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杭州地铁空间的犯罪防控规划与设计

2012-11-03徐公社

浙江警察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杭州市号线杭州

□李 洋,徐公社

(1浙江大学,浙江杭州 310028)(2浙江警察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3)

论杭州地铁空间的犯罪防控规划与设计

□李 洋1,徐公社2

(1浙江大学,浙江杭州 310028)(2浙江警察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3)

随着2012年10月杭州地铁一号线的开通,地面犯罪活动势必也会延伸至地下交通沿线与站点。因此,有必要前瞻性地全面考虑地铁空间治安、防控犯罪的规划与设计。建议:扩宽地铁空间,尤其是站台、出入口、换乘车道;设计多个地铁出入口,简化出入口、出入通道设计和换乘方式;增加地铁内的光亮度,24小时保持充足的照明;明示逃生标志和安全指示,设置清晰的地形图;安装监视摄像头,消除地铁内的巡逻监控盲区;尽量采用圆柱设计,在地铁轨道两侧设置避险空间;提高巡逻密度,提供多途径的报警方式,完善报警系统。

地铁空间;规划与设计;犯罪防控;犯罪预防设计理论;杭州

一、引言

现代化城市的发展需要人口聚集,而人口快速增长迫切需求各种配套设施。杭州市是世界著名的国际旅游城市和我国长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近几年,随着杭州市流动人口的持续攀升,城市道路交通已经不堪重负,严重制约了杭州旅游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经国务院批准,杭州市为解决城市空间容量和功能严重不足、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生活空间狭窄等问题,拟建设数条地下铁路运输线路(以下简称地铁)。然而,地铁作为城市地面空间延伸的社会公共场所,具有人员流动密集、空间狭小等特点,常常成为犯罪分子作案的理想地点。盗窃、抢劫、强奸等犯罪在地铁空间中时有发生。笔者拟基于建筑物规划与犯罪预防理论,借鉴西方国家及国内其他城市的经验,加以比较研究来探索杭州市地铁站点规划和治安空间设计,以期有效防控地铁犯罪现象。

二、杭州地铁发展的现状与展望

(一)杭州市地铁建设概况。杭州市地铁建设规划规模为10条线路,总计长为375.6公里。另外,还有瓜沥线、瓶窑线、临浦线和杭临线四条轨道交通。预计至2020年,杭州至少能开工十条线路中的大部分及瓜沥线。

杭州地铁规划自1986年就开始筹划,最初是为解决西湖周围的客流高峰问题而设计成的环湖轻轨。2001年,经国务院批准,余杭与萧山两市划归杭州市,由此,《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正式出台,在该规划中杭州提出了“城市东扩,旅游西进,沿江开发,跨江发展”的城市发展方向。为配合新的城市形态和发展,拓展三副城和六组团,杭州地铁规划方案确定由总长约177公里的5条线路组成。据报道,杭州地铁一号线将于2012年10月1日之前建成通车。①

(二)杭州市地铁建设发展阶段。

1.起始阶段:1984年,杭州市有关部门着手研究杭州市轨道交通规划。1995年5月,完成《杭州市轨道交通一期工程预可行研究报告》,首次提出部分线路走地下,诞生了真正意义上的“地铁”概念。2002年6月6日,杭州市地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立,杭州地铁建设正式有了自己的组织。但2003年1月,国务院对于地铁立项严格审批的会议召开后,地铁项目“冻结”。直到2005年6月1日,国务院审批通过了杭州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

2.中期阶段:2007年3月28日,杭州地铁一期工程正式动工。杭州地铁一期工程由地铁1号线、地铁2号线和地铁4号线部分线路组成,总长68.79公里,总投资349.36亿元。杭州地铁2号线萧山段于2008年9月底正式动工开建。地铁2号线一期工程起于萧山区蜀山街道的章潘桥村,经萧山、江干、下城、拱墅、西湖五个行政区至文二路与丰潭路交叉口的丰潭路站,线路全长30.5千米,总投资约105亿元,计划在2012年建成通车。2010年建成包括1号线和2号线累计长度达到82公里。地铁1号线预计在2012年国庆节前建成通车。

3.后续阶段:五年内开通运营地铁1号线、2号线一期、4号线一期,开工建设2号线二期、5号线、6号线一期等,城市轨道交通总里程达到200公里。

(三)杭州市地铁经济现状与前景分析。杭州地铁推进杭州市商业的迅速发展。杭州地铁连接了主城区与三大副城,在原有各个区域商业规划的前提下,地铁的开通,很有可能促使几个新兴商圈的形成。如以滨江站、滨和路向外辐射的滨江商圈;以九堡站、九堡东站向外辐射的九堡商圈,以下沙东站、文泽路等向外辐射的下沙商圈等。杭州地铁一旦开通运营,将对整个杭州市的商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杭州地铁与房地产业开发前景。地铁的出现吸引了不少开发商的“注意力”。地铁在改善交通状况的同时,也使得沿线地产不断增值。再加上杭州地铁采用的“地铁+物业开发”的运营模式,因地制宜地开发了大型居民房产、写字楼和商场。《物权法》第136条规定,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在土地的地表、地上或者地下分别设立,这也为“地铁+物业开发”运营模式提供了充分的法律依据,也促成了地铁沿线房产市场繁荣的景象。

杭州地铁为广告市场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地铁的开通给广告提供了大量的发展空间,开启了广告发展的新时代。各种商品、服务广告将覆盖整个地铁过道,由于人流量巨大,地铁广告的价位也将会居高不下,这也将成为地铁经济效益中的一项重要收入。

三、地铁运行空间与犯罪预防设计理论

(一)地铁运行空间的特点与犯罪类型。地铁作为一种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其在设计和施工上与其他交通工具都有所不同,有其自身独特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往往容易被人利用,诱发一些犯罪行为,如盗窃、抢劫、抢夺、强奸等。

1.地铁运行空间具有封闭性,容易滋生侵害财产类犯罪。由于地铁利用的是城市的地下空间,因而地铁的运行空间受到了技术、设备、经济等方面的限制,使得地铁空间相对封闭、狭窄。这也为犯罪分子实施犯罪活动创造了便利的条件。深圳地铁警方就曾破获过一起在地铁内盗窃的惯犯团伙,该团伙经常在地铁及其附近作案,给地铁周边的治安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据法新社报道,法国巴黎大区的交通警力部门在2007年收到两万宗报案,其中盗窃案为13863起,占全部案件总数的69.2%。②

2.地铁运行空间内人员集中、成份复杂,易成为犯罪分子袭击的对象。地铁对缓解城市交通状况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上下班高峰期,乘坐地铁的人会增多,人流量特别大,这也容易被犯罪分子所利用,尤其是对恐怖分子而言,在地铁里发生犯罪行为可以较易达到他们的犯罪目的。并且,一旦地铁中发生了恐怖犯罪,将会造成人员和财产的重大损失。例如,1995年日本东京奥姆真理教发动的东京地铁沙林毒气事件死亡12人,受伤人数高达5000余人。③

表1 1995年-2010年世界各国地铁恶性犯罪人员伤亡情况统计表④

3.地铁环境设计复杂,人员疏散困难。地铁交通往往修建在地下数十米深,并且由于要注意地面建筑、地下管道、通信设施等,造成了地铁的通路比较曲折,从地面到达地铁、从地铁轨道到达站台、地铁线路之间的换乘都有较远的距离,出入和换乘都比较麻烦。因而,一旦发生如纵火、投毒等犯罪活动时,疏散地铁中高密度人群的工作将非常困难,极易造成较多的人员伤亡。

(二)空间规划设计与犯罪预防理论。地铁运行空间是地铁犯罪的一个重要载体,因此改变地铁空间的环境与设计是创造可防控犯罪空间的有效手段,也是实现预防犯罪的主要途径。法国学者龙布罗梭在1899年所著的《犯罪原因及其治疗》中将犯罪因素划分为9项,其中环境因素和人口密度因素都和空间环境有关。城市空间环境因素与城市治安、犯罪等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正如日本犯罪学专家伊藤滋指出的“城市犯罪受城市的物理环境条件和空间特性的影响,有时环境及空间形式的不同,能导致犯罪种类、发生过程及犯罪属性的不同”。⑤犯罪受空间环境因素的影响,而空间设计又从不同角度影响着公共空间环境。

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纽曼在其著作《防卫空间》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环境预防理论,其意义是:通过改变和保护环境,限制和消除便于犯罪的条件,预防犯罪的发生。其认为,现代城市环境给犯罪提供了机会,那么通过环境规划与设计消除盲点,改变和消除有利于犯罪的条件和环境,就可以减少城市的犯罪发生数量。

另一种现行的犯罪预防理论是“情境预防”。情境预防理论的实质是通过管理、设计等方式,建立一种特定的预防犯罪环境,通过减少犯罪之机会而预防犯罪。情境预防的基本方法包括:提高犯罪难度,提高犯罪风险,降低犯罪回报,减少犯罪刺激和排除犯罪借口。

正如纽曼所说,“既然我们不能抑制人们的犯罪动机,我们何不从犯罪的目标与条件上去限制犯罪。”通过对空间环境的规划与设计,制造一种 “防卫空间”。利用空间环境与犯罪预防之间的关系,通过改变地铁运行空间的环境与规划设计,创造预防地铁犯罪的“防卫空间”,有效防控地铁空间中犯罪的发生。

四、杭州地铁空间预防犯罪之规划

笔者以为将环境预防理论和情境预防理论运用到改善杭州地铁环境的规划与设计中,要求地铁的建筑设计师结合杭州地铁线路的具体布局,合理设计地铁站的物理环境,尽可能地消除犯罪盲点,创造不利于犯罪发生的防卫空间。建议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杭州地铁的空间环境规划与设计。

(一)扩宽地铁空间,尤其是站台、出入口、换乘车道等。扩宽站台、出入口、换乘车道的空间,一方面可以减少上下班高峰期或是旅游旺季的拥挤现象,地铁中拥挤的环境往往是盗窃等犯罪的有利时机,犯罪分子得手后也很容易隐匿逃跑。因而通过拓宽地铁空间,加速人员流动,减少拥挤现象,可以有效防控盗窃等财产性犯罪的发生。另一方面,拓宽站台、出入口等,可以方便人员往来和在紧急情况下的人员疏散,以减少甚至避免紧急情况下的人员伤亡。

虽然这样设计会增加地铁建设的成本,但是从防控犯罪和安全的角度出发,则具有治安方面的重大意义。

(二)设计多个地铁出入口,简化出入口、出入通道设计和换乘方式。应合理设计多个地铁出入口,既能够及时缓解主通道上的人流压力,又可以有效地缓解众多乘客在单一出入口的拥堵现象,防止踩踏、秩序混乱现象的发生,还能够减少犯罪者隐匿的机会,并可以增加受害人逃脱的可能性。

在地铁设计中,还应当简化出入口设计、出入通道设计和换乘方式。从地面进入地铁,往往要经过数个拐角和较远的一段距离,有些地方还要经历上下电梯和楼梯,通道曲折漫长,这样不仅不利于被害人逃生,而且还增加了犯罪分子的逃跑的可能性,无形中提高了犯罪分子的犯罪成功率,增加了乘客的危险。因而,应当尽可能地简化出入口、出入通道和换乘车道的设计,以更好地缩短被害人逃脱的时间,提高逃生的概率。

(三)增加地铁内的光亮度,24小时保持充足的照明。充足的照明对于防控犯罪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除了地铁站台以外,列车、轨道、疏散通道等都要保持高亮度的照明。强度大的光照会对犯罪分子造成心理上的震慑作用,让其产生一种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的感觉,以致于不敢轻易实施犯罪活动。另外,用光照增加地铁空间内的通透性,可减少暗处死角,这样就增加了对地铁内空间的天然监控,从而保障人员活动的安全性,降低犯罪的可能性。

(四)明示逃生标志和安全指示,设置清晰的地形图。在地铁站,通道及地铁轨道沿线都应该设计出清晰的指示系统,尤其是逃生标志和安全指示。在出入口和换乘通道处,还应当设置清晰的地形图,让乘客明确自己的方位和目的地。

在标识的设计上,还应当注意标志的大小及颜色对比度。很多城市的地铁站内标志只有手掌大小,在紧急情况下不容易发现。因而指示的字体和图案要简洁易懂,颜色对比要鲜明,必要时可以借助反光灯。也可以借助交通灯的做法,用红、黄、绿等辨识度高的颜色来设置逃生标志和安全指示。

(五)安装监视摄像头,消除地铁内的巡逻监控盲区。监视摄像头对犯罪分子具有一定的威慑作用,杭州地铁在设计建造过程中应该大胆借鉴这种做法。据报道,纽约市地铁通过对地铁站点增设监视摄像头,使得地铁内的犯罪案件逐年减少。对于此类国外地铁治安管理的成功经验,杭州地铁在建造过程中应该充分借鉴。当然,应当保证摄像头的有效性和全面性,以更好地消除监控盲区。

(六)尽量采用圆柱设计,在地铁轨道两侧设置避险空间。地铁站点与轨道沿线的立柱,建议尽量设计为圆柱体,避免四方柱体。因为建筑物的棱角容易产生死角,阻挡视线,并易发生人体刮擦事故,不利于治安。

目前一些城市的地铁轨道两侧只有很窄的一个通道供工作人员使用,用来对地铁轨道进行日常维护,其宽度完全不能满足突发性犯罪时人的逃生需要。因而,杭州地铁在设计时可以适当增加轨道两侧的宽度,形成一个应付突发事件的逃生空间。若遇爆炸、纵火、毒气等犯罪时,可以快速方便地疏散地铁内的乘客。

(七)提高巡逻密度,提供多途径的报警方式,完善报警系统。国内外的治安管理实践表明,地铁站的犯罪率高低,与当局配备的治安管理力量以及监控设备的多少直接相关。地铁区域内配备充足的巡逻警力,有利于扩大治安管理的范围,增加乘客的安全感。杭州地铁还在兴建的过程中,相关部门应当在正式运营之前,组建并培训一支高素质的地铁交通警察队伍。通过提供多元化的报警方式,完善报警系统,可以有效的防控犯罪。如在地铁站及地铁通道的两侧设置公用电话,方便公民报警。还可以在地铁沿线设置安全区域,在地铁站内安装按铃报警系统。

五、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未来杭州地铁将成为杭州市民与游客们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地铁也必将与民众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地铁运行空间内发生各种犯罪活动也许在所难免。因此,笔者从地铁空间自身的特点出发,运用情境预防理论,认为杭州地铁在地下空间规划和设计上应当通过合理科学的环境设计创造出可防卫空间,减少犯罪的机会,有效地防控犯罪的发生。通过拓宽地铁空间,增加地铁出入口,简化地铁出入口、出入通道和换乘方式的设计,增加照明,设置清晰的标识,尽量采用圆柱设计,安装监视摄像头等方式减少监控盲区,提高犯罪的难度、风险以及犯罪成本,以防控地铁站点和沿线犯罪案件的发生。

注释:

①参见:《地铁时代的下沙,更加生气勃勃》,载《钱江晚报》2012年3月28日A5版。

②参见朱景汉、刘玉峰:《地铁犯罪及其防范对策研究》,载《广州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03期,第19页。

③参见木下贤:《东京地铁的安全对策》,载《都市快轨交通》,2007年06期,第23页。

④参见朱景汉、刘玉峰:《地铁犯罪及其防范对策研究》,载《广州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03期,第20页。

⑤参见伊藤滋 [日](夏金池、郑光林译):《城市与犯罪》,群众出版社1988年版,第1-2页。

[1]金康锡.谁来保障地铁安全——韩国大邱地铁火灾的教训和启示[J].中国减灾,2005(09).

[2]朱景汉,刘玉峰.地铁恶性犯罪防控研究[J].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5).

[3]翁里,郑蕾.论情境预防犯罪理论在地铁治安中的应用[J].武汉公安干部学院学报,2009(04).

[4]沈国娣,徐菲繁.城市犯罪防控与环境设计[J].法制与经济,2007(02).

D631

A

1674-3040(2012)03-0081-04

2012-04-22

李洋,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2011级法律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领域:城市规划法等;徐公社,浙江警察学院侦查系教授。

(责任编辑:荣 华)

猜你喜欢

杭州市号线杭州
1号线,上海地铁零的突破
杭州
2020?年中国内地预计开通?91?条城轨交通线路
杭州地铁1号线临平支线接入9号线通信系统的改造
风景如画的杭州市卖鱼桥小学
《杭州市行道树修剪技术规范》编制的必要性探讨
G20 映像杭州的“取胜之钥”
杭州
杭州旧影
杭州市城乡协调发展的薄弱环节与深化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