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外语教学中本土文化教育的研究现状调查
——基于国内学术期刊的数据分析(2000-2010)

2012-10-28甘小亚

关键词:外语教学母语跨文化

甘小亚,黄 珊

(武汉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81)

我国外语教学中本土文化教育的研究现状调查
——基于国内学术期刊的数据分析(2000-2010)

甘小亚,黄 珊

(武汉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81)

自从2000年从丛教授提出“中国文化失语症”这个概念以来,国内学者纷纷投入到外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教育这方面研究中。本文就主要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里2000-2010年内所发表的有关外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教育的学术论文为数据样本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外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教育研究在数量已经有了很大发展,但论文质量参差不齐,缺乏实证研究,理论研究不够系统,研究范围狭窄,今后应该加强理论建设,拓展、深化实证研究。

外语教学;中国文化教育;数据分析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语言与文化研究在外语界出现了一个又一个高潮,学者们认识到语言、文化、教学三者之间的密切联系。80年代末,“文化导入”这一术语便在我国出现,并对外语教学产生影响。赵贤洲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导入论略》一文,是较早提出“文化导入”概念的论文之一[1]。而后语言教育专家们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测试环节等方面都对目的语文化给予了充分的关注,比如,我国大学外语教学所使用的教材大多是原汁原味的国外原版资料,课堂上大量介绍国外的文化与习俗。与此形成极大反差的是,我国的英语学习者母语文化知识匮乏,母语文化意识日益淡薄,导致了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的严重失衡,极大阻碍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2000年,南京大学的从丛教授在《“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一文中,提出了“中国文化失语”这一概念。从此,外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教育研究便初现端倪。研究者们对外语教学中中国文化教育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探讨,如:外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教育现象、中国文化的导入、中国文化的教育价值,等等,并取得了诸多成果。本文主要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里2000~2010年国内所发表的有关外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教育的学术论文为数据样本进行分析,总结和归纳出在这方面的成果与不足,并展望下一步的研究工作。

二、数据采集

在中国期刊数据全文数据库里以“外语教学”、“中国文化教育”、“文化导入”分别为主题词和关键词,对2000~2010年间全部期刊进行检索,光是期刊论文就多达948篇。在检索出的论文中剔除与外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教育研究不相关的文章,然后对《外语界》等重要期刊论文进行人工检索,共获得有关此研究的学术论文79篇,构成了本文研究的数据样本。然后,按论文发表的年份、期刊以及论文的主题将其分类,获得了本研究的统计数据。

三、数据分析

(一)历年发表的论文数量及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到目前为止,外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教育研究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即萌芽阶段(2000~2004年)、缓慢发展阶段(2005~2007年)及快速成长阶段(2008~2010年)。在萌芽阶段,5年间只有17篇论文,而且都是阐述外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教育现象,没有系统的理论研究在教学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即在外语教学中由于缺乏中国文化教育的融入,而在教学结果上产生的一些问题,大多数论文只对这些问题进行描述,却没有研究出成套的理论方案来指导教学。因此,虽然从丛教授早在2000年提出思考,但2005年以前此项研究基本停滞不前。在缓慢发展阶段,论文数量有所增加,但增幅不大,3年共25篇论文。在这一时期,研究者们对国内外语教学中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发展极为不平衡的现状更为关注,对中国文化教育应融入外语教学这一问题引起重视,对其必要性和可行性做出诠释,并道出在教学实践中具体做法的雏形,研究主题更为鲜明深入。从2008年开始,论文数量明显增加,到2010年为止已经达到37篇,占所有论文的46.84%,将近论文总数的一半之多,涉及面更深更广,教学策略研究得更为透彻,更具有指导性。

表1

(二)论文主题分类及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述评类文章数量最多(37篇),其中不乏对教育现状及现有教育模式反响的描述,对失语症的评论就是典型之一;其次是对教学方法策略的浅尝辄止(25篇),其中多是在当前局面下怎样应对的泛泛而谈;实证类(10篇)和初具理论体系的(7篇)就是少之又少了,只有这类用事实说话,理论完备的文章才能在教学实践中起到指导作用。概括起来,这些论文大致可以细分为三个方面:对教育现状及后果的描述;对外语教学中中国文化教育必要性及可行性的研究;在外语教学中导入中国文化教育的方法策略研究。

表2

1.外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教育现状的研究,其中包括许多定量调查研究,如魏宏君(2009)通过三段资料的调查引出外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缺失现象,阐述这项研究的现状以及进行研究的意义;肖龙福(2010)等人共同完成的项目,作为山东省社科项目阶段性成果之一,通过大量的问卷调查等实证性研究方式,揭示外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缺失,并提出相关建议;清华大学的张为民等(2002)对126名该校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进行了使用英语转述中国特色文化话题的能力测试,大部分受试者不能较好的用英语表达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在可以接受的表述中还有较大部分为解释性意译;刘世文于2002年对厦门集美大学英语系英语专业157名学生是否熟悉中国文化内容的英语表达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所有被试者的该能力都相对较弱;朱肖一(2005)对浙江工商大学非英语专业的01、02级大学生和03级硕士研究生进行了一次相关调查,发现研究生用英语表达反映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正确率不高,而本科生的正确率则更低。姬京彤、宋莉对哈尔滨工业大学学生使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进行了测试,发现参加测试的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水平都低于表达英美文化的水平。这些研究最终都指向了以应试为中心,以英语国家文化为主的我国英语教学。

几篇论文同时说明在现有的教育模式下,很难不产生上述令人尴尬的局面。那么,这些在教学过程中产生诸多问题的原因归根结底分为以下几点。首先,片面理解跨文化交际。很多教师的教学目的仍然停留在单纯提高语言能力上,而不是从文化的角度去引导学生认识语言,增强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少人曲解了跨文化交际,以为有能力理解并吸收目的语文化就算是跨文化交际了,本民族文化则被完全忽视。其次,片面理解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文化教学常常被外语教师理解为在教学中单纯的导入外国文化,甚至被更狭隘的解读为西方文化的输入甚至是仅仅是英美文化的输入,本土文化则处于可有可无的位置。在所有论文中,作者都认识到了我国外语教学无论从政策上还是实践上,都存在着重视目的语文化传授、轻视母语文化学习的倾向。外语教学所造成的文化输入失衡导致了使用外语对中华文化表达的能力严重不足。最后,片面理解母语与外语学习的关系。对学生来说,用母语讲解词汇和课文时,显然要自然得多,因为母语在翻译时通常比较明晰、简洁和熟悉。借用母语实施外语教学的方法并非过时,在外语教学中灵活和适当的利用母语,不仅不会阻碍学生外语水平的提高,而且还会增强其语言敏感和领悟能力,达到尽快掌握外语的目的,这是人类语言的共同性决定的。

2.对外语教学中中国文化教育必要性及可行性的研究,如陆全(2004)分析了在外语教学中开展中国文化教育的目的并指出课堂上采用的教学方法;曹威(2009)介绍了外语教学中增加中国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课程教学的策略。

在外语教学中进行中国文化的教育之所以可行并且必要,首先是有其理论依据的。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Sapir在Language一书中就指出:“语言有一个环境,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传统和信念。”其中很具影响力的Schumann,提出了文化适应模式(acculturation model)。Schumann将社会文化因素视为一个具有因果关系的变量;认为二语习得者对目的语文化的适应融合程度决定着二语习得的成败。文化适应是跨文化交际领域中探讨较多的概念,它是“对一种新文化的适应过程”[2],是对“新文化的思想、信仰和感情系统及其交际系统的理解过程”[3],是“学习者与目的语社团的社会和心理结合”[4]。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传达文化的媒介,语言教学必然包含了文化教育[5]。Damen认为:“语言学习隐含了文化学习[6]。”语言是文化的一面镜子,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母语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反映该民族的特征、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7],换句话说,不懂得目的语所赖以存在的文化,犹如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就很难完全理解该种语言,也常常不能运用目的语深入、灵活、得体和有效的表达思想,进行交际。可见,学习语言与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是分不开的。因此,一个操双语者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双重文化者,以适应在不同文化环境中进行有效交际的需要[8]。

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从而促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所以帮助学生累积必备的西方文化背景知识是十分必要的。但学生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并非其交际能力提高的充分条件。换言之,跨文化交际决不能仅局限于对交际对象的“理解”方面,而且还有与交际对象的“文化共享”和对交际对象的“文化影响”方面。因此,外语教学中应当增强学生传递中国文化的交际能力,并增强传播中国文化精髓的意识。因此,研究外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教育现状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9]。

3.在外语教学中导入中国文化教育的方法策略研究,如王佳棋(2009)概括了将中国文化融入外语教学的途径;王胜利(2010)研究了民族文化导入外语教学的对策。

论文样本中的教学策略不胜枚举,既包括从宏观的教学法层面,也涉及到不同的教学阶段的推进,还有具体的教学活动安排,主要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从宏观的论述教学方法上看,有例如直观讲解法、展示法等。代表性人物为陈光磊和束定芳。陈光磊提出了“直接阐释法、交互融合法、交际实践法和异同比较法”四种文化导入的方法。束定芳认为文化导入的主要方法有“注解法、融合法、实践法、比较法、专门讲解法”。这些方法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和指导性。

其次,在整个教学过程的细节方面(从大纲编排到测试验收阶段)也有很多改进之处。修改教学大纲,从宏观上指导教学人员从各个方面增加有关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分量,提高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使学习者在涉及本土文化表达时能够得到更多指导;调整课程设置,实现目的语和母语文化课程的对等,可以增添有关中国哲学、历史、宗教、文学艺术以及社会习俗等的英语课程,还有中西文化对比的课程,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的平台;合理编写外语教材,增加教材中有关中国文化的内容,注意将反映中国文化的优秀外语文章和译文纳入教材之中,并设置一些以中国文化语境为背景的听力和口语话题,使学生在听说读写译等各方面涉及中国文化特色事物;提高外语教师的中国文化素养和教授能力,在教学思想上要树立文化平等观,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的国学素养,系统掌握国际通用的中国文化言说方式和中外评析能力;将中国文化内容纳入考试,以利用考试的积极作用,引起学生和教师的重视,从而真正把中国文化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还可以设计一些以中外文化为内容的跨文化交际的口语考试,使学生对学习用外语表达中国文化产生兴趣,同时考试的压力也将对学生的学习形成一种动力。

再者,广大外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就某个教学内容或教学阶段创造出了实用于课堂教学实际操作的文化导入方法。其中,活动设计导入法的代表性人物张安德、张翔,将文化导入活动设计具体分为五个部分:深入探讨价值观及对事物的看法;深入了解日常生活模式;深入了解交际中的言语行为;深入了解交际中的非言语行为;讨论和归纳对文化的理解和感受[10]。

四、启示和展望

综上所述,当前外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教育研究已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者的关注与重视,这对于促进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起到了实质性的推动作用。然而,在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中,也还有不少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

(一)理论研究欠缺。虽然有关方面的研究论文很多,但多数只是对教育过程中反映出来的问题的一些表面描述,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国内的理论研究主要参照我国外语教学实践进行研究,缺乏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既没有从相关成功的教育实例中借鉴经验,也没有外国的相关理论中吸取精华,更加没有在触类旁通的学科中进行总结。因此,到现在为止也没有权威的理论方针指导中国文化教育在外语教学中的贯彻落实,也成为阻碍跨文化交际的主要屏障之一。

(二)实证研究少。目前仅有少部分成果是通过实证研究获得,例如前面提到过的肖龙福等人做的山东省社科项目,但也仅仅是从实际的调查问卷中总结出现象,没有进一步通过实证来分析出哪些方法能改善目前外语教学的瓶颈。在所有采集的论文中,通过数据说话的文章只有10篇,相对于79篇的总数,是极其不相称的。

(三)研究范围狭窄。从丛教授提出失语症的问题后,研究人员便纷纷从这个角度着手,眼界之狭窄,内容之单一。而且很多文章都只是对这些表面现象进行简单的描述,没有在理论上追根溯源,探讨较多的是其现象、原因、解决的方法策略,没有从文化学、语言学、社会学角度进一步研究。并且,关于外语教学融入我国文化教学的评估体系研究较少,造成在办学实践中失去了重要的指导。

(四)论文质量参差不齐。自外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教育研究以来,虽然论文数量不断攀升,但在全部采集的论文中过半是一般期刊论文,仅有少数篇章是CSSCI核心期刊论文。一方面,有的学者已在研究领域中不断拓展深入,推陈出新,取得了瞩目成绩;另一方面,还有不少人在浅谈外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初探外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导入等,论文重复度高,毫无新意深度,也不能给人们启示。从论文类型上看,相关研究的交流和总结不够系统,缺乏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与支持。在研究方法上,定性研究居多,定量研究与实验研究由于操作手段缺乏,导致许多研究没能提出具体解决方案。

五、结语

外语教学改革仍然处于大力发展阶段,因此,现阶段对现有外语教学中存在的中国文化教育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研究是有其必要性的。总之,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外语教学不但要树立“知彼”的文化观,更要培养“知己”的文化意识。只有这样,我国外语教学(特别是英语专业教学)才能真正成为传承中外优秀文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沟通中国和世界的桥梁和纽带[1]。

(注:本论文得到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全球化环境下英语教学中的语言文化生态意识及实施策略研究”的资助,课题编号:2010B383)

[1]袁芳.试析外语教学中“母语文化”的地位与作用[J].外语教学,2006,(5).

[2]Brown,H.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 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 Hall,1980.

[3]Ellis,R.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

[4]Schumann,J.The Acculturation Model for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in R.Gingras(ed.)[C].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Artington,VA:Center for Applied Linguistics,1978.

[5]胡文仲.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 is Learning another Culture[J].英语世界,1991,(6):12-15.

[6]Damen,L.Cultural Learning:The Fifth Dimension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M].Massachusetts:Addisen-Wesley,1987.4.

[7]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158-160.

[8]陈舒.文化与外语教学的关系[J].国外外语教学,1997,(2):1-3.

[9]从丛.“中国文化失语症”: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 [N].光明日报,2000-10-19.

[10]张安德,张翔.论外语教学的文化意识培养与文化导入[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6).

猜你喜欢

外语教学母语跨文化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母语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母语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The Connection Between “Wolf Child” Story and “Poverty of Stimulus” Argument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外语教学法的进展
母语写作的宿命——《圣天门口》未完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