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综合楼检测鉴定与结构加固处理
2012-10-29罗文,谢孝,陈进
罗 文,谢 孝,陈 进
(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军事建筑工程系,重庆401311)
重庆某综合楼为三层框架结构抬八层砖混结构住宅房屋,体量较大,该建筑建成后受周边施工影响出现局部隔墙裂缝、框架梁柱裂缝、房屋局部水平位移(外鼓)等异常现象。通过对本案例的检测鉴定,对其异常现象及原因进行详细调查、检测及分析,并指出地基不均匀沉降是导致房屋损坏的主要原因。
1 工程概况
该建筑建筑面积约15 300 m2,建于1998年,1999年1月竣工验收后交付使用,结构立面示意见图1。建筑物底层平面长61.8 m,平均宽度28 m。主体结构顶面标高32.4 m,按我国相关建筑规范属高层建筑。另外,质量和刚度沿高度不均匀,纵向刚度偏弱。
图1 结构立面示意
2010年该建筑附近工程某项目施工,大量基坑开挖和抽取地下水作业,该建筑随后发现部分客厅承重梁及部分墙体出现不同程度的裂缝。该工程与综合楼的位置关系见图2所示。
2 墙、梁、板等构件裂缝原因分析与结论验证
2.1 原因分析
图2 邻近项目与综合楼
邻近综合楼的新开发项目于2009年元月初基坑开挖完成,在拆除旧房基础时,部分住户室内楼面、墙面发现裂缝,分别见图3、图4。基坑开挖深度约为6~8 m(低于综合楼地下室基础底面约4 m)。2008年12月开始人工挖孔灌注桩施工,施工中对孔内的淤泥进行清除以及降水开挖。在2009年3月,基坑毗邻的单位、住户反映房屋内墙面、楼面及户外地面发现裂缝,且裂缝在不断的加宽和出现新裂缝。
2.2 墙、板裂缝分布特点
通过现场查看、检测,发现4~10层墙体、楼板见图5均有不同程度的裂缝出现。
现浇板裂缝较多,多呈弧线型和放射型,地面最大裂缝宽度约25 mm,墙体裂缝宽达15 mm。由房屋结构布置及现场调查分析,房屋墙体贯穿裂缝及板面等多处构件裂缝是地基不均匀沉降所致,该综合楼如前所述,横、纵向刚度不均匀,刚度薄弱的纵向开裂墙体向基坑开挖方向倾斜。
3 分析结论验证
3.1 建筑外观裂缝情况检测
图3 6~10层地面裂缝(25 mm)
图43 ~10层墙裂缝(15 mm)
图5 9~12轴线墙体裂缝示意
该建筑各层均有不同程度的裂缝现象,包括地下室混凝土墙、板、梁,一层、二层隔墙,三至十层局部墙体等。
检测发现,该建筑地下室顶板存在裂缝,裂缝呈横向分布或斜向分布。车库顶面梁有两道竖向裂缝,沿梁底贯通。同时,该建筑三层以上的砌体结构纵墙、楼面存在较严重的裂缝,纵墙裂缝主要呈现垂直状态,楼层越高,裂缝宽度越大,最大裂缝宽度约15 mm,此裂缝呈现典型的拉裂裂缝特征;楼面裂缝主要出现在楼板与楼板的连接处、楼板与墙体的连接处,裂缝沿横墙方向,楼层越高,裂缝宽度越大。
以上情况表明,该建筑3~10层楼板均有一定程度的错位迹象,推测预制板在墙上的最大拉出长度约25 mm。
3.2 建筑倾斜情况检测
根据该建筑裂缝规律等情况,推测该建筑可能有倾斜情况发生,故使用全站仪(蔡司C20A型)对该建筑部分外墙角点进行了垂直度检测。检测发现,第5个测点测得上部砖砌体26 m高度范围的墙体倾斜量最大为54 mm。
测量数据显示,该建筑10~18轴线区域明显向临近的新建项目方向倾斜,即向18轴线外侧倾斜。
3.3 地基密实情况检测
由于该建筑地基基础情况较特殊,为探明地基情况,采用美国地球物理公司(GSSI)的SIR-2000型地质雷达,对该建筑地基及基础进行了雷达波法检测工作。重点检测该建筑地基土密实性、地下水情况、筏板、地梁受损情况等,雷达波法检测地基基础位置及探坑位置见图6。
图6 地基及探坑位置示意
从测线5灰度图得出:测线3.7~4.1 m、9.8~10.2 m等位置筏板有破裂现象;测线21.0~25.0 m、深度0.5~1.0 m段,地基填土欠密实较为严重,完全充水,有脱空迹象。
检测结果表明,负一层筏板下的地下水丰富,地基土充水严重,局部有较为严重的欠密实现象。筏板上的井字形梁格,部分充水严重,部分没有充水,充水位置、充水量没有分布规律。筏板基础局部存在一定缺陷,主要在主次地基梁交界区域,推测为欠密实或局部孔洞。
4 检测结果分析
经过检测分析,该建筑负一层地面裂缝、墙体裂缝、±0.000标高楼板裂缝规律均趋于一致,呈现横向分布特征;该建筑三层以上的纵墙裂缝沿建筑高度在同一区域出现,呈现垂直状态,裂缝宽度下层小上层大,呈现典型的拉裂裂缝特征,该区域板搭接接头裂缝;结合负一层地面及楼盖的不均匀沉降差,该建筑临近新项目方向一侧有明显倾斜,可以得到非常明确的结论:该建筑的主要异常由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
造成该综合楼上述现象的直接原因是:临近新项目大面积基坑开挖,人工挖孔桩大量抽取地下水,改变了周边建筑地基的土体应力状态和含水状态,导致土体重新固结沉降,从而导致该建筑地基基础产生较大的不均匀沉降。
其次,该综合楼框架结构部分原无剪力墙设置,后加固设置混凝土墙质量较差,其住宅部分的平面布局有内天井、局部区域内收,平面刚度变化不均匀,圈梁、构造柱设置不足等,故该建筑上部结构的空间刚度、整体性也较差,抵抗不均匀沉降的能力较弱,在临近新项目基础施工的影响下易于产生倾斜和裂缝。
最后,该建筑地基土含水丰富,采用筏板浅基础,建筑空间刚度变化不均匀,整体刚度相对较差,抵抗不均匀沉降的能力较弱,容易受到相邻场地开挖、抽水等改变地基土体特性的环境变化影响。
5 结构加固处理
5.1 处理方案
该综合楼受临近新建项目影响,由地基不均匀沉降导致墙、梁及板不同程度的开裂,又历经地震破坏,房屋裂缝继续开展,严重倾斜。同时,从结构本身分析,平面刚度变化不均匀。本文通过结构概念设计进行加固处理,具体加固方案如下:
裂缝处理:采用环氧胶泥封闭处理[3]。
地基基础处理:高压旋喷注浆法。
结构整体性:上层采用圈梁、构造柱,底层纵向框架柱间加交叉斜支撑。
5.2 加固后信息反馈
经上述方案处理后,投入使用至今三年,尚未发现房屋裂缝和倾斜等异常现象,处理效果佳。
6 结束语
对本建筑综合分析研究得出,该综合楼平面刚度变化不均匀,空间刚度也较差,抵抗不均匀沉降的能力较弱,检测出地基欠密实,部分充水严重。虽然采取筏板基础处理,但整个基础置于较软的土体之上,埋置深度较浅,主次地基梁交界区域欠密实,加之临近工程大面积基坑开挖,大量抽取地下水,改变了地基的土体应力状态,导致土体重新固结沉降,筏板的整体性优点未能充分发挥。经过科学检测鉴定后,在地基梁上钻孔,高压旋喷注浆至地基卵石层,同时在地基梁欠密实处喷射水泥浆,使筏板基础形成有效的整体;结构上部住宅使用圈梁、构造柱加固形成整体,抵抗基础不均匀沉降引起在墙内产生的拉应力,防止因振动(包括地震)产生的不利影响。框架结构部分实施加强空间刚度的加固,底层框架柱间采用交叉斜支撑,弥补自身刚度,抵抗筏板弯曲变形,从而保证结构整体抵抗外来影响。
[1]GB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
[2]GB50292-1999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S]
[3]李旭.某综合办公楼梁板结构裂缝检测鉴定分析与处理措施探析[J].重庆建筑,2010(2)
[4]GB/T50344-2004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S]
[5]GB50204-200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2011年版)[S]
[6]GB50007-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S]
[7]JGJ/T8-1997建筑变形测量规程[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