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个理由不迟到
2012-10-24王芳
王芳
高二年级在高中阶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校、家长和老师创设的紧张情境,让学生们感受到了入高中以来不曾有的压力。有的学生在压力面前积极进取,表现出不服输的姿态,而有的学则产生逆反心理,背负压力。要么停在原地彷徨不前,要么行为一反常态导致后退。在压力面前呈现种种现象都是正常的,对现象产生的原因要从多方面进行分析,例如个性差异、家庭因素、成就感有无、对教师的信任度等等;不可将问题简单化,仅认为学生成绩没有起色就是学习态度不端正,对小高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这必将让一些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学生抵触的行为表现有很多。例如,上课故意迟到、利用早读课讲话、阅读闲暇小说、作业延迟上交、试卷潦草应付了事等等。
有这样一位高二学生,连续两次早读课迟到,而且不早不晚都是迟到10分钟。对此现象,我并没有马上找其谈话或者训斥,而是通过两种途径了解情况,一是通过我“听”到的;一是通过我“看”到的。仅凭一种方法是无法客观全面地了解学生迟到原因的,也就无法对症下药。
首先,找到班主任了解情况,班主任作痛苦状,已多次找到学生的父亲,家长对此不屑一顾,说管不了了,只能对学生放任自流,这种宽松但不民主的家庭环境铸就了他懒散的性格。做事情没有紧迫感,对事物发展的态势缺乏控制,无法对事物的结果承担一定的责任,往往向外界寻求帮助而不是通过克制自己达到目标。
其次,我在课上开始注意他的日常行为和思想动态以及作业完成情况。课上容易开小差,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自制力不强;行动比较缓慢,总是比别人慢半拍,当别人已经开始读书时他才开始桌洞里翻找书;作业还算认真,修改的也相当工整。这与其课堂上的表现是不相符的,这让我迷惑了。不是态度问题,课上却魂不守舍;如是态度问题,作业任务完成得又很好。这种既想做好又怕做不好的矛盾心理如何产生的呢?是由过多的挫败和过少的成就引起的。也与其家庭的管理模式密切相关,早期教育的放任导致固定行为习惯的养成,当试图对其进行管制时又错失了教育的时机。学生在面对压力时,也存在奋进的愿望,但是由于学习习惯的稳定性造成学习上的困难。对学生的基本概况我已经掌握,只是等待契机进行适时引导。
先提醒后警戒,逐步深入。有一天上完课后,在门口看到他,故作轻松地说:“明天早点来,先早5分钟,以后慢慢来”。他爽快地答应了。
然而第二天,毫无例外地又迟到了10分钟。将其叫到门外,先“兴师问罪”:“不是说好不迟到吗?男子汉可要一言九鼎呀!”他显露出痛苦的表情:“我今天身体不舒服,浑身酸痛,头脑发晕。”这是事实,毋庸置疑,但在他却是一个迟到的借口。对此,既要表现出对其身体状况的关切,又不能因此放松对他的严格要求,不能纵容他将生病作为迟到的理由。我关切地问:“原来是这样。我说嘛,你承诺过的怎么会轻易失信呢?你感冒了,多注意身体呀。”看到他紧张的情绪舒缓了,就趁机说:“今天是例外,我们暂且不谈。之前的固定迟到,是不是有你的理由,是感觉压力太大,逃避学校吗?”他拼命地摇头:“不是,只是起不来,我的动作比较慢。”他给了我一个结果而不是原因。我没有在此纠结,而是说:“我们慢慢来,只要你能不比其他同学晚得太多就好了。你应该想想什么能促动你来得更早些。”他知道我在为他着想,就完全放松了警惕。我接着说:“每当我下课总是能看到你是第一个冲出教室,第一个到车棚拿车,说明你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慢。”事实上,我是在暗示他我知曉他的“秘密”:他经常和一个异性同学约好一起回家。但此时的重点不在说早恋问题,而是说早起的问题。“动作为什么能够如此敏捷,为什么放学回家有那么充足的动力?”他笑了笑,知道笑中暗含着对我的感谢,我对其隐私的保护,没有当面揭穿。“既然这么早回家有动力,那么相信你也一定能找到一个理由让自己有足够的动力爬出暖暖的被窝。”他肯定地点点头。
“找个理由不迟到”,是理智的对待“不守规矩”的学生的有效方法。简单的说教或通知家长只会使逆反的情绪滋长,不如静下心来听听他们的理由,哪怕是不合常理的理由,他们也能从中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切、关注和理解。如果不分青红皂白的斥责,他肯定会认为教师不可理喻;如果看到他迟到听之任之,也肯定会助长他的惰性。细心的观察、客观的分析、理智的评价逐步让其意识到有些事情是可以做到而且应该做到的。
“找个理由不迟到”,要趋利避害抓重点。教育学生要抓住他们的“死结”。如果不痛不痒地叫家长,只会让学生觉得老师无计可施才出此下策。要用奇招、新招和妙招,在全面调查的前提下,了解他们最害怕被提到的事情。这位学生最敏感的问题是早恋,在他心里经过比较“早恋”和“早起”问题,前者的危害当然大于后者,所以他宁愿老师关注后者的解决而不是揪住前者不放。我迎合了他的心理,先促动其紧张神经,但并未大张旗鼓的评判,而是挖掘早恋的有利方面,适时加以引导激励他早起。对异性的好感是高中阶段的正常现象,这种情感可以诱发学生善于表现,坚韧不服输、积极进取等优良行为,教育时应适时、适度以免事倍功半。
“找个理由不迟到”,基于对学生的尊重和理解。一切行为的背后都有其原因,只不过存在的状态不同,或显露,或隐蔽。有些学生不愿与老师进行交流,究其原因有:老师与学生之间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文化背景、生活经历、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老师居高临下的说教无形中放大了他们的主导作用;现代学生思考问题的简单化,无法预期行为后果的多样性。如果教师能够静下心来帮助学生客观地分析他行为异常的原因,将学生的良性发展作为教育的目标而不是泄愤的对象,学生会感知并易于接受教师的意见,并在教师的期望下出现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