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石论道
2012-10-28王玉信
文·图/王玉信
品石论道
文·图/王玉信
一块看似平常而又普通的石头,在玩家眼里也许就别有天地。根据它的纹里、造型、姿色起上一个名字,就给这块石头注入了不同的内涵,有的甚至被称做“奇石”。
自古以来,无论是达官贵人或平民百姓都有收藏奇石的雅好。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奇石热在西方发达国家、日本和港、澳、台地区迅速兴起。近年来,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奇石”不需琢磨,全凭它的天然性和最为独特的造型特点而受到人们的青睐。
收藏奇石讲究的是造型奇特,色调丰富,石质完整,珍奇稀少,意境深邃。一块精美的奇石往往可与珠宝相比美,人们常说“黄金有价石无价”就是这个道理。当今,人们又给奇石注入了新的内涵,讲究“家无石不富”,一块奇石摆放在家中可起到镇宅、辟邪、保佑平安的作用,又能显示主人的地位和财富,同时还能升值。全国各地拍出天价的疯狂石头,从而使玩石、藏石及其石商们头脑更加膨胀,心血更加汹涌,其中一些人闻到的仅仅是铜臭而已,根本不知石头文化的内涵和境界。
人类的祖先从旧石器时代就知道利用天然石块,或为工具,或为武器,各种石头自古至今最终伴随着人类从蛮荒时代逐步走向文明。古今一切关于石头的行为和理论,构成了石文化的基本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说,石文化现象不分古今中外,是全人类所共有的。关于石头收藏,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至少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据《阚子》载:“宋之愚人,得燕石于梧台之东,归而藏之,以为大宝,周客闻而观焉。”早期园林的出现,石文化首先在造园实践中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从秦汉时代古籍、论文所描述的情景得知秦始皇建“阿房宫”和其他一些行宫,以及汉代“上林苑”中,点缀的景石颇多。即使在战乱不止的东汉及三国、魏、晋南北朝时代,一些达官贵人的深宅大院和宫观寺院都很注重置石造景,寄性物外。
当今,奇石爱好者“忽如一夜春风来”,其实广西柳州在历史上起步较早,如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柳宗元在“山多人少”的柳州任刺史期间,整日“与木石为徒”,就曾发观柳州近郊龙壁山有秀石可砚,并将其馈赠远在千里之外的好友刘禹锡。柳州奇石爱好者在20世纪80年代走向全国,并先后到我国香港,新加坡、日本、泰国等地举办奇石展览。
随着奇石爱好者观赏水平的不断提高,在讲究传统的“皱、瘦、漏、透”的同时,对天然奇石又更进一步要求达到“形、色、质、纹、座、名”六者互相协调,缺一不可,只有具备以上所有条件才能算得上一个石玩作品。赏石,不仅是对石之色、形、质的表面特征的品评,更重要的是领略地质构造之恢宏气势和无穷变化。
地球上奇石收之不尽,而国外已有人开始收集天外石——“陨石”,它是地球以外的宇宙中流星脱离轨道或破碎之碎块散落到地球上的石体,它是人类直接认识太阳系演化的珍贵礼品。尼克松首次访华,将月岩石标本以国宾礼物相赠,这带着科学光辉的石头,便成了中美人民友好的桥梁。
觅石、藏石、赏石在于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在于感知生命,顿悟人生,完善人格。正如唐人白行简《望夫石赋》所云:“最坚者石,最灵者人,何精神之所感,忽变化而如神。”玩石者以石论道、以石悟德、以石悟性。石道是一种氛围,是一种至高境界,石道是一种感悟和意境,人随石引,心沿道行,人石感应,心石交融,明心而见石。这便是石之道、石之德、石之性也。而奇石就在一个“奇”上,因为世界上没有一块完全一样的石头,所以石生道,道则万变。孔子曰:“志诚、通乎金石”,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管子称支持国家最最基础的人群为“石民”,苏秦称感情浓厚的友谊为“石交”。《周易》以“介于石”、“以正中”这一说法对后代影响最大。唐代诗人白居易以石比坚贞忠烈,以石为伴,以石自化,这些都可从白居易的诗中得到印证。苏轼、米芾等大家,从中推演出君子、大人、中正、耿价、挺拔等种种道德内含。石的深层之道,在乎人的天然气质及博寓于情,醒透于理、深参于禅,精疑于性,广契于学,恒孕于养,对石之真、善、美的追求,正如古人所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人类的科学和文化、知识的探索与追求,无不与石有缘。天文学为石造像,地理学为石梳妆,生物学给石以灵性,社会科学报石以博大的情,哲学为石揭秘,美学为石泼彩。当今的赏石、玩石、藏石之风犹如雨后春笋,在中华大地风起云涌,掀起阵阵波滔。真可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编辑:陈畅鸣charmingchi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