评定者对反映依赖性的MMPI条目进行评定,最后选择57个条目编制成的量表。本研究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测查,运用SPSS(11.5)软件对数据进行录入和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依赖性结果
所选取调查对象中依赖性平均水平为26.85±6.12。其中男生依赖性平均水平为26.50±7.29,女生依赖性平均水平为28.46±6.89;留守儿童依赖性平均水平为27.46±7.17,非留守儿童依赖性平均水平为26.51±6.90。为探求依赖性在性别和是否留守儿童上是否有显著差异,特对依赖性做如下检验,具体见表1和表2:
表1 依赖性在性别上的差异检验
依赖性量表给出的依赖性参考值为:“我国成年男性分数 27.03±8.78,女性 30.68±7.71;少年男性27.13±7.97,女性 30.20±8.55。”[3]从上表可以看出,依赖性在性别上差异显著。
表2 依赖性在是否留守儿童上的差异检验
从上表可以看出依赖性在是否留守儿童上的差异性显著。
3.2 父母教养方式结果
同一被试在对父亲教养方式和母亲教养方式的评价上的结果不一样。就345名被试的平均水平来说,在“情感温暖(理解)、过分干涉、拒绝、否认、偏爱被试”方面表现出对母亲教养方式的评价高于父亲,而在惩罚严厉上表现出对父亲教养方式的评价高于母亲。具体结果见表3。同样对父亲教养方式和母亲教养方式分别在性别、留守与非留守儿童上做差异性的检验,具体结果见表3、表 4、表 5、表 6。
表3 父亲教养方式在性别上的差异检验
表中数据显示,父亲教养方式在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几个维度上男生的评价得分高于女生,而在情感温暖(理解)上女生的评价得分高于男生。
表4 母亲教养方式在性别上的差异检验
表中数据显示,母亲教养方式在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几个维度上男生评价得分高于女生,而在情感温暖(理解)上女生的评价得分高于男生。
父亲教养方式在
表5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上的差异检验
从表中可以看出,父亲教养方式在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这几个维度上留守儿童的评价得分高于非留守儿童,而在情感温暖(理解)、偏爱被试这两个维度上非留守儿童的得分更高。
母亲教养方式在
表6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上的差异检验
从表中可以看出,母亲教养方式在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这几个维度上留守儿童的评价得分高于非留守儿童,而在情感温暖(理解)、偏爱被试这两个维度上非留守儿童的得分更高。
3.3 父母教养方式和依赖性的关系
为检验父母教养方式和依赖性是否存在关系,特对父亲教养方式和母亲教养方式分别与依赖性进行相关性检验,具体结果见表7、表8。
表7 父亲教养方式与依赖性的相关性
从表7可以看到,父亲教养方式中过分干涉、偏爱被试、过度保护这几个因子和依赖性成显著的正相关,而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这三个因子和依赖性的相关性不显著。
表8 母亲教养方式和依赖性的相关性
从表8中可以看出,母亲教养方式中情感温暖(理解)、偏爱被试这两个因子和依赖性成显著的正相关,而在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上和依赖性的相关性不显著。
4 分析与讨论
4.1 依赖性在性别和是否留守儿童上的差异性的分析
4.1.1 依赖性在性别上的差异性的分析与讨论
从研究结果可知,在男女依赖性得分上,女生较男生更高,即女生往往比男生具有更强的依赖性。这点比较符合女性的实际情况,因为女生基于多方面的原因,相对没有男生独立。这既与传统的社会风俗习惯有关,也跟女生所处的环境有关。在日常生活中,女生往往得到了很多保护,相反却失去了自主抉择的机会。依赖性在性别上的差异显著说明性别对依赖性存在一定的影响。
4.1.2 依赖性在是否留守儿童上的差异性的分析
留守儿童较非留守儿童具有相对较强的依赖性。多数人认为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缺少来自父母的直接照顾,各方面应该较非留守儿童更加独立。但事实并非如此,留守儿童表现出了更强的依赖性。留守儿童由于缺少来自父母的直接关爱,即使是在其他亲人的照顾下,心理上始终和非留守儿童存在一定的差异。加上多数没能在孩子身边的父母会因为内疚,而以金钱或是其他物质的形式来补偿孩子,这种教育方式正好助长了孩子的依赖性。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依赖性在是否留守儿童上的差异性显著。
4.2 父母教养方式在性别上和是否留守儿童上的差异性的分析
4.2.1 父母教养方式在性别上的差异性的分析
父亲教养方式中情感温暖(理解)、过分干涉、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这几个因子在性别上的差异性十分显著,而在偏爱被试上的差异性不明显。母亲教养方式中,情感温暖(理解)、过分干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这几个因子在性别上的差异性显著,而在惩罚严厉和偏爱被试这两个因子上差异性不明显。男女生相比,无论是对父亲还是母亲,其情感温暖(理解)这一因子都是女生高于男生,这可能是父母更容易给女儿以情感温暖和理解。相反男生更容易体验到父母的惩罚严厉和父亲的拒绝否认、过分干涉,这可能与男生的独立性和反抗性有关。从父母教养方式中偏爱被试这一因子上可以看到,无论是父亲教养方式还是母亲教养方式,在性别上的差异检验中这一因子表现都不显著。
4.2.2 父母教养方式在是否留守儿童上的差异性分析
父亲教养方式中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这几个因子在是否留守儿童上的差异性检验显著,情感温暖(理解)、偏爱被试、过度保护这几个因子在是否留守儿童上的差异不显著。母亲教养方式中,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这几个因子在是否留守儿童上的差异性显著,在过分干涉、偏爱被试、过度保护这几个因子上的差异性检验不显著。
不论是父亲教养方式还是母亲教养方式,非留守儿童对父母的评价在情感温暖(理解)上的评价都比留守儿童更高。这可能是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而言,与父母接触的时间更多,他们和父母之间的关系比留守儿童和父母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而在惩罚严厉、过分干涉、过度保护上,留守儿童的评价得分更高,这说明父母虽然不在身边,但是对孩子的要求并没有降低。父母都想自己的孩子成才,即使不在孩子的身边,仍然以一定的方式向孩子表现出了关爱,导致过度保护比非留守儿童更多。
4.3 父母教养方式和儿童依赖性关系的分析
从表7可以看到,父亲教养方式中过分干涉、偏爱被试、过度保护中这几个因子和依赖性成显著的正相关。而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这三个因子和依赖性的相关性不显著。从表8可以看出,母亲教养方式中,情感温暖(理解)、偏爱被试这两个因子和依赖性成显著的正相关,而在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上和依赖性的相关性不显著。在父母教养方式和依赖性的相关性上,父亲教养方式和母亲教养方式有着一定的区别。
父亲对孩子的过分干涉、过度保护会使孩子的依赖性变强。母亲对孩子的关爱、情感渗透,使孩子更多地感受到温暖和理解,但同时也滋长了其依赖性。但是不论是父亲还是母亲,只要对孩子偏爱,就更可能导致孩子的依赖性相对提高。
从表7和表8中可以看出,父母教养方式和儿童依赖性有一定的相关性。从表中我们还可以看出,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相互影响,同时发现父母教养方式下的维度与儿童的依赖性显著相关。此外,母亲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理解)、偏爱被试和父亲教养方式中的拒绝否认对男性儿童的依赖性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根据巴斯克的亲子互动理论,很大程度上是儿童自身的特点,比如年龄、性别、行为等影响了父母对孩子的教养行为,即父母会自主地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来采取相应的教养方式。此外,从表7、表8的对比中我们可以发现,父亲教养方式相比母亲教养方式对孩子的依赖性影响更大。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父亲对孩子的人生观、道德观、社会价值观的形成有着很大的影响,而母亲则更多地参与了孩子的情感调适、感情交流等活动中。诚然,在依赖性上,父亲对孩子的影响就更大。
[1]张文新.城乡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的比较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44,49.
[2]翁晖亮.儿童依赖行为[J].中国社区医师,2004,(6):36.
[3]纪术茂,戴郑生.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最新研究与多类解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285,366.
Analysis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s’Educating Style and Children’s Dependency
PENG Guifang
(the Department of Education,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China)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find 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arents’educating style and children’s dependency and how is its significance relatively low.In the study,380 students are 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using the EMBU (EMBU)and dependence scale as the measurement tool,analyzing data with SPSS software.The result is that there is significance between them.
children;parents’educating style;dependence
G620
A
1674-5787(2012)01-0101-04
2011-12-26
彭桂芳(1989—),女,重庆云阳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责任编辑 闫桂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