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市杭宁高速沿线废弃矿山土地复垦利用研究
2012-11-02湖州市国土资源局龚西征潘志龙
湖州市国土资源局 龚西征 潘志龙
长兴县国土资源局 汪月萍
浙江省第九地质大队 魏盛辉
湖州市杭宁高速沿线废弃矿山土地复垦利用研究
湖州市国土资源局 龚西征 潘志龙
长兴县国土资源局 汪月萍
浙江省第九地质大队 魏盛辉
杭宁高速全线贯通后,湖州段沿线大量矿山关停、废弃,浪费了土地资源、影响环境,一些废弃矿山还存在地质灾害隐患。如何使这些废弃矿地重新恢复到可利用状态,我们组织力量深入调查研究,认为通过对其进行土地复垦,可增加大量土地资源,有利于节约、合理、高效利用土地资源,消除安全隐患,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缓解经济社会发展土地瓶颈,是一项提升土地资源综合承载能力的有力举措。
一、问题提出
杭宁高速湖州段从南往北贯穿德清县、湖州市吴兴区、南浔区、长兴县。湖州市是一座具有2300多年历史的江南古城,地处长三角中央,是连接长三角南北两翼和东中部地区的节点城市。104、318国道,宣杭铁路,杭湖宁城际铁路,以及长湖申航道穿境而过,杭长扬、杭宁、杭湖苏、申苏浙皖、申嘉湖高速公路形成“三纵、两横”网络,区位优势明显。新设立的湖州南太湖产业集聚区是我省14个产业集聚区之一,正在建设中。随着湖州市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对土地需求持续增长,建设用地与供给存在缺口,保护与发展矛盾突出。
杭宁高速沿线湖州段存在较多废弃矿山,共计30座,面积12.6平方公里。这些废弃矿山大部位于湖州市中心城区至长兴县城之间,地处国家级湖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国家级长兴经济开发区(南太湖产业集聚区)范围内,具体分布于湖州三天门、西塞山、康山-杨潭、道场-和孚、埭溪以及长兴李家巷六个区域(图1、表1),存在较为严重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表2)。边坡陡峭破碎、宕底起伏不平,开采高差最大达200米,采空区埋深较浅,占用破坏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破坏了地貌景观,严重影响了“生态湖州”形象。比如,位于湖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三天门治理区敢山煤矿区块周边虽然基础设施完善,但由于敢山煤矿废弃矿井未经治理,导致周边1500亩土地无法利用。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认为废弃矿地复垦利用是一个科学、合理的途径,既可改善湖州市杭宁高速沿线景观,又能有效地消除地质灾害隐患,并有效地增加建设用地、林地、耕地。
二、土地复垦利用分析
(一)原则
按照因矿制宜、科学治理原则,对杭宁高速沿线废弃矿山实行土地复垦,宜建则建、宜耕则耕,宜林则林,有效利用杭宁高速沿线废弃矿区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或再造杭宁高速沿线废弃矿区景观环境;消除杭宁高速沿线废弃矿区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隐患,实现“环境、土地、防灾”三大目标,达到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新的统一,促进湖州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结合杭宁高速沿线废弃矿地所处位置、地质环境以及土地利用及城建规划要求,湖州市作出了初步的探索,采取不同技术措施对废弃矿山进行分类治理:
表1浙江省湖州市杭宁高速沿线废弃矿山分布及治理类型目标一览表
表2主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一览表
1、新增土地型:指通过对废弃矿山的治理,增强边坡稳定性,消除地质灾害隐患,将宕底及周边影响区域进行土地复垦整理,使其成为可供利用土地(建设用地或林地、或农用地等),从而提高土地利用率。比如位于中心城市周边和交通干线附近废弃矿山土地在符合规划前提下建成工业平台。湖州市三天门治理区类型位于湖州开发区杨家埠片区,存在凹凸不平的废弃采石场、开采煤矿留下的废弃地下采空区及监狱用地,用地性质多样,权属主体不同,缺乏统一布局,造成土地利用率不高,存在严重的地质灾害隐患。2010年结合敢山煤矿废弃矿井治理、废弃矿山治理、低丘缓坡开发及湖州监狱整体搬迁工程建设,新增建设用地约2.1平方公里,设计建成湖州市南太湖生物医药园区(图2);又如,长兴李家巷治理区位于长兴经济开发区城南工业园,原为长兴县的老矿区,历史上矿山最多时达四、五十家,杭宁和申苏浙皖二条高速穿境而过后,这些矿山一下子暴露在高速两侧,成为难看的“伤疤”。长兴县拟通过对矿山按统一标高开采,新增建设用地1.7平方公里,规划建成新型纺织产业集聚区(图3)。有的可以复垦成农用地。吴兴区道场乡九里山废弃矿区0.18平方公里,原为多个小矿山,由当地乡镇按统一规划、设计和治理,改善了治理区的生态环境和视觉景观,新增农业用地270亩。如今此处建成为生态休闲农业基地,在复垦的土地上种上油菜以及苗木,水面放养了青鱼、草鱼、鲢鱼等,基本形成休闲农业观光区(图4),湖光山色美不胜收。
2、生态恢复型:生态恢复型是指对废弃矿山裸露、受损和被污染的矿区进行植被重建和生态修复,使其恢复成与周边自然生态(包括生物多样性和植被景观)相近的状态。如湖州市中心城区仁皇山废弃矿区综合治理。在确保边坡稳定性前提下,通过削坡、反压坡底等工程手段,形成三个台阶,总体坡面角小于50度。坡面东侧,依山势,修筑上山踏步台阶。在此基础上,采用客土喷播、厚层基质、苗木种植复绿技术对坡面进行绿化。用削、填相结合的方法对该矿区宕底进行整理。完成边坡绿化5.5万平方米,种植乔灌木8种,计8540株;播灌木品种5种,约230公斤;播草品种10种,约500公斤。如今,坡上灌木郁郁葱葱,坡面下部苍松成林、翠竹成片,已成为仁皇山公园的组成部分(图5)。
图2三天门集中治理区规划图
图3长兴李家巷集中治理区规划图
图4道场乡九里山废弃矿区建成休闲农业观光区
图5治理后的仁皇山废弃矿区草木茂盛 ,是仁皇山公园组成部分(左为近景,右为远景)
图6由潜山废弃矿区建成的潜山公园一隅
3、景观再造型:部分废弃矿山所处位置敏感,生态恢复要求高,可通过景观再造法达到预定的效果后,再进行深层次的开发利用,配合城市建设需要,将废弃矿区辟成公园、休闲区等观光游览景点。如湖州市中心城区潜山废弃矿区已建成潜山公园(图6),在200余亩矿山复绿成的生态绿地中镶嵌着33亩水质特佳的碧水龙潭,四周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宛如人间仙境,成为市民休闲场所,周边已开发为湖州市高档住宅区。又如湖州开发区杨家埠镇塘口集镇建设区西塞山治理区。历史上的“西塞晚渔”是“吴兴八景”之一,我市已将西塞山废弃矿区纳入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对其进行生态重建,规划建成山青水秀的美丽乡村,重现唐代诗人张志和笔下“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的美景。
(二)意义
杭宁高速穿越了我国东部最具活力的长三角两翼——浙江省北部和江苏省南部。这个区域经济高度发达,人口密集,用地空间紧张,生态环境遭到相对严重的扰动。如何通过关闭矿山的治理,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综合效益,我们认为废弃矿山土地利用是一个好的载体。
1、提高土地利用率。通过复垦,有效地增加建设用地、林地、耕地面积共10.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和建设用地面积为8.2平方公里,见表3),拓展用地空间,提高土地利用率,缓解了当地用地紧张的矛盾。尤其是位于开发区、产业集聚区的废弃矿地由于征地拆迁成本较低,是建设产业大平台的好去处。
2、改善生态环境。坚持废弃矿地合理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结合,有效改善沿线景观环境,满足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要求。使原本满目苍夷、残缺破碎的废弃矿山成为展示湖州生态文明的长廊和窗口。
3、消除地质灾害隐患。使矿区大片存在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隐患的的土地得以“废物利用”,有利于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富国利民,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符合党中央建设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要求。
三、对策措施
(一)加强领导,形成矿山土地复垦利用工作合力
土地复垦利用工作是一项创新工作,涉及面广、难度大,同时也是一项跨部门、跨行业的系统工程,需要多学科多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必须切实加强领导,协调行动。建立湖州市土地复垦利用领导小组,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和要求,加强沟通协调,形成工作合力,确保土地复垦利用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各职能部门在市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按各自职责,密切配合,协调行动,加强对矿山土地复垦利用业务指导。
(二)广泛宣传,营造矿山土地复垦利用氛围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保护耕地、保护生态与保障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紧张、土地规划空间受限、耕地占补平衡困难三大因素,影响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影响综合竞争力的不断提升。要从建设两型社会,贯彻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废弃矿山土地复垦利用工作重要性,切实做好这项工作。
表3杭宁高速沿线废弃矿山土地复垦治理后预期成果一览表
要利用媒体、多层次广泛开展有关自然资源、环境现状及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对矿地利用的认识,增强全民节约利用土地资源意识,制定出台矿地利用的优惠政策,营造良好的土地复垦利用工作氛围。废弃矿地的合理利用不仅可以减少工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对优质耕地的占用,也能拓宽耕地补充渠道,实现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和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保障粮食生产安全。
(三)科学规划,明确矿山土地复垦利用目标
结合实际,编制废弃矿山土地复垦利用规划,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建设规划等相衔接,根据产业发展和城乡建设用地需求,因地制宜地明确矿地利用类型、规模及用途。
(四)开展试点,探索矿山土地复垦利用工作机制
选择典型废弃矿山开展土地复垦利用试点工作,探索废弃矿地土地复垦利用、破解用地制约等方面管理机制,出台相关废弃矿地土地复垦相关政策,推进土地复垦利用工作,充分合理发挥土地资源效率,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五)创新筹资机制,保障矿山土地复垦利用投入
在坚持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市场调控机制,多渠道筹措资金,探索土地复垦利用技术、加强工程管理,确保实施。
(六)加强管理,提高矿山土地复垦利用实效
土地复垦利用实施,涉及许多部门及涉矿乡镇,必须明确和落实责任,调动各方积极性,做好管理工作;严格按照项目方案实施,实现矿地资源综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