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生产一体化 探索发展新路径
2012-11-01戴勇彭景云袁显华陈阳忠李永健
□ 文/戴勇 彭景云 袁显华 陈阳忠 李永健
让科研、生产两个“轮子“都快速转动起来,走科研融合生产,相互撞击、互为作用的发展之路,这是川庆钻探公司地质勘探开发研究院(以下简称川庆地研院)近年来一直探寻的全新课题。
科研得以发展,必须融合油田生产
这些年,川庆地研院加大科技投入,靠科技引领,经过资源整合,凭借实力、诚信、敬业和质量,在油田服务方式上积极探索“科研+生产”运作模式,科研水平显著提高,终于在强手如林、精英荟萃的海外市场站稳了脚跟。从最初的哈萨克斯坦,发展到目前的“土库曼斯坦、叙利亚、伊朗、伊拉克、俄罗斯”等国家,关键的杀手锏就是探索性地走出了一条“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的路子。尤其在土库曼斯坦天然气勘探开发项目中,充分发挥了“科研及生产”双重技术优势:
在科研上,为阿姆河右岸区块提供了“综合地质评价、开发方案设计、三维地震资料目标处理解释、综合录井服务”等一系列的技术支持;成立了由“四院合一”60人组成的“科研生产一体化”研究部,为阿姆河天然气开发项目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撑。
在生产上,将该院部分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直接派入到油田甲方生产现场跟踪研究。通过动态跟踪、动态解释和动态调整模式,使科研与生产中反映出的“差异问题”无限靠近,及时解决,钻井和地质成功率、优化率持续提高,确保整体项目优质、快速推进。
与此同时,在伊拉克、叙利亚等勘探开发项目中,始终坚持把室内研究成果与现场生产实际相结合、把研究设计与派人跟踪施工相结合,及时为现场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很好地解决了勘探开发中一个个技术难题,赢得了业主们的共同好评和赞许,这一切都得益于“科研生产一体化”的有效结合。
提升录井价值,必须延伸科研内涵
作为一个寓“科研、生产”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如果凭借单一的录井生产方式发展自己,尤其在目前这种客观环境不利的情况下,是很难摆脱生存发展困境的。据调查,近些年来,全球知名的三大录井公司都遭受到全行业的亏损。其成因,主要是传统的录井技术相对单一、技术含量低,一般性常规录井提交的完井资料,也仅仅相当于一份“竣工总结报告”,录井和地质研究没能得到有机结合,因此,常规录井的附加值很低;加之我国石油行业的录井定额标价一直沿用2003年的商品交换价格,低标价的运行模式,早已使高额人工成本的录井行业不堪重负。
然而,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借助录井技术平台,瞄准勘探开发生产中的技术软肋,依靠科技,深入延伸,跟踪研究,大力实施“科研生产一体化”,特别要在地质领域的冷门技术上搞研发,创新出更多高附加值的录井特色技术来,以提升录井整体效益含量,为此,在油田勘探开发建设中,应着重从4方面延伸其录井科研内涵:
1. 拓展“单井跟踪”技术服务。就是以单井录井数据资源为基础,跟踪对比钻井实时情况,结合地震、测井综合解释评价技术,研究储层的岩性、物性、电性及含油气性关系,评价储层及含油气性,提出试油建议。目前该项服务技术已集中在川中、蜀南气矿的探井、评价井广泛应用,效果明显,受到业主好评,形成了一定市场。
2. 拓展“单井评价”服务技术。通过区域地质资料,利用单井跟踪成果形成评价报告,并充分发挥录井在现场对井筒信息、岩屑信息的第一手掌握优势,使其报告质量比纯粹研究机构的成果报告更优秀,得到油田业主的一致认可。目前,该项服务技术已在西南油气田勘探公司以及蜀南气矿应用,并逐步在其它区块推广。
3. 拓展“地质导向”服务技术。充分发挥地质研究与录井整合的优势,形成集地质研究、录井参数、LW D/M W D参数于一体的地质导向技术,以提高水平井储层钻遇率。然而,目前有的油田采取引进国外企业完成“导向”,但导向效果并不理想,未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地质为中心的导向。而该院在“地质导向”专业方面有较大优势,首先可以利用地质、地震、测井、录井资料建模,施工中利用自主研发的“导向软件”,在动态导向中发挥其优势,确保储层高钻遇率,实现真正以储层为目标的地质导向。目前在苏里格、蜀南、川中32口井的导向施工表明,将施工与科研动态结合,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地质导向,为油田开发发挥极好的作用。
4. 拓展“远程传输”服务技术。就是通过将动态信息实时传输给油田业主及相关职能部门,为管理层提供决策信息平台,实现快速科学决策。目前有数据及视频传输(含地质导向信息),已在川渝、长庆地区推广运用,成为生产指挥以及技术服务不可或缺的环节。
川庆录井行业只有不断提升服务内涵,延伸服务手段,为油田提供更多高科技的特色技术,才能做专、做精、做大川庆录井这块蛋糕,改变录井服务技术含量低的现状,有效提升自身价值和经济效益。
架起“二者”桥梁,必须创新发展思路
“科研生产一体化”的服务理念,为该院持续发展、科学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成长空间。未来发展必须在“行业定位、科研定位、工程技术服务定位等方面创新发展思路。
其一,做优“科研”项目。继续推动地质勘探开发研究由单一项目完成型,向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撑型过渡,逐步提升对多个大中型油气田进行全方位技术支撑的能力,当好“一体化”服务的排头兵;抢抓海外战略发展机遇,充分依托该院C NOD C天然气技术支持中心和振华石油成都技术支持中心这两个平台,实现市场份额的扩大;坚持科研项目的顶层设计,补齐开发和油藏技术短板,形成在同行业领先的“碳酸盐岩和天然气”综合勘探开发技术,研发单项专有技术,完善特色技术体系。
其二,做强“录井”业务。准确把握市场定位,重点服务5个市场,即:川渝为主力市场、塔里木为潜力市场、克拉玛依为调剂市场、哈国为效益市场、土国为“政治”市场;积极开展地质导向服务,依靠综合地质研究、综合录井参数和LW DM W D参数的综合应用,实现准确地质导向,提高储层钻遇率;抓好远程传输系统的深度开发,把井场信息远程传输系统建设成为集“以井场为中心的远程信息传输平台、井场作业的远程管理平台、应急状况下的远程实时指挥平台、井筒数据的资料共享平台、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综合研究平台”等为一体的综合数据管控平台,实现录井产业远程控制与指挥的科学化管理模式;深化录井服务种类,打破录井单一的生产方式,实现生产与科研的优势互补;大力研发天然气智能录井仪,增强对储层的发现率和成功率;抓好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应用和市场转化工作,注重特色录井技术研发,实现测试、工艺技术和岩心分析的协调发展,抢占新的经济增长点。
其三,培育“随钻测量”市场。以随钻伽玛和电阻为切入点,以岩性识别、地层压力检测、天然气检测、钻井液离子检测录井新技术研发为重点,逐步形成特殊钻井工艺条件下现场随钻跟踪解释评价技术,突破传统录井服务,延伸综合录井的范畴,稳步推进录井参数向钻头及井筒周围延伸,为业主及协作方发现储层、实时导向、制定工程措施提供支撑。
其四,开拓其它“新兴”市场。加快推广使用该院自主研发的远程传输系统,努力实现川渝地区全覆盖,逐步扩大长庆油田远程传输市场;积极探索建立相关甲方购买远程传输设备,该院提供技术支撑的新型合作模式;稳步推广使用试油录井仪,力争川渝地区“三高”井、“一”字号井、风险探井全覆盖;在塔里木油田逐步推广使用碳酸盐岩智能分析和气体钻进录井系统,深度开发长庆录井市场,以占领高端市场为主,巩固扩大长庆区块钻井地质设计市场,积极寻求长庆区块甲乙方“高层”合作,建立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力争参与业主管理,协助业主决策,取得最佳经济效益,使川庆录井在“科研生产一体化”运行机制的助推下焕发蓬勃生机。
实践证明,坚持走“科研生产一体化”发展之路,无疑是一个“优化产业结构、实现资源共享、及时排解难题、达到多方共赢”的好构想、好思路。随着探索和实践的进一步深入,“科研生产一体化”的发展前景必将无限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