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心理转变及适应性分析——以福州市晋安区为研究区域

2012-11-02唐聪松吴春燕邹妮花童娣云钟添德

台湾农业探索 2012年2期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心理

唐聪松,吴春燕,邹妮花,童娣云,钟添德

(福建农林大学作物科学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新生代农民工指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年龄在16~30周岁之间,虽已进城在异地务工,但户籍仍在农村的青年,目前全国约有1.5亿人。新生代农民工和老一代农民工二者在身份、地位、待遇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是在务工目的、消费观念、文化水平二者又有所不同,因此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呈现出了一些与老一代农民工群体迥然相异的特点。简要的概括这群体的特点有:特殊的时代性、特殊的发展性、身份的双重性、主体地位的边缘性[1]。但又因为他们所处的年龄阶段与同龄人有共同的人格特性,这些对其日后的职业生涯和人生轨迹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费孝通的《生育制度》曾提到,“当我们仔细分析自己的烦恼原因时,便不难发现我们心中有着两个自我:一个是理想的自我,另一个则是现实的自我”[2]。当理想和现实存在冲突时,人们会感觉沮丧,甚至失去信心,理想最终被慢慢排挤掉。在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受到体制和自身素质的束缚,理想和现实交织碰撞,致使他们在心理上处于尴尬的境地,各种诸如相对剥夺感和强烈不满情绪、过客心态和抵触情绪、自卑心理和孤独情绪等心理问题产生较为普遍,这对于他们在城市的生存和发展是不利的。因此,分析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心理问题,并提出防范措施和化解机制,将有和谐社会稳定发展。

1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心理状况

1.1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心理的转变情况

1.1.1 外出就业动机由改善生活向感受生活、追求梦想转变 传统农民工外出就业动机为改善比较饥馑的生活状态。而新生代农民工外出就业动机则带有明显的感受生活、追求梦想的特征[3]。数据显示,关于外出就业动机选择“出来挣钱”的,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农民工高达76.2%之多,70年代的农民工占34.9%,80年代的农民工只占18.2%。

1.1.2 单纯要求实现基本劳动权益的诉求向追求体面劳动和更深层次的发展机会转变 新生代农民工不仅要求实现基本劳动权益,而且对劳动权益有着较高的主观诉求,表现为对行业、岗位选择和单位规模的选择更高要求,体现追求体面工作和更深层次的发展机会。调查发现(表1),新生代农民工在行业选择上以制造业和服务业居多,比例高达92.1%;而在建筑业和农业选择上则仅占4.8%;在岗位选择上以文员或质检员和服务员的比重为21%,呈上升趋势,而选择普通工人和后勤服务人员的比重则是呈下降趋势。

表1 传统、老生代两代农民工在行业、岗位和单位规模选择上的比较

1.1.3 职业角色由农民向工人转变,职业发展定位由既工又农向非农转变 新生代农民工从学生到工人的角色转换,很大程度上由于他们在情感上疏离农村,在职业角色上认同实际职业身份而非户籍身份,在职业发展定位上倾向于非农职业[4](图1)。

一项调查显示,对于职业身份,在新生代农民工中,认为自己是农民的仅占22.3%,比老一代农民工低32.5个百分点,认为自己是工人或打工者的占32.3%,高出传统农民工10.3个百分点;而在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农民工中,这一差异更加明显,认为自己是农民的仅占11.3%,这一比例几乎是传统农民工的五分之一,认为自己是“工人或打工者”的占34.5%,这一比例是传统农民工的2倍多。

图1 新、老两代农民工未来发展方向的比较

1.1.4 农民工由城市过客心理向期盼在务工地长期稳定生活转变 传统农民工亦工亦农的打工经历造就了他们城市过客心理。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新生代农民工研究报告,在新生代农民工中,有60%的人准备将来“在打工的城市买房定居”,远远高于20.6%的农业流动人口整体水平。数据对比说明,新生代农民工在务工地长期稳定生活的愿望强烈。

1.1.5 维权意识由弱变强,维权方式由被动向积极表达转变 传统农民工自我维权意识弱、维权能力低,自身权利受侵犯时,常采取忍气吞声或被动恳求的方式解决。而新生代农民工比传统农民工有着更强的平等意识、维权意识,对获得平等的就业权、劳动与社会保障权、教育权、政治参与权、话语权,以及基本公共服务权等方面,都比传统农民工有更高的期待,维权方式也由被动向积极表达转变[5]。

1.1.6 由忽略外出生活追求向期盼精神、情感生活需求得到更好地满足转变 总体平均年龄约为23岁左右的新生代农民工,正处于婚恋、思想彷徨期和情感高依赖期,他们渴望在外出就业的同时,也希望爱情能够有所收获,思想可以交流,困扰能够倾诉。

1.2 社会心理转变的适应性分析

1.2.1 政府加大教育投入,农民工受教育水平提高 国务院高度重视增加财政教育投入,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在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我国财政支出在教育方面的投入持续增长,越来越多的人在文化教育问题上受益,受教育文化水平在不断提高。在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中显示,外出从业劳动力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9.8%。而新生代农民工中接受高中及以上教育的占26%。可见,新生代农民工在受教育程度上,与传统农民工有较大差别[6]。

1.2.2 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农民工对生活有更高要求 与传统农民工相比,正处于婚恋期、思想彷徨期和情感高度依赖期的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不稳定且渴望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同时也希望能在务工地找到属于自己的另一半。传统农民工在租赁房和自有房中居住的只有20.1%;在当前,新生代农民工有租赁房和自有房的比例占37.7%。可见在经济水平发展的同时,新生代农民工对生活有更高的要求。

1.2.3 社会培训机构增多,新生代农民工素质提升 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程度、职业技能水平落后于城市劳动力市场的需求,阻碍他们在城市里就业,难融入城市生活圈的关键性问题。少数新生代农民工接受过专业技术教育的,而大多数仍停留在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阶段。所以这样的情况,各类教育培训机构通过探索政府、企业与社会共同推进农民工教育和培训的新路径,以更多渠道、层次、形式开展农民工职业培训和素质教育。让新生代农民工通过再学习掌握新技术,提升自己的整体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1.2.4 国家法律体系在不断完善,农民工的法律意识逐渐增强 我国是法治国家,主张依法治国。随着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农民工的权益也不断的受到保护。新生代农民工通过不同形式和渠道了解相关的内容,在生产生活侵权案件中,懂得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样是对于农民工讨薪的问题,传统农民工认为“不违法则讨不回钱”;而新生代农民工则是通过法律途径,寻求法律援助来讨得所欠薪金。可以看出后者的讨薪方式更加理性、更加有效,体现了农民工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增强。

2 福州市晋安区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心理分析

2.1 晋安区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心理现状

晋安区新生代农民工在受教育程度上以初中为主。其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年,低于城镇经济活动人口的水平(9.5年),但高于农村经济活动人口(7.1年)。这表明,这些年轻人受过良好教育,相对老一代来说拥有较强的知识积累和专业技能(图2)。

图2 晋安区农民工受教育情况样本数据分析

在政治权利上,从调查中了解到,福州晋安区新生代农民工中,仅19.3%在外出打工后有参与村委会的投票选举,且投票形式各异,新生代农民工选举意愿的真实表达受到一定的负面影响;在经济地位状况上,有相当一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生活有较为充分的收入保障,经济地位比较外出前有了较大的提高;在身份认同状况上,晋安市民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态度有待改善[7],同时高达45.7%新生代都渴望将户口迁至城市,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对城市身份认同程度也在逐步提高(图3)。

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心理适应性转变,很大程度体现在他们每天生活的环境中。一方面是他们对行业的选择,选择怎样的行业,与什么样的事物长期接触,对其心理形成及心理行为表达具有重大影响。老一代农民工主要从事制造业和建筑业,而新生代农民工主要从事制造业、住宿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行业,这说明新生代农民工在选择行业时,不仅看重岗位的工资水平,也很看重企业提供的工作环境和职业前景,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心理更倾向于选择较体面、较安全和有发展前景的工作岗位(图4)。另一方面则体现在他们对业余生活的利用,不合理的时间利用往往来源于消极的社会心理。根据调查得知,福州晋安区新生代农民工从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从事建筑业的比例较低,业余时间利用上越来越向电子信息,科学文化等方向发展,面对面聊天和收听录音机方面有明显下降(图5)。

图3 在身份认同上市民与新生代农民工态度的对比

图4 晋安区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行业分布

图5 新老一辈农民工业余时间利用对比

2.2 晋安区新生代农民工易出现的社会心理

2.2.1 对身份的认知和评价上,呈现出模糊性、不确定性和内心自我矛盾性 一方面,城乡二元结构的削弱使得农民工实现了从农民到工人的角色转换;另一方面,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又阻碍政府对其身份的制度认同,于是角色转换与身份转换的背离使得农民工陷入身份认同的困境,形成“新二元结构”和自我隔离,难以融入城市。总之,福州晋安区新生代农民工在对自己身份作总体性的认知和评价时,呈现出模糊性、不确定性和内心自我矛盾性[8]。

2.2.2 价值取向发生变化 与传统农民工相比,福州晋安区新生代农民工消费意识增强,权利意识增强,自我发展意识增强,市民化意识增强。还是有一大部分的新生代农民工希望户口迁至城市(图6)。同时,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之消极表现也很明显。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反感农业的思想严重,亲情意识较为淡漠,道德在一定程度上迷失。由于各方面原因,新生代农民工渴望融入现代城市文明,却遭到了城里人的冷眼对待。强烈的被排斥感加剧了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的焦虑心理,促使他们更加自卑和敏感,个别甚至产生了强烈的被剥夺感以及仇视社会的心态。

图6 新生代市民对户口迁至城市的意愿程度

2.2.3 心理情绪问题增多(1)自卑心理和悲观情绪。农民工是农村户口,在就业、生活、医疗、教育等许多方面不能和城里人有同样的待遇。新生代农民工大多生活在生存环境差、社会地位低、生活不稳定的农民工家庭中,总觉得低人一等,易产生了自卑感。(2)失衡心理影响情绪。与城市居民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的巨大反差,使得新生代农民工在心理上对政府有疏离感,感到自己的付出和收获不成正比,容易产生失衡心理和对政府、社会的失望情绪。(3)受挫情绪。很多农民工只身一人外出务工,缺少亲人关怀。加之他们的务工劳动条件差,劳动强度大,业余文化生活少,这使不少新生代农民工形成封闭的心理,缺乏人际交往,产生了极大的受挫情绪。(4)压抑心理和怨恨情绪。新生代农民工的过客心理使得他们对城市缺少归属感和责任感。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农民工经常受到个别城市居民的不公正对待。直接伤害了农民工的自尊心,从而容易产生农民工与城里人的对立怨恨情绪。(5)被剥夺心理和抵触情绪。不公平的分配问题易使新生代农民工产生强烈的被剥夺感,这种心理不断蔓延,必然引发新生代农民工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出现反社会心理,甚至将出现抵触行为。

3 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防范与风险化解机制

3.1 提高自身素质,拥有一技之长,消除他们的自卑感和虚荣心

新生代农民工离开学校不久,知识接受能力强,但没有专业技能和完善的独立思想体系,为了能让新生代农民工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需要其自身与社会的共同努力。首先,要加强他们的文化、技术和良好的生活就业习惯,政府和企业要组织进行各种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转变他们的思维模式。其次,要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提高维权能力,改变“新生代”遇到权益受损时不知所措、忍气吞声的状况,使他们成为学法、守法、用法的新型农民工。再次,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他们加强对社会的正确认识,以便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后,要增强他们的自信,克服自卑、害怕、忧郁等消极心理,摆正态度,积极适应。

3.2 正面引导传媒,改变社会偏见,渐渐消除农民工的消极情绪

大众传媒作为信息交流与传播的媒介,对农民工的思想及心理问题也有很大的影响[9]。加强对舆论的正确引导,有利于改变社会对农民工的看法,改变城市人带着有色眼镜看农民工的情况。增加对这一群体的人文关怀,努力开展各种文化和娱乐活动,改变农民工活动单一的结构,丰富他们的生活,使他们以更加愉悦和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中去。一方面可以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促进个人的发展;另一方面又有利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3.3 继续不断改革和完善法律体制,为农民工提供法律保障

中国的户籍制度与其他国家有所区别,带有等级色彩,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环境造成不利影响。要想改变这一状况首先就要加强制度改革,针对户籍制度进行改革,给农民工的就业、婚姻和日常生活提供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减少农民工的后顾之忧。与此同时也要对法律体制进行完善,给农民工提供一个切实有效的制度保障。

要想完善这一制度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首先,政府有关部门要建立以农民工为中心的法律咨询和援助的组织和团体,更好地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服务;其次,政府要加大财政的投入,提供财政保障;再次,提供法律援助的机构要简化手续,及时受理农民工的问题,消除他们的顾虑,鼓励农民工通过有效途径解决问题。此外社会各界要关注农民工,进行广泛的社会捐助,解决援助资金不足的问题。

3.4 政府应努力保护农民工的权利和权益,在制度上更具规范性

要克服新生代农民工的消极情绪,政府必须消除造成农民工消极心理的根源性问题,制定相关的行政法规保护他们的权利和权益。(1)进一步消除户籍制度的影响,慢慢模糊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区别,消除实际上存在的农民与非农民身份的限制。可积极采取过渡措施,大力推广居住证制度;(2)建立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为农民工提供失业、养老、医疗、住房等社会保障。多渠道改革医疗保险制度,向新生代农民工扩展失业保险范围,完善养老保险措施,做到老有所养,完善农民工子女教育保障措施;(3)拓宽农民工民主参与渠道,各地政府按比例将新生代农民工纳入党代会、人大和工会职工代表大会,拓宽他们参政、议政的政治渠道。

3.5 用人单位要重视农民工心理,并自觉保障其合法权益

用人单位要重视农民工心理健康状况,组织专业人员、采用专业的心理健康评估体系对农民工心理生活质量现状进行评估,举办心理咨询宣讲与培训,帮助农民工缓解心理压力,提高耐挫能力;对于有心理问题的农民工,建立“个性化”矫正档案,开展心理矫治。

用人单位在同新生代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时,应为农民工办理五险一金。五险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一金指的是住房公积金。而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这三种险是由企业和个人共同缴纳的保费,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完全是由企业承担的。

4 结语

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心态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着这一群体社会心态在未来的总体趋势。关注新生代农民工将让我们对这一特殊群体的认识提升到一个全新的科学水平,深入调查农民工群体,将为保持“政-农”联系搭建桥梁,有利于切实反映农民工现存问题,将为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现状提供建议和重要参考,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从而推进相关科学决策执行;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认识进一步深入,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为保障农民工权益,提供社会监督力量支持;通过就新生代农民工进城之后的社会心态问题展开实证性研究,并形成调研报告,引领新生代农民工走出心理误区,引导农民工自主创业,从而利于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1]全国总工会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课题组(摘要)2010.[EB/OL].[2010-6-21].http://news.qq.com/a/20100621/001705_1.htm.

[2]费孝通 .世代间的隔膜,乡土中国 [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 [L].2009-12-31.

[4]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 .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 [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5]刘俊彦 .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意识的几个特点 [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3):14-16.

[6]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 .陕西省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促进会调研组2011.[EB/OL].[2011-4-13].http://www.shaanxi.gov.cn/0/1/986/988/99389.htm.

[7]夏燕 .迷失在城市边缘——农民工“第二代”问题透视 [J].观察与思考,2008(1):23-33.

[8]胡晓红 .社会记忆中的新生代农民工自我身份认同困境 [J].中国青年研究,2008,44-46.

[9]杨文龙 .关注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 [J].中国政协,2011(1):28.

猜你喜欢

新生代农民工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新生代”学数学
藜麦,护卫粮食安全新生代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新生代“双35”09式
创意新生代——2018伦敦New Designers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