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专业成长影响的个案研究
2012-10-24丁娟
丁娟
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教育教学实践,教师的专业发展只能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完成。校本课程开发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利用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最终带领基础教育事业走向广阔的发展空间。
笔者主要是在已有的校本课程开发和教师专业发展两者相关研究基础上,以嘉峪关市第四中学校本课程建设进程中成长起来的一些教师为案例,重点描述教师在专业动机、专业发展需要和意识、专业信念、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方面所取得的进步。选取三组较为成熟的校本课程开发教师为研究对象,他们当中有主动参与校本课程开发者,有被动参与者;有教师个体,也有团队。共同点就是,亲历了校本课程开发从无序到规范的全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成长和发展。
案例一:用课题带动校本课程建设,用课题推进教师课程意识——陈桂芳老师与《我的家乡——嘉峪关》
陈桂芳老师是一位敬业勤勉的思想政治教师,有着良好的职业素养和积极的专业发展动机。她从2005年开始收集整理嘉峪关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各方面资料;2007年她根据手头的大量资料,申报了“利用乡土资源,实施乡土教育教学的研究”的省级课题,此课题于2008 年结题;2009年,我校校本课程示范项目建设之初,编写了校本教材《我的家乡——嘉峪关》。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她设计编写了许多完整的校本课程教学设计方案。回顾她的专业成长历程,应该说付出了很多,但和她谈起这些,她话语流露出的是一种自信、自豪,丝毫看不到辛苦与倦怠。
思考分析:一个有专业追求的教师,有发现和创生教育资源的能力,他们因不满足于已有的教材而不断学习更新,不断探索研究,不断丰满自己的知识建构。这样的教师不仅是学科尖子,而且只要有合适的教育环境,就能催生教育专家。他们从教育教学实践中能获得巨大的心理满足和成就需要,能较好地体验到教师职业生涯中的乐趣,领略到自身的价值。在这“体验”与“领略”之中,伴随而生发出高层次的职业幸福感,而“职业幸福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最持久有力的驱动源”。
案例二:延伸与拓展学科课程,激发教师的课程意识——吴忠团、高旭华老师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手册》
优秀的校本课程开发、建设与完善,来源于真切的教学实践,在实践中感知学生的切实需要并进行有的放矢的探索。吴忠团、高旭华两位老师在政治新教材使用中,发现七年级新教材中涉及许多学生心理方面的内容,他们在与学生的讨论中发现,这些内容贴近学生,但又不能涵盖所有。于是,两位教师对学生开展调查,通过大量的学生问卷,收集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烦恼与困惑,整理出100个典型问题。通过查询资料,根据不同学段学生心理特点分析及对策做出解答。同时,编写了校本教材《中学生心理健康手冊》,并申报了省级课题,2008年结题同年获嘉峪关市第八届基础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2010年学校将其印刷成教材,定期开展讲座,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两位教师的工作热情。在这一课程开发过程中学生、教师、学校共同参与,共同收获,共同成长。
思考分析:教师的专业离不开鲜活的教育情境,更离不开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师专业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必须在教育实践中才能生成,学校管理者要鼓励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从大量天天接触、参与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去寻找贴近课堂教学的问题,去研究课程、开发课程、构建校本课程,从而提高教师专业能力与研究水平。
案例三:在课程开发与课题研究中实践专业教育理想——汤毓老师与《信息技术与八年级生物课程整合》
教师专业发展在当代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怎样发展?如何发展?不同学科老师有不同的选择。追踪汤毓老师的教师成长经历,脑海里总能呈现“专业理想”四个字。是的,她是教师中少有的那种有着明确专业成长目标的人,当职业生涯进入高原期,她选择考研提升自己。良好的专业基础、敏锐的专业嗅觉使她很早就介入信息技术领域,并将其转化为学科教学的工具,她是嘉峪关第四中学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第一人,并完成了省级课题研究《信息技术与八年级生物整合研究》。信息技术是信息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起点,汤毓老师完成了“尝试-采用-适应-内化-创新”的教学改革循环。此外,她带化学课编写了《化学家的故事》;她教生物课编写了《八年级生物课外读本——美丽的地球我的家》(上下册)。对课程的理解与执着,使她总是在教学实践、教学研究方面远远走在其他教师的前面。
思考分析:教师专业理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师在教学行为上的投入程度,教师的专业理想越高远,就越能表现出一种对专业目标的执着追求和自我专业发展的强烈愿望。