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梗豨莶抗风湿化学成分研究
2012-11-01赵凯华
赵凯华,刘 珂,赵 烽
(烟台大学 药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5)
豨莶草为菊科豨莶属一年生草本植物,主要功效为:祛风湿,利筋骨,治风湿顽痹;消炎止痛。2005年版药典中记载:豨莶丸可清热祛湿,散风止痛[1]。笔者前期以抑制LPS诱导小鼠巨噬细胞释放NO及TNF-α为活性指标,明确了石油醚层为其抗风湿的主要活性部位[2]。为进一步阐明其抗风湿的作用物质基础,进一步从石油醚层提取分离得到4个单体化合物,通过理化常数测定、化学反应及波谱分析等手段鉴定了结构。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1~3对LPS诱导巨噬细胞释放NO具有明显的抑制活性,IC50分别为13.1μg/mL,13.9μg/mL,5.9μg/mL,优于阳性药物氢化可的松。化合物3还对巨噬细胞释放TNF-α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IC50为1.6μg/mL。
1 材料与方法
1.1 药材与试剂
腺梗豨莶购自药材市场,由沈阳药科大学生药教研室孙启时教授鉴定为腺梗豨莶Siegesbeckia pubescens Makino;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 264.7为烟台大学药学院自行保种(ATCC TIB-71);RPMI 1640、胎牛血清购自 Hyclone公司;青霉素-链霉素双抗溶液、胰酶消化液、小鼠TNF-α ELISA试剂盒为烟台赛尔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产品。
1.2 细胞培养
RAW 264.7细胞用含10%胎牛血清的RPMI 1640培养液常规培养,隔天传代。
1.3 对LPS诱导巨噬细胞释放NO的抑制活性测定
按照文献[2]描述的方法进行。
1.4 ELISA法测定TNF-α
按照文献[3]描述的方法进行。
2 结果
2.1 提取分离
腺梗豨莶10kg粉碎,甲醇渗漉2天,重复3次,减压回收甲醇得浸膏595.8g。分散至水中,分别用等体积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进行萃取,浓缩干燥得石油醚浸膏123.3g,乙酸乙酯浸膏114.9g,正丁醇浸膏100.8g,水层165.3g。石油醚部位用硅胶色谱柱,以正己烷-乙酸乙酯不同梯度混合溶剂反复柱层析,薄层层析监控,相同组分合并,共得到16个子馏分。将活性较好的6个馏分(9~11,13~15)继续反复柱层析,薄层层析监控,并结合制备薄层和柱层析得到化合物1~4。
2.3 结构鉴定
化合物1:白色粘状固体,m.p.70℃~70.5℃,易溶于氯仿,乙醚,难溶于水。13C-NMR谱中δ180.1处碳信号表明该化合物存在羧基,1H-NMR谱中芳香区无任何信号,因此化合物可能为饱和脂肪酸类,结合1H-NMR、13C-NMR谱确定分子式为C24H48O2。其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与文献[4]报道的二十四碳酸(tetracosa-carbonic acid)一致。
化合物2:白色片状结晶,m.p.137℃~139℃。与β-谷甾醇标准品混合物熔点不下降,在硅胶薄层色谱上10%硫酸显紫红色,并且与β-谷甾醇标准品共薄层Rf值一致。其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与文献[4]报道的β-谷甾醇(β-sitosterol)一致。
化合物3:白色针状晶体,m.p.298℃~303℃。DEPT谱中显示该化合物中有7个伯碳,9个仲碳,7个叔碳,7个季碳。结合碳谱可推断其分子式可能为C30H48O3。1HNMR(400MHz,C5D5N)谱中,在δ0.62~1.50的高场间,共出现了5个甲基单峰信号0.89,1.02,1.06,1.23,1.25,说明该化合物有可能是三萜类,所对应的碳信号分别为:15.6,17.5,16.5,23.9,28.8。同时还有2个甲基双峰信号0.96和1.00,分别对应的碳信号为21.4和17.4,提示该三萜化合物为乌苏烷型三萜。氢谱在δ5.49处有一三峰,可能是一双键氢信号,从HSQC中可以知道其所对应的碳信号为125.6,同时低场区139.2处还有一季碳信号,可以推断该化合物中存在-CH2-CH=C-结构。179.9处碳信号表明该化合物中可能存在羧基基团。氢谱中3.47(1H,t)所对应的碳信号为78.1,说明该碳可能与氧相连,其结构片段可能为-CH2-CH-OH。综上所述,推断该化合物中含有单羟基取代的12-烯-28-酸结构单元。谱图数据见表1,综合其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与文献[6]报道的熊果酸(ursolic acid)一致。
化合物4:羽毛状结晶,m.p.186℃~187℃。1H-NMR(400MHz,CDCl3)谱中,芳香区有15个氢信号,可能存在三个单取代苯环,分别为:7.71(2H,d,J=8.0Hz),7.52(1H,tt,J=8.0Hz),7.44(2H,t,J=8.0Hz),7.29(2H,m),7.24(3H,m),7.15(3H,m),7.07 (2H,m),由 HSQC 谱可知道,所对应的碳信号分别为:127.0,131.9,128.6,128.7,129.3和127.1,128.5和126.7,129.1。低场区136.7,136.6,133.7为三个苯环上的季碳信号。氢谱中6.78(1H,d,J=7.6Hz),6.02 (1H,d,J=8.6Hz)两 个 氢信号没有与之相对应的碳信号,说明该化合物中存在两个NH结构。3.92(1H,dd),3.81(1H,dd)对应64.7一个碳信号,说明该仲碳可能与手性碳相连。3.23(1H,dd),3.06(1H,dd)与38.4相对应,同样是一个与手性碳相连的仲碳。2.03处为一个与羰基相连的甲基信号。13C-NMR(100MHz,CDCl3)谱中,170.7,170.2,167.1为三个酯羰基或酰羰基信号。结合HMBC谱,确定该化合物结构,波谱数据见表2,与已知文献[7]报道的N-(N-苯甲酰基-L-苯丙胺酰基)-O-乙酰基-L-苯丙氨醇(N-(N-ben-zoyl-L-phenylalanyl)-O-actyl-L-phenylalanol)基本一致。但如下图所示:从其HMBC谱中可以看到 H-7’(δ:7.13)与C-6’(δ:128.7)远程相关,H-5’(δ:7.07)与C-7’(δ:126.7)远程相关,所以文献中C-7’的化学位移应由128.5改为126.7。同样:H-4”(δ:7.44)与C-3”(δ:127.0),C-2”(δ:133.7)远程相关,文献中C-4”的化学位移应由126.7改为128.6。
表1 化合物3中的1 H-NMR and 13C-NMR谱图数据(C5D5N)
表2 化合物4中1 H-NMR and 13C-NMR谱图数据(CDCl3)
图1
2.3 化合物1~4对巨噬细胞释放NO和TNF-α的抑制
表3 化合物1~4对巨噬细胞释放NO和TNF-α的抑制活性结果
3 讨论
笔者从腺梗豨莶抗风湿的主要活性部位分离鉴定了4个单体化合物,1-3对LPS诱导巨噬细胞释放NO具有明显的抑制活性,IC50分别为13.1μg/mL,13.9μg/mL,5.9μg/mL。化合物3还对巨噬细胞释放TNF-α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IC50为1.6μg/mL,优于阳性药物氢化可的松,以上结果为阐明腺梗豨莶抗风湿的作用物质基础提供了实验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2]赵凯华,赵烽,刘珂.腺梗豨莶提取物对脂多糖活化巨噬细胞释放一氧化氮的抑制作用[J].烟台大学学报,2009,22(2):137-140.
[3]ZHAO F,XU H,WANG L,et al.Inhibitory effects of sesquiterpenes from Saussurea lappa on the overproduction of nitric oxide and TNF-αrelease in LPS-activated macrophages[J].J Asian Nat Prod Res,2008,10(11):1045-53.
[4]高辉,李平亚,李德坤,等.腺梗豨莶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草药,2003,34(7):597-598.
[5]李清华,张连龙,吴宗好.安徽贝母二萜成分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1990,15(2):170.
[6]王永学,陈正跃,邱培勇,等.大叶香茶菜中的三萜化学成分分析[J].新乡医学院学报,2008,26(6):550-552.
[7]邹澄,张荣平,赵碧涛,等.紫菀活性酰胺研究[J].云南植物研究,1999,21(1):12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