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2012-10-24梁胜民
梁胜民
计算机专业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时代特点的科目。因此,计算机课堂模式不能沿用某些基础学科传统的、死板的模式,对单调的讲授方式必须加以改变,而应根据学生和教材实际设计出不同的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已在计算机专业课中广泛应用,我们在这方面做了些尝试,产生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内涵
“任务驱动”是建构主义理论中的一种教学模式,是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学生通过对所提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找出哪些是旧知识,哪些是新知識,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二、“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实施
“任务驱动”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教师的引导作用和保障机制,使学生的主动性贯穿于参与的全过程。
1. 精心设计任务,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教师为了使全体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在开课2~3分钟时间内要精心设计任务,采用方法启发诱导,让学生产生求知的强烈意识,使学生渴求找到参与学习的起点和任务。
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往往来源于学生的积极思维,学生的积极思维又往往是从灵活多变或有趣的任务开始的,有任务才能促使学生寻求参与,积极参与。
2. 巧妙创设教学情境,积极引导探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觉调动全部感官,积极主动地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善于创设教学情境,创设学生感到亲切、熟悉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3. 鼓励点拨,促使学生完成任务。对学生在参与学习过程中的“惑”,教师要给予适当点拨,这既为学生参与学习扫清障碍,又将鼓励学生以更高的热情参与学习活动,使之明确“点拨”不是传统的“讲授法”,而是要注重启发思考,在学生踮着脚尚够不着的情况下,教师给予搭桥、铺路、垫底,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通过引向纵深,增设台阶,变化角色引导学生探究参与,启发学生深层次学习。
4. 任务评价,完善认知结构。学生通过对学习任务的分析,对学习情境的有效利用,建立自己的思维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时学生已经建立了自己的认知结构,但还不完善,必须通过教师对其学习成果的分析、评价,以达到完善认知结构、实现教学目标的目的。如,在《WORD2000美化文档》一章的教学小结时,把学生的上机作品加以分析,也让学生相互评讲,最后把设计、创意等出色的作品用打印机打印出来,在学校宣传橱窗中展览。这一活动的开展,对丰富和完善学生认知结构起到很大作用,也受到同学们的欢迎和称赞。
三、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 在采用“任务驱动”法的时候要设计好任务。首先,在任务的设计过程中,应围绕教材,要有针对性、趣味性,能够突出重点、难点。任务不宜过多,要有实用性,可操作性。设计的任务要在学生理解和操作能力的范围内,不宜过大。
其次,任务设计要符合学生特点。不同学生,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做到因材施教。
2. 在采用“任务驱动”法时,要给学生创设真实、良好的情境。在上课开始时,一定要给学生创设一个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且具有吸引力的情境,这一情境要包含激发学生已有知识与经验的信息,还要将学习的内容进行设计后包含到情境中,以接近与已有知识和经验的距离,为学生提供知识的生长点。因此,为了帮助学生较深刻地理解当前学习的内容,一定要创设能引发其主动学习的情境。
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充分体现了“教师为导,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通过一个个精心设计的任务,使学生乐学、会学、学会,把课堂变为充满生命活力的学习乐园,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