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二五”期间辽宁省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

2012-10-27李延罡

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5期
关键词:十二五辽宁辽宁省

李延罡

(沈阳化工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辽宁 沈阳 110142)

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是当前应对日益变化的国际局势,保持经济稳定发展,参与国际市场激烈竞争的必然选择.经济学大师熊彼特提出“创新即生产要素的新组合,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进行资源要素有效配置、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发展绩效)的能力”[1].同时他强调“自主”创新,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将其产业化、商业化的能力.自主创新包括国家自主创新和企业自主创新.国家创新体系是指一个国家内各有关的机构和部门(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教育培训和中介机构、政府部门等)及其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推动创新的网络[2].国家自主创新是从国家战略的角度表明一国产业技术的创新特征和发展路径,具体指产业技术不依赖于外部技术引进,主要依靠本国力量独立开发新技术,进行技术创新活动[3].企业自主创新是指企业通过自身努力和探索攻破技术难关,在此基础上推动创新的后续环节,完成技术的商品化,达到预期目标的创新活动.在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创新能力不仅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还是一个地区经济增长的驱动器[4].在日益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下,面对以创新与技术升级为主要特征的激烈国际竞争和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变革,辽宁省必须突破约束科技自主创新发展的瓶颈,才能赶上国内发达省市如江苏、山东和上海等地.新出台的我国“十二五”规划建议指出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要科学判断未来市场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趋势,加强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突破重点领域,积极有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新的“十二五”规划建议为辽宁省的科技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辽宁省作为我国老工业基地,要一如既往地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增强共性、核心技术突破能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本文在构建辽宁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以辽宁省2000—2009年的科技数据为例,通过因子分析法对自主创新能力进行实证研究,提出在新的“十二五”期间如何提升辽宁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和建议.

1 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模型、指标与数据选择

1.1 基本模型

因子分析是一种常用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其功能在于简化观测系统、减少变量个数,用少量共性指标解释整个系统[5].

因子分析模型:

具体而言,因子模型假定观测到的每个随机变量Xj线性地依赖于少数几个不可观测的随机变量F1,F2,…,Fm和特殊因子向量εi,即

式中,aij为第i个变量在第j个因子上的载荷,称为因子负载.同时,对随机变量Fj和ε进行如下假定:

该模型有以下特征[6]:各公共因子的均值为0,方差为1,且因子之间不相关;各特殊因子的均值为0,具有不等方差,且不相关;公共因子和特殊因子不相关.

1.2 指标体系与数据选择

辽宁省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由2000—2009年辽宁省的统计数据中的科技活动人员比重、有科研活动的企业比重、每万人发明专利数、技术成交额、科技活动经费、金融机构贷款占科研经费比例、政府科技拨款占财政支出比重、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组成,不能单独用某方面指标来衡量.本文将7个指标分别编号为Xl,X2,X3,…,X7,具体见表1.

本文主要选取数据来源于辽宁省统计年鉴(2009、2010)、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8)、国家科技部网站等.

表1 辽宁省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Table 1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independent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city in liaoning province

2 辽宁省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的因子分析

本文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对选取的7个指标进行统计分析.观测样本的KMO值为0.599,Bartlett球度检验的相伴概率为0.000,表明所用数据比较适合于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评估(KMO值接近0.6).

由表2可知,使用主成分分析法按照特征根大于0.9的原则(由本例成分3的特点决定),得出前3个因子,它们一起解释了变量标准方差的95.770%,说明前3个因子反映了原始数据提供的大部分信息,即这3个因子为主要因子.为了加强公共因子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释能力,对提取的3个主因子建立原始因子载荷矩阵,并运用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法对载荷矩阵进行因子旋转,得到旋转后的载荷矩阵如表3所示.

表2 因子特征根和累计方差贡献率Table 2 The characteristic root of factor and the contributed rate of cumulative variance

表3 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Table 3 The loading matrixes of factors by rotating

公共因子F1在X3、X4、X5、X6上载荷值很大,其中,X5、X6表示科技自主创新所需资金支持指标,X3、X4表示科技自主创新技术成果与转化指标,因而,F1是反映辽宁科技自主创新要素支持的公共因子;F2在X1、X2上载荷较大,这2个因子是辽宁科技自主创新机构和人员的主要评价指标,因而,F2是反映辽宁科技自主创新基础硬件的公共因子;X7在第3个公共因子上载荷较大,它是对辽宁科技自主创新企业内在动力的主要评价指标,因而,F3是反映辽宁科技自主创新企业动力的公共因子见表4.

为了计算结果误差最小,采用回归法得到因子得分系数矩阵见表5.

表4 各主因子命名Table 4 Every main factor naming

表5 因子得分系数矩阵Table 5 Scoring coefficient matrixes of factors

根据该矩阵和变量观测值可计算因子得分.计算公式为:

记βj为各主因子的方差贡献率,βj=λj/P,则综合评价指标:

式中,λj为原始相关矩阵的第j个特征值;P=λ1+λ2+…+λm.F=β1F1+β2F2+β3F3, j=1,2,3,m=3,F为综合因子,则

由此计算出辽宁省2000—2009年的单因子得分和综合因子得分与排序,如表6所示.

表6 辽宁省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排序Table 6 Independent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Liaoning

根据因子得分进行分析,探讨了辽宁省科技自主创新发展的内在规律.由表6显示的辽宁省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排序与实际发展增势基本相符.具体分析如下:

(1)科技自主创新要素支持因子F1得分从2000—2009年稳步递增.由负值逐渐趋向于正值,这说明辽宁省科技自主创新水平逐年提升,主要是因为辽宁省注重科技自主创新要素的投入(尤其是研发经费的投入和技术成交额逐年增加),由此促使辽宁省科技自主创新的产出能力不断提升,持续发展能力也得到进一步的增长.

(2)辽宁省科技自主创新基础硬件因子F2得分呈现无规律性,2005年该得分达到高峰,2006、2007和2009年却呈现急速下降趋势,因为辽宁省自2005年由于发展速度加快,新建的企业数量急剧增加,以工业行业为例,从业人数从2005年的276.55万人猛增到2007年328.02万人,每年增幅达到9%以上,但是科技人员的增幅每年才达到5%,人力资源的发展速度跟不上企业发展速度,因此F2递增率出现大幅度递减,由此导致辽宁省科技创新效率下滑,发展步伐放缓.

(3)辽宁省科技自主创新企业动力因子F3得分呈现的规律性不强.这说明辽宁省科技创新主力的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投入力度持续不均,由此导致科技创新动力不足.2002年该得分达到9年中的最高值,这和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经费支出有关,因为2002年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1.86(这9年中的最高值).随后投入持续下降,维持在1.6的水平上,导致持续科技研发能力变弱,短暂的投入增多无法带来科技创新能力的持续增强.

(4)辽宁省科技自主创新综合因子F变化稍有波动.2009年的辽宁省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得分高于往年,但2004、2006年经历了二次低谷,单纯看这两年的数据还不能看出问题,但是看2003、2005年的数据就会发现:在F2因子上2005年排第1、2003年排第2,说明这两年的科技自主创新硬件基础建设发展比较均衡;在F3因子上2003年排第2,说明科技自主创新动力比较强,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较高起到很大的作用.这使得2004、2006年的科技投入相比较而言明显偏低,进而因子综合的分数出现低谷.但从总体上说,因子综合得分在大趋势上是按照波动式递增的.

由分析结果可知,拟合的指标体系所揭示的发展规律同辽宁省的实际发展过程基本吻合,因此该模型体系具有较好的解释力.

3 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实证分析不难发现,辽宁省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在2000—2009年存在一些问题,如科技投入持续能力差,科技创新政策保障力度不均匀,科技人才培养速度与企业自主创新匹配不协调等,表明辽宁省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尚未健全和均衡.为了提升辽宁省自主创新能力,使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真正持续、高质量、高效率地推动辽宁经济的平稳运行,在“十二五”期间,需要在以下方面开展工作:

(1)继续加强辽宁省科技自主创新要素的支持.提高辽宁省科技自主创新的持续投入能力.一方面要增加政府科技拨款占财政支出比重,为辽宁自主创新提供财政支持,加大政府对基础研究的投入,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和开放共享.另一方面要发挥金融机构贷款的带动作用,强化支持企业创新和科研成果产业化的财税金融政策,要吸引更多的风险投资者参与辽宁的经济建设,多渠道开辟风险投资资金来源,建立多元化的风险融资体系.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培育和发展创业风险投资.第三方面要促进企业同科研机构、大学之间的技术合作与交流,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强化基础性、前沿性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平台建设,构建产业组织创新平台和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平台,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的产业化.

(2)继续加强科技自主创新基础硬件的建设.继续完善以人才为核心的激励机制,创造有利于吸引人才和激发科技人员创新热情的良好环境,为创新人才的自由流动提供公平竞争的平台.制定政策促进科技人员队伍培养,促进高校和科研机构的高端人才到企业兼职和技术合作,解决企业快速发展造成的自主创新人力资源不足的难题.继续完善辽宁创新基础硬件平台建设,加快国家级、省级大型试验基地和中试基地的建设.继续推进“双百工程”并购一批海外科技型企业和研发机构,引进更多的海外研发人才.

(3)继续增强辽宁省科技自主创新企业的动力.转变政府职能定位,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做好大中型企业发展的服务者和促进者,通过规划和政策引导,支持企业科技自主创新,促进区域产业调整与升级.重点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制定政策促进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经费投入,提高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实现支柱产业的可持续的自主创新与发展.

总之,增强辽宁省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是长期的艰苦的任务,它需要企业、政府以及相关机构长期的协同努力,只有科技自主创新均衡、可持续的发展,“创新型辽宁”的宏伟目标才能实现.

[1] 徐从才,盛朝远.江苏自主创新能力评价及其动力机制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2009(4):1-7.

[2] 杨忠泰.基于国家创新体系区域化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9):48-53.

[1] Furman J L,Porter M E,Stern S.The Determinants of National Innovative Capacity[J].Research Policy,2002(6):899-933.

[4] Cooke P.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Clusters,and the Knowledge Economy[J].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2001,10(4):945-974.

[5] 杨大楷,冯体一.长江三角洲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实证研究[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8(6):80-88.

[6] 解学梅,曾赛星.科技产业集群持续创新能力体系评价——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模型构建和实证研究[J].系统管理学报,2008(3):241-247.

猜你喜欢

十二五辽宁辽宁省
辽宁之光
读辽宁 爱辽宁
读辽宁 爱辽宁
辽宁舰
辽宁省各级工会收看十九大开幕会
辽宁省环境保护厅与辽宁省气象局进一步深化合作
辽宁省自然环境分类探索
辽宁省建环保举报奖励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