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考(浙江卷)病文升格例谈
2012-11-01任怡
任怡
既是红花又是绿叶
浙江一考生
在自然界中绿叶只能衬托红花,为花欢呼。但我们人类社会却不这样,“最美司机”吴斌也曾是一片绿叶,但是在危险到来的时候他的人性之花开得如此美丽。所以我相信我们大家都不只是绿叶,有时候也是红花。
(文章开头便将主题确定为红花与绿叶的关系,而没有紧扣话题中奔跑者和鼓掌者,已属偏题)
绿叶与红花的我们都不曾刻意地去做某一种,因为我们有时没有能力。奥运会上,运动健儿们为了祖国的荣誉拼了命地去努力,他们就是红花,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恪守自己的本职——绿叶。为我们祖国的骄傲们尽情欢呼鼓掌,展示祖国人民对红花的簇拥。但是在危险来临的时候如果我有一点希望去战胜危险就要拼尽自己的全部力量努力。在被金属的东西击碎肝脏的时候,吴斌还是强忍着巨痛将车子给正确停稳,为车上的人化解了危险,但自己却被危险带走,永远也回不来了。
(阐述红花与绿叶之间的辩证关系。但使用的事例却不恰当,观众为运动员鼓掌,不是衬托和辅助运动员,并非绿叶与红花的关系。而吴斌的英雄之举是个人行为,也没有谁衬托谁的关系存在)
绿叶的我们就要有绿叶的精神。绿叶的特征就是默默地衬托着红花,不求回报。当运动员夺取冠军的时候,目光都集中在了运动员身上,而又有多少人会把目光聚焦在背后的教练身上呢!默默地衬托着红花。我们做绿叶的时候也應该为红花无私地欢呼,让红花开得更加美丽,让红花感知绿叶对于红花的支持。
(这一段的事例用得比较准确,对第一句段落主题句的论证也比较有说服力)
每个人都有做红花的时候,只不过是大还是小的区别罢了。即使再小的红花也是红花。但我们成为红花的时候不能因为自己的美丽色彩而骄傲,无视绿叶对自己的支持。当我们是红花的时候我们更加要努力,回报绿叶的支持,不辜负绿叶的期望。我们成为红花可能是一种巧合,就像春天的花一样,过了一定的时节就会凋零,我们当红花的时间有可能会很短,所以我们要懂得角色转换,及时地回归绿叶。
(此段扣题而作,试图说明个人既是红花又是绿叶的观点,将之与话题相联系。但是非常牵强,脱离话题的范围。文中甚至出现了“懂得角色转换”这类去年浙江省高考作文的话题,却也未出现本次作文题中的关键词)
说到底我们做绿叶的时间比当红花的时间不知道要长多少。但是世界每时每刻都有红花绽放,所以我们要为各种先进事迹和人物鼓掌,让社会形成一重尊重红花、争做红花的良好风气,让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可以一直延续下去,使社会更加和谐,人们精神更加丰富多彩。
(另立观点,试图进一步挖掘论述的深度,但缺少事例和论证,表达显得空洞)
我是一片绿叶,我为红花鼓掌。
我是一朵红花,我为大家服务。
我既是绿叶又是红花,我可以为别人鼓掌,也可以为别人服务。
(总结全文,使结构完整,卒章点题,兼顾文采。但“热心服务他人”在材料中属于鼓掌者的品质,此处却用来形容红花)
坐在路边鼓掌
格拉斯曾说:“你若不能筑大路,那么便修条小路,你若不能做太阳,那么就甘愿成为一颗星星,在未来的路基上,等做一颗小小的基石,为别人喝彩。”
鲜花的娇艳,需要有绿叶的衬托;雄鹰翱翔天空,需要风的鼓励;航天飞机飞上太空,凝结着多少人的汗水。坐在路边为他人鼓掌,自己也乐在其中。
(文章开头引用格拉斯的话,以及第二段的排比句,都是以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说明在路边鼓掌的人的角色意义和价值。文中也出现了鲜花和绿叶,但作者没有把鼓掌者等同于绿叶,而是使用了多个喻体,既兼顾了文采,又避免了偏题)
坐在路边鼓掌,需要来自内心的勇气。坐在路边的往往也是英雄,他们懂得退让,他们知道绿叶、土壤的价值,他们并非不思进取的人,恰恰相反,他们也许是最成功的人。拿破仑也曾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而当今,这也并非完全正确,将军的领导才能固然重要,但士兵的价值也同样不能忽视。谁不愿意做光辉下的英雄,谁甘愿成为默默奉献的那片绿叶,但是在胜利光辉的照耀下毅然决定退下,需要很大的勇气。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坚决地将自己头上的“国学大师”“学术泰斗”“国宝”三个称号摘掉,甘愿做路边的野草,在路边为他人鼓掌,这是他人生的一次退让,却是国学界的一次进步。坐在路边鼓掌也挺好。
(以季羡林先生的激流勇退为例,论述在路边鼓掌者的不凡之处,说明坐在路边鼓掌也是有价值的,也是一种人生的境界。但是事例稍显干瘪,缺少分析,没有将季先生此举的非凡之处展现出来)
英雄有令人羡慕的地位,也促使许多人不停地在路上奔跑。想要不断地赶超他人,就必须付出很多倍的努力;想要获得成功,就得承担起超负荷的重压;想要出人头地,就要忍受各种竞争的压力。有些奔跑者在与他人的残酷竞争中,迷失了方向,迷失了执著追求的本心,渐渐被名利所驱使,沦为世俗利益的争夺者。而在路边鼓掌也需要鼓掌的热情,需要鼓掌的智慧。刘继荣女儿乐观幽默、热心助人,她的热情,使同学接纳她,欢迎她;她的微笑,给了大家鼓励和快乐。乐观、幽默、为他人着想,这些同样是可贵的品质,也是人际之间不可缺少的智慧。我们的社会,需要一路领跑的狂飙突进者,也需要平凡而普通的淡泊者,抛开对胜利的执著,抛开对成功的渴望,为他人的成功鼓掌。
(将奔跑者和鼓掌者作对比,衬托出路边鼓掌者的优点,说明奔跑者和鼓掌者这两种价值观各有优劣,并以刘继荣女儿为例,深入挖掘鼓掌者的可贵品质,更将其上升到社会价值观的层次,肯定鼓掌者的社会价值)
坐在路边鼓掌,可以欣赏路边清幽的风景,驻足欣赏,宠辱不惊,看天空云卷云舒,享受人生的乐趣;坐在路边鼓掌,休息于人生的岔路口,看清自己去来的方向。其实坐在边上鼓掌也挺好,不会因为身上的光环而备感压力,更可以清楚地回归自己,看清路边的风景。
坐在路边鼓掌,其实真的也挺好。
(以诗意的语言抒写路边鼓掌者的心态和生活状态,描绘鼓掌者的淡泊和清醒,并重申主题,卒章显志)
【对比评析】
原文与升格文最大的差距体现在审题的准确性和立意的深刻性上。就审题而言,所谓“鼓掌者”,根据材料中的“女儿的成绩一直中等”“乐观幽默、热心助人、守信用、好相处”等可知,鼓掌者是指那些乐居中游,甘于做一个生活中的热心人,愿意为他人服务的人;所谓“奔跑者”,则应是勇争上游,敢于领先的社会精英和先进分子。而绿叶是配角,是默默的奉献者;红花是主角,是荣誉的享受者。绿叶和红花的关系,是绿叶以自我奉献,衬托红花的美丽。“奔跑者”与“鼓掌者”绝不能简单地等同为红花与绿叶或主角与配角的关系。而原文以“既是红花又是绿叶”取代“既是奔跑者又是鼓掌者”,属于对话题的片面理解,出现了审题的偏差。
由于简单地用绿叶和红花的关系取代奔跑者和鼓掌者的关系,原文在行文过程中出现生搬硬套、强拉硬扯的现象,既无法论述清楚绿叶和红花的关系,也无法与话题相联系,所以行文混乱,上下文联系不紧密,论证也不严密。而升格文虽也在行文中出现了红花与绿叶,可仅仅把它们当做喻体之一,并没有将鼓掌者与绿叶简单等同起来,既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又避免了偏题。在立意上,升格文紧扣“在路边鼓掌也挺好”这一观点,通过举季羡林先生的事例,通过奔跑者与鼓掌者之间的对比,深入挖掘了作为鼓掌者的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揭示了鼓掌者的内涵,并和当下的时代特色相联系,立意深刻,而具说服力。
因此,高考作文的写作中,对材料的把握是相当重要的。要准确审題,把握命题者的思路,就不能简单把材料与某一陈旧的观点相联系,而要结合时代特色,深入分析材料,写出新意来。不然难免有偏题、套作之嫌。
做英雄的守护者
浙江一考生
每个时代都不缺乏英雄,不知是时代造就了英雄还是英雄造就了时代,而我认为是美好的时代诞生了英雄,英雄美化了一个时代。
(以对英雄的论述开头,观点不明)
每个地方不同的时间都有一些对社会对生活充满着失望绝望的人。他们消极生活,认为所有的人都是自私自利的,以前学习过的无私奉献的人仿佛都是神话中的人物,其实根本就不存在。值得庆幸的是生活中的大多数人都是乐观的,都是以帮助他人、快乐自己为快乐动力。
(这一段更是画蛇添足,对社会悲观绝望者与乐观向上者的对比并不能说明社会中英雄的存在,也没有突出本文的论点)
一路走来,从“最美妈妈”到“最美教师”再到“最美司机”,哪一个不是社会上的英雄,人民的楷模。
(过渡,引出对“最美司机”吴斌的论述,回到第一段的内容——英雄)
其中“最美司机”——吴斌,他的事迹最为让我感动。在车水马龙的公路上,司机吴斌带着一颗责任心驾驶着他那辆从未出过交通问题的车行驶着,突如其来的铁片却没入他的肚子将他的肝脏几乎整个削了下来,鲜血直流。但此时他没有倒下,强忍着巨大的疼痛将车子停在路边,在几个停车动作之后他才平静地对乘客说注意安全不要乱跑。最终,英雄闭上了他那明亮干净的眼睛。多么朴实的话语,在他生命最后一分钟的时间里他没有想着自己,而是为几十位乘客的生命安全献出自己一丝微薄的力量,力量虽小但足以感动人心。
(叙述吴斌的事迹,重点突出,且彰显文采。可是对吴斌事迹的伟大之处轻描淡写,没有塑造好吴斌的英雄形象)
看到这则新闻的时候,我感动地落下了眼泪,并不为别的,而是为吴斌这无私奉献的精神,对此我不能做什么,唯一能做的只是默默鼓掌,社会需要这种人,国家更是需要。
(出现了“鼓掌”这一与命题挂钩的表达,可惜观点肤浅,没有抓住鼓掌者的心态、表现和特点,没有把做鼓掌者的意义和价值揭示出来)
人生如苦海,有些人在苦海里游游停停,一味地抱怨海水太苦,有些人则是游来游去地品尝其中的酸甜苦辣,品出人生的道理,并为之不断努力,成为社会英雄。
(两种人生态度的对比,目的是凸显英雄的与众不同,但与前文观点重复,缺乏深入一层的探讨)
我渴望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更渴望能成为英雄,但我知道英雄不常有,英雄的守护者却是容易修成的,只要你愿意,在一个英雄完成让世人感动敬佩的举动后,你可以选择在其光芒的背后或在路边鼓掌,为其加油,其实也是快乐幸福的,仿佛你也在跟他并肩作战。
英雄万岁!
(文章的结尾揭示主旨,并尝试点题。肯定了英雄,也表达出“做鼓掌者也是快乐幸福”的观点。但论述内容始终是前文内容的无效反复,没有深入的分析,没有个性化的观点,对主题的论述只停留在一个层面上,给人肤浅之感)
路上奔跑,路边鼓掌
米勒在《无极之痛》中给我们这样一个命题:这个世界究竟是需要少数能够改变世界的英雄,还是需要大多数平凡而善良的普通人?我的回答是:没有英雄,历史何以支撑与前进?没有民众,英雄何以成为英雄?英雄难道不是同样来自普通人吗?谁说路边鼓掌和路上奔跑一定是对立而不相容的呢?
(引用米勒的话引出话题,显示出广泛的阅读面。而对英雄和民众的辩证判断,明确亮出了作者的观点——英雄与民众不是对立的,而是相容的)
十二月党人是路上奔跑的英雄,赫尔岑同样是俄罗斯的精神巨人。巨人何以成为巨人?首先,他们离不开千千万万路边鼓掌的普通人,马车夫的一句赞美,刑场上的一束鲜花,启蒙教师满含热泪的一声鼓励……这千千万万的掌声才能够汇集成属于俄罗斯民族伟大而牢固的精神力量,也只有这股力量才能持久不懈地推动那一个个路上奔跑的英雄,去引领时代的洪流,奔赴那胜利的前方。
(举十二月党人的例子,论证奔跑的英雄也需要鼓掌的民众的精神支持。事例切合观点,且新颖独特,又与课文《致西伯利亚的囚徒》相呼应,并显示出平时语文学习的积淀)
2012年,杭州的“最美司机”吴斌让我们见证了所谓“平民英雄”的伟大。作为一名普通司机,他日日履行着自己作为“路边鼓掌”者的义务与责任。可谁知灾难降临,那巨大铁块让他承受的痛苦向他昭示着此时此刻,责任与义务的完成竟是这般艰难苦涩。然而他挺住了,他以他的生命书写了坚守责任的信念与毅力:强忍着巨痛,他将车停靠在路边,熄火,引导乘客疏散。他挽救了那么多人的生命,才如同完成使命般光荣地倒在了他所爱的岗位上。刹那间,他已不再是“路边鼓掌”的普通人,而成了英雄。谁说路边鼓掌与路上奔跑一定是对立的呢?平民英雄吴斌同样以他“路边鼓掌”的行为升华为“路上奔跑”的伟大。
(同样举“吴斌”的事例,但用例的角度不同。作者将吴斌视为从路边鼓掌的普通人向路上奔跑的英雄转化的典型,论证了英雄和普通人并不矛盾的观点)
恩格斯在评价文艺复兴时曾说过:“这是一个需要英雄并产生了英雄的时代。”不错,历史车轮的前进离不开牛顿与达尔文,离不开达·芬奇与毕加索,离不开莎士比亚与毛泽东……没有英雄,我们这班普通人,纵然善良、丰富、乐观、执著,也无法意识到有一条正途,也无法让我们的智慧凝聚成力量,成为推动历史前进的不竭源泉。
(此段又将话题引回了英雄,但却不是前文的无义反复。前文的观点是英雄离不开民众,而此段的观点是民众也离不开英雄。这使论证辩证、完整,具备了很强的说服力)
我想我找到答案了。路上奔跑的人,需要路邊人的鼓掌才能跑得更远;路边鼓掌的人,需要路上奔跑者的引导才能成为支撑英雄前进的动力。假如你负责而尽职地履行好“路边鼓掌”的义务,你也同样能够成为“路上奔跑”的英雄。就如同泰戈尔所言:生如夏花般绚烂,死如秋叶般静美。
(作为结尾,作者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了上文三段的观点,语言平实而清晰,观点辩证而明确。最后引用泰戈尔的诗句又为此文增添了诗意之美)
【对比评析】
原文最大的问题是肤浅地理解命题的主旨以及对事例使用不恰当。今年浙江省高考命题的要求是让考生深入挖掘“路上奔跑者”和“路边鼓掌者”这两种人生态度的价值和他们之间的关系。而原文只是表面化地表达了“要为英雄鼓掌”的观点。
相比原文,升格文对命题的理解要深刻得多,作者看待“路上奔跑者”和“路边鼓掌者”的态度是辩证的,并恰当地论证了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文章开头便亮明了观点,并在结尾处深化了主题——奔跑者离不开鼓掌者的鼓励,鼓掌者离不开奔跑者的引领,而两者的关系并不绝对,时机成熟时,鼓掌者也能成为奔跑者。这不仅紧扣题意,还显示出作者思维能力不俗,看问题辩证而全面。
原文中使用了“最美司机”吴斌的事例,这一事例发生在高考前夕,很有时效性。在本次高考作文中,有许多考生使用了包括“最美司机”吴斌在内的一系列“最美”事例,但不能用好、用贴切,却是个比较集中的问题。比如原文,仅仅视吴斌为一个英雄的例子,没有深入挖掘吴斌作为平民英雄的特殊意义,也没有把“路上奔跑者”和“路边鼓掌者”两种人生价值观与此事例联系起来,显得肤浅而没有说服力。
相比原文,升格文也用了吴斌的例子,却选择了独特的角度阐述吴斌的事迹,把吴斌作为一个平凡司机的伟大事迹这一点和“鼓掌者和奔跑者也能转化”的观点相联系,显得贴切而有说服力,也真正地把握住了吴斌作为平民英雄的特质。
另外,原文的内容安排也很不合理,开头观点不明,与主题无关联的论述较多,总结有观点而无论证。作为一篇议论文,论点平面,论据肤浅,论证缺失,确实难以得到高分。
在文章结构上,升格文在开头便亮明观点,之后层层剖析,每一段落都围绕了分论点,结合事例展开论述,结尾以寥寥数语总结了全文观点,显示了思路的清晰与点题的及时。
升格文所引用的名句,既不人云亦云,又能紧扣文意,也为此文增色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