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设计理念在武汉新区六湖水系网络工程中的应用
2012-10-25吴志高饶世雄邹惠君石亚军谢小龙吕拥军刘平波陈水才
吴志高,饶世雄,邹惠君,石亚军,谢小龙,吕拥军,刘平波,陈水才
(湖北省武汉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430015,武汉)
城市快速发展与水环境质量下降的矛盾在我国日益突出,已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近年,湖泊综合治理工程在各地逐渐展开。新的工程设计中应该在注重湖泊的防洪、排涝、排水、通航等主导功能的同时,加强对湖泊的自然、生态、景观、人文等方面的考虑,体现以人为本、和谐生态的新理念,最大程度地发挥工程的综合效益,使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达到和谐统一。
一、工程概况
“武汉新区六湖水系网络”工程涉及墨水湖、龙阳湖、三角湖、南太子湖、北太子湖和后官湖及相应连通渠系网络,属汉阳东湖水系。东湖水系总汇水面积为368 km2,涉及汉阳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蔡甸区三个行政区域。
长期以来,区域内这些湖泊成为武汉新区雨污水的受纳水体,对促进新区发展和保护长江水质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地区发展使污染物持续增加,武汉新区部分的污水几乎未经处理直接排入六湖,经多年累积,湖泊水体严重污染。根据2008年武汉市环境状况公报,六湖中三角湖、墨水湖、龙阳湖、南太子湖的总氮、总磷、化学需氧量和生化需氧量浓度超过或等于Ⅴ类标准;北太子湖水质稍好,但总磷、总氮亦超过Ⅴ类标准,五湖水质均为劣Ⅴ类;后官湖为Ⅳ类。
墨水湖、龙阳湖、三角湖、南太子湖由墨竹港、朱湖新港、连通港、新明河等相互连接。这个水网的北面通过琴断小河与汉江连接,南面通过东风闸和东湖泵站与长江连接,西面则与后官湖连接。过去,汉阳湖泊间的沟渠畅通,曾发挥过重要的航运功能。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和城市建设的发展,加之管理条块分割,湖泊水网已名存实亡。
随着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高速发展,加上汉口地区的用地日趋紧张,汉阳地区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武汉市政府适时作出了“开发大汉江、建设新汉阳”的城市发展战略,水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成为该地区发展的原动力。“武汉新区六湖水系网络工程”是湖泊水质改善及水系生态恢复技术研究和示范的重要内容之一,修复城市受污染湖泊水体,对于提升城市形象、弘扬水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构建“六湖连通”的生态网络,通过改造原有沟渠与新建部分沟渠,将墨水湖、南太子湖、北太子湖、龙阳湖、三角湖、后官湖连接贯通,构建六湖连通的内部河网水系,通过东风闸和东湖泵站连通长江,形成“襟江带湖”的内外部水系连通体系,使静水变动水,增强湖泊的自净能力,改善湖泊水质。
二、六湖水系网络工程设计理念及目标
总体设计原则:全面规划,分期实施;湖渠连通,注重生态;湖渠疏浚,生态修复;结合现状,控制投资。将景观、生态、人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力求做到景观回归自然,人水和谐共处。
①按照全面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结合现状渠道扩宽整治,确保城区排水。
②景观设计充分体现 “滨水·绿地·生态城市”的设计理念,结合沿岸用地规划,建立点、线、面相结合的城市绿地系统,凸现江城滨水特色,丰富城区绿化景观空间。
③采用工程、生态、生物等水体修复技术对渠道、湖泊水体实施综合整治,对现状明渠、湖泊底泥进行疏浚及处理,并将疏浚淤泥进行资源化利用,采取“治本”的相关措施,力争从根源上改善水环境。
④设计中充分考虑湖泊的生态效益,提升湖泊的生态、人文功能。同时合理利用现有设施控制投资,使项目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达到最佳统一。
通过新区六湖水系网络工程的实施,为新区水环境治理和水景观建设确立统一的指导方针,使新区的水环境得到改善,动态水网形成,滨水滨湖景观初步建成,旅游业进一步发展,最终建立一个“活、净、文、秀、游、益”的健康循环水系统。“活”——联江河通六湖,形成动态水网;“净”——切实控制污染,实现水质达标;“文”——激活城市记忆,彰显文化内涵;“秀”——塑造湖光山色,展现丽水景观;“游”——发展生态旅游,打造城市名片;“益”——创造宜居环境,提升城市功能。
三、河道、湖泊工程治理
1.渠道断面设计
生态护坡,渠底不护砌,保持原状土,边坡种植根系植物来实现护坡固土,在防止水土流失的基础上,同时满足生态环境的需要,还可进行景观造景。固土植物可以根据地区气候选择适宜的品种,如芦苇、野茭白、菖蒲、龙须草、伞草、金银花、常青藤、蔓草等。水生类植物的选用不但起到划分水面、净化水体的作用,也使整个岸线更显生态、活泼以及生趣,整个渠道显得自然、疏落、得体。此外,还通过在沉水植被恢复区放养大型软体动物(如螺和蚌),丰富功能摄食类群,增加物种多样性,从而构建完善的水生生物食物链,为恢复健康稳定的水生态系统打下坚实的基础。本工程采用底栖动物2种,分别为铜锈环棱螺与无齿蚌。产品购置时要求做好生物活性检查,产品运输车辆均需全面消毒,工程实施场所需设置临时贮存水槽,以保证待投动物的生长活性。投放均采用船上人工投放,投放过程须做好记录,条件允许时各湖区交叉作业,并在投放两周时间内进行底栖生物多样性调查,以实时掌握投放效果,并及时补投。
2.水下环保清淤
工程排泥场距清淤区间高程差别不大,结合现场具体情况采用绞吸式挖泥船配多级接力泵站串联,直接采用排泥管输送至排泥场。沿湖面采用浮筒布设排泥管线,施工中根据挖泥船的施工进度,等间距串联接力泵站。挖泥船清出的淤泥通过排泥管线输送到接力泵站的吸泥管口,接力泵站再将污染底泥通过无堵塞砂泥泵输送到指定的排泥场内。
3.疏浚底泥处置
本工程河道施工需要大量的土方进行回填,以形成渠顶道路,因此可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将疏浚底泥经脱水固结一体化设备进行干化处理,达到回填强度要求以后,作为渠顶填方材料。
4.雨水面源控制
六湖水系范围内面源污染控制规划建设模式的指导思想是 “源—运移—汇”,即对污染径流产生的源头、污染物的运移途径,一直到污染物汇入的河道和湖泊进行全过程控制和截污,采取促渗、过滤、截留等自然生态措施进行控制,同时需加强相关方面的监督和管理。采用传统的雨水排放模式会进一步加剧受纳水体水质的恶化,与武汉新区生态的规划理念相悖离。因此减少道路径流对受纳水体的污染,应因地制宜,合理采用“生态植草沟+雨水管道+滞留塘(前置库)一体化”生态型排水模式(见图1和图2),解决六湖水系周边道路及附近建设用地的排水问题。在该排水模式作用下,降雨初期的雨水冲刷道路路面形成径流后,挟带污染物进入生态植草沟,经植物吸附和土壤、滤料净化初步处理后,由透水管收集至雨水管道系统,而降雨中后期的雨水水质已有所改善,可通过透水管或溢流井收集至雨水管道系统。经过初步处理的雨水经管道输送后,再利用地势高差纳入滞留塘或前置库进行二次生态处理,处理后的雨水经管道系统排入湖渠,从而避免对六湖水系的湖渠产生污染。另外在设计时,结合雨水排放口的位置,布置水生植物,以形成滞留塘系统,对入湖(渠)雨水进行进一步的处理。
四、景观工程总体设计
景观绿化工程建设在六湖水系网络工程中不可或缺,不仅是展示六湖水系网络建设成果的最佳平台,同时对于水生态修复有着良好的促进与强化作用,具有重要的生态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控制水深
水生态修复以动植物净化为主,通过合理控制水深,设计漫滩、湿地等不同水体环境,为各种动物提供丰富的生境,增大水生态修复的面积,丰富水生态修复的形式。
2.丰富岸线
渠道岸线设计中,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宜曲则曲,较长的平直岸线段,通过架设水上栈道,为水生植物种植提供条件。驳岸以自然护坡为主,生态自然。
3.水质监测
作为武汉第一个水生态修复系统工程,六湖水系网络工程具有示范性意义。因此,应在相应点位设置观测平台,满足水质监测和水景观赏的功能。
4.生态护岸
渠道生态修复的一大要点就是利用水生植物做好生态护坡,同时两岸植被对生态修复的影响亦不容忽视,如构树等浅根性树种不仅是两岸土层稳固的隐患,更存在着落果等影响水质的情况。本工程对两岸现状植被作出分析,替换部分不利于水生态修复的现状植被,以利于固土护坡。
5.面源污染控制
绿化植被能对地表径流起到很好的过滤和净化作用,是控制面源污染的有力举措之一。本工程范围内的部分渠道局部地段现状植被严重缺失,无法满足滞留和净化的要求。工程将结合现状作出有针对性的景观绿化设计。
6.生态修复及配景
本工程为生态修复的示范性工程,良好的景观视觉效果很重要。因此有必要结合水生植物做好近岸的景观绿化设计,展现成果与效果。
7.中远期景观建设平台
水体工程建设有蓝线、绿线及黄线之分,为确保中远期景观绿化建设不对渠道生态修复产生干扰与影响,本次设计将包含滨水及近岸的部分景观建设,为远期的景观绿化搭建良好的生态平台。
按照六湖地区总体景观空间构想及分区原则,可分为北部的历史文化风情区(墨水湖及周边地区)、南部的水上休闲运动区(南太子湖、北太子湖地区)和西部的湿地景观文化区(龙阳湖、三角湖和后官湖)等三个功能组团。这三个组团通过两条滨江景观轴、四条城市发展轴和一系列水系、绿化景观轴相连,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五、结 语
目前,六湖水系网络工程正有条不紊地进行中,明珠河、汤山渠综合整治工程已经完成。湖泊水系网络工程生态设计是集多学科于一体的综合性工程,需要规划工作者对当地的历史文化具有深刻认识,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选取特有植被进行河道水系的生态建设,同时发掘传统的水工、河工技术进行河槽、岸线治理,从而实现“宛自天成”规划效果。
[1]刘向荣,彭艺艺,余润生,等.城市河道综合整治设计新理念[J].中国水利,2010(4).
[2]万金红.城镇河道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以都江堰博物馆园区河道景观设计为例[J].中国水利,2011(4).
[3]林潇,陆雍容,徐岚.城市河道整治工程结构设计[J].东北水利水电,2011(12).
[4]中国市政工程东北设计研究院.给排水设计手册(第二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