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愚公移山》三读

2012-10-26■首

支部建设 2012年1期
关键词:愚公移山愚公寓言

■首 阳

《愚公移山》三读

■首 阳

愚公移山这则古老的寓言,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锲而不舍精神的生动阐释。自从毛泽东以此为题作了讲演,愚公移山就被赋予了崭新的含义,成为中国共产党人表现坚韧不拔、不懈奋斗精神的典型用语,成为鼓舞中国人民改造山河、自力更生的动员口号。愚公故乡山西,在革命和建设时代,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处处跃动着愚公的身影。

中国古代有个寓言,叫做“愚公移山”。说的是古代有一位老人,住在华北,名叫北山愚公。他的家门南面有两座大山挡住他家的出路,一座叫做太行山,一座叫做王屋山。愚公下决心率领他的儿子们要用锄头挖去这两座大山。有个老头子名叫智叟的看了发笑,说是你们这样干未免太愚蠢了,你们父子数人要挖掉这样两座大山是完全不可能的。愚公回答说:我死了以后有我的儿子,儿子死了,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这两座山虽然很高,却是不会再增高了,挖一点就会少一点,为什么挖不平呢?愚公批驳了智叟的错误思想,毫不动摇,每天挖山不止。这件事感动了上帝,他就派了两个神仙下凡,把两座山背走了。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中国共产党早就下了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山。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地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全国人民大众一齐起来和我们一道挖这两座山,有什么挖不平呢?

这是毛泽东1945年6月11日于延安,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式上所作讲演中的一段话。讲演共六段,这段话为第三段中的后半段,占全文篇幅的四分之一。虽然仅有412个字符,但它却是七大的结论,是七大形成的近百万字的文献中的点睛之笔。讲演在1951年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时,标题冠名《愚公移山》,成为全中国家喻户晓的杰作,更被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奉为自力更生、改造中国的精神圭臬。

一读——讲演的追溯

毛泽东作《愚公移山》讲演时,在场的代表共有752人,代表着全国121万党员。毛泽东的讲演令现场的每一个人激动不已,终生难忘。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参加过七大的太行、王屋山区(晋冀鲁豫边区、晋察冀边区)的代表们依然记得当时的情形。

时任一二九师司令部机要科科长杨国宇在日记中记载:七大闭幕那天下午,选举产生了中央委员会后,毛泽东“讲到愚公说:‘我虽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他记得很熟,每讲一句,即举手掰一个指头。当讲到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中国共产党早就下了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大山。全国人民一齐起来挖这两座大山,一定会挖掉的。全场代表没有一个不受感动的,长时间鼓掌不息。”

时任屯留中心县委书记高扬文回忆:“在会议期间,最使我惊讶的是,毛主席是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了最深奥的理论问题、最复杂的思想问题和政策问题。讲话中警句连篇,幽默而又十分恰当的比喻经常出现,不但使代表们加深了对报告和讲话的理解,而且越听情绪越高。毛主席是带着感情讲话的,有时娓娓而谈,有时慷慨激昂,当讲到蒋介石消极抗日积极反共,阴谋消灭共产党时,则厉声怒斥。毛主席讲话的艺术,可以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世人皆知,毛泽东是在七大闭幕式上,向全党发出“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号召时讲起愚公移山寓言的。但不为大众所知的是,在此49天前即七大开幕的第二天,毛泽东就在大会上讲过这个寓言。当时,他讲到“就是只剩一条枪,我们也要打到底的。只要我们手里还有一条枪,我们被打倒了,就把枪交给我们的儿子,儿子再交给孙子”,接着,他便第一次讲述愚公移山:

有一个愚公移山的故事,说在山西有一座太行山和一座王屋山,现在这两座山比较矮,从前比较高,不大好走路。有一个人名叫愚公,是一个很笨的老头,在他附近还住着一个老头名叫智叟,是一个很聪明的老头。有一天他们两个人吵起架来了,为什么吵架呢?因为愚公要把太行山、王屋山移掉,带着他的儿子孙子挖山、挑土。那个聪明的老头就告诉他不必挖了,太行山、王屋山这样高,怎么能挖掉呢?愚公说:这两座山虽然高,但是我死了还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儿子的儿子,儿子的儿子死了还有儿子的儿子的儿子,父而子,子而孙,孙孙子子,子子孙孙无尽,而山是不会再增高的。后来,有一个神仙为愚公的精神所感动,报告了上帝,上帝就派人把山移走了!这个故事是书上讲的,并不是我编造的。

据七大代表们回忆,毛泽东讲完这个寓言故事后还说:“如果我们这一代人完不成这个任务,就把这个任务交给我们的儿子”。当时全场寂静、严肃,然后是热烈的鼓掌。在太行山指挥抗日的八路军总司令朱德,于毛泽东讲话后,即讲到:我和国民党顽固派谈判时说,“你们知道不知道,我们现在的书记不是陈独秀,而是毛泽东啊!”并且向大会郑重宣示:“我们这一代人就是要把中国革命搞胜利,这一任务用不着交给我们的儿子。”

毛泽东到底讲过多少遍“愚公移山”?据现在公开发表的党的文献和亲耳聆听者的回忆,仅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就至少讲过三遍:在口头政治报告里、在结论里、在闭幕词里。1945年5月31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结论》中就讲到:“同志们!我多次讲愚公移山的故事,就是要大家学习愚公的精神,我们要把中国反革命的山挖掉!把日本帝国主义这个山挖掉!”这就是说,毛泽东讲愚公移山的故事,并非只是在会议闭幕式上才讲的,而是在历时50天的七大会议一开始、会议进行中就反复讲过的。关于七大的特点,经典的表述是“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然而,这一经典用语60多年来被广泛地用于各种各样会议的评述中。有鉴于毛泽东在七大自始至终都在讲“愚公移山”,或许我们还应在表述上加注一句:“七大是全党同志树立和发扬了愚公移山坚定信念的大会!”

毛泽东还在哪一年讲过“愚公移山”?根据史料,我们知道毛泽东早在七大的七年前、1938年4月30日抗大第三期第二大队毕业典礼上,就对即将开赴太行山等地的干部们讲过:要学习愚公挖山的精神,把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统统移掉。晋察冀边区的代表李德仲回忆,毛泽东在七大之后,“‘愚公移山’问题也是每会都讲,所以使大家的思想非常清楚。当时估计到,夺取东北有许多困难,有一个苏联,还有日本的残余势力,日本在东北统治了14年之久,夺取东北不是很容易!在敌后还有战争,国民党还要反共,在这种情况下,为取得东北的胜利,就要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

这样的追溯,并不能说明毛泽东最早和最后讲述愚公移山的时限。然而,这足以证明熟谙中国历史文化,青年时就立志要“改造中国与世界”,中年时把取得全国的胜利比作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晚年时仍大力倡导学习“愚公移山,改天换地”的大寨精神的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一生中,其“愚公移山”之志是终生不渝的!

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立下愚公移山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就是毛泽东讲述这个寓言的目的。

二读——深邃的比喻

愚公移山对人对神所彰显出的巨大感召力,使古今中外许多悲壮瑰丽的神话传说黯然失色、望尘莫及。

古希腊有“西西弗斯推石上山”的神话传说。西西弗斯得罪了诸神,不愿下地狱但却接受了神对他的惩罚——日复一日地推着巨石上陡山,巨石每当快被推到山顶时便会滚落下来,于是,他只好重新开始,就这样周而复始地过着悲壮而又荒诞不经的生活。愚公则是不服从天帝的安排,欲率一代又一代子孙挖山不止,“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揭示了以“无限”必然战胜“有限”的真理,是人最终战胜了神。

《圣经》中有“出埃及记”的故事。摩西作为神的化身引领以色列人出埃及逃离苦地,是弃故地而另择家园,是神的救赎,为的是让人们信神。愚公的故事则证明人的命运掌握在人的手中,只有自救然后才能神救之。更重要的是,愚公不是弃故园而寻新址,不是机会主义和逃跑主义,而是直面现实解决问题,为既有家园开辟出“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的康庄大道,目的在于改造家园、建设家园!

即使与“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夸父追日”等中国古代寓言相比,“愚公移山”在彰显一种精神、表示一种决心、抒发一种愿景上,也更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所以,人们更愿意把它称为故事。尽管故事的结局出现了天神的帮助,也无损于愚公的精神和形象,因为是人的力量让神“惧其不已”、“帝感其诚”,这与封建迷信有着本质区别,是对人的肯定与赞扬。

列宁说过,再好的比喻对于现实也是不完全准确的。但是,流传千百年的“愚公移山”一经毛泽东的讲解,世人惊奇地发现,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及其领导的人民大众所面临的形势、任务、目的,再没有比它更贴切、更生动、更深邃的比喻了,社会现实和神话故事竟如此相似乃尔,以至于让毛泽东本人都要特意声明“这个故事是书上讲的,并不是我编造的”:

现实的困境——“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以山西山地为依托建立了晋察冀、晋冀鲁豫、晋绥三大根据地。山西既是抗敌的前线,又是身处重围的敌后方,共产党的根据地遭受着扫荡、烧杀、封锁,敌人使用的就是“囚笼战术”。当时,毛泽东就讲过:我们有九十多万军队,但不是集中的,而是分割的,打麻雀战;我们根据地有九千多万人口,但也不是一整块,也是被分割的;我们的敌人还很强大,有强大的日本帝国主义,还有国民党,这两个敌人不是一个类型的,一个守着我们的前门,一个守着后门。在七大正式会议上,毛泽东更明确地讲到:我们现在好像坐牢一样,前门是日本人守着,后门是蒋介石守着,“有人讲两面作战怎么得了?他们要搞两面作战,我们有什么办法,我只好准备这一着。”共产党遇到和愚公一样的难题,被“太行、王屋二山”挡着。

历史的使命——“聚室而谋”,“毕力平险”。在讲演中,毛泽东说到“中国共产党早就下了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山。”“早”在何时?1918年4月,毛泽东和几名同学聚于长沙蔡和森家中成立了新民学会,确立了“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办会方针。1921年7月,毛泽东和来自五湖四海的其他12个同志,代表着全国50余位共产主义者,相聚于上海的一间阁楼秘室,确立了中国共产党要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赢得国家独立、人民解放的奋斗宗旨。1923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对于时局之主张》中批评当时社会上有人希望借助列强的力量来改变中国的面貌、建立独立的国家是一种“懒惰取巧依赖外力”的错误观念,指出“创造独立的国家,建设革命的政府,端赖吾民自力,真能艰苦奋斗而成”。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是中国革命的艰苦环境和困难条件所决定的。在七大预备会上,毛泽东回顾了党的历史,指出:“这二十四年我们就是这样走的:七年是从建党到北伐战争,十年国内战争,八年抗日战争。我们党尝尽了艰难困苦,轰轰烈烈,英勇奋斗。从古以来,中国没有一个集团像共产党一样,不惜牺牲一切,牺牲多少人,干这样的大事。”在黑暗如磐的半封建、半殖民社会里,要改造中国与世界,就只能像愚公一样毕力平险,这成为中国共产党一条别无选择的道路。

奋斗的方法——“子孙荷担”,“叩石垦壤”。七大的路线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毛泽东是这样强化代表们对这条路线的理解的:这里有一个司令官问题、一个队伍问题、一个敌人问题。并且称,这种三要素,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总之当前的各个革命任务,都是这样一种性质,各个革命力量都是这样一种性质。”愚公移山的寓言恰好形象地说明了这三要素:司令官是愚公,队伍是家人子孙、邻人,敌人是大山。对于挖掉“两座大山”,毛泽东对当时党内外、国内外的形势有着清醒估计,在对光明前途充满信心和决心的同时,更表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他曾列举出17种可能遇到的严重困难,做好了防患于未然和战胜困难的充分思想准备。他强调指出,光有先锋队的“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是不够的,“还必须使全国广大人民群众觉悟,甘心情愿和我们一起奋斗,去争取胜利。”

实现的目标——“指通豫南,达于汉阴”。解放战争,正是中国共产党要走出大山争天下了。刘(伯承)邓(小平)大军十三万余人出太行,强渡黄淮,向大别山进军;陈(赓)谢(富治)率八万太岳子弟兵南渡黄河进军豫西。他们与从山东出击的陈(毅)粟(裕)大军互为犄角,逐鹿中原,拉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大幕。捷报传来,转战在陕北靖边小河村的毛泽东与周恩来、任弼时等喜笑颜开。然而,在新华社要发表《迎接胜利》的社论时,毛泽东特意把题目修改为“努力奋斗,迎接胜利”,并在内文中增加了三段话,强调“前进的道路上还会有困难,我们一定要正视这些困难,宁可作长期打算,不要有速胜论。有困难,我们一定要克服,也一定可以克服。”面对即将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的大好形势,他反复强调,处处要从全面长期着想,这一点非常重要,“说五年,用不着讲出来,还是讲准备长期奋斗,五年到十年甚至十五年,而不能像蒋介石那样先说几个月消灭我们,又说几个月,现在又说才开始。”告诫全党全军不忘愚公移山的长期奋斗。

寓言中还有,家庭成员的“献疑”,让毛泽东讲起了党内民主生活、党员的共性与个性;智叟的“笑而止之”,让毛泽东讲起了怎样应对来自国内外、党内外的困难;“帝感其诚”的帮忙,让毛泽东讲起了如何对待外援和事物由渐变到突变的运动规律等等。正是毛泽东让我们第一次发现,这个寓言对现实政治运动有着如此多的对应观照,而毛泽东对现实问题的洞彻分析,又让我们发现这个寓言对他本人的思想启示是多么重大。

此《愚公移山》非彼“愚公移山”也!毛泽东的讲演汲古纳今,把他的《愚公移山》诠释熔铸成一篇史诗,讴歌了中华民族勤劳智慧勇敢的优秀品德,贯穿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唯物史观,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改天换地的决心,阐明了群众路线是我们的根本政治路线,强调了先锋队必须有高度的自觉性。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而艰巨、伟大而光荣的使命,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大众的奋斗史,都印证着并将永远证明着:愚公移山所蕴藏和彰显出的自力更生、改造山河、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是中国共产党为实现远大理想和目标所必须担负的职责。

三读——当代的愚公

“愚公移山”丰富的现实主义元素,经毛泽东深中肯綮、纵横捭阖的阐述生发,愈益征服了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就连毛泽东明确提到的愚公“住在华北”、“在山西”,也引起人们不竭的考证。

许多的人把愚公的故乡认定在河南省济源市,而且还考证出历史上确有其人其事,愚公原名叫“吕三太”。2005年6月,首都理论界纪念《愚公移山》发表60周年,河南省、济源市领导都出席会议并作为来自愚公故乡的代表讲话;与此同时,中共河南省委举行了隆重的纪念大会。2007年,河南省投入巨资在济源市开机拍摄30集大型神话电视连续剧《愚公移山》。当地以此为文化品牌,大力进行文化产业开发,收到良好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效益。这是人们依照寓言来行事的,没有错。寓言故事原就说得明白:太行、王屋二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今河南济源。但是,经过愚公移山后,太行、王屋二山已经“一厝朔东,一厝雍南”——现在晋东南。河南现在太行山南麓,济源市也只有王屋山一半,他们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算中原地区了,而太行、王屋二山北麓的山西就成了“北山愚公”。若这样胶柱鼓瑟地解读寓言,就会得出结论,河南济源是“愚公故里”,山西就是“愚公家乡”。举国来看,也只有山西的地理形胜符合北山愚公家居的原貌。

争论愚公的家乡在哪里,意义似乎并不大。寓言是一种创作,是用假想的事迹来说明某种哲理,从而达到教育或讽喻目的的文学作品。无论其主题多么瑰丽、情节多么复杂、演绎多么逼真,说到底,它们只是试图对历史和现实作一番合理的解释,宣传一种思想,张扬一种精神。“太行山”、“王屋山”、“愚公”、“智叟”等在愚公移山中,原本就是一种观念的符号和代名词,它们的内涵和外延会因时、因事、因人的变化而变化。正如“太行山”,整个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它在毛泽东笔下都是华北抗战的支点、根据地、老区的代名词;而在他的《愚公移山》中,又把“太行、王屋”形象地喻为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两座大山,甚至具体到就是指“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非挖掉不可。四个多月后,1945年10月17日,毛泽东在《关于重庆谈判》的报告中说:“太行山、太岳山、中条山的中间,有一个脚盆,就是上党区。在那个脚盆里,有鱼有肉,阎锡山派了十三个师去抢。我们的方针也是老早定了的,就是针锋相对,寸土必争。这一回,我们‘对’了,‘争’了,而且‘对’得很好,‘争’得很好。就是说,把他们的十三个师全部消灭。”这时的“太行山”又复归为我们守望的神圣家园。

愚公移山只存在一个争论,即是学愚公“叩石垦壤”,还是学智叟“笑而止之”?而智叟住在水陆交通方便的“河曲”,愚公却要“面山而居”。显然,愚公移山是针对诸如身陷重围而欲求解放、誓争出路的人们提出的命题,与住“河曲”的智叟无涉!

今天,从地理上看,太行山、王屋山只挡住了山西“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的出路。依照寓言,这是天帝让神仙背来的山,是神仙们把问题和困难堆在了山西的家门口,山西人别无选择,只有做“当代愚公”一条出路了。

山西人民不愧为愚公的后代,在革命战争年代,他们“父送子、妻送郎,母亲叫儿打东洋”,产生了伟大的“太行精神”。这是国家和民族处于危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太行儿女展现的勇敢顽强、不畏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展现的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是为人民利益展现的勇于牺牲、乐于奉献的精神。凭着这种精神,中国人民挖掉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两座大山。

山西是一个愚公式的英雄辈出的地方:劳动模范李顺达、郭玉恩、武侯梨、申纪兰等在战争年代就成立了解放区最早的劳动互助组,接着,又建立起全国最早的农业合作社,成为“组织起来”的模范,矗立起不向荒山和贫困低头的西沟精神;阳高县人民保持水土、绿化荒山,毛泽东高兴地写下《看,大泉山变了样子!》一文,又有了大泉山精神。在山西这块土地上,愚公们形成了“比学赶帮超”、“一帮一,一对红”接力赛的英雄劳模文化产生机制。1951年,在出省参观的火车上,新晋劳模陈永贵向金牌英雄李顺达拜师请教,李顺达联系实际大谈学习“愚公移山”的经验。这让常给别人讲“愚公移山”的陈永贵又踏层峰望眼开,创造出了中国农民的奇迹,被周恩来总理总结成为“坚持政治挂帅、思想领先的原则,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爱国家、爱集体的共产主义风格”的大寨精神。李顺达争先恐后地带领着22名全国劳动模范来大寨取经,提出:农业学大寨,干部学永贵!毛泽东听了山西省委第一书记陶鲁笳关于大寨的汇报后,高兴地说:“穷山沟里出好文章。唐朝时你们山西有个大学问家柳宗元,他在我们湖南零陵县作过官,那里也是个穷山区,他在那里写过许多好文章。”

山西人民是在与时俱进地弘扬着愚公移山精神,是在锲而不舍的实践中丰富着愚公移山精神内涵。在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建设中,产生了开凿“挂壁公路”、走出大山的锡崖沟精神;产生了“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代接着一代干”改善生态环境的右玉精神;产生了全省人民踊跃捐款打通娘子关、步向高速发展致富路的太旧精神;产生了十几年如一日治理渣山,被誉为“当代愚公”的李双良精神。无数的愚公正在把山西建造成为一个“头朝京津、手牵东西、脚跨中原”的现代化巨人。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写过“多少事,从来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安得倚天抽宝剑,将汝裁为三截”诗句的毛泽东如此钟爱愚公移山,是因为这个古代寓言揭示了人类在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时,不可避免地要有一个艰苦嬗变过程的真理。毫无疑问,《愚公移山》所倡导的是对勤劳智慧勇敢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发扬与光大,同时,它又是与时俱进、发展生长着的民族魂。在时间状态上,它是指过去时、进行时、未来时;在空间状态上,它适应于一切不愿遭受物质和精神领域束缚、压迫的人们。

1973年,来自大洋彼岸的墨西哥总统埃切维利亚,在周恩来总理的陪同下参观大寨。大寨的精神在哪里?社员们选择了一处又长又高的坡面,用石灰写下了硕大无比的八个字“愚公移山,改天换地”!埃切维利亚感慨地说:“我们今天来大寨,看到了你们这样巨大的成绩,看到了精神力量。大寨不仅是你们新中国的榜样,也是第三世界的榜样,也是墨西哥的榜样。”

说到底,愚公移山精神就是一种求生存、争解放、谋发展的精神,它是中国人民贡献给全人类的一种优良品质,对正致力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人民有着特殊的永恒意义!

猜你喜欢

愚公移山愚公寓言
现代愚公
时代需要“愚公”精神
寓言
成长的寓言
时装寓言
影像艺术家杨福东与劳斯莱斯汽车合作艺术短片《愚公移山》上海全球首映
《愚公移山》——杨福东影像新展
《愚公移山》一课的教学设计
愚公移山
寓言的马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