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糖尿病病人PAF表达、TXB2及6-K-PGF1α活性改变的临床研究
2012-10-25王德忠王刚陈艳
王德忠 王刚 陈艳
(1. 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 滕州 277500; 2.滕州市洪绪卫生院 滕州 277500)
老年糖尿病已成为影响健康的常见病,其并发症如冠心病、脑血管病及肢端坏疽等也成为老年人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研究从分子水平,结合临床观察,探讨老年糖尿病人血中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表达、血栓素 B2(TXB2)、6-酮 -前列腺素 F1α(6-K-PGF1α)等指标的改变,旨在探讨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改变与老年糖尿病人血栓性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为临床有效地防治提供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仪器与试剂
PAF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试剂盒购自上海麦莎生物技术公司(美国),试剂盒批内CV为5.69%,批间CV为9.37%,仪器为意大利产Alisei酶标仪。所有操作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并进行质量控制。
TXB2和6-酮-PGF1α测定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试剂购自北京北方免疫研究所,批内CV分别为6.47%和9.28%,批间CV分别为5.79%和9.12%,用西安凯普公司产10探头γ-免疫计数器测定,探头间的误差小于1%。
1.2 研究对象
老年糖尿病病人为本院住院和门诊病人,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标准,共98例,根据有无并发症将病人分成无慢性血管性并发症组[A组n=49,男性25例、女性24例,年龄65~80岁,平均年龄(69.7±4.9)岁]。有慢性血管性并发症组[B组n=49,男性23例、女性26例,年龄65~80岁,平均年龄(71.3±6.2)岁]。
健康对照组(C组)选取体检中心体检健康者,均无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血脂及心、脑、肝、肾和肺等脏器疾病,无出血性和血栓性疾病史,共50名,男、女各25名,年龄65~80岁,平均年龄(70.2±5.6)岁。
1.3 研究方法
入选条件:98例病人在抽血前均继续维持原降糖治疗(包括胰岛素、磺脲类药物或α糖苷酶抑制剂),凡在试验前服用阿斯匹林、潘生丁、消炎痛等抗凝抗纤溶药物及双胍类降糖药、ACEI类药物者均不可入选。
观察指标:血糖、血脂、肝功、肾功、血常规、尿常规、PAF、血浆 TXB2和 6-酮 -PGF1α。
取血时间及方法:1)PAF测定 于清晨空腹时用一次性自动定量抽血器(武汉智源现代医疗用品有限公司生产),由同一实验员从肘静脉采血,取2 ml血注入肝素钠抗凝管中,抽血后颠倒混匀2次,立即分离血浆(4℃离心,半径18 cm,3 500 rpm,离心8~10 min)取血浆放入-30 ℃保存,集中检测,保存时间不超过3个月。2)血浆TXB2和6-酮-PGF1α测定 空腹血1.8 ml放入0.2 ml EDTA-Na2的试管中混匀,立即分离血浆(4 ℃离心,半径18 cm,3 500 rpm,离心8~10 min)取血浆放入-30 ℃保存,集中检测,保存时间不超过3个月。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入选病人情况
入选病例人口学及相关资料见表1,病人在性别、年龄、体重、BMI、血压等方面,三组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A组与B组在血糖、血脂、HbA1c方面无明显差异(p >0.05)。
表1 病人一般情况比较( ±s)
表1 病人一般情况比较( ±s)
病人一般情况 A组(49例) B组(49例) C组(50例)性别比(男/女) 25/24 25/24 25/25年龄(岁) 69.7±4.9 71.3±6.2 70.2±5.6体重(kg) 70.8±7.8 71.6±8.1 72.2±7.9 BMI(kg/m2) 27.4±1.4 26.7±1.6 25.9±1.3收缩压(mm-Hg) 138.8±11.7 136.9±10.8 137.6±9.6舒张压(mm-Hg) 71.2±6.8 69.6±8.2 70.1±7.8空腹血糖 11.70±1.12 11.92±0.99 5.53±0.81早餐后2 h血糖 15.55±1.87 15.86±1.51 7.21±0.33午餐后2 h血糖 15.22±1.71 15.49±1.12 7.33±0.54晚餐后2 h血糖 15.46±1.74 15.91±1.13 7.20±0.58 HbA1c 12.67±1.75 12.89±1.87 5.34±0.61甘油三酯 3.27±1.01 3.52±1.23 1.68±0.34总胆固醇 5.96±1.89 5.87±1.68 4.98±0.46
2.2 各组临床指标观察
与对照组相比,老年糖尿病病人的血浆PAF、TXB2及6-K-PGF1α活性明显升高。有慢性血管性并发症老年糖尿病病人较无并发症病人升高更明显(见表2)。
3 讨论
老年糖尿病是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易并发心、脑血管等血栓性疾病,如急性冠脉综合征、脑梗死等,一旦发生,治疗效果不佳,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故对其有效预防成为近年来医学界的研究热点,并倾向于用血栓前状态(PTS)对是否发生血栓作出预测[1]。PTS是指机体可能发生血栓形成的状态,即纤维蛋白产生前的状态。血栓形成是在血管内皮细胞、血小板凝血、抗凝、纤溶系统以及血液流变学等多种因素改变的综合作用下发生的,这些因素在血栓形成之前,可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2]。研究表明,只有多种因素同时改变或某一种因素有严重改变时,才能形成血栓前状态[3]。如血中PAF表达、TXB2及 6-K-PGF1α等指标的改变。通过监测识别血栓前状态,并及时给予有效的药物治疗,对防止老年糖尿病病人的血栓性并发症发生,无疑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TXA2具有极强的促使血小板聚集和收缩血管作用,而前列环素I2(PGI2)具有很强的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扩张血管的作用。但TXA2和PGI2很不稳定,测定TXB2和6-K-PGF1α可间接反映TXA2和PGI2的水平。近年来研究证实,绝大多数PTS病人,可检出血小板聚集性增强[4],由血小板主要代谢产物TXA2而介导的血小板聚集,在血栓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5]。
表2 三组间PAF、TXB2及6-K-PGF1α活性及结果比较
血小板活化在血栓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PAF是目前所知反映血小板活化和释放的最特异性标志物,且在激活和扩大血栓形成中具有重要意义[6]。目前研究已表明,血小板的激活在冠状动脉事件发生时的血栓形成中起重要作用。血栓前状态病人体内的血小板已经处于活化状态,而活化的血小板是血栓的主要成分,也是引起血栓的主要原因。
综上所述,老年糖尿病病人体内存在血小板活化因子(PAF)、TXB2及6-K-PGF1α活性含量明显升高,其中有慢性血管性并发症的病人升高更明显。及早发现老年糖尿病病人的血栓前状态为预防血栓性疾病的出现提供了可能。
[1] 胡大一,王宏宇. 高血压病流行的全球趋势及对策[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2, 22(4):193-194.
[2] 王淑娟.关于选择血栓前状态实验诊断指标的建议[J].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98, 21(5):305-307.
[3] 郭涛,宋善俊.老年血栓前状态[J].临床内科杂志,1998, 15(3) :113-114.
[4] Gu D, Reynolds K, Duan X, et al. Prevalence of diabetes and impaired fasting glucose in the Chinese adult population: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ve Study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Asia[J]. Diabetologia, 2003, 46(9): 1190-1198.
[5] 王年贵,丁铬臣.缺血性脑血管病内科治疗的研究进展[M]//孟家眉.神经内科临床新进展.北京:北京出版社,1994:107-112.
[6] 梁旭,罗林杰,王新根,等. 伴缺血性心脑血管病变的高血压患者血小板活化的表达[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3, 23(4):23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