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如何防范“送礼腐败”
2012-10-27石渝
文/石渝
他山之石
国外如何防范“送礼腐败”
文/石渝
香港科技大学教授谢丹阳在一篇“金融改革应以史为鉴”中讲了一件“小事”:
“2002年9月我与国际货币基金同事曾和一位美联储官员在成都给中国人民银行培训监管人员。该美联储官员对中国央行官员去银行检查时居然可以和受检单位工作人员一起大吃大喝而深表吃惊。而美联储官员可以从受检单位接受的物质上限为:一杯咖啡。”
“收礼只收一杯咖啡”,这凸显了礼物背后存在着腐败风险。那么,外国是如何对待送礼文化,又是如何从送礼文化中有效地管理了腐败风险?
“礼轻情意重”,让礼品回归其真正的社会文化属性。(图/CFP)
外国送礼文化
只要是有人交往,就必然会有送礼。一些国家有“见面礼”,但阿拉伯人初次见面时一般不送礼,要是有人初次见面就大礼相送,那会被视为行贿。中国人过大年有“压岁钱”之礼,好像“红包”越厚越能表达真意,但新加坡人却不这么看,“压岁钱”一般就是几块钱,要是送多,对方会很不高兴:“想用钱压死人呀?”法国人的“见面礼”也是重情调轻价值,一张画片,或一件小手工艺品,均是法国人喜欢的礼品。假如在意大利,第一次到刚刚认识的朋友家做客,带上一小盒巧克力,外加点鲜花,就是一份令人满意的礼物。
在韩国,只要想送礼,什么东西都可以送,就连从肉铺里砍点排骨,也可以作为礼物送出去。不过一些国家对“礼品”很有讲究,德国人送花不送郁金香。不到生日就收到生日礼物,在德国也是件令人难堪的事。记得2010年美国国务卿希拉里记错了英国女王的生日,提前一周发出了贺电,闹了国际笑话。要是这事发生在德国,那肯定不止是“笑话”那么简单了。同样在德国,如果你们不是情人恋人关系,最好别向对方送玫瑰花。
送礼也要考虑当地文化禁忌,如在印度,选以牛皮制作的或与此有关的礼物,最好三思而行,因为牛是印度佛教“圣兽”,当年英国殖民统治者的军队故意在子弹上人为的涂抹牛油,引受印度士兵哗变。在日本,送花可不能送16瓣菊花,因为那是皇室才用。当然了,美国人喜欢当面打开收到的礼物,而阿拉伯人不喜欢客人老盯着他家的某一东西看,假如阿拉伯人以为客人喜欢,就会把东西送给客人,要是客人拒绝,那简直是一件令阿拉伯人勃然大怒的事。
在美国,做社工或义务为社区做点什么而收到对方的礼物,会觉得所做的服务变味成“有偿劳动”,心中会不安。一位居住于威斯康星州的美国女士自告奋勇辅导刚搬进同一社区的一位日本女士学习英语。她指出:“那位日本妇女每次上课、每次拜访都带礼物给我,一本书、纸刻品、花或是糖果,真令我尴尬。”
送礼腐败风险管理
送礼或是人情世故的一种向对方表达友好或感激的信息载体,其核心价值在于传递这份特殊信息,但载体本身的“有价性”,它也有被人们用于行贿或索贿目的,而不再是单纯意义的“礼物”。在公共领域及商业领域,“送礼腐败”是个需要提前干预和管理的问题。本节以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为例,看看澳洲人是如何做的。
新南威士州的“反腐败独立委员会”(香港称之为“廉政公署”)对“礼物”作了警示:公共官员需要清晰地了解有人送礼时该怎么做以及收受礼物背后的关联。该委员会指出,送礼存在腐败风险,因为它有潜力影响职能部门的公正和正直,容易创造“有利印象”并获得“优先对待”。因此,不恰当地收送礼物,会构成腐败行为。有关这一精神,澳洲人在《1988年反腐败独立委员会法》中已经有了具体的体现。
为此,反腐败独立委员会列出了四项“礼物腐败风险”:一,受礼物影响的公共官员,向对方提供优惠对待,或对行政违规视而不见;二,公共部门雇员收受礼物,导致这样一种看法,即官方决策可以受到干扰和贿赂;三,赢得部门合同的唯一途径是提供额外好处或礼物的看法,将打击有信誉供应商和承包商;四,收受礼物的公共官员,即便礼物没有什么影响,有可能被控受贿罪。
该委员会在“管理腐败风险”一项上,列出了九条“最低要求”,把“单位受礼”与“个人受礼”作了分开:制定礼物管理政策与程序,以及违反政策及程序的惩罚措施,所有部门收受的礼物都要记录在案并解释为何收受了这些礼物;培训公共部门雇员并让他们明白责任;每隔两年就要考核政策绩效;相关公司文件,如行为准则,要引述和参照公共部门礼物管理政策;内部审计程序及腐败风险管理程序中包括礼物管理一项;鼓励雇员采取合理步骤,保证其家庭成员不收受有可能用于影响公共决策的礼物;无论任何情况,都禁止雇员收受现金和礼物;无论何种情况,严禁雇员索要个人礼物或好处。
美国不“禁礼”但“限礼”
21世纪初头5年是美国公司腐败丑闻高发期,迫使美国人重新思考他们收到和送出的礼物是不是“真的纯洁”。随着美国司法部对国会院外游说分子亚伯拉莫夫有可能行贿进行调查以来,国会两院议员们忙着退回从亚伯拉莫夫处收到的“礼物”,这些“礼物”足有数十万美金。
美国法律规定,从同一人处获得的非竞选有关的“礼”,每次每件不得超过50美元,一年之内不得超过100美元,包含各类吃请。美国一些医保处方制药厂,严禁医药代表向医生及医生配偶赠送超过100美元的礼物,也表示不再组织酒店里的“培训宴会”。而医生及医学院学生协会,则敦促同行不再收受任何药企的礼物及好处。
除了“民愤”较大的医药业,教育业上的“礼物腐败”也困扰了美国。2004年,纽约市推行新政,开始限制向教师送礼,规定教师不得从学生或学生家长或关系人处收受超过5美元价值的礼物。
美国不“禁礼”而“限礼”这样的政策,对于全球500强企业占多数的美国而言,或不是一个好消息。美国一个研究企业文化的教授认为,“文化相对主义”是一个真正的问题,在亚洲或在落后国家做生意,不送礼做不成事,拒绝收礼更是荒唐。美国近几年来,针对美国企业在海外通过送优惠券或提供美国旅游费等行为,展开了调查,包括高盛这样的公司,都不得不交纳巨额罚金,为“送礼腐败”付出了代价。
日本案例
日本人素有“工作狂”之名,据说前首相福田在任期间,每天工作14小时,每天只睡4个钟头。由于很多公务员工作到深夜,误掉了火车或地铁,政府就出台一项规定,对于这班工作到深夜错过地铁的公务员,可以公费打车。日本法律本来就规定公务员上下班可以公费坐地铁,公费打车只不过是公费坐地铁的一项具有人情味的延伸而已,并无不可。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出租车司机借鉴航空公司的旅客航程积分制,以送啤酒、送小额现金等方式招徕像公务员这样的固定客源,从而无意中将此事转化为公务员利用职务机会收受不当财物的经济案件。事件曝光后,日本舆论一片哗然,“工作狂”首相福田处境尴尬。
2008年6月25日,日本官房长官町村信孝在记者会上发布调查结果称,17个政府部门共计1402人涉案。日本政府按照《日本国家公务员法》处罚了33人,其中1人停职、11人减薪、21人受到公开谴责,并对另外118人予以内部训戒或严重警告处分,处分总人数为151人。由于卷入此丑闻的职员中大部分来自财务省,财务大臣作出自我处罚,决定退还两成月薪,还有多名未卷入此丑闻的财务省高官也表示效仿财务大臣,退还部分薪金以示惩戒。
此事传到中国,引起网友们的惊愕。一名新浪网友说,公务员“还打的,坐地铁,日本真也太小气了,看看我们,车子一部还不够,升职了车也跟着升!”这名网友可能是对中国国内公务员公车私用,普通官员滥用豪华车的情形感到愤怒。在日本,公务员无专车接送,或开私车,或乘车或坐地铁,只有坐地铁可以报账。还有一名新浪网友评论说:“人家小小地占点便宜,当个什么重大贪污事件来报道,中国国家的公仆们如只是占如此便宜可谓是廉洁清官了。”看来这名网友抱持现实主义态度,默认了国内腐败文化盛行的事实。一名搜狐网友则有点想不明白,“如此高薪的日本官员,竟还会贪如此蝇头小利”,恐怕这名网友不清楚,日本并未高薪养廉,日本公务员工资处于该国平均工资水平,其待遇与民营企业职工差不多。
那么,这桩看似稀松平常的经济丑闻对于官员的仕途有何影响呢?日本公务员伦理委员会想必会很认真地把所有这些涉案的公务员记录在册,今后这些公务员的升迁会因此大受影响,对立党派会时时以此敲打对方。财务省大臣额贺福志郎也是在压力之下才会自我惩罚,以期挽回失去的民心。当然了,对于“工作狂”福田首相,民众不会因他的敬业,而原谅其部下乱来。
编辑:靳伟华 jinweihua1014@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