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走单骑
——专访海洋卫士杨昕
2012-11-03撰文孙洁
撰文/孙洁
千里走单骑
——专访海洋卫士杨昕
撰文/孙洁
编者按:
杨昕作为蓝丝带海洋协会的第一批海洋卫士之一,独自一人从天津出发,沿中国海岸线,一路骑行到达三亚,这一路他都看到了什么?目前我国海滩垃圾状况如何?对于大海他有着怎样的情结?听杨昕为我们一一道来。
这一路看到了海滩随意丢弃的生活垃圾:意识的薄弱导致垃圾的随意丢弃。
一眼望去,海边有相当一部分垃圾是由渔民制造的,还有一些渔村村民在自家门口随意丢弃垃圾,像福建等地有很多人是住在船上的,产生的生活垃圾就很自然地丢到海里,只不过他们以前丢的都是大海比较容易分解的东西。如今主要是塑料制品,并且他们处理生活垃圾的手段也只是集中焚烧,根本没有垃圾处理厂。
“这一路进行过一定的宣传,但那些海边的村民很多人不会听你的宣传。生活习惯以及社会风气一旦养成,对于外界给出的一些灌输,他们本能地进行排斥。比如你跟他们讲垃圾别这么扔,他们不会有所触动,还会觉得你多管闲事。发放给村民的一些传单,有的人会留着,有的人就会扔掉,而扔掉这些宣传单就等于又一次的垃圾污染。对此,可能需要大量的宣传和一定的管制才能产生效果。”杨昕说道。
这一路看到了“新圈地运动”的养殖业 :海水水质恶化,海滩垃圾的源头之一。
其实贝类、虾类等海产养殖,对大海造成的危害要比人们自身产生的生活垃圾大得多。像养殖虾类,过一段时间就得换水,因为它们需要很多饲料,其中可能还含有一些化学物质,由此产生的垃圾排放到海里,就会产生相当大的污染。“骑行经过山东各个沿海城市,由于海产养殖,有些区域的海水都是臭的。另外,养殖虾类要用很多的泡沫、塑料瓶等物品,用过之后便随意丢弃到海中,因此海中很多的漂浮物就是这些东西。”杨昕如是说。
个人往海边扔垃圾,并不是说有专门的海岸线,就跑过去乱扔。其实这种生活垃圾还是挺少的,好多垃圾都是养殖产生的,使用的很多东西都是一次性的,很多塑料制品,包括浮球,用坏了自己无法处理就向海里丢弃。
由于养殖业的发展,圈起了海域并进行承包养殖,使得这一路很多海岸线都没法到达,只能绕路,也有保护得比较不错的海岸线,但被当地人管制成了风景区,得买票进入。
沿路处处可见的海滩垃圾
这一路“看上去很美”的海景房:背后带来的是人口密集,环境压力加大。
不是保护区的海岸线,很多地方便开发房地产,尤其是山东沿海,顺着海边走,二十多千米全是楼盘,一个楼紧挨着一个楼,密密麻麻的全是所谓的“海景房”。像文登等地遍布房地产开发的海景楼盘,早已不是当地居民所在地了。鲁山再往下也有这种趋势,海岸沿线规划的全是楼房。
“对于房地产开发产生的垃圾,其实只要有人,就肯定有污染。”杨昕介绍道。沿海的一些城市,其他季节几乎是一座空城,一到了夏天,人们都跑去“海景房”避暑了。在海边盖楼,不像以前的那种原生楼,原生老百姓制造垃圾的力度是很有限的,有些穷困的地方,瓶子能反复使用。如今有钱的人可不一样,因而产生的海滩垃圾特别多。
基本上这种环境的压力具有临时性的特征,海边这块区域到了夏天一下子人口密度特别大,对环境造成的压力也瞬间加大。杨昕笑言:“人不是一般的多,沿海地区整个就是一座城。并且拥有‘海景房’的人们可能是抱着来这边度假,也没必要去针对环境采取保护行动的心态,不会过多地关注自身行为对海滩产生的影响。”
当然这个事情是一把双刃剑,凡事都有个过程,2002年的三亚湾就比现在差得多,而现在再去三亚湾,情况就好很多,当地人开始有一定的环保意识,还有人去海滩捡拾垃圾。
经过这一路的骑行,深刻感觉到个人力量还是太微小,需要唤醒更多人的环保意识。从小事开始慢慢做,说得多了、宣传的力度加大了,老百姓慢慢就被培养起一种意识。作为海洋卫士更要身体力行,先从影响身边的人开始。
☆ 对话杨昕
记者:您这次骑行的路线是怎样安排的?
杨:从天津出发,顺着海边一直到广西,然后到达三亚。
一路看到的垃圾
记者:一共花了多长时间?
杨:两个月左右吧。
记者:那您在这之前是怎么成为海洋卫士的,或者说什么原因促使您去做这个事情的?
杨:首先我从小是从海边长大的,家住天下第一关——山海关,对大海有着特殊的情结。而成为海洋卫士恰恰是在独自计划骑行时,去上网搜一些线路,碰巧看到他们举办的这个海滩、海岸线保护的活动。我觉得参与这个活动特别有意义,现在确实需要全民来关注海滩,个人力量是微弱的,环保也不是个人行为。所以说,这一路上,能帮他们做点宣传,对自身也是一个提高。因为以前我玩户外,也只能自身做到环保,没有去对外宣传,也没有做进一步的事情。
记者:您此次骑行有何感受,今后有没有进一步的计划?
杨:今年下半年打算从天津到丹东、漠河至呼伦贝尔再绕回来,往北这一段会继续沿路走一下,另外还准备做点公益方面的事情。
以前就是驴友们自己定的规矩,到哪产生的垃圾都带走,不用一次性餐具,注重环保。原来是自身环保,现在是想用自己的方式去影响更多的人,以后就做公益文化宣传的桥梁,看看其他NGO都在做什么。走之前没这个想法,当时不想再做公司了,觉得现在的人都比较难接触,但通过跟NGO组织接触,我觉得人心还不是特别差,所以决定回来重新注册一个公司,以后要做的事情少一些商业性,自然点、简单点,认识更多的公益人士,做一些更好的事情。
这一路骑行给我带来的收获就是越原始的东西越好,去了很多地方,物欲的杀伤力太强,其实,人情还是比什么都重要。
杨昕作为蓝丝带海洋协会的第一批海洋卫士之一,独自一人从天津出发沿中国海岸线,一路骑行到达三亚
记者:这一路遇到最危险的事情是什么?有想过放弃么?
杨:特别危险的情况倒是没有,就是被7、8条狼狗追过。另外,晚上夜宿在山里时,万籁俱寂,周围什么都没有,一个人就会害怕。而这种害怕是因为不知道前方有多远,或者周围不知是什么东西发出窸窸窣窣的声音。放弃倒是没想过,因为当时要放弃的话还是得回去,还是一样的黑暗无助,所以硬着头皮往前走,总能战胜困难。害怕了,就看脚下的一束小灯柱,黑暗总能过去的,挺过去你就更加强大了。
还有一次我骑到晚上11点才找到能住的地方,曾去派出所借宿过,当时是在山东的一个边防派出所,周围都是滩涂和芦苇,还是一片保护区,根本没法扎营,幸好那些警察让我写了份保证书就免费住了一宿。
记者:这一路有没有什么比较有特色的地方?都遇到过什么有趣的事?
杨:浙江有一个叫花墙的小城,靠着一片大海,是天然的港湾,一条很小的路穿过这个小城,民风特别淳朴。整个环境都没有被过度开发过,自然、纯净,像它的名字一样富有诗意。这次在黄河镇住过20块钱一晚的旅馆,当时恰好碰到那边收棉花,凌晨四点钟,满街全是人,全国各地的人到那去收棉花,特别的热闹,跟开集会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